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鑫公司”虽然名字不着边际,而发展却让人眼红。这里要将后面的情况提前客串一下,后来,它成长为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黑店”。一些老上海把“三鑫”两字忘记了,干脆称它为“大公司”。还好,不是称它黑公司。
把一个不起眼的公司玩大,对杜月笙来说,实在是一个挑战。先前,他会玩牌、玩麻将、玩妓女、玩抢土,独独没有玩过开公司,现在却不得不正儿八经地玩开公司的游戏,杜月笙,你能行吗?毕竟黑道上的路数与红道上的路数,有很大的不同啊。
开始时,这个刚出生的小公司只能在法租界小玩玩,寂寞而又冷清。
会做生意的人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要真正把生意做大,就得不怕大的竞争对手,甚至当面跟大的竞争对手摆下堂堂阵势进行挑战,而是这样玩,就必须做成规模。有规模才成势,做成了大势,才有可能吸引到顾客的眼球。
让人难似置信的是,杜月笙似乎天生就是个做大生意的材料,他一上阵,就把挑战的眼光盯上了当时上海实力最为雄厚的潮州帮大烟土行。
一个新的商帮要出场了,请读者们准备好“掌声”,因为这群人也实在是那个时代一批牛人级的“牛人”,今天话讲,他们统统是富得全身流油的人。
上海开放前,鸦片烟进口的大本营在广州;上海开放后,就从广州转到了上海。一位在上海做烟土生意的郭老板(广东潮州人),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得到了洋人的特别信任,专门在上海做洋商出售鸦片的代理生意。
郭老板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于是在后马路设鸿泰栈。从此时此地开始,“土行”——这个特别的商行在上海出现了。郭老板的亲戚、朋友、同乡,听说他的烟土业生意红得发紫,就全都跟在他的后面贩烟土发财。
类似的情况今天还有,不过不是贩烟土。比如安徽安庆江镇一个卖包子的小老板在上海做包子生意发财了,他的亲戚、朋友、老乡学了他的玩法,在上海,在全国,用他的成功模式做包子,以至安庆江镇成为了全国的包子乡。
类似的情形太多,然而我不能扯远了,否则要挨读者的骂,说我喜欢跑偏,得回到主题上。在上海土行里,潮州帮一路走在前面,其鼎盛时期长达数十年。
潮州帮中的顶级大商号,如郭煜记、郑洽记、李伟记,全都集中在英租界棋盘街(现河南中路福州路以南)、麦家圈(现福州路、山东中路)。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这些地方都是“大八股党”的势力范围。这个商帮由于起步最早,已经形成气候,杜月笙盯上他们时,正是他们生意最为红火的时候。这些人的店铺门前,每日里车水马龙,即使潮州帮里最不起眼的商号,其日营业额也是“三鑫公司”没法想象的。
机会总是向着有准备的人。就在杜董事长日思夜想的时候,就在杜董事长想着如何把那个成势的商帮挖到法租界来给自己壮势的时候,一个真正的机会悄然来到了。
经常听到培训师们讲同样的一句话:有了机会必须努力去争取。想必杜董事长一定很是赞同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请看下面的他的玩法。
“万国禁烟会议”定于1919年1月17日在上海英租界召开。
在别人看来,这无非又是一个不痛不痒的关于禁毒的国际会议而已,然而,杜董事长却从中看出了无限的商机。
一个有商业眼光的人。
杜月笙估摸着,在这次会议的前后,碍于国际舆论,英租界当局一定会、必定会装模作样地查禁烟土。那样的话,潮州帮大土行的日子就一定不会好过,再往下推导一步,那样那样的话,他们在那块天地里就有可能立不住足,再往下推理,一个杜月笙最最期望的结论就出来了:潮州帮就不得不搬迁。
