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记

    笔者是一名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基层干部,目睹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幽默笑料俯拾皆是,现奉上几则与读者共享。
    一、“拐达,把公社的桥搞坏达”!
    七十年代,现在的乡政府那时还叫“人民公社”。某公社门口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条软索桥(用钢缆做拉线,上面用木板铺成)。
    一天,大雨过后。从邻省湖北走来一中年男子,背上背个背篼从桥上经过。由于桥板陈旧。走到桥中间,把桥板踩断了,中间出现一洞,人从桥上摔到了桥下沙滩上。
    从桥面到河床大约有四五米高,好在是掉在沙堆上。才没有性命之忧。
    当时摔昏过去了,过了10来分钟,他才清醒。醒来后朝桥上一望,见桥面穿了一个洞,大惊。也不顾身上疼痛,爬起来就飞跑,边跑边说:“”拐达,把公社的桥搞坏达!“”
    转眼不见踪影,围观的人们大笑不止。
    二、“你屙得,我也屙得!”
    80年代在一小乡工作,乡粮站在政府附近。有一天,一边远山村的妇女,背粮食到粮站交征购。刚到粮站,内急。慌忙中跑到乡政府男厕所中去解决。恰逢政府炊事员蹲在厕所中。
    炊事员:“”你眼睛瞎了,怎么跑到男厕所来了?“”
    妇女边解裤子边回到:“”放你妈的屁,是公社的厕所,你屙得,我也屙得“”
    炊事员无言,只得慌忙穿上裤子,飞快的离去。
    三、“出门人不讲理,遇啥吃啥!”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这地方 生活还比较困难。招待客人多以面条为主。
    有一对新婚夫妇,才起房子家庭比较困难。有一天早上,丈母娘来玩,没有什么招待她,他们跑到隔壁去借面条。邻居把一把没煮完的面条仅能煮一碗的面条借给了他们。
    回去后丈母娘烧火,姑娘下面条做饭。这时家里来了个远方过来的卖鼠药的行商,坐到了他家堂屋。
    面条煮好后,姑娘把面条端到堂屋桌上,招呼她母亲去吃饭“您家来吃饭啰”。只见那卖鼠药的客人,赶快走到桌前,说“出门人不讲理,遇啥吃啥。”端起面条说:“多谢了”就吃起来了。
    主人也不好说什么,只好用苞谷饭招待自己的亲人了。
    这几则故事绝对是真实的,但是笑过之余不免对往昔之事有几分心酸涌出,这些笑话是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心灵印记。从中反映出百姓当时的愚昧、善良和艰辛。之所以写出来:一是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许哪位艺术家对此感兴趣,会从中提炼出精华;二是通过这几则故事警醒人们,重温过去的艰难岁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