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先生的故事三则
(一)捕蝉
朱二先生是私塾里的教书匠,所以敢称先生。
朱二先生肯定是读书出身的,所以敢当先生。读书人眼睛一般近视,朱二先生的眼睛近视得一目望不清尺外的事物。
朱二先生是湘潭人,湘潭人喊先生叫“先先”,乡邻叫朱二先生做“朱二先先”。
湘潭人叫“蝉”做“蝉铃子”,有一种蝉铃子的叫声象“朱二先先”,大家干脆把它叫做“朱二先先”。朱二先生一想到这里就老不舒服,一心想把这老在叫唤“朱二先先”的蝉铃子掐死灭尽,“我是先生,怎么能被你骂”。
秋天到了,那些蝉铃子又在叫唤“朱二先先”,朱二先生就着山路到山里去捕这蝉铃子。
终于抓到了一只,朱二先生好生高兴,抓在手里,小心翼翼地把蝉铃子放到眼睛前鼻子边看究竟。不想这“蝉铃子”屁股一翘,将个毒针刺在朱二先生的鼻子上,原来先生蝉没捕到,捉了一只大黄蜂,黄蜂受到惊扰肯定嗤人,先生疼得不得了,对着黄蜂直喊叫:“你这只东西,嘴巴不伤人,屁眼伤人!”
从此,湘潭人就有了“嘴巴不伤人,屁眼伤人”的俚语俗话。
(二)借梯子
朱二先生是先生,先生读的书多,开口要有先生样,所以不讲白话,只讲“之者也”,只叹“焉矣乎哉”,话里绝对有典故。
一日,先生家里失火,大火呼啦啦直往茅屋顶上窜,妻子打发他赶紧去对门大嫂家借梯子来救火。于是先生跑到大嫂家对着大嫂喊:
“家门不幸,骤遭肥绿之灾,请借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以解赤壁之危。”
大嫂农家妇,一辈子没出过门没读过书,,不知道肥绿是什么,不知道赤壁在哪里,更不知道三国火战的经典故事,也猜不出“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为何物,只得老问“你要什么?”先生也急得直跺脚,一直在叫:“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
良久,妻子来寻他,当着大嫂的面哭叫着训先生:“叫你借梯子去救火,怎么老半天不见回来?”
这时大嫂恍然大悟,“原来是要借梯子救火啊,赶快拿去!”
妻子哭声更大,说:“不用了,家里都烧尽了!”
(三) “解屁”
朱二先生是私塾里的教书匠,每天的收入是一升米,一升米就是一斤七两。先生好计划,每年初就把算盘子一扒,扒出个按日定量:留出半斤米来喂猪养鸡,接人待客。剩下每天一斤二两米四个人吃,平均下来三两一个,每人每餐一两米,何况两个儿子都十多岁了,吃着长饭,家里粮食严重短缺。先生便安排老婆,在自家菜地里每年种四块土的红薯,每块土能挖两百斤,一年产红薯八担,把红薯白米混着当家里的主粮,日子也就勉强混得下。
这天早餐,先生吃的是两个蒸红薯,肚子也不争气,老是呼噜噜地叫,鼓胀鼓胀的,害得先生老想往茅厕里钻。
时间到了,学生到齐,要上课,先生忍住胀气的肚子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还没开始,先生的肚子终于忍受不住红薯制造的废气积压,开始强行往外冲击,气压太强,出来的时候弄出个偌大的声音,“扑”地振响了整个堂屋。十二个学生听后憋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为何?”先生一脸严肃问学生,学生们立即收住笑,正眼盯着先生不敢回答。
先生随即便口出自己名言自答:“屁乃人生之气,切无不放之理。只因上课匆忙,故强忍大解之苦,偷偷在此解屁!”
学生忍不住了,对着先生齐声喊:先生,只听见有上茅厕“解手”的,没听见有在厅堂“解屁”的。
朱二先生是私塾里的教书匠,所以敢称先生。
朱二先生肯定是读书出身的,所以敢当先生。读书人眼睛一般近视,朱二先生的眼睛近视得一目望不清尺外的事物。
朱二先生是湘潭人,湘潭人喊先生叫“先先”,乡邻叫朱二先生做“朱二先先”。
湘潭人叫“蝉”做“蝉铃子”,有一种蝉铃子的叫声象“朱二先先”,大家干脆把它叫做“朱二先先”。朱二先生一想到这里就老不舒服,一心想把这老在叫唤“朱二先先”的蝉铃子掐死灭尽,“我是先生,怎么能被你骂”。
秋天到了,那些蝉铃子又在叫唤“朱二先先”,朱二先生就着山路到山里去捕这蝉铃子。
终于抓到了一只,朱二先生好生高兴,抓在手里,小心翼翼地把蝉铃子放到眼睛前鼻子边看究竟。不想这“蝉铃子”屁股一翘,将个毒针刺在朱二先生的鼻子上,原来先生蝉没捕到,捉了一只大黄蜂,黄蜂受到惊扰肯定嗤人,先生疼得不得了,对着黄蜂直喊叫:“你这只东西,嘴巴不伤人,屁眼伤人!”
从此,湘潭人就有了“嘴巴不伤人,屁眼伤人”的俚语俗话。
(二)借梯子
朱二先生是先生,先生读的书多,开口要有先生样,所以不讲白话,只讲“之者也”,只叹“焉矣乎哉”,话里绝对有典故。
一日,先生家里失火,大火呼啦啦直往茅屋顶上窜,妻子打发他赶紧去对门大嫂家借梯子来救火。于是先生跑到大嫂家对着大嫂喊:
“家门不幸,骤遭肥绿之灾,请借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以解赤壁之危。”
大嫂农家妇,一辈子没出过门没读过书,,不知道肥绿是什么,不知道赤壁在哪里,更不知道三国火战的经典故事,也猜不出“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为何物,只得老问“你要什么?”先生也急得直跺脚,一直在叫:“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
良久,妻子来寻他,当着大嫂的面哭叫着训先生:“叫你借梯子去救火,怎么老半天不见回来?”
这时大嫂恍然大悟,“原来是要借梯子救火啊,赶快拿去!”
妻子哭声更大,说:“不用了,家里都烧尽了!”
(三) “解屁”
朱二先生是私塾里的教书匠,每天的收入是一升米,一升米就是一斤七两。先生好计划,每年初就把算盘子一扒,扒出个按日定量:留出半斤米来喂猪养鸡,接人待客。剩下每天一斤二两米四个人吃,平均下来三两一个,每人每餐一两米,何况两个儿子都十多岁了,吃着长饭,家里粮食严重短缺。先生便安排老婆,在自家菜地里每年种四块土的红薯,每块土能挖两百斤,一年产红薯八担,把红薯白米混着当家里的主粮,日子也就勉强混得下。
这天早餐,先生吃的是两个蒸红薯,肚子也不争气,老是呼噜噜地叫,鼓胀鼓胀的,害得先生老想往茅厕里钻。
时间到了,学生到齐,要上课,先生忍住胀气的肚子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还没开始,先生的肚子终于忍受不住红薯制造的废气积压,开始强行往外冲击,气压太强,出来的时候弄出个偌大的声音,“扑”地振响了整个堂屋。十二个学生听后憋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为何?”先生一脸严肃问学生,学生们立即收住笑,正眼盯着先生不敢回答。
先生随即便口出自己名言自答:“屁乃人生之气,切无不放之理。只因上课匆忙,故强忍大解之苦,偷偷在此解屁!”
学生忍不住了,对着先生齐声喊:先生,只听见有上茅厕“解手”的,没听见有在厅堂“解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