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占卜术,共同谛听远古的声音

  香太粗不好引燃就会把香前面沾上蜡油!问下修行的老师这样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
  首相要明白佛前供香,代表的意义:
  第一,表示虔诚恭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之意。
  第五,在参禅打坐时有计时、驱蚊、和辅助入定的功用。
  佛教常以香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戒定慧是真香,性德之香,燃香时、闻到香时,当想到自己要勤修戒定慧断除贪嗔痴,这样的长时熏修才有意义。燃香熏香长时熏香一辈子,若不明此理则不一定有丝毫公德,修行一定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涂香代表戒波罗蜜,涂香代表清净义,能清净一切染污垢秽及燥热烦恼;烧香代表精进波罗蜜,以烧香供佛则代表除灭一切生死烦恼,得到清净自在。
  道教典籍《太上感应篇》中讲:“又以灶火燃香,秽柴做食”等有过失的行为,这些过失都是不吉祥的。燃香当以清净身、语、意来做,《华严经》中讲:“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蜡油是自己特别准备的专用的干净的,则可以使用。如此内外俱净,则是香光庄严。
  佛教有寺庵、道教有观堂、儒教有文庙、国家有太庙社稷坛、民间有祠堂,无论在哪里上香,身心端庄是第一。
  最后再分享一个佛陀开导外教的小故事:
  婆罗门教的神殿里面灯烛辉煌,十分热闹。大梵天王神的塑像庄严地供奉在座上。教徒们正忙碌著,一盘盘的猪、鸡鸭等庖牲都抬上来了。他们恭恭敬敬地供奉着。 “你们为什麽要用庖牲做祭品呢?”佛问。 “因为用庖牲祭祀,可以得到天神降福,赐我们大量财富,农作丰收,人民安乐,命终后还可以投生天堂。” “不对,用庖牲祭祀是野蛮的行为。杀生流血,只有做成更大的罪业,罪业 的行为怎带来福泽呢?” 婆罗门教徒很惭愧,就问:“那么,要怎样才可以祈福呢?” “只有奉行众善,纯洁身心,才是福德的本源。”佛陀回答道。 婆罗门教徒听了,立刻信服,就跪在地上忏悔,以后不用庖牲祭祀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始有这么一段,"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在其他很多佛经中也都有类似的佛陀乞食的记述。  看到一些观点,对佛陀及出家众乞食的解释是:一从事农耕来保证食物会杀生,因为土地里有其他无量众生在农耕中会被杀死;二是从事农耕商业等为扰乱清净心,不利精进。  对上面这种观点,我不敢相信,认为这不是佛陀乞食示现给我们的本意,甚至认为这种解释。愿闻智者给予开示。
  。。。。。
  先说佛教典籍中“乞食”的概念,佛教这个乞食的意义并非我们一般理解的乞丐乞食的意义。佛家说的这个乞食,是自谦的说法。笼统来讲的话,去施主家中接受食物供养,叫做应供;将施主供养的食物取回住所食用,称为乞食。所以,一般佛经记载乞食现象都是:“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很多人读佛经不由自主会忽略掉“还至本处”这句话。次第乞已是方法,还至本处是威仪。并不是接过饭菜找个树根墙角一蹲,一点威仪没有很不体面的吃下。乞食的意义是自利利他: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利他,为福利世人,给予众生种福机会。所以乞食属于僧人清净之正命。因为这种乞食非同乞讨要饭,这种乞食是菩萨成就十种善法而为(《宝雨经》中有记载):1,为摄授诸有情故,菩萨见一切有情受诸苦恼,虽能成就微少善根,但为时不久,为欲摄益诸有情而行乞食。这就是说淫女家、屠户家诸如此类杀盗淫酒的家庭,佛弟子还不来乞食呢,即便次第乞食还要把这种人家跳过,因为比丘乞食有五处不可往。2,为次第故,即入城邑聚落时,住于正念,具足威仪,诸根寂然,依次乞食,不舍贫穷家而入富贵家(唯除恶种类家、诸外道处)。以上两点也可体现出乞食的威仪,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气节,就像百姓不愿意沾惹哪个人时说“我就是要饭,路过你家,我也隔隔门。”3,为不疲厌故,菩萨次第乞食时,不生厌离,亦不疲倦,于诸有情无所憎爱。4,为知足故,以其不疲厌,遂能知足。5,为分布故,若得食后,好坏食物皆当随应受取,返己住处,先于如来像,或舍利塔前供养赞叹;复以所得食物分为四分,三分施与同梵行者、贫穷之人、恶道有情,所余一分自食。6,为不耽嗜故,谓菩萨虽食,而于食事无贪、无染,亦无爱着。7,为知量故,受食唯为活命,不使身体羸弱,亦不令其过量;若极虚弱则影响修持,若极重则增长睡眠。8,为善品现前故,菩萨如法行食,能令善品增长现前。9,为善根圆满故,以其勤修而无怠惰,故得圆满菩提资粮。10,为离我执故,由彼一切之善,能成熟菩提分法,远离我执,遂能舍身肉,施与有情。
