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鬼事(说一说福建北部一个小山村儿时的故事)

  别看我们这又简单又丑陋的龙灯,可是真的能挣钱的,操作模式,也是和大人们的土豪龙灯一样一样的,只是收到的钱不如大人们的多,一般的比例为10:1也就是说,大人们的龙灯一家给两元五元不等,我们差不多就在两毛五毛之间。别小看这几毛钱,一个晚上下来,也能挣到二三十元,再算算初一到十五,如果我们努力点,一个春节下来,一个成员也能分到十几元钱。大家想想,那个年代,十几元钱,都可以买到好几斤猪肉了。是一笔真正的巨款噢。过去这么多年了,回忆起这些儿时往事,真的有恍如隔梦般的感觉。
  
  大家别小看我们小孩这稻草龙,大人们舞土豪龙灯和我们狭路相逢的时候,还得靠边停下,让我们屌丝龙灯先过,倒不是说这些大人们,是在遵循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而是因为,我们的龙比他们的大,也就是更尊贵的意思。我至今不明白这有何典故。但闽北农村,一直是有以我们小孩的,这种稻草龙为最大的习俗。
  
  其实,舞龙灯是有很多规矩习俗和忌讳的,就是我们小孩的稻草龙也是如此。但我们那么小的年纪,除了知道钱能买东西吃,别的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了。更别说这舞龙的种种忌讳习俗了。但还好,一直也没出过啥事,但有一年,我们隔壁村的一支小孩稻草龙灯队,却真的出了一件事,一件非常诡异而又离奇的事。后来这事,几乎传遍了我们村所在的整个乡。后来的好几年里,那个村子都没有小孩舞过稻草龙,估计是因为这件诡异恐怖的事件。导致大人家长们集体压制。
  
  这个故事因为发生在邻村,所以许多细节,到现在我依然记忆清晰!其实很早就想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今天恰逢2015年的五一劳动节,仙樓我就把这故事,当作送礼物,送给闽北鬼事的所有热心读者朋友们。这件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某一年的大年初三的晚上,地点是浦城的一个自然村。人物是十几个十几岁的半大孩子。时间,地点,人物,故事三要素,都已经和朋友们交代清楚了。下面,就开始我们今天的故事吧。
  
  邻村那十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那年的初三傍晚。吃过饭,照例来到村头集合,初一和初二两天晚上,已经舞完了本村和东边几里远的邻村,收入还不错。这些孩子们的情绪也异常高涨。今天晚上去的东边那个村子,比西边那个还要远一些,有五里地左右。所以才傍晚,就吃完饭,早早集中一起。就出发了。
  
  没时间了!晚上抽空播完
  
  东边这村子虽不大,也有近五十户人家,相互之间的房子,也比较疏散而分散,且说这十几个孩子的龙灯队,把这村子家家户户都拜访完了,也已经是晚上快十点了。收获也颇丰,不仅是有几十个红包,兜里也装满了朴实的村民准备的花生,葵花仔。正走在回村的土路上。走在最后边,举龙尾的一个孩子,也许是年龄太小,也许是这连续三个晚上,把他给累坏了。走着走着,感觉有些吃力了,但勉强还能跟上整支草龙队的步伐。但他并没注意到,插在稻草扎成的龙尾背上的那根香,已经灭了。这可是舞龙灯的大忌。就如同大人们的龙灯里的那根蜡烛,是千万不可灭的。要时刻注意,如果蜡烛或香快点完,要及时更换。
  
  走着走着,忽然有一双手从他旁边伸了过来,抓住了龙尾的竹棒子。这孩子回头一看,是一个光头的,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孩子。穿着也很奇怪,正月里,闽北山区还是相当寒冷的。他们都穿着棉衣绵裤。这孩子却穿着一件灰色的小衬衫。里面是一件白色的短袖。明显和这季节是格格不入。也许也正式穿得太少,脸色很苍白。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是被风吹的。而且,十分眼生!不是他们队伍里的成员,更不是他们村子里的。小村里他们这个年纪,天天一起上课玩耍,相互之间就算不是很了解,至少,也是彼此都认识的
  
