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石膏退热之秘
  有个儿科医生,自家的娃子七岁发烧,脉势洪大,他用白虎汤,居然退不了,这么厉害的汤方还退不了这高热,一直两三天烧到四十度,家里人没有不担惊受怕的,因为娃子高烧超过四十度,很有可能会烧坏大脑,引起热极生风,神志昏迷。
  这该怎么办呢?
  他不得已之下,只要带着娃子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求教老先生。
  老先生一看这娃子面赤,舌苔黄,舌尖红,脉也洪数,便笑笑说,你可以给他用白虎汤啊!
  这儿科医生摇摇头说,白虎汤能治得好,我就不用送到你这里来了。
  我这娃子向来都不喜欢吃药,这白虎汤给他喝了,他却吐出来,根本进不了。
  老先生便问,那你石膏给他用多少克呢?
  这儿科医生说,一般大人我用20克,小娃子我只用10克。
  老先生笑笑说,次病重药轻故也。
  这儿科医生又问,为何呢?
  老先生笑笑说,就像你排一个排去跟被人一个团作战,你这排即使再勇猛,也很快被敌人打回来。
  这儿科医生听后觉得有道理,便说,那该怎么办?
  老先生说,很简单,就派一个团去,把他们哪下,重用石膏。
  这儿科医生说,小孩子身体娇嫩,受不受得了啊?
  老先生说,有病则病受,况这石膏又不是大寒之药,你用一小撮想扑灭这燎原之热,如何能够称心如意呢?治疗外感实热,高烧脉数,我用生石膏轻的必用一两,若湿热炽盛,如燎原之势,必用四五两,或者七八两,或者单独用,单刀直入,或者跟其他药配合用。
  这儿科医生听后还有点疑惑说,这么大剂,我还是不敢拿我儿子以身试药。
  老先生又笑笑说,这样吧,你可以先用生石膏二两煎汤,凉药热服,乘着还温热,你不用给他一次服完,每次只给他服用三分之一,这样烧如果退下来,后面的就不用服了,如果没退下来,再慢慢地增加,这样不就安全了吗?
  这儿科医生听后,觉得也是,便依法炮制。
  想不到自己用10克的石膏,退不下的高热,一用二两60克给娃子吃,孩子居然喝了一口没有吐,还想要继续喝,第二杯一喝完,这热势明显就退下来了。
  再把剩下的喝下去,晚上就没有再烧了,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天就彻底好了。
  这儿科医生马上再次上来竹篱茅舍,真诚地道谢。
  并问,为什么老先生反复交代,必用生石膏,而不能用煅石膏来退热。
  老先生说,石膏本来用来清解阳明大热,你如果煅过后,就变得收敛生肌,令热难清。
  清代陈修园说,今人畏石膏之寒而煅用,则大失其本来之性矣!
  煅石膏研末,用来治疗外伤出血,或溃疡不敛,湿疹瘙痒还可以,若用来退壮热高烧,则断不可用。
  这儿科医生又问,为什么大剂量石膏分为三次来服用也有效果?
  老先生笑笑说,这就是我琢磨出来的,这样多次送服可以免除病家的疑惑跟恐惧,他们既然怕药物太大剂量,又想治好病,那就不如先投石问问路,如果药中病所,病人就还想继续喝下去。
  而且这多次徐徐进服,可以使药力集中在上焦中焦,而不至于一下子寒凉下走,导致滑泻。
  所以石膏退热之秘,一在于生用,二在于剂量要大,只要是外感实热,生石膏重用,断无伤人之理,而且放胆用之,断无不退热之理。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石膏凉而能散,有透发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医者多误以为石膏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实热者,尽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矣!
  儿科医生又问,如果娃子高热,脉又有些虚弱怎么办?
  老先生说,这是壮火食气,热盛伤津,盈久必亏,热虽盛,而脉呈现虚软状态,照样用石膏,不过必须佐以人参,这样虚脉得以补益,壮热得以撤退,方是完全之举。
  这儿科医生听了后,再次拜谢说,老先生诚乃晚辈石膏之师也!
  从此这儿科医生得此石膏之秘传,再治起各类小儿高热,外感湿热,都是应手取效,大大提高临床效果。
  病人络绎不绝,当地人称小儿石膏王。
  然后小指月小笔记本中写道: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得知母,最能止壮热烦渴。
  石膏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神农本草经》说,石膏治金疮。
  这是煅用外用来止金疮出血,用煅石膏研成细粉,敷金疮出血,甚效。
  若是湿疹疮疡,煅石膏加枯矾外用,或者煅石膏配黄柏打粉外用,特效。
  《青囊秘传》曰,煅石膏配黄柏打粉,名曰石黄散,外掺,治湿疮肿痒。
  2、寒水石
  皮肤热炽如火烧
  痰生百病食生灾,再加外感病易来。
  小指月说,爷爷怎么饮食吃饭也会生灾病啊?
  老爷爷笑笑说,《千金方》上说,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
  小指月又说,饮食怎么生万病呢?
  老爷爷说,饮食不节得病多,吃得过饱,过快,过杂,过硬,过凉冷,过热腾,过酸辣,过辛咸,过油腻等,一切过度之饮食皆是百病之源,故曰过犹不及。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小指月从小就在爷爷良好饮食观的教导下成长,所以这些偏颇饮食带来的身心不调,他就少经历过。
  所以爷爷说的这些经验教训,指月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很难真正有身心的体证。
  有个建筑工,天气热时,照样在酷暑中干活,而且从不吃喝稀粥,只吃干饭,人家问他为什么不喝稀粥呢?
  他说,稀粥喝了没劲,干活没力。
  所以天气虽然酷热,他依旧吃各种炒粉炒面,而且还搞点酒来。
  这样没过几天就心烦口渴,身上蒸蒸发热,皮肤就像火烧一样,怎么喝水而已不解渴。
  他不得已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小指月一把脉,这正是一个夏季洪数之脉象,外面酷暑,里面更是暑热难耐。
  老先生说,你这几天都吃什么呢?
  这建筑工很疑惑,怎么老中医都是这样,不问我怎么不舒服,问我吃什么呢?
  在西医院里检查治病,从来都不问我这些东西的。
  然后他便说,炒粉炒面,还有蛋炒饭,我最喜欢了,而且还搞点花生米来下酒。
  老先生按按他肚子说,这几天大便如何?
  他说,上厕所,蹲很久才排出一点,比较干硬。
  这建筑工说完后,又问,大夫,你这里有没有水啊,我好想喝啊,刚从工地里过来,我喝了一大碗,现在又渴了。
  小指月说,这里有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凉水,你喜欢喝哪一杯呢?
  这建筑工二话不说,便端起那杯凉水来一饮而尽,当然凉的解渴,哪有喝热水的。
  爷孙俩相视而笑,因为他们经常做这个试验,来测病人身体的寒温。
  如果病人体寒,他就喜温饮,而且说话声音比较低微,如果病人体热,他就喜欢喝冷饮,而且说话声音亢盛,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这样试验结果一出来,治法就随之而出来了,中医称之为各随其所欲而治之。
  既然你体热,如同酷暑干旱,身体需要来一场甘霖露雨,我就给你用药制造一个天气下而为雨的肃降之象,让身体百脉得到水津滋布则不渴,皮肤得到津液灌溉则不如火烧火燎。
  老先生接着又说,你这病可以治,但以后天气热,就要喝些稀粥容易消化的,不要外面一团火,你里面也吃这些炒面炒粉炒饭炒花生米,这样例外热火一勾结,脏腑里面积热配上这上天酷暑,你身体就像鼎炉一样,能不大渴烦热吗?
  这建筑工听了点点头说,以前家里人也跟我这样说,看来我是要好好改改这习惯了。
  好接下来我喝几天稀粥。
  然后那边小指月已经开好了三石散,原来这三石散,就是由寒水石、石膏、滑石三味药,配上点甘草打成粉,制成的散剂,专门治疗身体热盛如酷暑,靠这石类药,质重,善于清热泻火,令天气降而为雨,把整个肺部气机肃降下来,这样肺气肃降,则诸经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
  肺为水是上源,肺气肃降,下面五脏六腑,莫不得到水津灌溉。
  这建筑工拿回去吃一次,身体就清凉,晚上就睡个好觉,第二天再吃,口中也不会燥渴了,身上皮肤也没有了那种火烧火燎的感觉,甚至老喝水不解渴的症状也消了。
  真是自己体内气机能升降对流,自然不需要狂饮凉水,如果不升降对流,都纷纷随着上亢的脉势,蒸发出去,皮肤也热烫得像酷暑的地面一样,这样脉势不降,气不下收,你即使抱着水壶来饮食,也不解渴啊!
