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路

    我在大学所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样想到选这个专业的,因为我当初对土木工程的理解是土木工程就是挖土伐木的工程。正由于这个原因,我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甚是失望,上大学后成天吃喝玩乐,不再学习。半学期后期中考试,竟然门门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万里江山一片红,心里不觉大吃一惊,看来我还真不是学土木的料子。
    正巧,此时学校有一个关于人生职业规划的讲座,我带着看戏的心理去听了,结果发现讲座不仅没有唱戏唱得精彩,反而让我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起来了。是啊,我的人生还没有一点规划呢?为此,我花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结合了我的学历、特长、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社会现实等等等等,终于给自己做定了一个人生规划¬——走文学之路。虽然我所学的专业是一所理工大学的一个理工科专业,但由于有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在先,所以我大可不必担心这个。
    我向文学之路迈出的第一步——读书。在学校门口旁边的地摊上,一块钱一斤的盗版书我总共买了五十多斤。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一万卷竹简换算成现在的书本,可能还到不了五十斤,我对自己信心满满,坚信自己看完这些书后,即使下笔没有神,大约也跟有神差不了多少。就算退一万步来讲,或许我这人上辈子罪孽深重,今生注定成不了神,不过成魔也应该没有问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第一步是最艰辛的。我迈完这第一步,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经过一年的卧薪尝胆式的修炼,我自认为功德圆满,志得意满,终于决定开始大试身手。
    于是,我迈出了文学之路的第二步——开始构思自己的第一篇长篇著作。为了构思好这篇著作,我又整整用了一个月,可见我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资本雄厚,基础牢固。所以,当这本著作问世后,一定是一本惊天地泣鬼神般的著作,即使它的成就超不过曹雪芹的《红楼梦》,也至少会跟《红楼梦》平起平坐。
    第三步,开始动笔写。我呕心沥血地写了一个月,发现事情的进展跟预期的稍微有点出入。《红楼梦》人家曹雪芹足足增删十载,我现在没钱没米,哪能有那么多时间?经过慎重地考虑,我决定将作品精简,由长篇改为中篇,写成中国的《羊脂球》。中篇又写了一个月,我发现事情的进展还是跟预期稍微有些出路,人家莫泊桑写作有大师级的老师指导,而我是草民出家而且是自主创业,哪能跟人家比?再次经过慎重地考虑,我决定将作品精简再精简,由中篇改为短篇,写成中国的《项链》。又经过了一个月,作品终于艰难问世了,我给它取名为《冰霜剑》,写好后数了数字数,满打满算才四千多一点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篇小小说,看来连成为《项链》可能性都没有了。这或多或少令我有点气馁,毕竟我还没有听说谁写了一篇优秀的小小说后就成为了文学大家的。
    不过我仍然决定将其发表,虽说这难产的处女作在数量上有那么一点点缺陷,可好歹质量上没有问题,至少我觉得它没有问题。我用百度搜索到了中国的几百家的文艺杂志出版社,再从中精心挑选了12家我认为最有可能采纳这篇优秀的小小说的杂志社,将我的这篇小小说足足誊抄了12份,一起同时寄给了这12家杂志社——用乱枪打鸟的策略提高它被采纳的可能性。
    三个月后,我陆陆续续收到了12封退稿信,令我哭笑不得的是,所有的退稿信竟然写的都是相同的内容:你寄来的作品我已经认真审阅,质量很好,但是不符合本社的风格,感谢你对本社的支持。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我真怀疑这12家杂志社只有一个编辑。
    作品质量很好,只是风格不符合而已。所以,这让我有信心和动力重新谋划写另一篇惊世之作。由于有了前车之鉴,我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发现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个秩序,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来,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我已经写了一篇小小说《冰霜剑》了,接下来应该写《项链》式的短篇小说,之后再写《羊脂球》式的中篇小说,最后再写《红楼梦》式的长篇小说。
