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题笑柄

清代科场上喜欢出些东拼西凑的试题,把经书中毫不相关的两句话凑在一起,目的在于防止考生抄袭现成的文章。其写法着意于文章格式,而对经书原文阐发的古贤人的本意就弃而不顾了。明代就有这样的考法,有一次出题为“杖叩其胚阙党童子”。“杖叩其胫”出自《论语·宪问》,说孔子用拐杖敲打老朋友原壤的小腿。“阙党童子”也出自这一章,但在另外一段中,说阙里有一位童子来给孔子传信。由于这两句话意思不相连,有的考生在过渡一段中写道:“孔子一拐杖打下去,原壤痛不可忍;第二拐杖打下去,原壤仆地而倒;第三拐杖打下去,原壤一命呜呼。三魂渺渺,七魄悠悠,忽然一阵清风,化为阙党童子。”又有人写以“王如好色……有托其妻子于其友”一段为题的文章。这题目是《孟子·梁惠王》中两段意思不相干的话。前一段原意大概是说:大王如果喜欢美貌女子,那么应把这种喜爱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使天下适龄男女及时婚嫁,这就成了好事。下面一段是说:如果大王的臣子中有一个人自己要到楚国游玩,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管,回来时妻子儿女在挨饿受冻,那么对这样的朋友就不该再信任。这两段话意思也不相连,于是有人做这个题目时先写道:“大王喜爱美貌的女子,不和群臣一同享用,却和老百姓一同享用,这是因为群臣各自都有妻子。”又承接上文写道:“大王的臣子要到楚国游玩,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国王,却把她们托付给朋友,这是因为,他知道国王好色。”——清·张培仁《妙香室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