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中,可能因为自己慈悲心不够,对一些人的行为看不惯,就不想与这些人为伍,远离他们,,我明白这不是最善巧的方法,又不知如何处理最恰当?而有些人是那种吃硬不吃软的类型,对他们吼一次,他们可能就不在你面前叽叽喳喳,我知道在背后的闲言碎语也不会少,如何对待这部分人最为合适。还请老师指点。
。。。。。
感谢这部分人最为合适!
1,你观察他们行为时的感受使你观照到了自己心中的嗔恨;2,你对他们的无奈观照到了自己智慧的浅薄;3,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只要我们有烦恼,就说明我们有迷障、不觉悟。如同水流在一个地放堵了一样,哪里有堵,说明哪里有障碍、不通透,有障碍才会有堵如同有迷惑才会有烦恼一样。障碍疏通了水自然不堵,迷惑想开了烦恼自然消失。一切烦恼,与其说是外界给了自己烦恼,不如说是自寻烦恼。自寻烦恼不是说我们的自性寻来了烦恼,而是我们自己的习气寻来了烦恼,自性是清净无染空灵觉悟的,是空的,所以说何处惹尘埃,只是无始劫以来人的习气太重而感召烦恼。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无论是善习善业还是恶习恶业,都感召与其相应的果报,这是宇宙万有引力法则,这是因缘果报法则。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可以给我们带来丝毫烦恼,无论事情怎么样的发生,都不应住相。世事匆匆如飞鸟掠过天空,飞鸟从镜面上掠过,则镜中看到掠过的是清晰鸟影,从地面掠过,则看到大地上掠过阴暗的鸟影轮廓;从动荡的水面掠过,则看到水面呈动荡的影团掠过。无论是地面、镜面、水面,凡所有物,鸟从其上掠过都会跟着有影子掠过,这个影子是真的吗?不是的,无论它清晰还是模糊,这都是假的非实有,不可得。它为什么不会在空中留下影子呢?因为那是空的,空不住相。飞鸟就是世事纷纭,水镜大地就是人的习气,所呈现的影子就是人的心情、感受。飞鸟掠过时,什么样的表面呈现什么样的映像;事情发生时,什么样的习气,就会呈现什么样的心情。而自性犹如真空,无形无相,它是空性。所以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习惯改变命运,无论善习恶习,善恶之报都如影随形,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只是好习惯会改善我们的命运,坏习惯会使命运变差罢了。无论多么好的习惯,它改善命运但不解脱命运。若要解脱命运,就要去习归性,名为归性实无性可归,这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小乘佛法改善命运,大乘佛法解脱命运。
当没有成就时,外界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外界就像照镜子一样。一个人照镜子时,他对镜中哪里有不满,如果不改变自己本人而想要镜中的样子改变,是不是好傻?这是不是颠倒知见?修行人看世界如同对镜修容颜一样,自己容颜修好了,镜中看到的就漂亮了。同时又如医生看患者一般,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像一个实习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身体好不好,检查自己医术精不精,功夫到家不到家。
当成就时,我们可以是别人的一面镜子,别人来找我们,其实是他们看不清自己而自己找自己,说是我们照别人其实是别人自己照自己。又如同患者去找医生,不是看医生身体好不好,是通过医生看自己身体好不好。关心医生,是通过关心医生间接的关心患者,这就是请佛住世转法轮;我们学佛如同学医,我们供佛如同供医,学佛供佛的功德和意义在这里。
一个人问自己我命里有贵人相助吗?如同患者问自己的身体有医生来护理吗?我可以成为别人的贵人吗?如同一个医生问我可以为别人治病吗?为别人治病尚不可骄傲,别人为我们治病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所以当我们是别人的贵人时尚无可骄傲,更何况我们命中有贵人相助时有何可值得骄傲的呢。贪嗔痴之心断除后,就要防止慢心升起了。
