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提诗百家姓”
话说明朝正德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一财主,姓李名茂泉,年过四旬,生有一子一女,承祖余荫,家有良田千亩,牛羊成群。其李财主治家有方、生财有道,历年来,放债得息,出田收租,并递年营时货买卖,从中得利,日进斗金,几年下来,挣得万贯家财,置下山一般的家业,府中惯使唤的家丁、佣人、长年等下人众多,常聘有西席先生教读子女,家道便是十分的兴旺、富裕,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陈仓,有的是吃不尽的粮,使不完的钱。
且不表那李府金山银山,家大业大,单说那李财主却是个宽厚朴实之人,虽是治家严谨,对府中之下人却也不会做什么盘剥克扣,啃勒虐待之事,常时日的且由下人鱼肉饱饭得吃,寒时暖衣得穿,长久下来,渐渐的宽惯了他们,十有七八自是松闲懒散起来,干起活来,却是如推磨一般,推的一下,动一下;虽说那李财主,为人宽厚,时日久了,但见府中之下人,干活散劲,常抽空偷懒,勤的少,懒的多,却也时常点示他们道:人要勤劳俭朴,发家从节省起,对此常嫌下人懒惰,贪食浪费,缺少吃苦耐劳之干劲,每每思此,犹觉不得心安。
一日那李财主在府闲来无事,忽心血来潮,突发怪想,嘱管家在府中招贴告示曰:达此条款者,必许女为妻,有妻者则赠以钱帛勉之。
一、教书先生在一年之内若能使学生取得功名;
二、裁缝师在一年之内能节省下二成支出;
三、厨子师傅一年之内能节省下二成支出;
四、种田长年一年之内能使收成翻翻;
五、放牛郎一年之内能使母牛产两仔之数;
………等等,并由管家督之;
此条款告示一出,府中下人踊跃,个个勤劳苦干,以搏得名,果然在一年之内府中景象更新,但见:
教书先生绞尽脑汁,日夜辅教学生,严加督导,在一年之内果使李府之子取得功名。
裁缝师傅则是使尽手段,不丢掉一块布头一丝线脑,一年之内果真减少两成开支。
厨子师傅想尽办法不肯多耗油、盐、酱、醋、柴、米,减少浪费,一年之内也减少了两成开支。
种田的长年则是用尽气力、起早摸黑、挑肥捡粪、辛苦劳作,一年下来果然粮食收成翻倍。
放牛郎也花尽心思,细心养牛、精心呵护,一年下来也使牛在年头、年尾各产一仔,也达到了两仔之数。
当府中管家将此五人达款者报给东家之时,那李财主不料府中众下人在一年之内有如此之绩,一时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暗想一时之兴出此条款,原意是想激励府中之下人,那知弄事成真,似此怎办……如要反悔,又恐失信于人,如之奈何……。左思右想,没了主意,思之良久,不得已招其五人道:“府中上下只你五人达此条款,但只许妻一人,今只得别施一法,另出一题,试比高低,你们五人各提诗一首,夺魁者得妻。”那教书先生听了,则沾沾自喜,以为得意,暗思夺魁者必已也,当知写诗作赋是先生之本行,但另四人则大呼不公道:如是这样,则是先生占利……。那李财主笑道:“这诗想来你们也会,开始以本行为牵头,后便得以百家之姓收尾,提诗四句,需连贯顺口,文理要通,诗深意会。”其四人无法,只能依附,遂请东家先赋诗一首以作示范,那李财主想了想道:
堂前四四方方,案座摆在中央;
客人来来往往,走出周吴郑王;
那教书先生听了,抢先应咏道:
砚台四四方方,金墨磨在中央;
毛笔来来往往,写出何吕施张;
裁缝师傅听后,则是马上提诗一首:
书本四四方方,彩线夹在中央;
针线来来往往,缝出苗凤花方;
厨子师傅不甘落后,也提诗道:
灶台四四方方,铁锅就在中央;
锅铲来来往往,煮出雷贺倪汤;
种田的长年,深怕落下,左思右想了一会,于是也提诗一首:
田地四四方方,我就站在中央;
锄头来来往往,种出金魏陶姜;
轮到放牛郎,听了他们的提诗,想了想,却是对他们说道:你们提的诗都不错,跟本行却也对头,但这和小姐有什么关系呢,且听我提诗一首:
床铺四四方方,小姐睡在中央;
我们来来往往,弄出柏水窦章;
那李财主听了五人提的诗后,仔细对比,还是分不出高下,无奈只得请女儿来挑选,谁知那李小姐自小是和那放牛郎一起嬉戏、玩耍长大的,岁数一般,可谓是青梅竹马、心意相通,早已是“郎有情,女有意”了,自然是挑中了放牛郎,遂点了放牛郎为夫婿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