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爱情天梯》新中国爱情绝唱传奇

  谢谢楼上
  来看看,检查后更新
  第五回 含嗔俏新娘惊鸿一瞥 懵懂六龄童情窦初开(2)

  几十年后,八十多高龄的徐朝清老人仍幸福地说:“和‘小伙子’一样大的那个吴家的儿子,前几年还能走远路的时候,到过年时还总要来给我和小伙子拜年磕头,他孝顺得很。”

  现今中山镇依然还有赵家铁匠铺,离铁匠铺不远处是徐朝清表妹的家,表妹在经营布匹生意。徐朝清的表妹对记者说:“我家是徐朝清的外家,她姊妹四个,她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朝清的父亲叫徐汉江,朝清小时候就长得很乖,经常和我们在一起玩。她妈是我的姑姑,脾气不好,好像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经常爱打她和妹妹。朝清的命不好,小的时候去给一家人冲喜,倒霉的是那个男娃还是死了。十三岁时她又定亲到高滩村吴家作填房,没想到十年生了四个孩子后,丈夫又死了。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见过面,只是看电视以后才知道了她这几十年的情况,想起来也真不容易啊!”

  十六岁的徐朝清坐着一顶漂亮的二八小花轿嫁到吴家那天,吴家为了迎亲待客,杀了两头猪,三十多只鸡,一共在祠堂摆了三十多桌。因吴徐两家都加入了 “袍哥会”,吴家加入的是“义”字号,徐家加入的是“信”字号,所以双方头排大哥也带着兄弟参加了婚礼,场面非常气派,连媒人都坐着轿子。那天的锣鼓、鞭炮、唢呐招惹了周围几个村子很多村民观看,至今还有九十多岁的老人说起那天的热闹场面,禁不住用大拇指啧啧赞叹,说那是高滩村有史以来最热闹盛大的结婚场面。

  晚上,按古老的巴人习俗,高滩村的小伙子在祠堂外的场坝上燃起了一堆篝火。迎亲和送亲的小伙子们围着篝火,头缠红头巾,只穿了一件红裤头,光着膀子光着脚,跳起了强劲又热烈的巴人篝火舞。

  兴至所致,娘家和婆家的两个“袍哥会”的头排大哥一商量,还进行了射击比武。

  篝火熄灭后,双方大哥决定,在祠堂大门百步之外设上香案,上面点着三炷香,远远看去,黑暗中只有三个小小的红点。

  按照习俗,先宾后主,吴家一方的“义”字号头排大哥让手下一个兄弟出场。这个小兄弟高大健壮,相貌堂堂,一出场就引来观看的村民和双方“袍哥会”兄弟们的阵阵喝彩声。只见那个“义”字号的小兄弟在祠堂大门口把袖子挽起,上前一步,瞄了瞄百步外的三炷香,“啪”的就是一枪。围观的人随着枪声看去,香案只剩两个红点香头,随即响起热烈的鼓掌声。接着那个小兄弟又瞄了另外两个香头红点,随着两声“啪啪”枪响,香案上的两个香头都被打灭了,大家都喊叫“好枪法”,并响起了连串的鼓掌声。

  此时,“义”字号头排大哥就让“信”字号头排大哥派人出场,他估计“信”字号没有人敢站出来比武了。结果“信”字号头排大哥喊了他手下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一走出来,还没走到祠堂大门口,大家就笑了起来。因为这个小兄弟不但瘦小,而且长得跟白面书生一般,和刚才那个“义”字号小兄弟比,从相貌来说就根本不像玩枪把子的,呤诗作赋还差不多,吴家的亲族不自禁都为他捏着一把汗,毕竟这关系到吴家的脸面啊。可是这个白面书生却满不在乎,慢慢走到刚才那个“义”字号小兄弟跟前,抱拳行礼,伸手接过枪,然后转过身来,面对着围观的众人。只见他没有抓着手枪柄,而是伸出右手拇指夹住枪机尾巴,跟耍魔术一样把枪往空中一抛,那手枪在空中滴溜溜打了几个转……“白面书生”趁着枪在空中翻滚之际,侧目向百步外的香案瞟了一眼,待他回过头来,恰好手枪落将下来,他一伸手抓住枪把子,再一甩手,“啪啪啪”,三声枪响以后,众人还没回过神来,三个香案上的红点就不见了。随即,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鼓掌声,也给足了吴家人的面子。

  几十年后记者采访徐朝清老人,说起这一段时,她眉色飞舞,可见嫁到吴家结婚那件事对她的印象之深刻,就像刻在她的脑子里,一生也不会忘记。

  记者问徐朝清老人:“你结婚那天有没有见过‘小伙子’呢?”

