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厅灯亮了,电影结束,随着人流默默走出来。
是的,我在寻思韩寒这部《后会无期》拍给谁看的?80后还是90后?努力回忆100分钟的观影,前座是一对年轻情侣,男生肆无忌惮地大声笑了好几次,后排一个小男孩说个没玩没了。很少像个木头人,坐在黑暗里这么久,似乎也大笑了一次,在别人没有笑的时候,惹得前排女生掉头注意,她以为身后是个怪异的女人。大概也眼湿了几十秒,在钟汉良扮演的阿吕说起亡妻时,这得仰赖导演的煽情功夫和我个人隐秘的“刺点”。阿吕深情述说过后半秒钟,又有笑声传来,江河在小车飞驰中将印着阿吕亡妻的头盔摔坏了。
一部电影,“该笑时”无感,“不该哭时”动容,也许验证了我跟“他们”的不同。他们中,一定有韩寒的拥趸,读他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欣赏他作为赛车手的牛逼。而我,则以八卦眼去看他,零星读了一点文字(究竟韩寒还是韩寒团队的作品,我不关心),看他与陈丹青的对话,也擦边了解点他与徐静蕾或王珞丹的“坊间韵事”。尽管家里有个彻底的“倒韩派”,我仍旧以中立态度静观。换言之,我的本心是冲着《后会无期》这部作品走进影院,不在意背后班底是个人导演还是“集体导演”。
没看电影前,在微信里看好事者贴图宣传,袁泉的头像下一行:喜欢就会放肆,爱就是克制。或者,王珞丹揽镜自照:我从小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陈柏霖眯眼迷思,“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这些话透着小小精明,照应当下世界,刻薄的戏谑中藏着一息冷峻。就是这些略有刀刃锋利感的话,才让我乖乖去买票。
回到《后会无期》本身,观完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此前那些令我略生好感的精明句子,转瞬变成电影中无数的硬伤,冲淡故事的内蕴使之变得轻佻而单薄。酒桌上,微信微博中,周立波嘴里,“段子”像疯狂的霉菌日夜发酵来势汹汹。转至电影,冯小刚作为运用段子的始作俑者,做了不好的表率,而“韩寒”也以《后会无期》无聊地握紧了这根接力棒。这使我重新思考“电影”的意义以及国人走进影院的心理预期。一百多分钟中,如果段子的数量不够,笑点不频仍,很多人是会骂娘的。看时笑哈哈转身全忘掉,这样的电影堆起是厚叠叠的票房,却跟电影的意义毫无关系。
《后会无期》的个人观感,让我无法信服豆瓣7.5分,甚至对中国观众的审美杞人忧天。应该说这部电影还是部分呈现了恶劣的当下,然而人物刻画的单薄和现实反省的欠缺最终将它变成一幅“俗世拙劣的拼贴画”。故事的内里,涉及了很多沉重话题,比如个人的故乡归属感、恶俗的成功学、爱情中的彼此戕害之等等。可是,到了韩寒手中,任一可成为台上的“主角”却都变成一个个“跑龙套”。只能说,韩寒看到了人世中的问题,却乏力剖析和解决,或者引导观众走入一个深部的空间,面对自身发难。韩寒力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却逃不了七拼八凑的结局。这是很多人诟病其“几乎不懂编剧”的主因,这一创伤完全不能仰仗王珞丹、陈柏霖和袁泉一帮名角弥合。
魏德圣等到四十岁才出处女作《海角七号》,至今依然好评如潮。人们记得代办邮差阿嘉的怅惘,其扮演者范逸臣的唱功,难忘田中千绘演的“友子”。跟《后会无期》一样,也是年轻人的故事,梦想和爱,或是对人生的深思,故事讲得流畅,内涵挖得深邃。然而,看完韩寒的处女作,倘若提纲挈领的话,还得回到早先微信好事者的宣传的那几张图片。精思妙想的几句话,对坏的现实作出明目张胆的呼应,此外就剩下袁泉凹陷澄澈的双眸,或是文艺路线狠烈的王珞丹纤细的背影。
一部不成功的处女作不足以打压韩寒立志转行的勇气,但或许可以提醒他不妨从魏德圣那里取取经。如何从年轻人的角度去深思年轻人的困境,如何在启镜前做足功课想清楚电影表达的最终旨意,如何把故事转变为现实的真正寓言,都该是韩寒导演日后的问题。私以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定不是靠几个名演员的成全,或是导演背后多重身份的光环。一部好电影,撇开话题新旧、编剧优劣或班底高下,最起码可以说清楚人性或现实中我们所遭遇的一种问题。
国内的一线女星、港台的新锐艺人、享有国际声誉的贾樟柯,文艺味十足的歌者朴树,都在显示《后会无期》的制作方招兵买马的大本事。可是,他们并未使自己成为电影的活力因子,保证电影最好的完成度。电影里,袁泉只是袁泉而非刘莺莺,贾樟柯的几分钟更将其贬为“一个说段子的人”,徒添低俗的搞笑。
能够看到年轻人在急转直下的现实前遭遇的种种麻烦,却不能用镜头扎入地深一些猛一点,这是《后会无期》最大的病症。因此说,我对此片中意的就剩下电影开始东极岛的几个镜头,一个傻蛋儿穿行于漫天的绿色中,一下子就抓到人心,让我想起台湾,想起早年的侯孝贤。这只充斥画外音的几分钟镜头,彰显的却是《后会无期》最大的精华。