  马上把舞龙灯更完
  
  这孩子也许是太累了,当然,也可能是年纪尚小,没有办法去思考和判断一些问题。既然有人要帮他举龙尾,自己能休息下,又有何不可呢,变把手中的龙尾杆子,交给了那个光头男孩,还问他叫啥名字,哪个村子的。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举着龙尾,跟着队伍缓缓向前。这男孩心想,也许是个聋哑人吧,便也没再多问,跟在他后面,随着大队伍往村里走。(闽北山村以前近亲结婚的情况,相当普遍,所以,一生下来,就各种残疾的孩子蛮多的)
  
  快到村口的时候,走在龙尾前面的一个孩子,转身向后看的时候,大声惊呼起来!丢下手中的龙身棒子,撒腿就往村里跑!然后其他的孩子看到这情况,也回头看去,也同样惊叫,逃跑!这原本举龙尾的孩子有些惊讶,以为自己身后有东西,也回头望去。但身后没有任何情况。但再转回身的时候。也吓得大声惊叫着,追着前面的伙伴们奔跑而去!原来,他转回身的时候,那个光头的小男孩不见了!只有那龙尾半悬空中,龙尾的棒子,离地大概有半米高。其他的龙头,龙身部分,因为没人举着,都已经乱七八糟的倒在地面上!
  
  因为十几个孩子,都亲眼目睹了这诡异的一幕。后来这些孩子们的父母,都追问举龙尾的孩子,那晚是怎么回事。听完他描述的情况,以及那男孩子的衣着,相貌。有一个孩子的家长,马上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东边的这村子,有一个一到夏天,就理光头的孩子。去年因为游泳淹死了。生前非常酷爱舞龙灯,并且每年都会参与其中,在龙灯队里,每年都是举龙尾的。这孩子下葬的时候,父母给他穿上的最后一身行头,就是里面白色短袖,外面灰色衬衣。
  
  今天的故事【闽北鬼事之舞龙灯】更完,再次祝大家节日快乐
  
  闽北鬼事之舞龙灯————我不知道象我这个年龄段的同龄人,有多少人还曾记得。小的时候,每年的初一晚上,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在闽北浦城的各个小村小镇里,都有舞龙灯的习俗。一般每个村子,都会制作一支龙灯。这龙灯的身子,都是用竹蔑编成的圆筒形,在外面糊上一层白纸,里面有一根点燃着的蜡烛。通常一条龙身,都有十几节这样的圆筒,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村子,就只有八节空身。通过一条长长把布连接在一起。每节龙身都有一根木棍插在下面,由一个大人负责举着。龙头也同样是竹蔑制作的。还有敲锣打鼓的。举龙珠的走在队伍最前面,然后是龙头,龙身。长长的队伍,星火点点。非常的热闹。
  这龙灯,会按次序一直走进每家每户的家里,一到门口,主人家就会放鞭炮,表示欢迎,走了也同样要放鞭炮欢送。龙灯会在主人家的院子里,或是堂前转一圈。表示来年吉祥如意。主人还会在院子或堂前摆一张四方桌。桌子上摆一盘花生瓜子之类的干果,条件好的,还有桔子苹果。但最关键的是盘子里还有一个红纸包,里面包着两元或五元钱。龙灯队里有个专门负责收钱的,背黑皮包的人,会把红包拿走。这也就是龙灯队的收入,除了扣去制作龙灯的成本,剩下的一般就是龙灯对里所有成员平分。有些村子的龙灯舞得好,收入会更高一些,就会拿出一部分钱修缮社公庙啥的,也算是公益事业吧。
  我们那时候虽然都还小,但小小年纪已经明白。大人们舞龙灯能挣钱,或者说是很挣钱。为了挣点钱买糖果吃,买鞭炮玩,我们也如法炮制,制作出屌丝微缩版的小孩龙灯(也可叫屌丝猥琐版),就是把田里干枯的稻草,扎成几个或十几个(数量看成员人数而定)小圆柱形。这一个个小稻草包,自然就是龙身了,在每个稻草包上插一根香,就大功告成了。当然龙头也必须要有的,只是这龙头比龙身更简单,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制作的龙头,都是用小树根做成的。连龙须都是纯天然的(小孩的想象力是无以伦比的,为了钱,这潜能更会发挥到极致)
  