那么,他们会往哪里搬呢?问题的核心到此就完全出现了。
聪明的杜月笙看准了这实在是个天赐的良机。人要是发财,神仙都挡不住!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他立即动手,迅速策划出了一套方案:抓住这个政治原因造成商铺迁移的机会,运动起各种关系,用类似于招商引资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动员劝说这些大土行搬进法租界。
是不是类似于当代经济重点西移,中西部很多城市抓住机会,组团到东部沿海省份招商引资、希望沿海企业内迁时到他们那里落地?这个比如可能不太恰当。
杜月笙的方案有可行性吗?没有专家去给杜月笙做专门的论证工作,只有一批人听了杜董事长的主意,迅速动手行动起来。黄金荣、杜月笙、金廷荪等三鑫公司的高层立即出面,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的公关工作。这样看来,发财并不难,当自己做到某一个平台之后,就要利用机会,把这个平台向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做延伸运动。
这伙人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用当代流行的说法,这伙人使出的那些个力量是牛而又牛的,因为一个事实很快就摆在那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久“三鑫公司”的四周渐渐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潮州帮土商。
如果从计谋这个角度来说话,杜月笙的这一计,对于英租界来,那就是釜底抽薪计了。因为从此之后,英租界的烟土生意就一天比一天清淡下来。
这一美丽无比的景象,立即让杜董事长发现了另一个更大的商机:“大八股党”正在失势!从一群失势的人手中夺取英租界土行的保护权,这岂不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时机么?也就是说,冒个小险,或者花点小本钱,就有可能让自己弄到对整个上海的整个土行的整个保护权,形成自己在上海土行的垄断地位。天啊,那样的话,整个上海的土行,到了那一天,就是我杜月笙说了算。这样的好机会,真是想不动手都难!
面对如此美丽无比的景象,这一次,黄金荣、杜月笙、金廷荪三位上海滩的牛人全面出动了,三人想出来的玩法是老套路:在四马路会乐里口的“倚红楼”(今福州路726、750弄),摆下“鸿门宴”,“宴请”“大八股党”头目沈杏山,目的简洁明了:请你认清形势。我们呢,花点小钱,你沈杏山呢,捡点现棉花走人,说白了,低价收购你在英租界土行的保护权。
不同的资料记载了同一个景象,双方在“折手斗”(讲价格)时,曾一度剑拔弩张,几乎公开要打起来。也有野史,说是黄金荣当场扇了沈杏山两个耳光,沈杏山这才软了下来,同意转让保护权。这样的野史,未必可信。有时我想,黄金荣即使使用巴掌术,也未必见得有如此“神效”。要知道,这个保护权,可不是一点点钱,每年都数十万计(银元)啊。
具体过程各家的说法不一,大概是那时的史家没有站在旁边做记载,只是听说而已,而那次宴会的结果是明确的:这场宴会,杜月笙一伙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大八股党”为什么会同意低价转让贵重无比的烟行保护权?显然,沈杏山是个聪明无比的人,没有谁比他更明了当前的形势。在自己这一边严重失势而且差不多是永久失势的情形下,让出保护权也是势所必行,无非是价格的高低而已。既然自己保护的这棵大树,已被人连根拔起而且在对方的地盘上开枝散叶,自己本来就收不到什么保护费了,那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呢?