  所以中医不是见渴止渴,而是调气机,气机肃降,五脏皆得到津液以灌溉,气机发越,六腑水津都往外耗散蒸发。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神农本草经》曰: 寒水石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方脉正宗》:寒水石治五脏六腑积熟,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寒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
  赌博引起的发狂
  小指月跟着爷爷又要出诊了,出诊有很多种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病人确实病重来不了。
  而这次居然不是病重来不了,也不是病人家中富贵,把所有医生请到家中去。
  而是这病人本身就穷,又去赌钱,把唯一的田地都输了。
  然后这病人就急火攻心发狂,整天唱歌,拖着衣服在街上走,甚至爬到屋顶上去。
  家里人见了后都很担心,怎么说也说不服,他也听不进去。
  家里人怕他跑到路上被车撞了,或者掉到水里爬不上来,于是采取措施把他关到房子里,可关到房子里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他照样在房子里面天天破口大骂,甚至以头撞墙要冲出来。
  老先生看了后,摇摇头说,这赌博真是人家瘤毒,祸人非浅啊!
  旁边有邻居说,大赌伤身,小赌怡神,原来这邻居还经常买六合彩。
  老先生听了后,摇摇头说,久赌鬼神输,你赢的即使是钱,输的确实最宝贵的精神,这社会的赌风养了不少游手好闲,不肯干活的人。
  甚至搞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小赌你赌久了也会变大赌。
  不要以为事情细小,就以为无关紧要,马路上的一根铁钉,可能让一辆货车爆胎翻车,人染了一个小小的赌习,可能让自己摔下去,再也难以爬起。
  这家人便一筹莫展,问老先生,这该咋办?
  老先生说,指月啊,你看这是什么症状?
  小指月说,我看像个佯狂。
  老先生说,为什么呢?
  小指月说,不用把他的脉,都可以看出来,这人脸色红赤,怒发冲冠,而且要往高处爬,对于这种往上走的动作,就可以看出他气机是往上越的。
  老先生听后,点点头,他知道中医需要四诊合参,但一些特殊情况,也可以用望诊来代切脉,甚至以问诊来推测出病人的脉势而用药。
  经过这家里人的反映,原来这狂躁的病人,喜欢把衣脱掉,喜欢跳上屋顶去高歌,如果不是气机上越,气血并走于脑部,是不可能做出这种举动的。
  小指月说,爷爷,这该怎么办?
  因为小指月第一次看到狂人,连靠近都不敢靠近,老先生说,大凡治病,先调其气,再疗诸疾,你不要被他表面的狂证吓到,你要看他身体里的气机状态。
  小指月说,我看到他身体一派大热,眼睛红赤,如同火烧。
  老先生点点头说,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黄帝内经》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你看有哪味药是咸寒降火,又能够治疗阳明热盛狂躁的,而且最好是属于矿石类药,因为重镇之物,能够安其神,降其气。
  小指月一想,马上有答案了说,我知道了,爷爷,是寒水石。
  老先生点点头说,没错,寒水石是咸寒的,寒主降,治热以寒药,而咸又能够往下走,古人说,咸能降火,寒能清热,火热上扰,导致神志狂躁,以这咸寒的寒水石,正中病机。
  于是小指月便写上寒水石,老先生还加上黄连,两味药等分打粉,用甘草汤每次送服两钱药粉。
  老先生还交代说,记住要等药汤凉冷了再来服用。
  小指月说,爷爷这是为什么呢?很多药都要趁热喝啊?
  老先生说,本身这病人就心头狂热,这药汤如果再趁热的话,他未必想喝,只有等凉冷了,他更能够一饮而尽,而且放凉冷了,清热降火之功更速,而不会助长他心头烦热。
  小指月又问,爷爷,为什么还要配点黄连呢?
  老先生说,黄连清心经之热火,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神志方面的疾患,总离不开治心,而这人神志亢盛,就要用点降心火的药辅佐之,而黄连乃清降心火之正药也。
  这样药一喝下去,晚上就睡了点觉,好像没那么闹了,第二天再喝,居然开始能够跟家里人讲话,家里人大喜,这病人还迷糊地说,为什么你们把我关在这里面呢?
  快点放我出去,田地里还有那么多活要干。
  这家里人听过再次大喜,原来这气火降下来,神志居然恢复正常了。
  后来也就没什么了。
  小指月说,爷爷为什么你就用那么简单的两味药治好了他的病呢?
  老爷爷说,他这病是暂时性的气血逆乱,气血上走,疾病还不算是最顽固的,所以稍微用点凉降之品,气火降下来,神志就轻了,如果是顽固的狂证就不是那么简单咯。
  小指月听后点点头,马上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本事方》鹊石散: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
  寒水石治丹毒
  有个小娃子只有三岁,家里还一直给他供应奶粉,而且奶粉一定要搞到很浓稠很香,搞到清稀了,味道不够他就不喝。
  结果这娃子经常皮肤法疮,这次小腿上长了一大片鲜红的疮毒,他家人抱着娃子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老先生点点头说,这是丹毒,好发于颜面小腿,丹者红也,红为火之色,是火毒炽盛外发的表现,指月你摸摸他的皮肤看看,什么感觉?
  指月一摸,手就缩回来说,爷爷,这皮肤怎么这么热腾,好像火烧火燎一样。
  老先生笑笑说,热为火之渐,火味热之极。他这身体随时都会发高烧。
  这家人点头说,已经发烧了好几次,用退烧针退下来了,但这脚上的热毒却退不了。
  老先生点点头说,小孩子的病根饮食关系很大,《黄帝内经》说,膏粱厚味,足生大疔。
  你不要说是小娃子,就算是大人,你经常大鱼大肉,吃得很浓稠肥厚,不清淡,那身体很快就吃出问题来。
  你看那些身上好发疮肿的,有哪个饮食清淡过,都是浓稠肥厚的食物,消化不了往外透发啊!
  这家人说,那该怎么办呢?
  老先生说,你给他吃得清淡点,以后都不发丹毒了。
  这家人为难地说,我这娃子就清淡不得,给他搞淡一点,不搞得很香甜,他都不往咽喉下咽。
  老先生笑笑说,那是因为他还没有饿,等他真正饿了,你给他白米稀饭,他都抢着吃。
  这家人听了后,点点头,确实这个娃子都是最宠着,从来没有缺过吃的,结果不是因为缺衣少食而搞病了,而是因为衣食富足,而搞得经常发烧,身上长脓疱。
  老先生说,你回去搞点绿豆汤,还不要放汤,给他喝,饿了就给他吃,不饿就不给他吃。
  平时就搞点白米稀饭,或者熬点山药粥都行。
  然后老先生又跟小指月说,皮肤如火烧,应当用何药?
  小指月信口把《神农本草经》背出来,寒水石,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
  老先生听后点点头,就用寒水石调猪胆汁外擦丹毒患处。
  这样第一天擦下去就缩了,第二天再擦热也退了,娃子也不烦了,而且娃子开始饿了想吃东西,这时家里人没有再搞浓稠的奶粉,因为老先生说,奶粉调得越浓稠,看似营养高,也容易让血液变的粘稠凝滞,发为痈疮。
  所以这两天就搞点山药白粥,或者绿豆粥,奇怪这娃子见了这粥就喝,而且还喝得很开心。
  原来这家人听从老先生的一个妙计,就是加重莫放任何零食,并且娃子不饿就不给他吃。
  而且每次给娃子吃只吃到七分饱,留个意犹未尽,绝不让他吃到打嗝饱胀灌不下,这样养出来的娃子,容易饿,胃口好,身体棒。
  尽吃这些粗粗糙糙的五谷杂粮,反而把身体养得健健康康,从此不单这些疮毒少发了,连感冒发烧都少了。
  这父母知道这绿豆汤内服,跟寒水石外用退丹毒厉害,他们从中更加领会了这清淡饮食七分饱防治小孩各类杂病更有效。
  一个最好的汤方,它充其量可能就帮你度过一次疾病的难关而已,但一个真正健康的饮食观,却可以为娃子一辈子的健康平安保驾护航。
  这汤方只能治一人一时之病,而健康的饮食观保的是众人一辈子的身体啊!