  别看我们这又简单又丑陋的龙灯,可是真的能挣钱的,操作模式,也是和大人们的土豪龙灯一样一样的,只是收到的钱不如大人们的多,一般的比例为10:1也就是说,大人们的龙灯一家给两元五元不等,我们差不多就在两毛五毛之间。别小看这几毛钱,一个晚上下来,也能挣到二三十元,再算算初一到十五,如果我们努力点,一个春节下来,一个成员也能分到十几元钱。大家想想,那个年代,十几元钱,都可以买到好几斤猪肉了。是一笔真正的巨款噢。过去这么多年了,回忆起这些儿时往事,真的有恍如隔梦般的感觉。
  大家别小看我们小孩这稻草龙,大人们舞土豪龙灯和我们狭路相逢的时候,还得靠边停下,让我们屌丝龙灯先过,倒不是说这些大人们,是在遵循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而是因为,我们的龙比他们的大,也就是更尊贵的意思。我至今不明白这有何典故。但闽北农村,一直是有以我们小孩的,这种稻草龙为最大的习俗。
  其实,舞龙灯是有很多规矩习俗和忌讳的,就是我们小孩的稻草龙也是如此。但我们那么小的年纪,除了知道钱能买东西吃,别的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了。更别说这舞龙的种种忌讳习俗了。但还好,一直也没出过啥事,但有一年,我们隔壁村的一支小孩稻草龙灯队,却真的出了一件事,一件非常诡异而又离奇的事。后来这事,几乎传遍了我们村所在的整个乡。后来的好几年里,那个村子都没有小孩舞过稻草龙,估计是因为这件诡异恐怖的事件。导致大人家长们集体压制。
  
  这个故事因为发生在邻村,所以许多细节,到现在我依然记忆清晰!其实很早就想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今天恰逢2015年的五一劳动节,仙樓我就把这故事,当作送礼物,送给闽北鬼事的所有热心读者朋友们。这件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某一年的大年初三的晚上,地点是浦城的一个自然村。人物是十几个十几岁的半大孩子。时间,地点,人物,故事三要素,都已经和朋友们交代清楚了。下面,就开始我们今天的故事吧。
  邻村那十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那年的初三傍晚。吃过饭,照例来到村头集合,初一和初二两天晚上,已经舞完了本村和东边几里远的邻村,收入还不错。这些孩子们的情绪也异常高涨。今天晚上去的东边那个村子,比西边那个还要远一些,有五里地左右。所以才傍晚,就吃完饭,早早集中一起。就出发了。
  东边这村子虽不大,也有近五十户人家,相互之间的房子,也比较疏散而分散,且说这十几个孩子的龙灯队,把这村子家家户户都拜访完了,也已经是晚上快十点了。收获也颇丰,不仅是有几十个红包,兜里也装满了朴实的村民准备的花生,葵花仔。正走在回村的土路上。走在最后边,举龙尾的一个孩子,也许是年龄太小,也许是这连续三个晚上,把他给累坏了。走着走着,感觉有些吃力了,但勉强还能跟上整支草龙队的步伐。但他并没注意到,插在稻草扎成的龙尾背上的那根香,已经灭了。这可是舞龙灯的大忌。就如同大人们的龙灯里的那根蜡烛,是千万不可灭的。要时刻注意,如果蜡烛或香快点完,要及时更换。
  
