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少司魂
第一节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
嘉靖皇帝生母蒋太后突然驾崩。
由于嘉靖生父兴献皇帝的显陵建在承天府,关于如何安葬蒋太后,朝廷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将显陵迁移至北京天寿山,让嘉靖父母永居龙脉正宗。另一派则认为,应当奉蒋太后灵柩南下承天府,将她葬回显陵。
对于如何抉择,嘉靖也颇为为难,内阁大学士夏言等人主张北迁坟墓,很有道理,能让嘉靖父母彻底进入皇宗大统,当年“大礼仪”之事搞得血雨腥风,也就是为此目的。但陶仲文和孝陵卫建议南下安葬,也理由充分,昔日太祖皇帝定鼎南京,但未敢动远在凤阳的仁祖之陵;成祖皇帝迁都北京,也未敢动远在钟山的孝陵。先帝体魄不可轻犯,山川风水不可轻泄,国家根本不可轻动。
就在嘉靖犹豫不决之时,出现了两个中间派。一个是直隶巡按御史陈让,他建议将蒋太后遗体与兴献皇帝的衣冠合葬在北京天寿山,同时将蒋太后的衣冠与兴献皇帝的遗体合葬在承天府显陵。嘉靖皇帝非常恼火,大骂此人荒谬,将他罢黜为民。而另一个中间派,却说服了嘉靖,这个人就是时任礼部尚书——严嵩。
严嵩道,无论灵驾北来还是慈宫南诣都是大事中的大事,为慎重起见,皇上应派遣重臣去承天府查看一番,视情况,再做定夺。同时,严嵩又推荐陶仲文行此职责。
嘉靖大赞严嵩老成,便令陶仲文赶去显陵察看。陶仲文也不含糊,带上堪舆法器,昼夜奔驰,连带路上加勘察,仅用了一十三天。他给嘉靖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显陵玄宫内有积水。
这下朝廷中又是纷争四起,大家站在自己立场之上,对这不祥之兆,做出不同解释,嘉靖不胜其扰。这时,严嵩趁机奏道:
“陛下应亲自前往显陵视察,孝感动天,届时上天必将有明旨出现。”
嘉靖是个大孝子,听严嵩这么一说,觉得甚是妥帖,于是便点头应允。此次出行,事体重大,命各部分头筹措,定于十八年二月,正式起驾南巡。
孝陵卫指挥使身份特殊,并不能参与朝堂辩论,严嵩巧言令色,直说得嘉靖当着群臣下了决定。陆子渊得知消息,已然晚矣,他当晚赶去面圣,禀明风险,想代替嘉靖去拜祭显陵,但嘉靖道:
“我知你一片忠心,也知当下形势,但显陵一事不决,皇考不宁,圣母不宁,朕也必不安宁。优柔不断乃妇人事,朕意决矣。”
陆子渊与嘉靖一同长大,深谙其秉性,知他话已至此,定难改变,万般无奈,只好磕头告退。
回到钦天监,陆子渊连摔几个茶杯,骂完严嵩骂陶仲文,骂他们为博圣上欢心,乱出馊主意。
骂完之后,静心一想,陆子渊突然感到此事过于巧合,自己刚布下大阵,皇城各卫也布防停当,就有人利用蒋太后驾崩一事,诱嘉靖出宫,使他脱离六丁六甲阵的保护,难道这里另有阴谋?想着想着,陆子渊感到脊背阵阵发凉,忙召来沈炼和高守谦,几人连夜策划护驾之事。
出行时日定下,大臣们分三路忙碌起来,一路在京筹划资费、仪仗、护卫之事,一路会同地方督抚沿途搭建行宫,一路则直接赶往承天府重新修葺兴王府邸和祭拜神坛。赵俊从除锦衣卫之外其它二十五卫中抽调八千精兵作为护卫主力。陆炳则选择一百二十名经验老道、功夫过硬的锦衣卫作为皇上贴身护卫,其他锦衣卫也全部停止手中事务,沿南巡路线布列,作为暗哨,查探可疑之人。陆子渊除命大家准备法器、符箓之外,还暗中遣汤怀仁领五名钦天监官员悄悄出发,将皇上南巡路线摸索一遍,记录沿途地形格局。陶仲文也要求随圣驾前往,并为嘉靖起了一卦,算其此次出行,不宜路过牌坊。于是嘉靖下令,要求圣驾经行之处,无论大小牌坊,必须尽数拆撤。