  然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本草汇言》曰: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 寒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
  《医学入门》曰,治小儿丹毒,寒水石烧为末,醋调敷之。
  3、知母
  二母宁嗽散与仁义道德
  有一商人名文安,娶一个妻子叫吴敏,夫妻之间感情和美。
  吴敏也心性聪敏,善于打理家务,唯一一点让文安头疼的就是这妻子吴敏跟母亲婆媳之间经常有口角。
  因为每次婆媳二人都在他面前相互讲对方的不是,搞得文安倾向哪一边都不好。
  媳妇说,婆婆什么都管,搞得她好不自在。
  婆婆说,媳妇不知节俭,太过奢侈。
  这让文安左右为难。
  而这吴敏有一回跟婆婆争吵了半个多月,大家都互不说话,吴敏气在胸中,非常郁闷,几天都烦躁失眠,然后感到咽干口燥,就咳嗽起来。
  老咳十多天都没好,而且咳到晚上都没法睡好。
  不得已之下,文安治好带吴敏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老先生听完他们家里的前因后果后,感慨地说,家庭不调和,是百病之源呐。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家庭的各个成员之间要保持相互关切的和谐状态,如果一有不和不快,就马上要说出来,解决了,如果没有解决,那么年长月久,就会因此而患上难治的疾病。
  比如有人长期气滞,就会胸闷,乳腺增生,甚至胃痛,诸如此类的疾患,都需要把家中的不快疏理开来,这样疾病才能一点一点底减轻。
  否则到后面,肝气郁结,郁久成肿瘤包块,到时想再治就为时已晚了。
  这文安也是个有见识之人,他一听老先生讲的都觉得很有道理,很有必要要协调一下婆媳关系,不然大家同在屋檐下,如果吃顿饭都不安,都怒目相待,这样即使天天吃最好的食物,也会郁出病来。
  但文安就想不出有个两全之策,谁能够把两难的问题,解决到大家都点头,那就是高手。
  这吴敏便问,大夫我这咳嗽应该怎么办呢?
  老先生说,你这脉细数,乃阴虚燥咳,可以用二母宁嗽散主之。
  然后小指月就开了知母、贝母两味药,原来这两味药就是专门泻肺热,润肺燥的。
  小指月笑笑说,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原来这知母、贝母是治疗肺燥咳嗽的最佳药对,甚至它的效果都被老百姓记住,编成俗谚了。
  这文安便问,大夫这药吃了能根治吗?
  老先生说,可以缓解,要说根治嘛,还差一点点,但现在咳嗽咳得厉害,能够缓解就不错了。
  于是文安就先让妻子吴敏把药带回去煎了,赶紧把病缓解缓解,不然这样老咳嗽下去,都咳出血来了,就麻烦。
  文安自己留在竹篱茅舍,他便向老先生请教如何根治妻子的咳嗽,老先生便附在文安的耳边如是如是地说了几句话。
  文安听后愁云渐开,心中的结居然疏解了大半,点了点头,马上向老先生鞠了个躬,拜谢而去。
  小指月就疑惑了说,爷爷有什么秘密,连我都不能告诉吗?
  老爷爷笑着说,天机不可泄露也,到时候自然你就知道了。
  真奇怪这两剂知母、贝母二母宁嗽散,一喝下去,咳嗽马上安宁了。
  这吴敏便把病痛忘了,于是又开始向文安说婆婆不好。
  文安便早有准备地说,老人家啰嗦,我早已知道,所以要把你带到外面去住了,让你眼不见心不烦。
  只是亲朋好友们并不知情,他们也不知道母亲难以侍奉,如果我们突然背离而去,人家会说我们不和孝道,所以我劝你在这一两个月内忍一下,这期间你一定要任劳任怨,不要让街坊邻居,亲人朋友看到是你跟母亲闹不是。
  只要这一两个月尽心侍奉,让大家都看到你我孝顺,到时我们再搬出去,这样旁人也不会说三道四。
  吴敏听了后,心中大喜,就忍两三个月,这样好过长你按累月在家里受气。
  就当做待婆婆如同待宾客,这样两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
  固然吴敏从此对婆婆和颜悦色,嘘寒问暖。
  这婆婆不知道为何媳妇突然大该脾气,凡事都顺从自己,而且原本大手大脚的,怎么一下子勤俭节约,努力持家了呢?
  于是婆婆心中快乐极了,也对媳妇倍加体谅,老跟媳妇抢家务干。
  结果以前的各种摩擦居然一一便得圆润和睦了。
  过了将近一个月,文安发现妻子吴敏很少说婆婆不是,便故意问,近来母亲待你怎么样呢?
  吴敏笑着说,比以前好些了。
  文安便心中一乐,然后又假装没什么,跟妻子说,你务必再坚持一两个月,让大家都以为你们婆媳之间关系很好,这样我们在搬出去住时,大家都不会说我们不孝。
  吴敏听后点了点头,结果又过一个月,婆媳关系越来越好,吴敏发现婆婆居然处处关心她,自己也没理由跟婆婆闹分开,心中有些过意不去。
  文安便问吴敏说,母亲对你怎么样呢?
  吴敏说,现在婆婆对我很好啊,我不想离家另外找地方住了,我希望大家住在一起有个照应,你也可以尽人子孝道。
  这样一家就变得更加和睦,文安心中大喜,妻子也再也没有揪心咳嗽过。
  直到有一天,文安来竹篱茅舍感谢老先生锦囊妙计时,小指月才想起这件事。
  小指月便问,爷爷你是怎么想到这妙计的呢?
  爷爷笑笑说,我听你念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时,心中就想到了这个计谋。
  小指月不解地问,爷爷为何我想不出呢?
  老爷爷笑了笑说,知母知母你可曾知道你母亲之心,你可曾知道你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你带大。贝母贝母为何能止咳,你可曾把你母亲当成宝贝,你如果把你母亲当成负累,那你天天都过得不开心,你如果把你母亲当成宝贝,那你不仅在尽孝,而且还过得幸福快乐。
  小指月点了点头,爷爷又说,这二母宁嗽散,为什么是二母,你想想两个婆媳之间,都是母亲,都有娃子,如果两人不和,那家中气氛势必混乱,人体气机混乱,就会咳嗽头痛,胸闷 ,没胃口。
  家庭气机混乱,就会大家睡不好觉,吃饭不香。
  所以我才说,二母宁嗽散,要想治咳嗽根本,还差一点点,差这点就是媳妇的孝顺之心,会做媳妇无恶婆,媳妇道做好后,哪有母亲不高兴的。而且媳妇本身将来也要做婆婆,你如果事事都跟别人争斗,最后也会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你可以现在离开你婆婆,将来你的媳妇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在你最需要照顾的时候远离你。
  小指月听后点了点头说,难怪爷爷最近要我背《弟子规》跟《孝经》,原来用这圣贤书也可以治病,不过治的不是身体的病,治的是仁义道德上面的疾病,但仁义道德上面出了问题,也会引起身体的不舒服,所以还是不能把它们强行分割开来啊!
  一个人想真正治好自己的疾病,还是要多提高个人的修养,提高仁义道德方面的建树。
  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证治准绳》曰:知母、贝母各等分,名曰二母散。
  治疗肺热燥咳,此二药善入肺经,泻肺热,润肺燥。
  一片孝心在药壶
  有个母亲,她有一对儿女,都有十来岁了,但这儿女经常不听话,也不能体会母亲独自撑起这个家的艰辛。
  原来这个家庭是单亲家庭。
  这母亲白天要出去打工,晚上还要做点刺绣,一个人干起多个人的活,为的都是尽快挣到钱,让娃子能够继续把书读好,能够让娃子在成长过程中少受些苦。
  每次她拖着疲惫的双腿回来后,都发现儿女们,既没有炒菜做饭,更没有洗衣服。
  甚至连吃完饭,碗筷都丢在一旁,没有去洗,刚开始儿女还小时,这母亲觉得为儿女们多做些家务是理所当然的,可这儿女都十来岁了,读起初中高中来,按照以前都可以撑起半边天了。
  这段日子工作实在太忙了,这母亲就累得眼花牙痛耳鸣。
  她就跟儿女们说,娃子啊,今天你们就自己洗一下衣服吧。
  这娃子早已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便不在意地说,妈妈最近我要考试,很忙,挤不出时间来洗衣服。
  这母亲听了后,觉得娃子读书考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又把所有的家务干完,才去睡觉,她发现最近牙痛得越来越厉害,而且觉也越来越不好睡。
  经常莫名其妙地烦躁,甚至晚上经常烦躁醒过来,发现衣服都被汗湿了。
  这样没有睡好觉,白天干活工作,就老被领导们批评,而且晚上刺绣也没法做了,精力不济,支撑不住啊!
  这牙齿实在痛得厉害,她不得已才去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按照惯例,这坚强的母亲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也不会轻易去找医生,不是因为病不重,也不是因为一个弱女子有多么强悍,可以忍住病痛,而是因为她想把看病吃药的钱也省下来,供给娃子读书吃饭。
  可一个家庭,大家同住一间房,往往都是母亲了解娃子,娃子不了解母亲啊!
  老先生听完这母亲的诉说,便知道这又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老先生笑了笑,这母亲看了后说,大夫,我这病严重吗?能不能快点根治啊?
  老先生听后再笑笑说,你这病不严重,不好根治,如果再严重一点,那就好根治了。
  不单这母亲愣了,连小指月也愣了,小指月连忙说,爷爷,你说错话了,这病轻的应该好治,病重的应该难治。
  只见爷爷笑而不答,小指月更是丈二和尚波不着头脑,爷爷向来很少说错话,而且即使说错了,别人提醒,他一定会及时改正过来,怎么这次爷爷说错了,我还提醒,爷爷还不该过来呢,还在笑我。
  这时爷爷说,指月啊,这个脉细数,牙痛盗汗,心烦热,失眠,是什么证型呢?