以这次宴会为标志,“小八股党”最终取代“大八股党”,完全垄断了上海烟土行业的“安保工作”,每年收取的保护费达百万元之上。(银元)
至此,“三鑫公司”上了一级台阶,做到了一个新的级别,今天叫“行业垄断”。
如果杜月笙做到这一级就打住了,你也太小看杜月笙了,眼下,有一个在杜月笙的人生、事业中担当重要角色的人物要出场,他的到来,为杜月笙再一次打造升级版的三鑫公司,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鑫公司”真正飞黄腾达,是在杜月笙结识了这位重量级的人物之后;也正是通过这个人,杜董事长才与淞沪护军使何丰林拉上了关系,从而有机会从政治边缘走到政治舞台中来。现在这个人物就要正式出场,他就是经常出演黑色电影主角人物之一的张啸林。
把一个不起眼的公司玩大,对杜月笙来说,实在是一个挑战。先前,他会玩牌、玩麻将、玩妓女、玩抢土,独独没有玩过开公司,现在却不得不正儿八经地玩开公司的游戏,杜月笙,你能行吗?毕竟黑道上的路数与红道上的路数,有很大的不同啊。
开始时,这个刚出生的小公司只能在法租界小玩玩,寂寞而又冷清。
会做生意的人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要真正把生意做大,就得不怕大的竞争对手,甚至当面跟大的竞争对手摆下堂堂阵势进行挑战,而是这样玩,就必须做成规模。有规模才成势,做成了大势,才有可能吸引到顾客的眼球。
让人难似置信的是,杜月笙似乎天生就是个做大生意的材料,他一上阵,就把挑战的眼光盯上了当时上海实力最为雄厚的潮州帮大烟土行。
一个新的商帮要出场了,请读者们准备好“掌声”,因为这群人也实在是那个时代一批牛人级的“牛人”,今天话讲,他们统统是富得全身流油的人。
上海开放前,鸦片烟进口的大本营在广州;上海开放后,就从广州转到了上海。一位在上海做烟土生意的郭老板(广东潮州人),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得到了洋人的特别信任,专门在上海做洋商出售鸦片的代理生意。
郭老板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于是在后马路设鸿泰栈。从此时此地开始,“土行”——这个特别的商行在上海出现了。郭老板的亲戚、朋友、同乡,听说他的烟土业生意红得发紫,就全都跟在他的后面贩烟土发财。
类似的情况今天还有,不过不是贩烟土。比如安徽安庆江镇一个卖包子的小老板在上海做包子生意发财了,他的亲戚、朋友、老乡学了他的玩法,在上海,在全国,用他的成功模式做包子,以至安庆江镇成为了全国的包子乡。
类似的情形太多,然而我不能扯远了,否则要挨读者的骂,说我喜欢跑偏,得回到主题上。在上海土行里,潮州帮一路走在前面,其鼎盛时期长达数十年。
潮州帮中的顶级大商号,如郭煜记、郑洽记、李伟记,全都集中在英租界棋盘街(现河南中路福州路以南)、麦家圈(现福州路、山东中路)。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这些地方都是“大八股党”的势力范围。这个商帮由于起步最早,已经形成气候,杜月笙盯上他们时,正是他们生意最为红火的时候。这些人的店铺门前,每日里车水马龙,即使潮州帮里最不起眼的商号,其日营业额也是“三鑫公司”没法想象的。
机会总是向着有准备的人。就在杜董事长日思夜想的时候,就在杜董事长想着如何把那个成势的商帮挖到法租界来给自己壮势的时候,一个真正的机会悄然来到了。
经常听到培训师们讲同样的一句话:有了机会必须努力去争取。想必杜董事长一定很是赞同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请看下面的他的玩法。
“万国禁烟会议”定于1919年1月17日在上海英租界召开。
在别人看来,这无非又是一个不痛不痒的关于禁毒的国际会议而已,然而,杜董事长却从中看出了无限的商机。
一个有商业眼光的人。
杜月笙估摸着,在这次会议的前后,碍于国际舆论,英租界当局一定会、必定会装模作样地查禁烟土。那样的话,潮州帮大土行的日子就一定不会好过,再往下推导一步,那样那样的话,他们在那块天地里就有可能立不住足,再往下推理,一个杜月笙最最期望的结论就出来了:潮州帮就不得不搬迁。
那么,他们会往哪里搬呢?问题的核心到此就完全出现了。