  要深入理解佛教乞食,需要适当的了解乞食背景。佛陀在世时,是正法时代,民众求法意识强,僧人地位很高。与末法时代不太一样,末法时代,社会上的民众求财意识强,富翁的社会地位高。正法时代百姓遇到僧人,乐意供养,愿意舍弃一切财富听闻佛法依法修行。末法时代不同,哪里有个所谓成功学课程,哪里有个理财经营课程,课堂都会爆满,课堂现场气氛沸腾。接受完课程培训后,人们的企图心极度加强,恨不能天下财富尽归我手。财富的拥有权决定发言权,义和利混淆甚至颠倒。古代可以大义灭亲,现代却会大利灭亲,甚至为了上网玩游戏向父母要钱为果就会杀害父母,然后轻松玩游戏。杀人如同儿戏就够可怕够惨无人道了,人伦道德彻底丧失的时候,杀人还不如儿戏呢。在释迦牟尼在世的正法时代,人们遇到僧人大多都会恭敬供养,乞食就是一个入城接受供养的过程。那时的乞食不是考虑到哪里找谁可以乞到食物,而是到哪里接受谁的食物供养合适。佛陀当时有两大道场: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佛陀早先在竹林精舍教化一段时日后,皈依的信众逐渐增加,弟子日渐增多,发心供养的人也与日俱增。后来外国的须达长者即给孤独长者,闻名来拜又重金建了祗园精舍作为佛陀的第二道场,请佛陀去国中弘法。读佛经时把乞食看做接受食物供养,就相对好理解了。举个例子,文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尊称别人儿子为令郎。如果人家文明的和你说犬子和令郎昨天在一起,但我们可不能这么说。如果我们也说:“你家狗儿子昨天和我儿子在一起。”这就闹笑话了。
  佛陀的故事有这么一段:秋天,禾稻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你是农夫?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那里呀?”“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撤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安乐。”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
  如果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佛教谦称接受食物供养为乞食,上面这段就可能会理解错误,还以为佛陀要饭时和别人发生口角争执了呢。佛陀身口意三业清净,非与勿取,不是别人给予的,是不会乞要的。之所以大家对佛陀乞食有不同看法,是没有根本明白佛弟子所言的乞食是接受食物供养的谦称,所以才导致种种猜测,就像不懂人家说犬子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所以就搞不明白人家的狗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样。
  今个看到一则新闻¥#寺每个功德箱都有创收指标 佛像明码标价 有人说,现在佛教都是居士佛教,河山师傅咋看。以前有位修大悲法门的大德,也说过类似当下佛教令其非常痛心的话,然后消失,反正我是再也没见过他了。常常觉得非常悲哀,有时候,我也不忍看,可是事实就是事实,它确确实实存在。我知佛教和佛家有别,可是始终难以分辨,道家亦是如此。请河山老师解惑。稽首
  。。。。。
  居士,古代指德才兼备而避世不仕的人或在家修行的人,像白居易、苏轼、李白分别号香山居士、东坡居士、青莲居士;现代对这个称谓则多偏重指在家修行的人。无论觉得佛法修行在过去的时候出家僧尼比较精进大成就者多,还是现在在家居士精进有大成就者多,这都不重要,我们不是历史评论家,我们要做实际修行人。看待“有人说,。。。。”这个话题,我不咋看,没有看法也不做评论。作为修学,如果学他,就思考他的话,就和别人切磋交流他的开示;如果学佛,就多参悟佛陀的教诲,继而践行,这样会更加有意义。我要看就看佛经上面佛陀教育我们对自身的身、口、意怎么对待,对别人的身口意如何正确引导。
  儒、释、道三教的造诣上,可以说各个时期都各有佼佼者,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代佛法兴盛的南朝梁武帝时期,诗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时用来修行的寺庙多,那么要专心修行的人就入寺庙修行,这样则出家的有成就的就多、高僧就多,像宝志禅师、达摩东渡一苇渡江禅宗传入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寺庙多,出家修行的人多时,就有菩萨应化示现到寺庙中,给出家修行的人以示范;现在社会旅游业发达,佛道名山大刹过去是用来修行的,现在都被开发用来旅游参观创收了,如果不能入寺修行,那么居家修行的人就多了。当居家修行的人多时,就有菩萨应化示现到居家百姓中,以居士身示现给居家修行人以示范。观世音菩萨就是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出家、在家,在哪里有成就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哪里有修行人,在哪里修行就会在哪里有成就。哪里的修行人多,哪里就有菩萨应化,大道场有大菩萨应化,小道场有小菩萨应化。大舞台经常有大明星出场,小舞台经常有小明星出场嘛,虽然大明星也可能出现在小舞台、小明星也可能出现在大舞台,毕竟小舞台也是培养大明星的地方。不是所有的菩萨应化都是观世音菩萨这一尊菩萨应化现前。有菩萨应化现前,若自己不精进修行而丝毫不开悟,那么作为凡夫俗子的确不容易感应得知。打个比喻,中央电台不断的发射电台信号,在信号区内哪里有终端接收设备哪里就能接收到,如果自己没有接收信号的终端设备,怎么能收到呢?终端设备不升级,怎么能接收高清信号呢?大电台有大信号,小电台有小信号,地方台发射地方信号,但关键时刻也转播中央台或其他地方台信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释迦牟尼佛对观世音菩萨如何游化娑婆世界,如何为众生说法,如何善巧方便度脱众生做了详细说明:“。。。