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众称圣人,学识渊博,但决非万事皆通。为了得到更多的知识,曾经带领几个得意门生周游列国(今山东聊城)游览了当年鲁仲连射书台,一摸盘缠不多了,为此,师徒几个闷闷不乐,来到街上,东瞧西望,准备找个小饭铺,草草吃顿便饭,快快赶路。来到一个铺子门前,孔夫子一看招牌,愣了,招牌上既没有写什么客栈,也没写某某饭铺,偌大的牌子竟然写着这样四个大字“祖传抬扛”。孔子左看颜回,右看子路,只见他们眼望招牌皱眉不语。孔夫子又看招牌上的小字,“抬扛赌输赢,大杠百两,小杠五十,当面清帐,概不赊欠。”孔夫子熟知七十二行,怎么又出了抬杠这一行?孔夫子好奇而且好学,抬杠到底是门什么学问,要弄清必须试试。赢了呢,增加盘费,输了算是买了知识。想到这里,孔子一人进了铺子。掌柜的一看是圣人,急忙让座。孔夫子说:“你这不是抬杠铺吗?”掌柜的说:“是啊,是啊。”孔夫子本来想先问问抬杠的来历,一看掌柜的那么恭恭敬敬,心想:人家称我圣人,圣人就应该什么都得高人一筹,向他求教,有失身份。对掌柜的说:“我是来抬杠的。”掌柜的有点胆怵。孔夫子接着说:“来,咱俩抬抬。”掌柜的说:“上论(论语)上有诗曰:父母在不可远游,游必有书。孔夫子,你父母都还健在吗?”
“都在。”
“你在周游列国期间,曾向家里去过多少封书信?”
孔夫子输了,递上五十两银子,默默地立在那里,捉摸抬杠的学问。不多时,铁拐李背着宝葫芦一跛一拐地进了铺子,见孔老夫子低头不语,就知道抬杠抬输了,上前安慰说:“孔老夫子,别难过,输的钱我给你捞回来!”没等孔夫子回话,转向掌柜的说:“来吧,掌柜的,咱俩抬一杠!”掌柜的说:“你是抬大杠?还是抬小杠?”铁拐李问:“何谓大杠,小杠?”掌柜的一听,噢,他也是老和尚吹笙—不懂笛(的)呀。遂说:“招牌上写得明明白白,大杠一百两,小杠五十两”。铁拐李虽说天天在乡下转游,知道什么叫抬杠,可自己从没抬过,以动真的,心里没底,说道:“抬小杠,你提吧。”掌柜的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葫芦。”
“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治病的药。”
“能治什么病?”
“百病皆治。”
“那么,你的跛腿为什么没治好?”
又把铁拐李问呆了,输了五十两银子。孔夫子眼看着铁拐李地给人家五十两银子。二人耷拉着脑袋出了铺门。屠夫刘二犟筋,打这儿路过,见这二位垂头丧气,便停下脚步,询问原因,刘二犟筋一听,火了,骂道:“娘的,不信,我这犟筋就太不过他!”又对他俩说:“请二位稍等,我去给您捞回来!”说完,一步闯进了铺子。
神瘸铁拐李既输了钱,又丢了人,窝囊得直挠头。孔夫子恨自己学问太浅,没心思理睬屠夫刘二犟筋,或者说,根本没把刘二犟筋放在眼里。
掌柜的见刘二犟筋气势汹汹的样子,也没客气,问道:“抬杠吗?”
“嗯。”
“带钱了吗?”
“没钱敢来抬杠?!”刘二犟筋拍了拍鼓囊囊的衣兜说。
“你是抬大杠,还是抬小杠?”
“大的!”
“谁先说?”
“我。”
“说吧”。
刘二犟筋指着掌柜的头说:“我看你那个头,顶多四两沉,不信咱砍下来称称!”掌柜的抹着自己的头,倒吸一口气,心中暗想:这小子厉害,若说四两得多,就得砍头称,这么大个头我若说是四两吧,岂不引起众人耻笑?算了吧,认输。乖乖拿出一百两银子给了刘二犟筋。
刘二犟筋来到门外,把银子平分给了孔夫子和铁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