幽默益智故事-----鸡年鸡趣

                                       夏新桥   
   1993年,鸡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鸡叫。且借鸡鸣声,祝君新年好!”这是夏新桥给朋友们祝贺鸡年写下的打油诗。在畅饮鸡汤之时,夏新桥又突发灵感,编拟“鸡趣题”一则:
                                     隔墙养鸡(1)
                              甲乙隔墙养鸡,暗把数量相比。
                              乙梦天降五对,鸡数与甲平齐;
                              甲借乙家两只,遂成八七之比。
                              各家原有几许?请君为我解谜。
   这一年是夏新桥念师范大学的最后一年,其中有两个月在北京一所中学实习。
   在一堂实习数学课上,夏老师(当时是一个准老师呢)拿这道题给同学们做,同学们得到的答案是:甲原有110只,乙原有100只。”夏老师点头称是。
   各位听众,如果你喜欢动脑筋,不妨自己动手做做,别怕,有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就可以搞定啦!如果你怕杀伤你的脑细胞,那就别做了(拿去考你周围的人吧),不过你检验一下答案总可以吧:甲原有110只,乙原有100只,甲刚好比乙多10只(即5对);甲再从乙家借来2只,甲就有112只,乙就有98只,112:98=8:7,正确!
   正当夏老师要接着出示下一道题时,学生小聪站起来说;“老师,我的答案是甲原有50只,乙原有40只。我觉得也是对的。”
   “52:38不等于8:7,肯定不对啦!”同学们异口同声予以否定。
   小聪胸有成竹地说:“‘甲借乙家两只’你们理解为甲从乙家借来两只,但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甲借给乙2只,48:42不是刚好等于8:7吗?”
   意外!原来是这个“借”字惹的祸!在汉语里,“借进”和“借出”都是同一个“借”字,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弄不好就容易造成歧义。在英语里倒是毫不含糊:borrow表示“借进来”,lend表示“借出去”,不过,这似乎也反映了英语的呆板,汉语多么灵活有趣啊!
   惊喜!借字里面有文章,夏老师表扬了小聪同学。
   2005年,又是一个鸡年。
   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夏老师(从教12年啦)把他的“隔墙养鸡”改编了一下,给同学们做:
                                   隔墙养鸡(2)
                           甲乙隔墙养鸡,暗把数量相比。
                           乙梦天降一对,鸡数与甲平齐;
                           甲偷乙家两只,八七之比大喜。
                           各家原有几许?请君为我解谜。
   这回夏老师把“借”字改成了“偷”,个别数字做了变动,同学们做出的答案都是:甲46只、乙44只.夏老师点头称是。
   不信你就验算一下:46-44=2,48:42=8:7,正确!
   夏老师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这道题,比如列方程,可以用正向思维,直接设未知数;也可以用逆向思维,间接设未知数。还可以用算术方法等等,比当年实习时讲得精彩多了。
   正当夏老师要接着出示下一道题时,一个叫小明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答案是甲原有30只,乙原有28只。我觉得也是对的。”
  “32:26不等于8:7,肯定不对啦!”同学们异口同声予以否定。
   小明胸有成竹地说:“大家请看-----
                  甲乙隔墙养鸡,暗把数量相比。
                  乙梦:
                  天降一对,鸡数与甲平齐,甲偷乙家两只,八七之比大喜。
                  各家原有几许?请君为我解谜。
    按此理解就是乙梦见自己得天赐2只,却又马上被甲偷去,梦里一场空欢喜。(30+2):(28+2-2)正好等于8:7,不是吗?”
    意外!如此“曲解诗意”啊!
    惊喜!“曲解”的诗把阿乙之“害人之心无、防人之心有”以及“患得患失”的紧张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曲解”结局比原诗结局好得多,只是一场梦,没有谁受损失,阿甲得到平反昭雪,这真是“曲而美”呀!
   解释的多样性、思维的开放性,使这道趣题趣上加趣。只要解释合理(不必扣上钻牛角尖的帽子),就应鼓励赞赏!夏老师表扬了小明同学!
   呵呵,惊喜,意外的惊喜!鸡趣,鸡年的鸡趣!幽默,益智的幽默!
                                           (-------夏新桥,2005年作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