  小指月说,这很简单啊,就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下面阴虚,所以腰酸腿软,上面火旺上炎,所以耳鸣牙痛,心烦。
  那为什么晚上出汗呢?
  小指月说,自汗大都气虚,盗汗大都阴虚。
  她晚上口干舌燥醒过来,舌又是红少苔,所以这是一派阴虚火旺,虚火把津液逼为汗水往外蒸。
  老爷爷点点头说,那该怎么办?
  小指月说,阴虚火旺,牙龈痛,就用知柏地黄丸。
  老先生又说,为什么要选用知母配黄柏呢?
  小指月说,知母配黄柏,能滋阴降火,大有金水相生之妙。
  降金生水,所以滋阴。
  益水养阴,所以息火。
  这细数的脉,就是一个耗散的脉,把身体津液蒸得厉害,所以要通过降收的药,把津液补回来。
  老先生在寻思,他好像完全不理会小指月所想的,接着他说,治病之标易,疗疾之本难。
  小指月问,如何疗疾之本呢?
  老先生说,你知道这是一个耗散阴虚的脉象,是一个操劳付出太过的脉象,是一个长期贡献,很少好好休息的脉象,如果你不让她休息下来,她这脉象发展下去,佷容易就变为虚劳,一旦虚劳起来,脏腑气血推动无力,就会长各类肿瘤包块,你别小看现在是牙包牙痛,将来脏腑长包块,那才难治。
  小指月便说,爷爷,你刚才还说这病重一点就好了,你现在又说再重一点就难治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老先生听后哈哈一笑说,我是这么说过,但并不矛盾。
  这母亲听了也觉得奇怪,怎么前后两个不同的说法还不矛盾呢?
  不知这老先生怎么想,然后老先生便说,你是想治好一时的牙痛盗汗耳鸣,还是想治好永久的牙痛盗汗耳鸣?
  这还用问吗?谁都想永久不生病或少生病,能够永久地治好病,傻瓜才不选择。
  老先生便说,你如果想一时地治好病,缓缓燃煤之急,把这知柏地黄丸拿回去,吃上几天,牙痛耳鸣腰酸烦躁失眠盗汗都会减轻。
  如果你想长久地治好疾病,那就得在家一样药引子。
  这母亲听了后说,什么药引子啊?
  老先生欲言又止,这母亲说,大夫你尽管说来,药贵一点都不怕,我出得起这治病的药钱。
  老先生点了点头说,这药引子不是钱能买到的,要用时间。
  时间?这母亲从来没有停过用时间来用药引子的。
  老先生便凑过她耳边去,如是如是地说了一阵子。
  小指月在旁边又是一愣一愣的,怎么爷爷最近喜欢搞这神神秘秘的药引子,而且还不让我知道。
  这母亲听后有点为难,但一想要永绝病根后患,便下了决心,点头而去。
  谁知过了十天后,这母亲带着她的娃子,前来道谢说,病根已绝,从此开开心心,非常舒适。
  小指月一看都一愣,怎么来竹篱茅舍都是同一个人,前后十天神色却有天壤之别,以前一派愁眉苦脸,纠结的形象都跑到哪去了呢?
  现在这副喜乐幸福的感觉又从哪里来呢?
  原来这母亲一会去后,就卧病在床,不断不理家中杂物,还买了好多药在那里,而且做出悲哭痛苦的样子,对儿女说,娃子啊,大夫说,妈妈的病,有点重,所以开了很多药,说这段日子如果不好好休息修养,太过劳累的话,这病就没法治了。
  这娃子听后,一片担忧,马上鼓起勇气说,妈妈你别担心,接下来这些事情家务,我们兄妹俩统统都能做,你就放心地休息喝药听大夫的话吧。
  这母亲听了后,犹豫地说,我没有教过你们炒菜做饭啊,而且你们学习又那么紧张,又要考试了,我怕耽误了你们的学习啊!
  兄妹俩异口同声地说,不耽误,不耽误,如果耽误了母亲你的身体,那才是大事啊,我们会抓紧学习,最近就不看电视了。
  真奇怪,一个星期下来,这兄妹俩个人更像变了个人一样,好像吃什么催化剂一样,一下子成熟懂事起来,从买菜到做饭,从洗碗到洗衣服,从扫地到拖地,只要妈妈平时怎么干的,他们都似模似样地干起来。
  而且晚上从不看他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功夫片,都在那里抓紧地学习。
  还没闹出声音来,怕影响妈妈休息。
  这样十天左右,这母亲牙火也消了,眼睛也明亮了,耳朵也清晰了,腰完全也不酸了,这心中真是顺气极了。
  好像两个儿女一下子变孝顺,让她的心中得到最强大的精神补助,整个人就像换了副身子骨一样。
  小指月还是愣着问,爷爷,你那药引子是什么?
  爷爷笑笑说,一片孝心在药壶!
  ......
  ......
  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用药法象》曰,知母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华源之阴。
  4、芦根
  三根汤与小儿发热
  有个娃子经常发热,一热起来,口渴口臭,尿也是黄的。
  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热一次,家里人都为此很担忧,怎么孩子老是生病,难道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调养不好。
  这次小孩子又烧起来,这父母平常都是把娃子送到医院,挂两瓶水,烧就退了。
  但做奶奶的便说,要不我们找中医瞧瞧,老是打吊瓶也不是办法啊!看看中医能不能治根。
  家里人便一致通过,于是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老先生说,指月啊,你看这娃子为何老是发热呢?
  指月说,脉跳得这么快,尿又是黄的,里面阴分不足,又很温热,会不会平时很少喝水啊?
  家里人点点头说,娃子从来是只喝牛奶不喝水的。
  老先生点点头说,是这个道理,你这娃子如果每天不喝一定的温开水,这身体很容易就发热上火。
  这父母说,这牛奶不能代替温开水吗?
  老先生笑笑说,油是油,水是水,比如你车子水箱没水了,你往里面倒由行不行啊?
  这父母听后立马大悟,原来他们就是开公交车的,公交车水箱 一没水,整个车头都发热。
  你加再多油也不管用,越开车就越热,热散不出去,就会烧坏机器,所以还是要赶紧把水箱加满水。
  老先生说,营养归营养,水归水,都是身体需要的,牛奶浓稠,常喝会导致体内血脉瘀滞,容易闷热,而且浓稠之品,还容易加重身体结石,所以结石的患者,都不能喝牛奶,越喝结石长得越快。
  同样的道理,身体有阴实挡道,经脉堵塞的患者,最好是饮清淡的温开水,少喝这些浓稠的牛奶营养。
  所以身体里的杂质就排得很快,不会堵在身体里面发烧发热。
  这父母听了后,点了点头,原来是自己一直没有护养好娃子,才导致这么多灾疾,是自己把饮料牛奶当水给娃子喝,才经常喝得孩子发烧尿赤,口臭口渴。
  老先生说,真正解渴的不是饮料,而是淡开水,淡味入腑通经骨,淡味能走三焦通水道,这样常服这些甘淡之品,身体的浊阴很快就出下窍,这样口也不臭,尿也不黄。
  小指月说,我明白了,就用你最常使的三根汤。
  老先生点点头说,芦根30、白茅根20克、葛根10克,煎水代茶饮。
  这家人回去后,当天就煎三根汤给娃子喝,娃子一喝,晚上就安睡,第二天烧就退,还没有喝第二剂,烧就好了。
  老先生说,这三根汤煎水当茶饮,不单可以退烧,还可以治疗心烦尿赤,甚至可以预防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不管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甚至各种不明原因的低热,只要舌尖红尿赤的,用上去都可以取到一定效果。
  小指月说,为什么呢?
  老先生说,你看芦根、白茅根都是一节节中空的,它们喜欢长在靠近水的地方,凉利之药生湿地,首先它们是凉利的,能够很好地引胸肺之热从下面小便排出。
  第二中空善通表里气,它可以让表里气机通透,这样一边清热,导水热下行,一边透表,把郁热发出去,所以身上的郁热很快就对流起来,消散于无形,随着尿汗被排出身体外面去。
  小指月听后马上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感冒发热或温热高烧,发病之初,但见舌红尿赤者,用芦根、白茅根、葛根,煎汤代茶饮,能很好地清透郁热。
  《施今墨对药》曰,治婴儿感冒发热,用三根汤,芦根30克、白茅根20克、葛根10克,煎水一茶壶,加糖少许,令频频服之,无需饮水,渴即饮之,往往一日一热即可退热。
  一味芦根治妊娠呕吐
  有个孕妇怀孕三个多月,经常胃中热,吃不下饭,干呕。
  严重时三餐见到饭就呕,不单她自己没法很好地吃东西,家人看了也吃不下饭。
  而且大家都担心呕得这样厉害,会不会伤了胎儿,于是赶紧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老先生问,晚上睡觉怎么样?