  “他说的那个‘摸牙巴’的事我记不得了,他当时才六岁,小得很嘛。”

  “他家里还有谁参加你的婚礼吗?”

  “那天热闹得很,他父母肯定在吴家帮忙做饭接待客人嘛。”

  “那,你相信‘小伙子’讲的‘摸牙巴’的事吗?”

  “我不记得了……可是我相信‘小伙子’说的话。”

  “也相信‘小伙子’当时咬了你的手指以后,你揭开盖头责怪他时,他看到你,就从那时候喜欢上你了?”

  徐朝清老人乐呵呵地笑了起来,用粗糙的手幸福地擦了一下眼睛,怪不好意思地说:“羞死人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刚上传的是


  第五回 含嗔俏新娘惊鸿一瞥 懵懂六龄童情窦初开(4)


  第六回 小国江放牛龙塘庄园 鱼庄主惜财呜呼哀哉(1)



  自从“摸牙巴”之后,六龄小顽童刘国江像是开了心智,又如顿悟一般,虽然懵懵懂懂,却总想看看那如戏台上仙女般的徐姑姑。若是三天没看见徐姑姑,小国江就会莫名烦躁,甚至于狂乱不安。为此,只要是有机会,他就会跑到吴家去看一眼徐姑姑。可是,他又不敢正眼看徐姑姑,他怕脏了她。为了侧面多看几眼徐姑姑,他经常讨好吴家的同龄儿子,以便跟他在一起玩耍,便可以有机会在吴家跑跑走走。小孩子讨好玩伴,无非是把自己的一些零食与玩伴一起分享。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不是殷实之家,还真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小国江无非是摘一点野果子之类的给吴家儿子,或者陪他一起上树掏鸟,下河摸虾罢了。

  第二年,小国江七岁的时候,吴家儿子上学去了,他却去了几十公里外的“龙塘庄园”放牛了,一去就是六年,直到重庆解放时才回到高滩村。

  原来小国江的父亲是三合场头道河一带有名的砖匠,是鱼从龙兴建“龙塘庄园”的工匠之一。“龙塘庄园”虽然完工了,但还有一些扫尾工程和修理事务要做,小国江的父亲为人老实,技术又好,便被鱼从龙留下来了,长期为“龙塘庄园”服务,为庄园修修补补,同时照看一片果园。父亲有一次回家,见小国江痴痴呆呆,以为是中了什么邪,便把小国江带到“龙塘庄园”,既为了避邪,又带着他打下手,学点砖匠的技艺。没曾想,鱼从龙却喜欢上了这个表面看来与年龄不相称的稳重的小国江,于是让他放牛,不但提供吃住,一年下来还给三百斤的谷子,也算是为贫困的刘家赚了一点工钱,父亲感激不尽。

  就这样,小国江一边放牛,一边跟着父亲学砖匠,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解放后农村公社化至分田到户,乡村的牛马牲口都是由饲养员专门负责的,所以在那三十年长大的农村少年几乎没有放牛的经历。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分田到户后,家家都要放牛,所以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长大的农村少年,都有放牛的经历,与四十年代小国江放牛的情况差不多。放牛最大趣事就是骑牛。耕牛有两种,一是黄牛,一是水牛。放牛娃一般不骑黄牛,因为黄牛从来不到水里洗澡,背上特别脏,只要放牛娃往黄牛背上骑上一阵子,屁股上肯定全是黑黑的脏脏的一层泥污,而且还有异样的臭味。水牛就不同,只要稍微有点天热,它见到水就会扑下去,天天在河里浸着。水牛背上虽然也脏,但比起黄牛来自然干净得多,所以放牛娃最喜欢骑水牛。有时几个顽童“赛牛”,遇上温驯的牛就会随着你的指挥棒而加速,若遇上脾气坏的牛那就惨了。如果你用棍棒抽脾气坏的牛,它就会发疯似的跑,放牛娃称作为“牛跳风”。这种情况比较危险,很多放牛娃都有过从牛背上被抛下来受伤的经历,小国江也不例外。