  走着走着,忽然有一双手从他旁边伸了过来,抓住了龙尾的竹棒子。这孩子回头一看,是一个光头的,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孩子。穿着也很奇怪,正月里,闽北山区还是相当寒冷的。他们都穿着棉衣绵裤。这孩子却穿着一件灰色的小衬衫。里面是一件白色的短袖。明显和这季节是格格不入。也许也正式穿得太少,脸色很苍白。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是被风吹的。而且,十分眼生!不是他们队伍里的成员,更不是他们村子里的。小村里他们这个年纪,天天一起上课玩耍,相互之间就算不是很了解,至少,也是彼此都认识的
  这孩子也许是太累了,当然,也可能是年纪尚小,没有办法去思考和判断一些问题。既然有人要帮他举龙尾,自己能休息下,又有何不可呢,变把手中的龙尾杆子,交给了那个光头男孩,还问他叫啥名字,哪个村子的。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举着龙尾,跟着队伍缓缓向前。这男孩心想,也许是个聋哑人吧,便也没再多问,跟在他后面,随着大队伍往村里走。(闽北山村以前近亲结婚的情况,相当普遍,所以,一生下来,就各种残疾的孩子蛮多的)
  快到村口的时候,走在龙尾前面的一个孩子,转身向后看的时候,大声惊呼起来!丢下手中的龙身棒子,撒腿就往村里跑!然后其他的孩子看到这情况,也回头看去,也同样惊叫,逃跑!这原本举龙尾的孩子有些惊讶,以为自己身后有东西,也回头望去。但身后没有任何情况。但再转回身的时候。也吓得大声惊叫着,追着前面的伙伴们奔跑而去!原来,他转回身的时候,那个光头的小男孩不见了!只有那龙尾半悬空中,龙尾的棒子,离地大概有半米高。其他的龙头,龙身部分,因为没人举着,都已经乱七八糟的倒在地面上!
  因为十几个孩子,都亲眼目睹了这诡异的一幕。后来这些孩子们的父母,都追问举龙尾的孩子,那晚是怎么回事。听完他描述的情况,以及那男孩子的衣着,相貌。有一个孩子的家长,马上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东边的这村子,有一个一到夏天,就理光头的孩子。去年因为游泳淹死了。生前非常酷爱舞龙灯,并且每年都会参与其中,在龙灯队里,每年都是举龙尾的。这孩子下葬的时候,父母给他穿上的最后一身行头,就是里面白色短袖,外面灰色衬衣。
  
  今天是五一节的第二天,哪怕只是三天假期。相信依然有许多朋友,在旅游途中。昨晚看到一篇非常美丽的文字。也可以算是散文,也可以说是游记。因为这篇文章描写的地点,就是闽北——浦城。仙樓鬼影的家乡,闽北鬼事之发源地。所以,现在我把这篇文章转发过来。希望能对大家看闽北鬼事有所帮助。文章名为(浮桥 古道和历史的梦境)
  
  浮桥、古道和历史的梦境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到浦城组稿采访,刚从县政府联系好工作走了出来,就遇见一位陌生的女子,她笑吟吟主动搭讪,并带着我穿过喧闹的大街后一直往郊外走去,我还以为是政府办派来的要带我去采访皮革厂的接头人。我跟着她来到一条河道上,百多米宽的溪面,并没有艄公,只见十二只木船,一字形地排开。船与船一以铁索相连。半尺厚的木头,横铺在木船之间,于是浮船为桥墩,木板为桥面,一座特有的桥便形成了,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万安浮桥。当我从眼前景色中回过神来,想向那位带我来的女子问一些问题时,那女子却不见了人影。
  这么美的山村浮桥,它的质朴和简单吸引了我,我已顾不上想那么多了。那时正是油菜花黄的时节,我从桥这端走过那端,又从那端走了回来,晃晃悠悠地,像是踩在柔软的海绵上,人漂在菜花香里,一下子就醉了。天快黑下来时,我才恍然地想到,怎么会神使鬼差一般置身在这片河面上,那个引我来的女子好像是聊斋故事里的人物,美丽飘逸,来去无踪。我私下里说了一句话,这桥不仅有生命,还有三世的因缘哩。
  
  时间二十年一晃就走远了,我又来到了浦城——现在被边缘化的闽北重镇,历史上却是“中原入闽第一驿”。阳春三月一路是高速路上的行驶,只用了近4个小时就从福州抵达目的地。晚上我们刚入席上菜,主人就端出“渔梁驿”酒,千年岁月一下子又拉近了,这里盛情的主人劝起酒来个个是天才,让你根本找不出不喝的理由。结局当然可想而知,酒酣耳热过后,脚底下也漂浮了起来,让我感觉到又踩回了二十多年前的那座浮桥上面。二十年变化太大了,浮桥今安在?我问边上的叶芳部长,叶部长说“渔梁驿”到了你肚子里了,那浮桥还在水的上面,不急,明天带你去看。
  晚上我真的去了浮桥,不过那是在梦里。乡村的夜长,梦也长,不是喝了酒才爱做梦,而是梦乡今夜从记忆深处浮了上来。
  桥代表的是山谷或河川的分界,表示原本处于对立的状态得以畅达。我忽然想起了不知哪里看到的关于桥与梦境的关系。桥也是梦里的阶梯,你可以解释它,踩着梦境里的步履走去……
  如果梦境中过不了桥,表示梦者太执著于过去的自我状态。
  梦见过桥,表示人生有转变或经过艰苦的努力会取得成果。
  断桥表示有突发性灾害、争执或子孙有疾病。
  造桥表示开创新局,有所成就,愿望会达成。
  梦到在海上之桥,心神蜕变的时刻来临。
  梦到在桥上叫人,预示着梦者会获得胜利,有人响应更佳。
  如果在桥上遇见人,表明此人将关系梦者未来之发展。
  梦见从桥上掉下来,表示一切都会落空。
  梦见从桥梁下穿过,表示会有麻烦事。
  桥还代表男性生殖器,它“联结两性的距离”。
  桥还代表出生,即另一个世界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或从母腹到独立存在的联结。
  