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莫怪菩萨不慈悲抛弃我们,要多反省自己愚顽不解圣人的心。经中说得非常明白:“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怎么叫逃逝呢?如同一个孩子所作所为与父母的谆谆教诲和苦心培养恰恰反其道而行背道而驰。就像很多孩子回应父母的关心一样:“我知道。。。是对我好,我理解。。。,我也应该。。。,但是。。。”但是后面的话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不遵守、不执行。明智的父母,遇上愚顽的孩子,父母能怎么办?虽忆何为?可怜天下父母心呐!不听话的孩子在外面经历吃不尽的苦头,父母的心什么滋味?不依教奉行的佛子生活中遭遇解脱不掉的烦恼,佛菩萨又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
  道不远人,自己若不信守正道,不可恨自己的背道而驰,最后又可怜的觉得世间无道,为此悲哀,这才是一个修行人最大的悲哀。修行不仅要信正道,关键还要做到信守正道,很多人是信正道但不信守正道。什么意思呢?相信世间自有正道,也积极的学习和认识正道,同时心念意识和注意力却总不由自主的放在了外界不合正道的事情上,成了外道观察员和评论员。道家说,修行要天人合一;佛家说,修行要如理如法,概念是一摸一样的。天人合一不是玄乎高深的术语名词,而是质朴踏实的真理劝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天,什么是地呢?《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便取于此。天是因果相续循环不失之天理,地是厚德载物德位相配之德性。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因果是天道运行规律是自然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之理符合自然法则。人的行为只有符合道德之理自然法则,也就是说一切行为要如理如法,才会吉祥如意。
  至于这位修大悲法门的大德,他消失了就消失了,我们就从心底祝愿他早有成就早证菩提救苦救难。楞严咒赞:“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因为做实事儿,不仅要有大慈大悲之愿,还要有大雄大力之能。通俗说就是理想和能力要协调。消失了也就不会再到处传播当下佛教令其痛心的哀叹话,免得不断的传递负能量,影响不好。你接触后,你也觉得对当下佛教产生悲哀观,也不忍心看了,你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受影响者。用你自己的话说,你这样受影响也是“事实就是事实,它确确实实存在”。他修的是大悲法门而不是大哀法门,大悲是积极的,大哀是消极的,不能面对现象没有大悲行动,一味的表现大哀,这会是悲哀。
  “我知佛教和佛家有别,可是始终难以分辨,道家亦是如此。请河山老师解惑。”难以分辨就不分辨,无论是佛家,还是佛教,道家还道教,家呀教呀的,不起分别心统一看做是家教好了。不要执着不要起分别心,则看《太清宝诰》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就没有多大区别了。对照:
  《太清宝诰》:“志心皈命礼。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和“随方设教,历劫度人”没有差别;“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和“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一样,隐圣显凡以种种形没有丝毫差别。“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和“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没有差别。“。。。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和“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没有差别。。。。。
  凡此种种,不要有分别心,更利于修学。佛教, 觉悟宇宙真相的教育;道教,体察自然本根的教育,宇宙真相也即自然本根。道由心学,佛由性悟,而心性如一。佛即为道,道即为佛。佛法僧,法是佛法,道经师,经是道经,僧为模范,师为榜样。辟支佛,成佛时根本不知道有佛存在,更不知道有宗教区分,也没有师友教导,不也独自觉悟解脱生死了吗。
  关于某寺院的你不理解的行为,我也不太清楚,也是刚听你说才得知。你若觉得有必要想了解,下去再做了解工作吧。我知道一个关于寺庙方面的更加有意义的消息,就在两个小时前的10:30结束的中央一套《晚间新闻》报道:湖南省佛教协会第6次代表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沙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率湖南29所寺院住持共同发愿,自5月10日起主动取消寺院门票。圣辉法师表示,这是湖南佛教界抵制商业化,造福众生的举措。
  这个对比就是:正面的信息比负面的信息离我们更近,你看到了吗?