群臣忙碌不堪,嘉靖也未得闲。他将蒋太后的灵柩暂放在慈宁宫,待他南巡回来再定夺如何安葬。同时举行册立大典,立年仅三岁的朱载壑为皇太子,安排其在自己南巡时负责监国,并任命了辅导太子的一班人马。同时单独召见兵部尚书张瓒,命其留守京城,参赞机务,并密令宣、大、山西、蓟州及山海关等处边防军队,一等戒备,相机战守。
一切准备停当,二月二十六日,嘉靖皇帝的车驾离开京城。赵俊负责护卫外围,陆炳带锦衣卫,陆子渊带二十名孝陵卫负责护卫皇帝乘舆,陶神仙陶仲文也在近侍队伍之中。随行的还有翊国公郭勋、成国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大学士夏言、礼部尚书严嵩和左都御史王廷相等一干大员。
这郭勋乃是孝陵卫鬼行千户郭山云的哥哥,郭丹鹤的舅父。太祖念郭雄父子忠烈,赐郭家世袭武定侯爵位。郭英定下役鬼术传女不传男之后,郭家形成惯例,即“功夫传女,爵位传男”。 郭勋在郭家属于异类,虽贵为侯爵,但他并不喜政事,也不尚武功,惟爱好读书著书,另外他在书法之上也颇有造诣,尤擅长篆书,常为嘉靖书写青词,因此深得嘉靖宠爱。此次南巡,嘉靖将他由武定侯进封为翊国公,命他随驾显陵,为其书写祭父文字。
郭勋与妹妹感情极好,郭山云只要回京,就一定要去他那盘横几日。在哥哥身旁,她仿佛回到孩提时代,天南海北,奇闻轶事,与郭勋无话不谈。
郭勋将从她那里听来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下凡降妖伏魔之事,整理纂修成书。由于此书为反贼树碑立传,碍于所处地位,郭勋便托假名“施耐庵”,偷偷将书刻印刊行于世。此书出后,流传甚广,成为世代称颂之经典,名为《水浒传》。后人只道大明有个施耐庵,但无人得知施耐庵即郭勋,郭勋即施耐庵。郭家从此又多一无名英豪,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重兵护卫之下,南巡队伍浩浩荡荡地进发了,嘉靖皇帝踏上了他即位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足之路……
第一节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
嘉靖皇帝生母蒋太后突然驾崩。
由于嘉靖生父兴献皇帝的显陵建在承天府,关于如何安葬蒋太后,朝廷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将显陵迁移至北京天寿山,让嘉靖父母永居龙脉正宗。另一派则认为,应当奉蒋太后灵柩南下承天府,将她葬回显陵。
对于如何抉择,嘉靖也颇为为难,内阁大学士夏言等人主张北迁坟墓,很有道理,能让嘉靖父母彻底进入皇宗大统,当年“大礼仪”之事搞得血雨腥风,也就是为此目的。但陶仲文和孝陵卫建议南下安葬,也理由充分,昔日太祖皇帝定鼎南京,但未敢动远在凤阳的仁祖之陵;成祖皇帝迁都北京,也未敢动远在钟山的孝陵。先帝体魄不可轻犯,山川风水不可轻泄,国家根本不可轻动。
就在嘉靖犹豫不决之时,出现了两个中间派。一个是直隶巡按御史陈让,他建议将蒋太后遗体与兴献皇帝的衣冠合葬在北京天寿山,同时将蒋太后的衣冠与兴献皇帝的遗体合葬在承天府显陵。嘉靖皇帝非常恼火,大骂此人荒谬,将他罢黜为民。而另一个中间派,却说服了嘉靖,这个人就是时任礼部尚书——严嵩。
严嵩道,无论灵驾北来还是慈宫南诣都是大事中的大事,为慎重起见,皇上应派遣重臣去承天府查看一番,视情况,再做定夺。同时,严嵩又推荐陶仲文行此职责。
嘉靖大赞严嵩老成,便令陶仲文赶去显陵察看。陶仲文也不含糊,带上堪舆法器,昼夜奔驰,连带路上加勘察,仅用了一十三天。他给嘉靖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显陵玄宫内有积水。
这下朝廷中又是纷争四起,大家站在自己立场之上,对这不祥之兆,做出不同解释,嘉靖不胜其扰。这时,严嵩趁机奏道:
