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算计谁?
张二狗在村里的名声不太好。一是因为他喜欢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二是因为他特别爱占小便宜。
这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二年。这月,正是青黄不接的四月。这天,正是个乡下的圩日。
吃过早饭,张二狗怀揣着从老丈人家借来的一张大团结(10元面值人民币)早早就来到圩上,想赶早市买点米回去。
那时,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家都缺粮。要想在圩上买到米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但要去得早,还得碰运气。
快十点的时候,张二狗好不容易等到一位佝偻着背的老头挑着两只四角箩装的糙米,便立马跑过去。里面的米不多,看起来也就二三十斤的样子。
“老叔,米多少钱一升(那时乡下人很少用秤,买卖米就用一个用竹筒制作的,人们称之为“升筒”的量器来量,一升大约1.5斤)呀?”张二狗问。
“四角。”老头大概是走累了,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张二狗又问:“你这里有多少升呀?我全给你买了”
老头不紧不慢地指了指两个四角箩,说:“我也不识数,来的时候我家老太婆在家量好了,说是这边八升,这边八升,二八一共是一斗四。她还说了总的就五元六角钱”
张二狗一听,差点叫出声来:“真的是一个不识数的二百五呀!不,应该是一对!看来今天合该我发点小横财了。”
这时,陆陆续续又有几个人围过来问米价。事不宜迟,张二狗忙大声说:“大叔,就依你的价,这一斗四升米我全要了,五块六角钱。买好米我还得早点回去下地呢。”
老头说:“慢,我来的时候走得急,忘了带升筒。我现在就去向人家借个升筒来量一下。”
“不用,不用,乡里乡亲的,量什么量啊,你老人家还会蒙我吗?”张二狗忙摆手。
张二狗怕呆久了会生出变数来,赶紧把米分别倒进两只早已准备好的米袋,银货两讫后挑着两小袋米飞也似地往家赶。
一到家,张二狗按捺住一颗激动的心,赶紧从米缸里把升筒拿出来量米。
可是,他左量右量地量了几遍,每个袋里都只有六升米。
张二狗懵了:总不会米袋有漏洞,刚才又走得急把米撒路上了吧?
翻看了两个米袋后,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算计来算计去,今天可让别人算计了。原以为二八一斗四能占点便宜,哪知道被人家二六一斗四给蒙了。
咳,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