  这孕妇说,有点烦,比较难睡。
  老先生又问,平时尿黄不黄啊?
  这孕妇说,偶尔有点黄。
  小指月摸完脉后说,爷爷,这胃脉往上顶得厉害啊。
  老先生说,呕逆者,胃气之不顺也,你看有哪味药,既可以顺降胃气,还可以接除烦渴,还可以利出小便治尿黄呢?
  小指月马上反应说道,就芦根一味,既能清热生津,也能除烦止呕,还可以利尿下行。
  老先生点点头说,没错单味芦根煎汤治疗妊娠呕逆特效。
  于是就给她包了30克的芦根,煎成浓汤饮服,一次就好了,真是药若对证一碗汤啊!
  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苏颂曰,芦根疗反胃呃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内热,最良。
  《肘后方》曰,呕逆不止,用芦根切煮成浓汁,频饮比效。
  《金匮御寒方》曰,吐逆,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用芦根五两,三大碗水煎成两碗,去渣温服。
  利小便的芦根
  邻村有个小娃子才五岁,患麻疹,屡治不效,生命濒危,医生用发汗之药,无汗可发,娃子遂发烧气喘,大小便都拉不出来。
  两天后气息微弱,神不守舍,全家都啼哭不已。
  爷孙俩正路过,听过加重有啼哭声,如果没有灾病,是很难听闻到悲音的,有灾病的地方,就应该有医生到场。
  老先生便窍门进去,但见全家泪流满面,请医生来,医生都不肯来,都说无力回天。
  小指月一看这娃子脸都变成紫暗,老先生说,这病最急急在哪里?
  小指月说,急在大小便,《黄帝内经》曰,小大不利者,当治其标。
  这家人说,我家娃子两天都没有大小便了,医生都说难以回天啊!
  老先生说,可以用新鲜的芦根一试,你们赶紧到溪边流水处采集芦根。
  这家人一听到还有一线生机,连忙倾全家之力,扛着锄头镰刀,小跑到溪边去挖芦根。
  而在家里小指月就先把灶炉点着,熬起水来,不一会儿芦根就到了。
  老先生把芦根洗干净一切,就丢入锅中,小指月在下面加大火熬了起来。
  然后老先生吩咐,他们家人把这芦根汤,一点一点底灌到娃子嘴中去。
  说,只要灌得进去,尿得出来,这病就有得一搏。
  这汤药只灌下下半碗,奇怪娃子居然拉了一裤子尿,好像没那么喘了。
  老先生点了点头说,跟他们家人说,小孩子稍微有点生机,你们别再啼哭了,继续用芦根水来上清肺透邪,下利膀胱导热外出。
  结果连服三天芦根饮,疹毒消退,转危为安,娃子正常饮食,恢复健康。
  这家人千恩万谢,如果不是老先生路过,这娃子真的一命呜呼了,连医生都不想再治了。
  老先生跟小指月说,如果民间老百姓们多懂些医药常识,那碰到很多奇难重病,都可以凭借这些平平常常的草药,得到救治。
  不是因为病难治,而是因为中医药知识普及传播得太少了。
  小指月听了后点点头,然后他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津门医淬》曰:患者为一小儿,年四五岁,患麻疹已濒于危,王氏到时,见发烧气喘,二便俱无,全家啼哭,已备后事。王氏临行时,曾带鲜芦根一握,遂亲与煎药,徐徐嗣之。少顷,见其小便如注,随谓其母曰:小儿已有生机,勿事啼哭也。继以清肺透邪而愈。
  张锡纯说,芦根上能够清肺热,中空能够透理肺气,味甘,多汁液,中能够滋养胃阴,生于水中湿地,下能够善利小便,引水下行。
  所以芦根上清透肺热,中滋养胃阴,下清利膀胱,诚乃三焦水热之不二良药。
  5、天花粉
  治渴圣药天花粉
  小指月问,爷爷,为什么瓜蒌根又叫做天花粉呢?
  爷爷说,天花粉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其根作粉,洁白如雪。第二种是瓜蒌根内有花纹,天然而成。
  小指月又说,天花粉是治渴圣药,是疗烦渴之要药,爷爷说凡是圣药要药,都要仔细研究。
  老先生点点头说,没错,这天花粉治渴,你首先得明白渴的机理。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胃也。
  小指月第一次听到,原来口渴还要分五脏六腑,不是说渴了就用滋阴的药物,你看为什么那么多人口渴了喝水再多也不解渴啊,如果是生气烦躁后,口中干渴,你不把气郁接触,这燥渴喝水也解不了,如果是阳明腑实,口中燥渴,大便不通,你不把大便攻通,釜底抽薪,这咽喉也会烦渴不止,饮水不解。
  这时爷爷又问,天花粉是如何解渴的?
  小指月说,天花粉甘寒,能生津清热以止渴。
  爷爷点点头又说,为何天花粉乃止渴之圣药,这里头就要看天花粉巧妙的配伍。它配合补药,能够治虚渴,如津气两虚,口干渴,可以用生脉饮配天花粉。
  小指月又问,如果是火旺咽喉干渴,脉洪数呢?
  老爷爷便说,《药征续编》上说,凡渴有二证,烦渴者,石膏主之,但渴者,天花粉主之。
  也就是说一般的火热作渴,心中没有大烦,单味天花粉即有效,如果心中大烦渴,就可以把生石膏加进来。
  小指月又问,爷爷刚才说生气会口渴,这是为什么呢?
  老爷爷说,指月你看那些经常生气的人,脸红脖子粗,是为什呢?
  小指月说,这是气郁化火啊。
  老爷爷又说,那气郁化火伤的是什么呢?
  小指月哈哈一笑说,我明白了,气郁化火,伤的是人体的津液,所以生气的人喝再多水都解不了渴。
  没有把气郁化火解开来,这渴就会源源不断进行下去。
  老先生点点头说,对于气郁化火,这种肝气郁结之渴,可以用天花粉配蒲公英。
  既能清热解渴,也能疏肝散结,还可以加牡蛎。
  小指月说,我明白了,在《永类钤方》中说,治百合病渴,天花粉、牡蛎等分为散送服。
  这牡蛎在这里就可以降气火上炎,散肝气郁结。
  老爷爷点了点头,他对指月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的反应有些满意。
  然后老爷爷又说,五脏也会引起口渴,《神农本草经》说,天花粉主消渴,心火盛的人,口干舌燥,烦渴不止,用天花粉配什么呢?
  小指月说,配黄连啊,黄连清心经之热火。也可以配竹叶,竹叶能导心经之热下行,从小便出。
  老先生又问,肺火盛的人,咽喉肿痛,口中干渴,用天花粉配什么呢?
  小指月说,可以配沙参、麦冬、玉竹,这些都可以滋养上焦心肺,使肺火肃降,则周身津液,自然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老爷爷又问,脾胃火盛的人,牙龈容易肿痛,口唇容易溃烂,这时口干渴,用天花粉配什么呢?
  小指月说,可以配石斛或生甘草。
  老爷爷点点头说,没错。不少中老年人唾液腺分泌减退,脾中津液不能上朝,晚上睡觉口中干渴厉害,可以用天花粉配石斛各一两煎水,放入保温瓶中,睡前小饮,若半夜烦渴不能寐者,可以缓缓饮几口,中上二焦得到滋润,其渴立止,其卧立安。
  小指月又联想到其他脏腑,说,爷爷刚才讲到心肺脾胃,还有肝肾没讲。
  如果肝火旺,胁肋胀,口干口苦呢?
  老爷爷点点头说,那就陪柴胡、龙胆草、牡蛎。
  此三药乃肝经郁火口苦口干之特效药组。
  小指月又说,如果是肾阴虚火旺,骨蒸烦热,导致口中干渴怎么办?
  老爷爷点了点头说,前面我们提到知母、黄柏就是最好的搭配,他们能够降金生水,令金水相生,骨蒸烦热可解,口中干渴可除。
  小指月又说,为什么天花粉能成为消渴圣药,治渴要药,不是很多药都能够生津止渴吗?
  老爷爷说,首先天花粉味甘带一点点酸,酸甘能养阴生津。
  第二它又微苦寒,苦寒能降火,使火不伤阴,渴自减轻,还有微苦能坚阴,能令津液坚固,不至于被火蒸发耗散掉,所以天花粉之苦可以生津液,润枯燥。
  第三天花粉乃瓜蒌根,其根系发达,大者如人,善于通行津液,令津液流通,有余不足相互对流调济,渴亦得解。
  小指月听了后点点头,然后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神农本草经》曰: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本草汇言》曰: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痔疮疮肿为何选天花粉
  有个乳母生完娃子过后,就没有给娃子哺乳,娃子靠吃奶粉长大。
  其实哺乳是父母的天性本能,身体产生的乳汁要排泻出来,才不会郁结在体内,长成包块痈肿。
  这妇人在几个月后,先是乳房开始胀,后来居然隐隐有包块,这包块有些肿硬,而且开始疼痛。
  然后红肿起来,这可怎么办呢?