  我真的记不起那夜我在桥上梦见什么了,但我知道,如今早已枯萎的仙霞古道在荒草中瘦成了一茎草藤——七尺官道回落归隐到荒郊野地,归于草莽丛林的深度寂寥。我的梦被平平仄仄的风这么一吹,变得更加清冷迷离,只到达浮桥,无法继续延伸。
  
  当我第二天再次踏上万安浮桥时,我的脑子一下子又变得晃晃悠悠起来,我感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牵引着我,让我在桥上踯躅了很久,亦似江淹悠然独往、日夕忘归之陶然,只可惜无他文思泉涌、“梦笔生花”之神赋。
  南浦溪是闽江的源头之一,《浦城县志》称:“境内航道为南浦溪。自城关至蒋溪口60公里,可通航2.5吨木帆船。……出境,经建瓯、南平,直达福州,全程417公里。在没有通公路之前,为福建进出中原的主要通道。唐代日本空海法师,宋代蔡襄、陆游,明代徐霞客,清代梁章钜、林则徐,民国期间蒋介石都经过此航道。”
  沉湎一阵,想起在同里看到一座桥上的碑刻联句,稍作修改,似乎很合眼前的景致:
  一线晴光通闽水
  半帆寒影带愁云。
  浮桥那边就是万安村,桥人来人往,很是方便。我看到船舷边上还凉晒着准备腌制的芥菜。桥头西边有个很小的瀑布,水弯弯曲曲地流下,和江水构成了一幅水墨立体的图画。桥头岸上,沿着石头铺成的阶梯往上走,便是一座木头搭成的小亭子,凉风习习,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溪两岸种着高大的树木;稻田还没有开耕,稀疏地种植着几畦油菜花,已经过了季节,黄花残落。站在小亭子旁向远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房子,房顶上的砖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在万安那头的岸上村民们把垃圾倾倒在河床上,污浊了这清丽的风景。
  浮桥以舟为梁,这在许多乡村也可以见到,但历史像它这么长的却不多见。此桥修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距今有61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初在此修建的是一座木桥,清朝嘉庆十年,因鉴于此地建桥屡遭洪水毁坏的教训,决定改建浮桥。浮桥屡经修复,延用至今,现浮桥长76米,由12艘木船排列组成,用两条铁链串系连接。如遇大水,可以将一边铁链卸下让船靠到岸边,这样就不会被冲走。
  
  当我第二天再次踏上万安浮桥时,我的脑子一下子又变得晃晃悠悠起来,我感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牵引着我,让我在桥上踯躅了很久,亦似江淹悠然独往、日夕忘归之陶然,只可惜无他文思泉涌、“梦笔生花”之神赋。
  南浦溪是闽江的源头之一,《浦城县志》称:“境内航道为南浦溪。自城关至蒋溪口60公里,可通航2.5吨木帆船。……出境,经建瓯、南平,直达福州,全程417公里。在没有通公路之前,为福建进出中原的主要通道。唐代日本空海法师,宋代蔡襄、陆游,明代徐霞客,清代梁章钜、林则徐,民国期间蒋介石都经过此航道。”
  沉湎一阵,想起在同里看到一座桥上的碑刻联句,稍作修改,似乎很合眼前的景致:
  一线晴光通闽水
  半帆寒影带愁云。
  浮桥那边就是万安村,桥人来人往,很是方便。我看到船舷边上还凉晒着准备腌制的芥菜。桥头西边有个很小的瀑布,水弯弯曲曲地流下,和江水构成了一幅水墨立体的图画。桥头岸上,沿着石头铺成的阶梯往上走,便是一座木头搭成的小亭子,凉风习习,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溪两岸种着高大的树木;稻田还没有开耕,稀疏地种植着几畦油菜花,已经过了季节,黄花残落。站在小亭子旁向远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房子,房顶上的砖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在万安那头的岸上村民们把垃圾倾倒在河床上,污浊了这清丽的风景。
  浮桥以舟为梁,这在许多乡村也可以见到,但历史像它这么长的却不多见。此桥修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距今有61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初在此修建的是一座木桥,清朝嘉庆十年,因鉴于此地建桥屡遭洪水毁坏的教训,决定改建浮桥。浮桥屡经修复,延用至今,现浮桥长76米,由12艘木船排列组成,用两条铁链串系连接。如遇大水,可以将一边铁链卸下让船靠到岸边,这样就不会被冲走。
  