是的,我在寻思韩寒这部《后会无期》拍给谁看的?80后还是90后?努力回忆100分钟的观影,前座是一对年轻情侣,男生肆无忌惮地大声笑了好几次,后排一个小男孩说个没玩没了。很少像个木头人,坐在黑暗里这么久,似乎也大笑了一次,在别人没有笑的时候,惹得前排女生掉头注意,她以为身后是个怪异的女人。大概也眼湿了几十秒,在钟汉良扮演的阿吕说起亡妻时,这得仰赖导演的煽情功夫和我个人隐秘的“刺点”。阿吕深情述说过后半秒钟,又有笑声传来,江河在小车飞驰中将印着阿吕亡妻的头盔摔坏了。
一部电影,“该笑时”无感,“不该哭时”动容,也许验证了我跟“他们”的不同。他们中,一定有韩寒的拥趸,读他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欣赏他作为赛车手的牛逼。而我,则以八卦眼去看他,零星读了一点文字(究竟韩寒还是韩寒团队的作品,我不关心),看他与陈丹青的对话,也擦边了解点他与徐静蕾或王珞丹的“坊间韵事”。尽管家里有个彻底的“倒韩派”,我仍旧以中立态度静观。换言之,我的本心是冲着《后会无期》这部作品走进影院,不在意背后班底是个人导演还是“集体导演”。
没看电影前,在微信里看好事者贴图宣传,袁泉的头像下一行:喜欢就会放肆,爱就是克制。或者,王珞丹揽镜自照:我从小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陈柏霖眯眼迷思,“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这些话透着小小精明,照应当下世界,刻薄的戏谑中藏着一息冷峻。就是这些略有刀刃锋利感的话,才让我乖乖去买票。
回到《后会无期》本身,观完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此前那些令我略生好感的精明句子,转瞬变成电影中无数的硬伤,冲淡故事的内蕴使之变得轻佻而单薄。酒桌上,微信微博中,周立波嘴里,“段子”像疯狂的霉菌日夜发酵来势汹汹。转至电影,冯小刚作为运用段子的始作俑者,做了不好的表率,而“韩寒”也以《后会无期》无聊地握紧了这根接力棒。这使我重新思考“电影”的意义以及国人走进影院的心理预期。一百多分钟中,如果段子的数量不够,笑点不频仍,很多人是会骂娘的。看时笑哈哈转身全忘掉,这样的电影堆起是厚叠叠的票房,却跟电影的意义毫无关系。
《后会无期》的个人观感,让我无法信服豆瓣7.5分,甚至对中国观众的审美杞人忧天。应该说这部电影还是部分呈现了恶劣的当下,然而人物刻画的单薄和现实反省的欠缺最终将它变成一幅“俗世拙劣的拼贴画”。故事的内里,涉及了很多沉重话题,比如个人的故乡归属感、恶俗的成功学、爱情中的彼此戕害之等等。可是,到了韩寒手中,任一可成为台上的“主角”却都变成一个个“跑龙套”。只能说,韩寒看到了人世中的问题,却乏力剖析和解决,或者引导观众走入一个深部的空间,面对自身发难。韩寒力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却逃不了七拼八凑的结局。这是很多人诟病其“几乎不懂编剧”的主因,这一创伤完全不能仰仗王珞丹、陈柏霖和袁泉一帮名角弥合。
魏德圣等到四十岁才出处女作《海角七号》,至今依然好评如潮。人们记得代办邮差阿嘉的怅惘,其扮演者范逸臣的唱功,难忘田中千绘演的“友子”。跟《后会无期》一样,也是年轻人的故事,梦想和爱,或是对人生的深思,故事讲得流畅,内涵挖得深邃。然而,看完韩寒的处女作,倘若提纲挈领的话,还得回到早先微信好事者的宣传的那几张图片。精思妙想的几句话,对坏的现实作出明目张胆的呼应,此外就剩下袁泉凹陷澄澈的双眸,或是文艺路线狠烈的王珞丹纤细的背影。
一部不成功的处女作不足以打压韩寒立志转行的勇气,但或许可以提醒他不妨从魏德圣那里取取经。如何从年轻人的角度去深思年轻人的困境,如何在启镜前做足功课想清楚电影表达的最终旨意,如何把故事转变为现实的真正寓言,都该是韩寒导演日后的问题。私以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定不是靠几个名演员的成全,或是导演背后多重身份的光环。一部好电影,撇开话题新旧、编剧优劣或班底高下,最起码可以说清楚人性或现实中我们所遭遇的一种问题。
国内的一线女星、港台的新锐艺人、享有国际声誉的贾樟柯,文艺味十足的歌者朴树,都在显示《后会无期》的制作方招兵买马的大本事。可是,他们并未使自己成为电影的活力因子,保证电影最好的完成度。电影里,袁泉只是袁泉而非刘莺莺,贾樟柯的几分钟更将其贬为“一个说段子的人”,徒添低俗的搞笑。
能够看到年轻人在急转直下的现实前遭遇的种种麻烦,却不能用镜头扎入地深一些猛一点,这是《后会无期》最大的病症。因此说,我对此片中意的就剩下电影开始东极岛的几个镜头,一个傻蛋儿穿行于漫天的绿色中,一下子就抓到人心,让我想起台湾,想起早年的侯孝贤。这只充斥画外音的几分钟镜头,彰显的却是《后会无期》最大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