  她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老先生说,指月啊,这乳房是如何脏腑经络归属的?
  小指月说,乳头属肝经所管,乳房属于胃经所管。
  这样肝经气血不能疏泄,胃经燥热不能下行,乳房的一些分泌物就会壅塞在那里,积久成疮脓痈肿。
  老先生点点头说,这乳痈的问题还是要调理肝胃,但调理肝胃在选择药物上就要注意了,既要选择能疏泄气机的,又要选择可以消肿排脓生肌的。
  你看该选什么呢?
  这妇人说,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晚上老是渴醒,而且这乳房胀痛持续不退。
  小指月便说,爷爷,我想到了,疮痈大肠圣药,某过于乳香、没药,而且这乳香、没药又能行气活血,把局部痈肿疏泄开来,这痈肿爷爷以前说,就是气滞血凝在一起的结果,不管乳痈还是肠痈,都要选用行气活血之品。
  老爷爷听了后,微微点头说,那只是行气活血还不够啊,你看她乳痈处还红肿热痛,蒸蒸发热,晚上燥渴,你还要选一味药,既可以泻火生津,又可以消肿排脓的啊!
  小指月灵机一动说,我想到了,就天花粉!
  《大明本草》曰,天花粉消肿毒、乳痈、发背、痔漏疮疖,排脓生肌长肉,消跌仆损伤瘀血。
  老爷爷听了后笑了笑说,没错!这《成方便读》上说,痈肿之处,必有伏阳。
  不管你是皮肤疮痈,还是脏腑内痈,深部脓肿,但凡气滞血瘀,痈肿之处,必然会化热,所以要选用天花粉,利用天花粉这发达的地下根茎,可以通行这痈肿处,再用它清热养阴之功,就相当于给痈肿水深火热之处,送去一片清凉,而且它又可以消肿排脓,帮助生长肌肉,所以痈疮选用天花粉非常合适。
  小指月一点头说,我明白了爷爷,仙方活命饮,这疮痈开首第一方里头,就用天花粉,俗话说“是疮不是疮,仙方活命汤”。
  只要是气滞血凝,肿痛发热的,都可以用天花粉,它发达的根系能够把气滞血凝之处通开来。这个功用张锡纯称之为天花粉善通行经络,一般通行经络的药很少能解疮毒的。而清解疮毒的药,又很少能通行经络的。但痈疮红肿既有热毒,也有经络不通,天花粉正是两者兼而能之者。
  甚至有人认为天花粉有活血化瘀之功。所以用于跌打损伤,而消散瘀血,正因为这样,故不能把天花粉用于孕妇身上,恐其活血动胎下胎。
  加上天花粉本身清热生津作用,这痈肿之处必有伏阳,一个红肿热痛的局部,就相当于一包火毒在那里,你除了疏散气血,解除气血瘀滞埋伏之象,还得往上面降甘霖露雨,才能把埋伏的阳火清解掉。
  于是老爷爷便开出天花粉一两,乳香一钱,打粉,用温酒,每次调服两钱。
  药还没吃完,这妇人乳房的肿热就退了,疼痛也消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中记道:
  《永类钤方》曰,治产后吹乳,肿硬疼痛,轻则为妒乳,重则为乳痈:天花粉50克,乳香5克。为末,温酒调下,每服二钱。
  《证类本草》曰,治痈未溃:天花粉、赤小豆等分。为末,醋调涂之。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曰,治乳头溃疡:天花粉100克,研末,鸡蛋清调敷。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天花粉,为其能生津止渴,故能润肺,化肺中燥痰,宁肺止嗽,治肺病结核,又善通行经络,解一切疮家热毒,疔痈初起者,与连翘、山甲并用即消;疮疡已溃者,与黄芪、甘草(皆须用生者)并用,更能生肌排脓,即溃烂至深,旁串他处,不能敷药者,亦可自内生长肌肉,徐徐将脓排出。
  6、竹叶、淡竹叶
  竹叶与淡竹叶之辨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小指月正在对比竹叶跟淡竹叶,他问,爷爷啊,为什么这竹叶跟淡竹叶,都写着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它们功用的都一样,都是甘淡带点寒,好像不需要特别去分开。
  老爷爷点点头说,没错它们确实功用相近。
  然后老爷爷便带小指月到田边去看淡竹叶,跟小指月说,指月你看这淡竹叶就像草一样,生得低矮,竹叶呢?
  小指月说,像树一样,生得很高大。
  老爷爷又说,你有没有发现竹叶的药性里头多了点辛散,这是为何?
  小指月点点头说,我明白了爷爷,这竹叶体积更大,向高处跟外面开枝散叶的功能更强,一般药物倾向天者都往外疏散,一般药物匍匐于地者,大都往下淡渗。
  爷爷听后点点头说,你继续说下去。
  小指月说,这竹子长得高大,很自然地四处疏散,虽然它能清热泻火,又能除烦利尿,但这竹叶更偏于走上焦,因为比较高,它能够凉散上焦风热,所以银翘散里头用的是竹叶。
  老爷爷又说,那淡竹叶呢?哪个名方用到淡竹叶呢?
  小指月一想,马上明白了说,导赤散里头用到了淡竹叶。
  老爷爷说,那为什么用淡竹叶呢?
  小指月笑笑说,我明白爷爷,你看淡竹叶生得比较潮湿,而且这淡竹叶长得不太高,而且没有竹子高大,一茎直上,相比较而言,这淡竹叶更像匍匐在地上的草。
  老爷爷点点头说,按它这种形象对应到它有哪方面的功能特长呢?
  小指月说,凉利之药生湿地,本乎地者亲下,这低矮的淡竹叶,以甘淡为常,淡味更能够走下焦,淡渗利尿,所以淡竹叶更偏重于导热下行,利尿通淋。所以导赤散治疗心经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热赤的时候,必用到淡竹叶。
  老爷爷听后点点头说,没错,淡竹叶跟竹叶两味药基本上可以代替使用,都是甘淡偏寒,能清热除烦,治疗心烦口渴,小便赤。甚至心经火热引起的口舌生疮。
  而这淡竹叶更善于利尿通淋,治疗湿热淋证,比如小蓟饮子、导赤散用淡竹叶。
  而竹叶更长于清心胃热,凉上焦风热,所以竹叶石膏汤,或者银翘散常用到它。
  小指月又问,那竹叶卷心呢?我看你治疗一些温热病发烧的娃子,这娃子又不爱喝药的,你就叫大人们采点竹叶卷心加点冰糖,一熬水味道淡淡的,非常可口,娃子一喝烧就退了,心也不烦了,晚上也不闹夜了。
  老爷爷说,是啊,这竹叶卷心你看它卷成 像心一样,还没有完全开放开来,它善入心经,清心泻火的功能更强,常用于治疗温病高烧,心烦躁。
  所以你看热陷心包,神昏哭闹的娃子,在清宫汤里头,就用竹叶卷心配连翘心跟莲子心。
  小指月说,我明白了爷爷,宫乃心之宫城,即心包也,用竹叶的心来通人的心,同类相投,以心入心,善清心包之热,导热下行。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温病条辨》曰,银翘散治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连翘50g,银花50g,苦桔梗30g,薄荷30g,竹叶20快,生甘草25g,荆芥穗20g,淡豆豉25g,牛蒡子30g。上杵为散,每服30g,鲜苇根汤煎服。

  《医方简义》:导赤散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二钱,木通一钱,生甘草八分,车前子(炒)三钱,生地黄六钱,水煎服。
  清心除烦治失眠
  有个读书人,因为长期用心太甚,熬夜看书,思虑过度,最后导致心中烦热,睡眠不宁,读书又读不进。
  晚上做的梦都是在考试,脑子想停下来却停不住,这样搞得白天没精神,读书效率大减。
  他说,老先生,你看有没有简单的偏方,不用煎汤喝药,就搞点泡茶方或者煮水方,这样好省点时间读书。
  老先生看了后笑笑说,年轻人别那么急,跑得快,不如跑得久,有句话叫什么三更灯火五更鸡啊。
  这读书人一提到这书里,他就来精神,随口吟诵道:
  苟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之十日寒。
  老爷爷听了后,点点头说,你看这弓拉满了必断,人过急过快了必生病。欲速则不达啊!
  你看你想把书读得快,你这身体一旦吃不消,生病了,反而速度变慢。
  这读书人说,那我该怎么办呢?