对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看不惯,说明我们还在修行的因地。因地时一些经中内容要正持,比如《吉祥经》中所言:“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个时候,我们多去靠近和接触如法的人向他们学习,多做如法的事情。果地时一些教诫就需要倒持了,要五浊恶世誓先入。接近愚痴的人,是为了度化愚痴的人,接近无德的人,是为了度化无德的人。修行人要精进,但不可鲁莽,善愿要大,善行要谨慎,有度人之愿,还要提高度人之力,这样才能广行方便。没学会打仗呢,冲到前线去了;没学会治病呢,跑到感染源去了,好事没办成把自己搁进去了,是非常令人惋惜的,这叫泥菩萨过河。为什么三宝殿又叫大雄宝殿?因为三宝是大雄大力大慈悲。不成功的时候,多和成功人士接触,要学习别人如何成功的;成功了之后要多和不成功的人接触,去教化别人如何成功。
因地时重在积累学习,果地时重在施治救度。因地时是我当知、我已知,我当持、我已持,我当证、我已证;果地时所做就是汝当知,汝当持,汝当证。说有你我之分,其实连你、我、众生、寿者之相都不分,名你我只是为了次第表相,化相归性,归性即归空。佛门所以也叫空门,就是以为佛性即自性、自性即空性。
出家有两种层面,一者,出贪嗔痴之家,除我苦,也叫因僧;二者,出人我之家,除众生苦、度一切苦,也叫果僧。僧者,佛之使者,净也。所谓净,无三毒之染、无人我之分(人我之分其实就是人我之染,是分别心,自性是没有分别的),只有清净无染才可成为众中之尊,所以说皈依僧众中尊。僧这一称呼真正的本义在这里,和你穿什么衣服现什么相没有关系,大菩萨会现种种相度脱众生。真正的出家人才被称为僧、福田僧、清净福田僧,我们供僧就是供养这种清净福田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接待佛的使者。使者的身份非常重要,我们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就和世俗中两兵交战不斩来使一样,供僧都还不一定有机会呢,所以生活中更不能毁僧谤僧。小说《西游记》中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什么意思?就是人有了清净无染的心可断除一切苦恼、除一切苦。白骨精代表的白骨观,三打代表三观破除,六耳猕猴代表的六欲,蜘蛛精七姐妹代表的七情,红孩儿代表的嗔火等等等等,种种修行路上的障碍都需要一一破除。看到事相看不透事相背后代表的实相,则人生就是一出戏,看透看破,人生就是修行。
。。。。。
感谢这部分人最为合适!
1,你观察他们行为时的感受使你观照到了自己心中的嗔恨;2,你对他们的无奈观照到了自己智慧的浅薄;3,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只要我们有烦恼,就说明我们有迷障、不觉悟。如同水流在一个地放堵了一样,哪里有堵,说明哪里有障碍、不通透,有障碍才会有堵如同有迷惑才会有烦恼一样。障碍疏通了水自然不堵,迷惑想开了烦恼自然消失。一切烦恼,与其说是外界给了自己烦恼,不如说是自寻烦恼。自寻烦恼不是说我们的自性寻来了烦恼,而是我们自己的习气寻来了烦恼,自性是清净无染空灵觉悟的,是空的,所以说何处惹尘埃,只是无始劫以来人的习气太重而感召烦恼。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无论是善习善业还是恶习恶业,都感召与其相应的果报,这是宇宙万有引力法则,这是因缘果报法则。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可以给我们带来丝毫烦恼,无论事情怎么样的发生,都不应住相。世事匆匆如飞鸟掠过天空,飞鸟从镜面上掠过,则镜中看到掠过的是清晰鸟影,从地面掠过,则看到大地上掠过阴暗的鸟影轮廓;从动荡的水面掠过,则看到水面呈动荡的影团掠过。无论是地面、镜面、水面,凡所有物,鸟从其上掠过都会跟着有影子掠过,这个影子是真的吗?不是的,无论它清晰还是模糊,这都是假的非实有,不可得。它为什么不会在空中留下影子呢?因为那是空的,空不住相。飞鸟就是世事纷纭,水镜大地就是人的习气,所呈现的影子就是人的心情、感受。飞鸟掠过时,什么样的表面呈现什么样的映像;事情发生时,什么样的习气,就会呈现什么样的心情。而自性犹如真空,无形无相,它是空性。所以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习惯改变命运,无论善习恶习,善恶之报都如影随形,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只是好习惯会改善我们的命运,坏习惯会使命运变差罢了。无论多么好的习惯,它改善命运但不解脱命运。若要解脱命运,就要去习归性,名为归性实无性可归,这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小乘佛法改善命运,大乘佛法解脱命运。