  这座桥是连接仙霞古道的必经之路,而仙霞古道是汉、唐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是铺满璀璨诗文的诗歌之路,仙霞古道是圣僧空海法师北上唐都长安的“空海之路”,也是名茶绿牡丹的故乡。
  因此,万安浮桥,曾经承载着怎样的风云际会的历史?
  关于仙霞古道的开辟,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可追溯到公元前138年,据《汉书》载:是年,汉武帝发兵攻闽越,兵分海陆两路,陆路越仙霞岭入闽。另一种认为是公元878年唐末黄巢农民军起义麾指福建时开辟的,“刊山伐道七百里”,两种说法相差1016年!
  汉武帝刘彻的雄才大略有史可考,就在公元前138年,不满二十岁的他果断地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千难万险两度出使西域,结束了中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陆上丝绸之路由此诞生,汉武帝还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汗血马。与此同时,他自然有雄心收复秦始皇弃而不属的东南百越之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冥冥之中东西辉映,神交千年。就这样,千百年来,无数未知名的人们竟用人力、脚印在崇山峻岭中辟出了一条古道,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一份骄傲。
  如今,长长的寂寂的古道上难见行人,留下的只是幽长深远的寂静。松石笔立,云遮雾障。那些坚实的路基,那些沧桑的古桥墩,那些光洁的石径,镌刻下了曾经有过的繁盛。无数双远去的脚,如一代代人前行的虔诚,把古道踩踏得如此坚实,又连结得如此通畅。对古道两端的人们来说,仙霞古道是一条福路;而对来回奔波的挑夫来说,其实是一场延绵千年的苦役,一段充满风尘的苦旅。
  
  漂泊一生的郁达夫1933年为考察杭江铁路来到江山,他在《仙霞纪险》中这样写道:“仙霞岭的面貌,实在是雄奇伟大得很!一面是流泉涡漩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
  这么一条鸟飞不到的险恶道路上,无数由船筏上卸下的货物,是如何“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然后“舍陆登舟以达闽海”的呢?千百年来,古道上一直活跃着一支庞大的俗称“挑浦城担”的挑夫队伍,人数以“百万”计并不夸张。而在浦城担的终点浦城,至今还遗留着一条长达六百米的江山街,那是当年江山人的一个大本营呢!
  挑浦城担的全是强壮汉子。他们头戴竹笠,脚穿布袜、草鞋,小腿上紧紧地打着绑腿,使用着由官方注册的扁担、担拄和箩筐,肩挑七八十公斤丝绸、瓷器、茶叶、苎麻等货物。凌晨,他们几十人一伙从江山县城或清湖出发,歇三夜走四天抵达浦城,然后再挑上福建的土特产和进口货物踏上归途。任风霜雪雨,也要爬山涉溪,越沟攀岩,咬着牙走完坎坷长途。
  遥想当年,仙霞古道上,每一步都留下挑夫们的喘息,都印下他们的汗滴。一山一石,一树一花,都见证了他们的苦难和艰辛。他们用汗水与青春甚至生命,构筑了浙闽边界上如此繁盛的物资运输线,从而连接了唐代中后期日渐昌盛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丰富的物资和灿烂的文化输向遥远的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
  