  老爷爷说,读得快,不如读得久,最后你看龟兔赛跑谁赢,不是快的赢,而是匀速慢慢前行的,才笑到最后。
  这读书人听了后,点点头说,老先生所言甚是,晚辈回去后,必当少熬夜,早睡早起,把身体搞好。
  老爷爷又问,你平时尿黄不黄啊?
  这读书人说,有点黄。
  老先生便说,那就行了,你回去用点淡竹叶跟枣仁两味药煎汤就行。
  结果这读书人用这么简单的小偏方,吃上两天,晚上睡觉就好了,心也不烦了,尿也不赤了。
  《本草纲目》曰,淡竹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小指月说,爷爷,这小偏方从哪里来的啊?
  爷爷说,你去看看《慎斋遗书》爷爷在那里做了点笔记。
  小指月打开《慎斋遗书》,发现里面记载道:
  凡人夜间多思,致睡不宁者,淡竹叶、枣仁二味煎服即安。
  小儿夜啼
  有个两岁的小娃子,他白天就好好睡觉,一到晚上就啼叫哭闹,或者时哭时止,有时整夜都哭,既没有着凉,也没有挨饿,怎么会哭得通宵达旦呢?
  这必是有原因。
  老先生问,这娃子面这么红赤,尿是不是很黄啊?
  这家里人说,没错没错,从出生到现在,这娃子尿一直很黄,都没有清稀过。
  老先生说,那你奶粉不要搞太浓给他吃哦。
  这家人说,为什么,不是浓一点,娃子长得壮一点吗?
  老先生说,搞得太浓了,身体就容易有积热,身体一有积热,就生病,身体一生病,反而长不好。
  这家人说,那该怎么办呢?
  老先生说,给娃子吃淡一点的,奶粉放少一点,搞得清稀一点,这样清淡一点的食物,娃子吃了后,容易排出来,不容易有积热,小便也不会那么赤。
  小指月说,爷爷,这娃子晚上啼哭心烦是怎么回事呢?
  老先生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小指月点点头说,我明白了,这小娃子脸上又红热,小便又涩赤,心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这都反映他心胸一片烦热,所以上面通过脸来散热,下面通过小便水道来泄热,但仍然排泄不了,所有晚上就哭闹不止。
  老先生听后点点头说,没错,那如何用药,上面透热外出,止夜啼,下面又能导热下行,利小便呢?
  小指月说,有了,用蝉蜕,能够散风热,透热外出,又能定惊,止小儿夜啼,再加点竹叶来导心经之烦热,从下面水道利出,这样上透下利,心胸就不再烦热闹夜了。
  爷爷听后点点头说,,没错就用这小招法,抓上一把蝉蜕,再采一把竹叶,放在一起,煲水代茶饮。
  这娃子一喝,小便马上清稀了,心也不烦了,所以晚上睡得很安,也没有再闹夜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名医别录》曰,竹叶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药品化义》: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又取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凉血分之热,除柏叶不效。
  7、鸭跖草
  从药物的生长环境中领悟它的功用
  小指月跟爷爷到菜地里锄草,几天没来菜地,这菜地的野草长得比菜还快,农民们都把这鸭跖草看成是蔬菜的祸害,见到就欲除之而后快,你稍微不注意,田头水沟边又长满了。
  这些农民在锄草,而小指月便在采药,为什么呢?
  在你眼中是草的,在明眼人眼中可能就是药。
  山中无闲草,识者都是宝。
  爷爷在那边边挥着锄头,边跟指月说,指月啊,记住要多捡些鸭跖草,山下放牛的老王,最近脚肿,我们用得上它。
  小指月说,好的爷爷,这一捡就一大捆的,够他用好几天。
  小指月就说,爷爷,为什么这些新鲜的青草药比晒干的还好呢?
  老爷爷笑笑说,晒干了,是方便保存,真正在民间要用好草药,用新鲜的比干品更容易见效。
  比如前几天我们不是给那大叔一把鸭跖草吗?
  叫他跟赤小豆一起煮,吃下去,他的尿道炎都还没好得彻底,拉尿还是涩痛,还是黄。
  后来我们叫他自己去采新鲜的,这新鲜的鸭跖草跟赤小豆配在一起,一吃就管用,效果好得很,小便黄的立马变清了,本来尿得很不顺的,现在大把大把地尿。
  所以你若要说清热解毒利尿通淋,这新鲜的青草药,总是最好,晒干了,功效 要大打折扣啊!
  小指月一听点点头说,难怪以前这药书记载的很多草药,效果那么好,原来是古人采新鲜的给病人们服用,现在很多人一方面用不到道地的药材,另一方面又用不到新鲜的草药,即使辩证准确,再去试验古方偏方,发现效果也没那么理想,道理居然都在这里。
  老爷爷听后说,是有这么一回事,古代的医生都是自己采药,医药不分家,你看孙思邈自己采药给人治病,自己著书立说,流传后世。
  你只有熟悉草药的生长特点,你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这草药的特长,好比如说这鸭跖草,你如果只看教科书上写的,你没有去采过,你永远都不知道这鸭跖草最喜欢长什么地方。
  小指月说,爷爷,我知道,这鸭跖草,最喜欢长这些潮湿多水的地方,你看这叶多肥厚,这根茎含有多少啊!
  爷爷又说,既然你看到了这个特点,你能否推出它的一些功效呢?
  小指月说,凉利之药生湿地,这鸭跖草正是偏凉偏通利的,能够把火热降下来,通过它甘淡味,打开水道,利水下行,从而达到消肿降热的效果。
  所以鸭跖草既可以治疗湿热水肿尿少,也可以治疗急性尿路感染,尿赤尿涩痛,它可以清热利水以消肿。
  爷爷听后点点头说,没错,学药就要到大自然中去,就像学临证就要跟病人面对面地交流。
  这学医你起码要懂得向三方面学习。
  小指月说,哪三方面呢?
  老爷爷说,第一向大自然学习造化之理,学习药物的神奇。
  小指月说,那第二呢?
  爷爷说,第二向病人学习,学习疾病是怎么发生发展的。
  小指月又说,那第三呢?
  爷爷说,第三向书本学习,学习古圣先贤的宝贵经验与教训。
  小指月听后点点头,然后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鸭跖草喜欢生在水边,它能清热泻火,利水消肿,它是甘淡偏寒凉的,所以脾胃虚弱的人要少用。
  《日华子本草》曰,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濒湖集简方》曰,治小便不通,鸭跖草、车前草各一两捣汁,调入少许蜜,空心服用。
  《泉州本草》曰,治五淋、小便刺痛(急性尿路感染或结石),但见小便黄赤者,用新鲜鸭跖草的嫩叶四两,捣烂加开水一杯,搅汁调蜂蜜内服,每日三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须减半。
  8、栀子
  脚崴伤,栀子良
  爷爷跟指月采完药,准备回竹篱茅舍,爷爷见指月打了个呵欠,便说,指月啊,可要留神哦,小心平地绊脚翻跟斗。
  小指月说,没事爷爷,这山路都走了N遍了,哪个地方有沟构坎坎,我闭着眼睛都能跳过去。
  指月漫不经心,满不在乎地,边走边在想这鸭跖草还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它一定有很多古籍上没有完全记载说出来的。
  还没想多远,这小脚就采到山沟里,一滑,整个药蒌子都摔到山沟里了。
  哎呦!我的脚啊!
  爷爷在前面回过头来,看到指月一屁股坐在地上,边摇摇头说,都跟你说走路要小心,怎么可以分心呢?
  小指月慢慢站起来说,爷爷,我脚崴着了,好痛啊!
  爷爷说,你试着深呼吸几下,看看有没有内伤。
  指月闭上眼睛,深呼吸了几下说,没事,爷爷。
  原来一般跌损,你想看自己有没有内伤,可以深呼吸,如果呼吸都不利的话,那说明里面就有可能有瘀血气滞,赶紧要用药去调理。
  爷爷说,还好只是一个小小崴着脚,下回可要当心了,山路专门欺负那些心猿意马的人。那些专心走路,脚踏实地的人,山路都为他们而展开。
  这时爷爷背起小指月来就往竹篱茅舍中走去,顺手在路边采了一大把栀子。
  爷爷说,指月啊,你看治这脚崴伤,什么方法最快?
  小指月说,爷爷,这都明摆着,你采那把栀子,都把答案告诉我了。
  爷孙俩哈哈大笑,好像完全不把这脚崴伤当回事,而且这种小小病痛,只能作为行医路上的垫脚石,成为遣方用药技能提高的一种训练。
  所以爷孙俩都有一种平常心来看待疾病,一回到竹篱茅舍,老先生就把栀子捣烂研末,然后打上鸡蛋,用里面的蛋清调成糊状,给小指月的脚敷上。
  指月马上说,爷爷,这一敷上去,就非常清凉舒服,刚才红肿的感觉没有那么厉害了。
  爷爷说,明天你那脚就能好个五六成,不过要彻底好,还得三五天以后,别急着走路。
  小指月点点头说,爷爷,我是在想,这次因病又得到了一些思路。
  爷爷说,不就是一个治疗脚崴伤的小偏方,有什么好值得惊喜的呢?