当没有成就时,外界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外界就像照镜子一样。一个人照镜子时,他对镜中哪里有不满,如果不改变自己本人而想要镜中的样子改变,是不是好傻?这是不是颠倒知见?修行人看世界如同对镜修容颜一样,自己容颜修好了,镜中看到的就漂亮了。同时又如医生看患者一般,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像一个实习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身体好不好,检查自己医术精不精,功夫到家不到家。
当成就时,我们可以是别人的一面镜子,别人来找我们,其实是他们看不清自己而自己找自己,说是我们照别人其实是别人自己照自己。又如同患者去找医生,不是看医生身体好不好,是通过医生看自己身体好不好。关心医生,是通过关心医生间接的关心患者,这就是请佛住世转法轮;我们学佛如同学医,我们供佛如同供医,学佛供佛的功德和意义在这里。
一个人问自己我命里有贵人相助吗?如同患者问自己的身体有医生来护理吗?我可以成为别人的贵人吗?如同一个医生问我可以为别人治病吗?为别人治病尚不可骄傲,别人为我们治病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所以当我们是别人的贵人时尚无可骄傲,更何况我们命中有贵人相助时有何可值得骄傲的呢。贪嗔痴之心断除后,就要防止慢心升起了。
对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看不惯,说明我们还在修行的因地。因地时一些经中内容要正持,比如《吉祥经》中所言:“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个时候,我们多去靠近和接触如法的人向他们学习,多做如法的事情。果地时一些教诫就需要倒持了,要五浊恶世誓先入。接近愚痴的人,是为了度化愚痴的人,接近无德的人,是为了度化无德的人。修行人要精进,但不可鲁莽,善愿要大,善行要谨慎,有度人之愿,还要提高度人之力,这样才能广行方便。没学会打仗呢,冲到前线去了;没学会治病呢,跑到感染源去了,好事没办成把自己搁进去了,是非常令人惋惜的,这叫泥菩萨过河。为什么三宝殿又叫大雄宝殿?因为三宝是大雄大力大慈悲。不成功的时候,多和成功人士接触,要学习别人如何成功的;成功了之后要多和不成功的人接触,去教化别人如何成功。
因地时重在积累学习,果地时重在施治救度。因地时是我当知、我已知,我当持、我已持,我当证、我已证;果地时所做就是汝当知,汝当持,汝当证。说有你我之分,其实连你、我、众生、寿者之相都不分,名你我只是为了次第表相,化相归性,归性即归空。佛门所以也叫空门,就是以为佛性即自性、自性即空性。
出家有两种层面,一者,出贪嗔痴之家,除我苦,也叫因僧;二者,出人我之家,除众生苦、度一切苦,也叫果僧。僧者,佛之使者,净也。所谓净,无三毒之染、无人我之分(人我之分其实就是人我之染,是分别心,自性是没有分别的),只有清净无染才可成为众中之尊,所以说皈依僧众中尊。僧这一称呼真正的本义在这里,和你穿什么衣服现什么相没有关系,大菩萨会现种种相度脱众生。真正的出家人才被称为僧、福田僧、清净福田僧,我们供僧就是供养这种清净福田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接待佛的使者。使者的身份非常重要,我们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就和世俗中两兵交战不斩来使一样,供僧都还不一定有机会呢,所以生活中更不能毁僧谤僧。小说《西游记》中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什么意思?就是人有了清净无染的心可断除一切苦恼、除一切苦。白骨精代表的白骨观,三打代表三观破除,六耳猕猴代表的六欲,蜘蛛精七姐妹代表的七情,红孩儿代表的嗔火等等等等,种种修行路上的障碍都需要一一破除。看到事相看不透事相背后代表的实相,则人生就是一出戏,看透看破,人生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