  仙霞古道也在呼唤着诗人们繁密的脚步。一代代才思横溢的诗人带着飞越崇山的渴望踏歌而来,纵情放歌后又满怀着纷繁的心情而去,举行着跨越千年、文采斐然的游历。这儿曾经留下了他们飘忽但依稀可辨的身影和足迹,这儿曾经验证过山水的灵秀,艺术的弘广,历史的壮美。仙霞古道,因而有幸成为撒满诗文、充满智慧的文化古道。
  如今的人们很难理解历代文人骚客何以对远离都城的这条古道如此钟情,但白居易、王安石、海瑞、徐渭等人确曾先后向仙霞古道走来。1192年冬的一天,仙霞古道上迎来了抗金名将辛弃疾。古道沿途留给他的最鲜明记忆的,便是脱俗而独立的江郎山,他的《江郎山和韵》传神地表达了心志:“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因为力主抗金,正直不阿的辛弃疾屡遭当权者之忌,只得远离家乡山东,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十一年之久。做诗之时,正值他受宋光宗召见后,由京城赴任福建路刑狱公事之际。看着傲然卓立的江郎山,回首坎坷不平的宦途,辛弃疾可谓百感交集。不知他满腹的忧烦是否随凛冽的山风飘散?只知这首激昂豪迈的诗,已成为流传千年的佳作。
  来仙霞古道次数最多的,除了那位不知疲倦的旅行家徐霞客,还有黄公度、陆游、杨万里、朱熹等大家,他们留下了三百五十多篇文采飞扬的诗篇,让人目眩神迷又如获至宝。而在这“诗的河床”,时间被艺术的滔滔洪流所淹没。
  然而,那么多踏着古道走来的影迹已散落在诗文之中了;而我站在这里,只怀恋一个人,一位笑吟吟的女子,她好似还是那样一路沉默寡言地走在我前面,把我引入了江边浮桥上,好似让我踏入梦境,好似让我迷失在山水清远间。她娇丽的体态像幻影出现,很不真实;但我知道,这不是梦境,这是我在异乡浮桥上精神一次游历,是我在含山盈水中静静沉溺后的一段幽情!
  其实,千年的梦境有时就这样谴婘地连在了一起,“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是来自《诗经》中的远古先民的传唱,现在回响起来,带给我宛如现实般的无限的诗意的遐想……
  
  今天依然会更新一个故事。谢谢朋友们
  
  吃完午饭,会早点更新今天的故事【闽北鬼事之红旗渠】
  
  闽北鬼事之红旗渠————在浦城城关的东南部,有一座城中山,也就是我很多故事里,都有提及的仙楼山。在仙楼山东坡山脚下,就是万安浮桥。而今天的故事——红旗渠,就是位于仙楼山和万安浮桥中间的,一条狭长的南北走向的饮水,灌溉多用渠。
  
  我并不知道这条只有几米宽,却有好几米深的,十几甚至几十公里长的水渠,具体开凿于哪年哪月。但我知道,这条水渠是从县城东北方向,一个叫大游的村子边上那条河里,引流而来。最终流入浦城城关龙潭门路的自来水厂。经过简单的静化。便成了十几万县城居民的生活用水,经过自来水厂的红旗渠水,最终汇入城北和城南之间的一条溪流,这就是浦城人的母亲河,也是闽江的源头——南浦溪。
  
  在我印象里,这红旗渠水,总是幽绿幽绿的,但只要你低下头,用双手捧起一汪冰凉彻骨的渠水,你就会发现,水质其实非常纯净,无色透明。如果有到过闽北武夷山的朋友,一定也记得,武夷山的九曲十八弯里的溪水,也是看着是幽绿色,其实真靠近水面,就能发现,溪水纯净无比,一眼就能看到几米深的河底,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还有自在遨游其中的河鱼。但凡闽北的溪水,河水,都有这样的特点。
  
  仙楼山和万安浮桥之间那一段渠水,以及自来水厂上游那几百米处的渠段。几乎年年都有大人小孩游泳溺亡。虽然如此,炎炎夏季里,一到中午,或者是吃过饭的傍晚,依然有许许多多难耐酷暑的人们,一头扎入清凉的渠水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红旗渠要从城外进入城关自来水厂,就必须穿过仙楼山。因此,就在仙楼山东麓,也就是天心寺庙和以前的浦城职业技术学校附近,开凿了一段几百米长的引水山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暗渠。红旗渠水便由这暗渠流入了城关。在城内的渠洞口上沿,长满青苔的方石上刻着几个大字——红旗渠。
  