  小指月说,这小偏方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很重要。
  爷爷说,哪方面呢?
  小指月说,我感到气血并走于上,下盘就空虚,容易崴脚,当时我是在想问题,一不留神才崴着脚,这想问题就是气血往上调,脑上面充血,下盘脚部却气血不足,所以下盘空虚,就站不稳,一不小心就崴着了。
  爷爷说,这也没什么好惊喜的啊,都是很平常道理,你看很多崴着脚的人都是思虑过度,气血并走于上,走路说话分心,不肯脚踏实地走路。所以我都让你走山路时别着急着背书讲话,安于当下很重要。
  小指月说,爷爷,我说的只是一个引子,好戏还在后头呢?
  我在想,这气血并走于上的高血压,该怎么治呢?不是简单的平肝降压,一定还要配些补腰肾,引气血下行的药,这样下盘牢固,气血就不会那么容易往上飙,脑也没那么容易充血。
  老先生听后,点点头说,这个收获算是一个惊喜。
  小指月说,所以我想明白为何爷爷治疗血压偏高,头晕耳鸣时,会放些杜仲、寄生、牛膝,这些壮腰膝的药,既可以补肝肾,令精血充足,又可以助肝藏血,肾藏精,把气血收引下来,让腰脚走路有劲,气血不往上飘。
  爷爷听后,再次点点头,他知道小指月已经慢慢学会触类旁通的中医思维了。
  小指月又说,爷爷,为什么你知道我要崴着脚,提醒我要小心呢?这个我现在都没想明白,难道爷爷能未卜先知?
  爷爷说,哪有什么未卜先知呢?那都是瞧出来的。
  小指月说,怎么瞧呢,为何我瞧不出来?
  爷爷说,我一开始见到你打哈欠,还没到晚上就打哈欠,肯定最近用功过度,身体疲劳,身体提醒你要好好休息了,人在疲劳状态,反应能力要慢好几个节拍,所以你一个反应不过来,就崴着脚了。
  小指月说,哦,我明白了,还是给爷爷瞧到了蛛丝马迹。
  爷爷哈哈一笑说,所以马路第一杀手,不是醉酒,不是超速,而是疲劳驾驶。
  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就是疲劳驾驶,同样身心健康的第一杀手,不是喝酒抽烟,也不是拼命工作,而是疲劳工作,疲劳生活,你长期疲劳都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这样小病都会拖成大病。
  所以真正你今天的收获,不在于栀子治崴脚的小偏方,也不在于用补肾的思路来引气血下行降血压,而在于要懂得如何调控好自己身心,不要让自己处于疲劳采药,疲劳读书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做人做事,学习工作,效率都极差。
  只有把身体调到精气神充足,做事才能尽善尽美,有一分的精神干一分的事业,有十分的精神才能干好十分的事业。
  随后小指月在笔记本中记道:
  《本草纲目》曰,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濒湖集简方》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
  《救急方》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
  栀子清三焦火
  有个病人,他是个电焊工,以前每次电焊时都知道用上一个面罩,防止强光刺激眼部。
  有一次他忘了带这个面罩,以为反正就焊那么一点铁架子,不想又跑回家去拿,挺麻烦的,于是就没有带面罩焊了起来。
  虽然只焊了半个多小时,一焊完后,他就觉得有点不太对劲,怎么眼睛有点睁不开,干涩干涩地痛,还有点火烧火辣之感觉。
  他赶紧回家去,家里人说,以前眼睛红肿热痛,用桑叶煎水吸烟很快就好,何不一试?
  于是家里人赶紧去采来一大把的新鲜桑叶,熬成汤水来给他洗眼。
  这眼睛一洗完后,是觉得有点缓解,但还是疼痛难忍,他就早点去睡觉,第二天睡醒,整个眼睛发红,像兔子一样,再用桑叶时,居然没有效果。
  第二天晚上,就开始烦躁发热,连觉都睡不好,整夜口干舌燥,多次起来饮水却不解渴。连上厕所,排小便都排不畅,而且小便又黄又赤。
  第三天他就意识到问题不轻,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工作,赶紧要找医生去,于是他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小指月摸完脉后说,爷爷,这脉浮取沉取都长大有力,而且脉数跳得快。
  老先生说,这是热蕴三焦成火毒。
  小指月说,上焦眼红口气都是热的,中焦口臭口苦,饮水不解渴,下焦尿黄尿赤,这种一派三焦热盛烦躁之象,看来要清降三焦之火啊!
  老先生又问,大便每天通不通畅啊?
  这病人说,每天都有排一次大便,还可以。
  老先生说,如果大便不畅,当先通腑,如果大便畅,就直接清三焦火热。
  指月你说,有哪味药清三焦火热效果最好的?
  小指月说,清三焦火毒炽盛,最特效的药莫过于栀子了。
  爷爷点点头说,为何呢?
  指月说,栀子似心,归心肺经,善于清胸膈中郁热,所以栀子豉汤治疗虚烦不得眠,同时栀子色红黄,善于清热利湿,退肝胆脾胃中焦湿热,郁蒸之黄疸。
  所以古方茵陈蒿汤用栀子,以其善于清利中焦湿热。
  再者栀子最善于降火,导热从小便泄去,它的性格是委屈下降的,它能从上往下把热火降入三焦水道,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让黄赤的小便转为清白。
  所以古方八正散,治疗各类膀胱炎,尿道炎,里头用到栀子。
  老爷爷听了后,点点头,他知道小指月这段日子读古籍没有白读,一味药就能把一大片的古方联系起来,这样药物学到了,古方也学到了。
  然后老爷爷就说,那就选用一个能够清三焦火毒热盛的方子吧!
  小指月说,我知道,就是黄连解毒汤,里头用黄连、黄芩、黄柏清上中下之热火,配合栀子来清泄三焦之热火,引邪热火毒从小便而出。
  于是给这电焊工开了两剂黄连解毒汤,这一剂下去,眼就不红赤热痛了,两剂下去,尿由赤热转为清白,晚上安然入睡,不再烦躁干渴。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栀子善清三焦之火,善治头面五官各类火毒上攻。
  《黄帝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所以凡眼中结膜发炎,目赤肿痛,口腔鼻腔炎热肿痛,以及咽喉红肿热痛,甚至中耳炎,鼻窦炎,但见脉势弦实有力偏数者,都是三焦热盛,这时栀子均可放胆使用。
  朱丹溪说,栀子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
  所以这栀子清三焦火,上能清心肺热,中能清肝胆脾胃热,下能清膀胱水府热,又能引众热下归水道,使浊火下排,不上炎上扰,自然神明清静,身心和调。
  9、夏桑菊
  防暑热,夏桑菊
  每年军训在酷暑烈日之下,学校里头的学生都有不少顶不住中暑晕过去。
  还好有惊无险,都能及时救治过来。
  但军训又不可废,于是学校的训导老师,便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跟老先生谈起来这样的事。
  老先生说,暑热难耐,汗水发越过多,容易津伤燥渴。
  人体气津两伤,佷容易就被暑热趁机而入,热扰心神,就容易中暑神昏。
  这训导老师说,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可以防治中暑的,不需要中暑晕倒后才来急忙抢救,这样学生看了也有心理阴影。
  老先生说,正逢夏暑最热的时候,可以搞点消暑茶来饮饮,这样学生们在军训期间多喝这种清暑凉茶,一方面汗不会发得太厉害,另一方面小便可以排得畅,这样可以身体的热气通过水道导出体外。
  这训导老师听后就露出了微笑,我就希望老先生能组配一个防止暑热的保健茶饮方,可以在军训期间给学生们使用。
  老先生点点头说,这个简单,就用民间传统古方夏桑菊。
  这训导老师说,什么是夏桑菊呢?
  这时小指月说,夏桑菊有三味药,由夏枯草、桑叶跟菊花三味药组成,这是民间夏暑热盛,最佳的保健茶饮方。
  这寻到老师说,那这三味药有什么作用呢?
  小指月说,夏枯草能清肝胆之热,桑叶能清肺热,菊花禀秋金之气,能够平降周身之热,这样肺气肃降,则诸经之热莫不通归水道,下走膀胱,而且三味药都可以清热解暑。
  这训导老师说,太好了,然后今年回去就用大锅,军训期间每隔一两天就熬一大锅夏桑菊茶,拌些冰糖进去,学生们都反映,口感又好,人吃了在暑热之中,也没那么紧张烦躁。这样整个军训期间,居然没有一个人因为中暑晕倒的。
  老爷便说,这民间茶饮方夏桑菊是个宝啊,能够给暑热难耐的岭南人带来一片清凉。
  然后小指月便唱起清凉歌来: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