“陛下应亲自前往显陵视察,孝感动天,届时上天必将有明旨出现。”
嘉靖是个大孝子,听严嵩这么一说,觉得甚是妥帖,于是便点头应允。此次出行,事体重大,命各部分头筹措,定于十八年二月,正式起驾南巡。
孝陵卫指挥使身份特殊,并不能参与朝堂辩论,严嵩巧言令色,直说得嘉靖当着群臣下了决定。陆子渊得知消息,已然晚矣,他当晚赶去面圣,禀明风险,想代替嘉靖去拜祭显陵,但嘉靖道:
“我知你一片忠心,也知当下形势,但显陵一事不决,皇考不宁,圣母不宁,朕也必不安宁。优柔不断乃妇人事,朕意决矣。”
陆子渊与嘉靖一同长大,深谙其秉性,知他话已至此,定难改变,万般无奈,只好磕头告退。
回到钦天监,陆子渊连摔几个茶杯,骂完严嵩骂陶仲文,骂他们为博圣上欢心,乱出馊主意。
骂完之后,静心一想,陆子渊突然感到此事过于巧合,自己刚布下大阵,皇城各卫也布防停当,就有人利用蒋太后驾崩一事,诱嘉靖出宫,使他脱离六丁六甲阵的保护,难道这里另有阴谋?想着想着,陆子渊感到脊背阵阵发凉,忙召来沈炼和高守谦,几人连夜策划护驾之事。
出行时日定下,大臣们分三路忙碌起来,一路在京筹划资费、仪仗、护卫之事,一路会同地方督抚沿途搭建行宫,一路则直接赶往承天府重新修葺兴王府邸和祭拜神坛。赵俊从除锦衣卫之外其它二十五卫中抽调八千精兵作为护卫主力。陆炳则选择一百二十名经验老道、功夫过硬的锦衣卫作为皇上贴身护卫,其他锦衣卫也全部停止手中事务,沿南巡路线布列,作为暗哨,查探可疑之人。陆子渊除命大家准备法器、符箓之外,还暗中遣汤怀仁领五名钦天监官员悄悄出发,将皇上南巡路线摸索一遍,记录沿途地形格局。陶仲文也要求随圣驾前往,并为嘉靖起了一卦,算其此次出行,不宜路过牌坊。于是嘉靖下令,要求圣驾经行之处,无论大小牌坊,必须尽数拆撤。
群臣忙碌不堪,嘉靖也未得闲。他将蒋太后的灵柩暂放在慈宁宫,待他南巡回来再定夺如何安葬。同时举行册立大典,立年仅三岁的朱载壑为皇太子,安排其在自己南巡时负责监国,并任命了辅导太子的一班人马。同时单独召见兵部尚书张瓒,命其留守京城,参赞机务,并密令宣、大、山西、蓟州及山海关等处边防军队,一等戒备,相机战守。
一切准备停当,二月二十六日,嘉靖皇帝的车驾离开京城。赵俊负责护卫外围,陆炳带锦衣卫,陆子渊带二十名孝陵卫负责护卫皇帝乘舆,陶神仙陶仲文也在近侍队伍之中。随行的还有翊国公郭勋、成国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大学士夏言、礼部尚书严嵩和左都御史王廷相等一干大员。
这郭勋乃是孝陵卫鬼行千户郭山云的哥哥,郭丹鹤的舅父。太祖念郭雄父子忠烈,赐郭家世袭武定侯爵位。郭英定下役鬼术传女不传男之后,郭家形成惯例,即“功夫传女,爵位传男”。 郭勋在郭家属于异类,虽贵为侯爵,但他并不喜政事,也不尚武功,惟爱好读书著书,另外他在书法之上也颇有造诣,尤擅长篆书,常为嘉靖书写青词,因此深得嘉靖宠爱。此次南巡,嘉靖将他由武定侯进封为翊国公,命他随驾显陵,为其书写祭父文字。
郭勋与妹妹感情极好,郭山云只要回京,就一定要去他那盘横几日。在哥哥身旁,她仿佛回到孩提时代,天南海北,奇闻轶事,与郭勋无话不谈。
郭勋将从她那里听来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下凡降妖伏魔之事,整理纂修成书。由于此书为反贼树碑立传,碍于所处地位,郭勋便托假名“施耐庵”,偷偷将书刻印刊行于世。此书出后,流传甚广,成为世代称颂之经典,名为《水浒传》。后人只道大明有个施耐庵,但无人得知施耐庵即郭勋,郭勋即施耐庵。郭家从此又多一无名英豪,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重兵护卫之下,南巡队伍浩浩荡荡地进发了,嘉靖皇帝踏上了他即位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