    为了写好这篇《项链》式的短篇小说,我特意去数了数《项链》的字数,大约六七千个字,于是我把这篇小说定义在至少八千字,首先在数量上超过《项链》,这样在质量上才会更有把握,政治老师说量变引起质变,就是这个道理。
    随后,我又特意去街头的一棵树下让一个仙风道骨的算命先生帮我算了一卦,并且选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黄道吉日,小说在五天后开张。
    做了这些准备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五天后开始构思,一个月后小说按计划圆满的完成。小说名叫《兄弟》,是我根据自己在初中时候的所见所闻所为作为背景写成的。它有着鲁迅先生的深刻,李敖先生的尖锐,马克吐温先生的幽默和欧亨利先生的结局,古今融汇,中西结合,绝对治标又治本。
    我又将小说工工整整地誊抄出一篇,把它寄给一家杂志社。一个月后没有结果,我又将小说工工整整地誊抄出一篇,把它寄给另一家杂志社。经过多次这样,我又有了新的经验,每次在没有收到退稿信的时候就先誊抄好一篇,每个月去拿退稿信的时候顺便就投稿——这样可以少走一半的路。
    一年后,我将它寄了整整12次,收到了整整12封一模一样的退稿信,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退稿信上却说我的短篇小说不能被录用是因为它写得毫无创意。
    我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像我这样的优秀的作品却无人理睬,而那些我看不上的没品的文章却能被大肆采纳。这个问题足足困惑了我一个多月,一个多月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投稿就跟就业找工作一样,三分靠才能,七分靠关系。我没名没分没关系,所以我纵然才华能横溢甚至可以竖溢,也只能是徒有羡慕的份。
    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后,我决定就不了业就创业——自己办杂志社。而且意外地发现其实我们学校有着办报社的天然优势。一是我们这所大学至今还没有一种大学报刊,所以向校领导申请办一份校报应该没有问题,而且没有竞争。二是我们学校总共好几万人——这就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三是我们学校又是理工科大学,人人对文学盲目,写出来的作品就很容易让他们喜欢,作者就很容易让他们崇拜——偶像是盲目崇拜的对象就是这个意思。
    我怀着汹涌澎湃的创业热情,慎重地向学校领导提交了一分在我们学校办一种报刊的申请。申请大肆宣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校领导的高的重视,经过校领导的开会和举手表决,我的申请最终通过。
    报社成立后,我自己任命自己为报社社长和总编辑,为这份校报取名为《新起点》,意思为我的文学之路的新起点,校刊的名字是请校长亲自题词的,并且请校长做了名誉社长兼总顾问,尽管校长自从题词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关注过我办的这份校报。
   《新起点》这份校报不仅让我的那些昨日蒙受不明之冤的作品们全部得以重见天日,并且还在全校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机械学院的学生用它包零件,土木学院的学生用它来垫仪器,数计学院的学生在它的空白处打草稿,艺术学院的学生拿它来练书法,人文学院的学生干脆将它做草纸。全校的学生人人都得到了《新起点》的恩惠,因此人人对我怀有感激之情——我成为了学校的文化名人了。
    但是又由于《新起点》是全校免费发送的——人人凭学生证都可以领到一份,所以报纸发行量出奇的大,所以它所需的经费也同样出奇的大。正由于此,《新起点》没有发行多久,学校领导又慎重地开会讨论,议会举手通过了停办报纸的决议。《新起点》停办后,学生会组织了一个全校性的大罢课,纷纷要求重新恢复《新起点》。这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一次罢课,罢课一刚开始就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因为他们不重视就有记者、社会和中央的重视了。校领导们既害怕这罢课引起轰动,又没有其它办法,于是只能屈尊跟学生协商,当面同意恢复《新起点》的发行和恢复了我的社长和总编辑的职位。
    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我又得以重新回到了岗位上继续着自己的文学之路,于是我感慨万千:虽然我还没有写出,但是已经成为了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了,名人写出来的著作成为名著那是迟早的事情,我的文学之路宽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