  说起这几百米长,整体都在山体里的暗渠山洞,有种种离奇的,怪异的传说。住在附近的城里居民比较多,人口这么密集的地方,还有这么多诡异的传说,也许,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在这渠洞里,一定有人见过,或者遇到过某些东西。某些原本可以只存在于想象里的。绝大部分人们不能接受的东西。
  
  这些绝大部分,不愿意接受有悖常理事物的人们,也有他们的合理的,科学的论证,来否定那些少部分的,言之凿凿的声称亲眼看到,听到,亲身经历过诡异的人们。他们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这山洞从开凿到完工通水,在里面是死了很多人的。这一点,上了年纪,或年纪大一点的人们都很清楚。也正是因为许多人都知道渠洞里面,死了不少人。所以,发自内心的恐惧,敬畏之情。便会在脑海里衍生幻想出这些神鬼幽灵。传言多了,自然也就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这几百米长的渠洞里,虽然光线不好,洞顶也没有设置任何人工照明设施。但的确是有许多人,曾经冒险往里面游的,这些人往渠洞里游,通常都有一个目标,想从城里游到城外,或是从城外游到城里。聪明的人选择从城外,也就是仙楼山和万安河那一侧往城里游,于是,他们成功的概率,还是蛮高。缺点脑子,但有一身蛮力的肌肉力量男,则选择从城里往城外游,失败的占九成。大部分都会被顺游而下的渠水,冲回出发的洞口。更悲剧的是,有些游到中断,便体力透支的人,便沉入水中。不久就会在一里之外南浦溪中出现,象一条翻白的死鱼。
  
  不仅仅是这些天性好强,有冒险精神的人们用生命作代价。去完成这死亡穿越之旅。其实,真正经常出现在渠洞里的,还是几个靠打渔为生的中年渔民。因为幽黑的渠洞河水里,在渠底石头下的,经常能捕到较大的石斑鱼。在城里的菜市场里,价格都比别的河鱼要高。而且,运气好的话,还能抓到喜阴喜暗,行动缓慢的鳖。(甲鱼,团鱼)也正是这样的利益驱使。这些渔民每隔三五天,都会撑着只用几根毛竹捆扎一起的简易竹排。往渠洞里去,常言道,夜路走多了,总有遇到鬼的。
  
  曾经有一个柳姓,四十岁左右的渔民。有一天中午,戴着矿灯帽子,独自划着小竹排进入渠洞里,大概划有个百十米的样子,听见竹排前面几米处,有扑通扑通的声音。水面上还泛起一朵朵小水花,一开始也没太注意,以为是鱼而蹦出水面呼吸空气。潮湿闷热的夏季,许多鱼塘,水渠里的鱼儿,也经常这样扑通扑通蹦出水面,呼吸氧气。再往前又划了几米,他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刚才只有几朵小水花溅起的,竹排前面的水面上。此刻又是扑通扑通扑通,不断又有大片的水花溅起,频率和密集度都越来越高。这渔民心想真不对劲了,在这渠洞里打了这么多年鱼,啥时候看到过有这么多的鱼群?正琢磨着,离他头顶一米多高的洞顶上,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还有几个小碎石掉了下来,砸在他脑袋上,竹排上,水面上。还好洞顶离他头顶没啥高度,没有受伤,只是稍微有点疼。
  
  抬头向洞顶望去,视线所及,影影绰绰有一个黑东西紧贴在洞顶上。便用手里的竹篙,向那黑东西戳去,感觉软软的,想再戳几下看看,却发现那软软的黑东西,居然快速的移动到了洞顶的另侧!移动的同时,洞顶的一些小碎石,又纷纷掉入渠水里,扑通扑通扑通,激起一大片的水花。这渔民摘下头上的矿灯,握在手里,高高举起,向那黑东西照去
  
  窝草!这看清情况的渔民,两腿都开始发抖,站都快站不稳了。他脚下的竹排,也随着他颤抖的双腿,而摇摇晃晃。洞顶那是一个人!一个背朝下,脸朝上,四肢紧紧贴在洞顶的人!全身上下,没有穿着任何衣物,身上的皮肤是乌黑色的。在矿灯的照射下,泛着一种油性的光泽。还没等他逃跑,那黑东西窸窸窣窣迅速的向洞的另一头爬去。那姿势,就如同一只巨大的黑色壁虎,紧贴着天花板逃跑了。这渔民心知这一定不是“人”。也不敢再继续留在渠洞里。赶紧离开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