  不管黄牛水牛,也会认生,小国江放牛的牛群里就有一头出了名的蛮牛,见到生人,特别是小孩,就会用头用角往人身上撞,鼻子里还会发出“嗤嗤……”的声音,有时甚至会一脚踹去,特别吓人,胆小一点的孩子会被吓得大哭不止。小国江刚开始放牛的时候,就特别惧怕那头大蛮牛。但熟了之后就不同了,大蛮牛吃饱喝足后就特别喜欢和小国江一起玩耍,并且很听指挥。牛是最懂人性的动物,对它的主人非常客气,见到主人走近,就会用湿漉漉的鼻子轻轻的伸到主人身上,似乎是要闻闻主人身上的体香,友善又温驯。
  有一次骑大蛮牛赛跑,在急跑中小国江摔倒在地上,眼看那硕大的牛脚就要踩在他的肚子上,已经碰到了他的肚皮了。说时迟那时快,大蛮牛的牛脚凌空一缩,踩到了小国江腰边的地上,等到他回过神来,冷汗都已经冒出来了。

  几十年后刘国江聊起儿时放牛的往事,记者说:“可能是你老当年善待了大蛮牛吧!否则,当年那一脚踹下去,可不是好玩的,也许就不会有现在修筑‘爱情天梯’的你了,更不会有半坡头的旷世情缘了!”刘国江老人“呵呵”笑着,半懂不懂。

  小孩子总爱贪睡,小国江自然也一样,但放牛一定要早点起床,他每天几乎是被父亲从热被窝里拉起来的。每天清晨,在父亲的再三催促下,小国江才披着浓浓的睡意,极不情愿地把牛儿赶上山坡。牛儿得两三小时才能吃饱,喂饱牛后,小国江才把牛赶到牛栏,然后回庄园吃饭,上午便做父亲的下手,学习砖匠技艺,下午又接着放牛。小国江放牛最难以磨灭的记忆,莫过于下雨天,一手撑着雨伞遮风挡雨避寒,一手还要牵着牛绳,使牛安心吃草。当然,也有天气好的时候,他会立于山顶,看红日东升,看云雾迷蒙,看层霞尽染。有时,他索性找个遮阳挡风的地儿蜷起,继续他那香甜的瞌睡……

  不过放牛最有趣的,多年后刘国江认为是在夏季里“放白日”。所谓“放白日”,就是把牛赶到山上一整天,中午不牵回,傍晚上才赶回家。而三合场一带的山够大,任黄牛水牛们吃到哪就是哪,不怕丢。“放白日”那天,放牛娃就可以搞野炊,他们几个放牛娃就会在清澈的山泉旁架起炉灶,搬出从家里“偷”来的大米、萝卜,有时还会拿出一小汤匙的猪油。野炊时,年龄大一点的放牛娃就扑通扑通地跳到山泉里游水嘻戏,稍小些的,像小国江,就只能在岸上捡柴、生火,满脸烟灰的煮起他们快乐的午餐来。当萝卜和着大米一起煮熟,放上一丁点儿猪油,那升腾出来的那香喷喷的香味,哪个放牛娃闻了都会掉口水。他们的那些萝卜可不简单啊,黑黑的,至少腌制了三年以上,老人家说这样的陈年萝卜可以包治百病,那就是有名的四川泡菜。

  那饭那香味,也许一直珍藏在刘国江大脑的味觉神经中,多少年后他还能闻得到感觉得出来!他总认为,小时候在家里从未吃到过像那样自己动手做出来的那么香的萝卜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