  破一层框,则多一重悟。最后,祝你精进常乐!法喜充满!
  1,关于女性堕胎  这在中国是个非常普遍的事情,在看了老师的贴子以后,我才认识到这是非常严重的恶业,可是在以前我觉得堕胎除了会使我们女人的身体变差,也没有什么,因为像我们这种到了法定年龄的女人,不能要二胎,只能堕胎,通常都是在四十天左右的时候药流或人流,我身边的同事,朋友,几乎都堕过胎,而且不只一个,请原谅我,老师,我现在当然不会这样想了,知道这是非常错误的,会造成很大的业力,我跟同事也是这样说的,可是同事说,四十来天,胎儿还没成形,应该没什么吧,如果几个月再流,应该不好,对于她这种说法,我虽然知道不对,却不知该怎么反驳她。  想想我前面的人生,没吃过什么苦,属于众生之中非常普通的一员,总体保持着善良诚实的本性,唯有这个堕胎一事现在环绕在心头,不知具体该怎样化解。我现在持念六字大明咒,对我堕掉的孩子会有作用吗?想想当时药流的时候,很顺利,肚子也不痛,心里还很高兴,现在想来,这是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哭
  。。。。。
  帖子39页在2010年5月20号对“不是我们不善待生命,而是不被国家政策所允许”的回复,可能对你有思想认识上的帮助。因为这种说法和你说的:“像我们这种到了法定年龄的女人,不能要二胎,只能堕胎”有点类似。如果说合法夫妻不能添二胎,头胎生产完后夫妻之间只能采取积极正确的避孕措施比较好让人理解。
  针对同事的说法,可以积极引导帮助她认识。人所造的业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分别有其相应的果报在日后成熟显现。无论是哪种业都由人的:身、口、意所造做。避孕,自然是受孕前的规避,人们通常所说的事后紧急避孕其实是紧急堕胎,是扼杀于萌芽状态令胎死腹中,比扼杀于摇篮中还提前下手。人工毁坏千亩草苗是破坏环境是造业,药死千亩播种草籽后的草坪一样是造业,不能说草籽还没有成苗就不是毁坏不是恶业了。农业耕种便是这样,不小心损坏了青苗要赔偿青苗费,播种后故意损坏地中种子同时还破坏土地再生产能力的话,就不仅仅是赔偿青苗费这么简单了,除了道德谴责,起码还有个环保费。堕胎是恶业,前面有过很多活生生的实例来说明了,一定要吸取教训。善恶之报的真相和信与不信没有丝毫关系,大部分人都是受报但不见报,因为智慧知见有限。大部分人不仅仅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同时也是身在祸中不知祸,甚至还有人以祸为福,这就叫迷惑颠倒。男女不能错误的以为堕胎不影响身体和日后生活,以为怀孩子可以今天怀了明天堕,以后想怀不耽搁。以为打胎再怀胎会像诗文一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上这种想法都是大错特错的,对避孕药和堕胎药堕胎术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不可恢复的,这些业对命运前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又是多么的令人遗憾。当夫妻感情炽热心思躁动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积极正确的避孕措施,否则将来的运气便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日渐衰败。越是重大的果报越是需要等很久才会受报,出现时也总是持续很久,就像越是贵重的果实总是很迟才等到开花等到结果一样,虽说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有点神话,但这个真理却是亘古不变。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不是宽慰人的,大果报总是最后出现,就像大人物总是最后出场一样。《三世因果》所开示的便是上世造大业今世受大报的真理。因为要受报很久甚至一世,所以很多人觉得命运不好改变,主要是定业不可转。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能如此也是针对不定业而言。学过一点点周易的人都知道,易数中有定数和不定数,造下的定业日后要受的定报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定数难逃’,就像一个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最终已经定案了,那么这种情况下再想翻案是基本不可能的,接下来所要接受的便是判决,古代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不要一味的痴迷下去,要多植福培福积德养德,当盖棺论定时,争取全部都是善业的定数,这些定数留给后人论,留给判官论。