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两纷纷”
明末清初,北京城里有个名叫张文宣的人原为明朝的一个小官吏,清军攻占了北京城后,张文宣立即投降清兵,结果摇身一变又成了清朝的一名小官吏。他这种丧失民族气节的可耻行为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时人的讥讽和嘲笑。
有一天,张文宣和他的侄子张有德以及袁大成等6位文人在一起喝酒。席间,张有德倡议行酒令,条件是首句必须有一物件名,第二句必须有一古人名,最后一句必须用《千家诗》里的一句诗,但不能用原文,而要改动其中的一个字。说不上来者,罚酒三杯,在座之人非常高兴,纷纷拍手响应。
坐在首席上的张文宣想了想,首先站了起来,说:“我有一张床,送与张子房,张子房不要。什么不要?春色烦人眠不得。”众人听罢,认为第一句里有物件“床”,第二句里有西汉初年的大政治家张良(字子房),最后一句是根据《千家诗》里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七律《春夜》诗的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改写的,故一致表示通过,不用喝酒了。张文宣得意地看了看大家一眼,坐了下去。。
坐在张文宣下手之人名叫袁大成,张文宣坐下后,他站起来接着行酒令,说:“我有一把扇,送与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什么不要,翦翦轻风阵阵凉。”众人想了想,认为第一句里有物件“扇”;第二句里有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曹操之子、著名文学家曹植(字子建),最后一句亦是根据王安石七律《春夜》诗的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改写的。众人听罢,同样表示通过。
接下来行酒令的是张有德,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看了大家一眼,说:“我有一绺缨,送与我叔亲……”
话音未落,众人打断他的话,异口同声地说道:“错了,错了!”张有德假装不懂,问道:“没错呀,那里错了?”袁大成说:“说好第二句必须是古人名,可你却说成了你叔父。他现在就和我们坐在一起,怎么能算古人呢?行错了酒令当然要罚你喝酒了!”张有德闻言解释说:“不,我没有说错。我叔父原为明朝官吏,现在都到了清朝,他不是古人又是什么?”众人这才明白了张有德的用意,个个哑口无言。张文宣更是羞愧得低头不语。
张有德见大家默不做声,继续说道:“我叔亲不要。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张文德行酒令的最后一句话将《千家诗》里收录的唐朝大诗人杜牧那脍炙人口的《清明》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雨”字改为“两”字,一字之别,巧妙地把原本指节日的“清明”二字,变成了“清朝”和“明朝”,借以嘲讽叔父张文宣丧失民族气节的无耻行径。张文宣听罢,恨不能钻到地缝里面去。
(原载《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