聪明的杜月笙看准了这实在是个天赐的良机。人要是发财,神仙都挡不住!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他立即动手,迅速策划出了一套方案:抓住这个政治原因造成商铺迁移的机会,运动起各种关系,用类似于招商引资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动员劝说这些大土行搬进法租界。
是不是类似于当代经济重点西移,中西部很多城市抓住机会,组团到东部沿海省份招商引资、希望沿海企业内迁时到他们那里落地?这个比如可能不太恰当。
杜月笙的方案有可行性吗?没有专家去给杜月笙做专门的论证工作,只有一批人听了杜董事长的主意,迅速动手行动起来。黄金荣、杜月笙、金廷荪等三鑫公司的高层立即出面,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的公关工作。这样看来,发财并不难,当自己做到某一个平台之后,就要利用机会,把这个平台向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做延伸运动。
这伙人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用当代流行的说法,这伙人使出的那些个力量是牛而又牛的,因为一个事实很快就摆在那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久“三鑫公司”的四周渐渐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潮州帮土商。
如果从计谋这个角度来说话,杜月笙的这一计,对于英租界来,那就是釜底抽薪计了。因为从此之后,英租界的烟土生意就一天比一天清淡下来。
这一美丽无比的景象,立即让杜董事长发现了另一个更大的商机:“大八股党”正在失势!从一群失势的人手中夺取英租界土行的保护权,这岂不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时机么?也就是说,冒个小险,或者花点小本钱,就有可能让自己弄到对整个上海的整个土行的整个保护权,形成自己在上海土行的垄断地位。天啊,那样的话,整个上海的土行,到了那一天,就是我杜月笙说了算。这样的好机会,真是想不动手都难!
面对如此美丽无比的景象,这一次,黄金荣、杜月笙、金廷荪三位上海滩的牛人全面出动了,三人想出来的玩法是老套路:在四马路会乐里口的“倚红楼”(今福州路726、750弄),摆下“鸿门宴”,“宴请”“大八股党”头目沈杏山,目的简洁明了:请你认清形势。我们呢,花点小钱,你沈杏山呢,捡点现棉花走人,说白了,低价收购你在英租界土行的保护权。
不同的资料记载了同一个景象,双方在“折手斗”(讲价格)时,曾一度剑拔弩张,几乎公开要打起来。也有野史,说是黄金荣当场扇了沈杏山两个耳光,沈杏山这才软了下来,同意转让保护权。这样的野史,未必可信。有时我想,黄金荣即使使用巴掌术,也未必见得有如此“神效”。要知道,这个保护权,可不是一点点钱,每年都数十万计(银元)啊。
具体过程各家的说法不一,大概是那时的史家没有站在旁边做记载,只是听说而已,而那次宴会的结果是明确的:这场宴会,杜月笙一伙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大八股党”为什么会同意低价转让贵重无比的烟行保护权?显然,沈杏山是个聪明无比的人,没有谁比他更明了当前的形势。在自己这一边严重失势而且差不多是永久失势的情形下,让出保护权也是势所必行,无非是价格的高低而已。既然自己保护的这棵大树,已被人连根拔起而且在对方的地盘上开枝散叶,自己本来就收不到什么保护费了,那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呢?
以这次宴会为标志,“小八股党”最终取代“大八股党”,完全垄断了上海烟土行业的“安保工作”,每年收取的保护费达百万元之上。(银元)
至此,“三鑫公司”上了一级台阶,做到了一个新的级别,今天叫“行业垄断”。
如果杜月笙做到这一级就打住了,你也太小看杜月笙了,眼下,有一个在杜月笙的人生、事业中担当重要角色的人物要出场,他的到来,为杜月笙再一次打造升级版的三鑫公司,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鑫公司”真正飞黄腾达,是在杜月笙结识了这位重量级的人物之后;也正是通过这个人,杜董事长才与淞沪护军使何丰林拉上了关系,从而有机会从政治边缘走到政治舞台中来。现在这个人物就要正式出场,他就是经常出演黑色电影主角人物之一的张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