对于明了堕胎是罪恶时,最好能修积功德以回向,超度其脱离苦海早证真常离苦得乐。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觉得佛法太过深奥,学着在生活中明了是非觉悟善恶则相对简单,那么就从止恶修善,止恶因修善因开始修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
  下面是与一位我离开学校后就不曾互有联系和谋面的高中同学的对话,这位老同学是从另一位得到我帮助的老同学处知晓我联系方式而来求子的部分对话情况,只是令我感到很遗憾,不想再说是业力牵引,只能说是机缘不够成熟,我还不能够现在帮助她。从中你便知晓:事后紧急避孕一样是堕胎之业。安慰人时可以说是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帮助人时就需要让人再往下想想,谁让自己不如意呢?是别人?是老天?还是自己?看到,也许对你周围的人有帮助:

  
  2,给祖先烧纸的问题  我想问一下,老师,您说象我们这样的已嫁为人妇的女人,应该给我们娘家的先人烧呢还是老公家的先人烧纸?去年清明我们是去的老公老家上的坟,今年清明,回我们家了,但是我妈说,我们不用去,我爸去上坟就行了,所以我就没去,说句惭愧的话,我娘家的祖坟,我就从来没去过。
  。。。。。这个上坟烧纸的问题,走乡随俗为好。我尊重各地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这方面不适合说太多。
  3,寺庙上香遇到的一点问题 我是今年三月份到我们附近的竹林寺里上的香,寺庙上香的地方都有专门点香的火引,旁边有煤油,在寺庙后面一个大殿的地方,火引灭了,众香客都在等,找到工作人员,(后院寺庙的闲杂人员)说可以进殿里点香,进去一看,是有两个蜡烛在墙边的桌子上,可是墙上都摆放的牌位,点香的时候,直接对的是牌位,我个人觉得不太妥当,我学佛时间太短,说不好,只是心里觉得别扭,点上香以后出来想把外面的火引点着,可是火引怎么也点不着。心里感慨,这寺里的工作人员也太不负责任了,这是个商业化的寺庙,进来是要收门票的。可是我们附近就这一个寺庙。
  。。。。。是啊,就这一个寺院,作为信士可不能搞的仅这一个寺院也是乌烟瘴气的。烧香,香为戒之意,提醒人要勤修戒定慧断除贪嗔痴,不去上香还好,去上香反而增加了人的嗔怨之感,反思自己去寺院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还是到底干吗的呢?岂不是有失初衷得不偿失?佛菩萨当作何想?“燃起佛前灯,灭除心头火。愿以大智慧,照破众无明。”佛前灯燃不起,心头火除不灭,岂不是智慧升不起无明照不破吗?万不可颠倒。大众若没有和佛菩萨做交易的投机心理,寺院就不会出现商业化运作的畸形现象,毕竟宇宙万物因心成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成熟,就是能够认识到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只有不成熟的孩子走路不小心摔一跤,大人帮着跺跺地小孩子心情似乎得到安慰。真正成熟的人在遇到事情时,帮着他分析一下自身原因,他会欣然接受并积极改过。所以说君子闻过则喜,孔子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任何事情的原因,拐上十八圈还拐不过弯儿扭回头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才叫真正出问题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觉悟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释迦牟尼佛,众生自我本身皆有佛性,世尊的教化终归一点便是帮着众生觉悟自性这一核心。
  烟台候补圣女好!当你一直引导一个人去积极正确的认识问题,而对方急切只想得到想要的结果,或者根本不在意你所指出的问题时,我真诚的奉劝你不要过于执着。因为一切状况自由其对应的因缘,恶因缘成熟而善因缘不成熟时,则善法难为,执着无益,说法,要逗机说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