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我今天上午散步时,路过一个衔边小店,看到店门口有捕鼠笼,里面关着一只老鼠,店主说是刚逮的,拿烟刚把它胡子烧了。我本来走了过去,又看着老鼠爪子握着铁笼有些可怜,心里想着这只老鼠恐怕是活不了了。就又折回去,跟店主编了个理由说老鼠我要了拿回家喂猫,笼子待会给他提回来,店主答应了。这样走到远处有绿化带的地方,我跟老鼠说了几遍让它以后不要到人家去偷吃东西,自己去垃圾桶哪的都能填饱肚子,打算把它放出来,可又胆小不敢开笼门。看到路边有给马路施工的工人师傅,就拜托人家帮忙打开一下笼子就行,结果那位大叔说他也胆小帮我叫来另一位据说胆大的师傅,第二位师傅要直接摔死老鼠,我赶忙说我不杀生,帮我放掉腾出笼子就好,第二师傅就要帮我开笼,这时第一位师傅走近,把鼠笼提到开阔些的地方,把笼门打开,老鼠一跑出他用手里铁锹直接把老鼠铲死!我和第二位师傅都来不及阻止!这第二位看起来凶的师傅还喊:人家说了不杀生放了就行。第一位师傅却平静的说:我不信佛能杀生,这老鼠平时吃粮食想逮还逮不到呢。我带着震惊和后悔走了,没想到本想救小老鼠一命反倒害它更早死。也没想到本称自己胆小的人怎么突起杀心。
。。。。。
“没想到本称自己胆小的人怎么突起杀心。”胆小有两种,我去伤害外界时的胆小,和被外界伤害我时的被胆小,此胆小非彼胆小。他不是胆小不敢伤害老鼠,而是担小怕被老鼠伤害。
善哉!善哉!这不是好奇害死猫,这是好心害死鼠。生活中很多好心办坏事的意外情况,其究竟真相则都是因果定律必然的注定。一个诚觉生命可贵且众生平等,一个视鼠则死有余辜除之而后快,是救是杀,二者都是善举。他把老鼠杀了,站在你的角度而言他是好心坏了救鼠命的事;你把老鼠救了,站在他的角度而言你是好心坏了种粮人的事。如何才圆满呢?修得圆满必先觉查善恶,觉察善恶方可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方可决断进退,决断进退方知有禁戒存在,有禁戒方可得无漏,得无漏则可成圆满。
生命有四种形式: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光明走向黑暗,从黑暗走向黑暗,从黑暗走向光明。无论从哪走到哪,都是先选择后行动。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一定是从光明走向光明,只是从光明出发而已;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也不一定是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仅仅只是从黑暗出发而已。择其善者而正确的从之则是从光明走向光明;择其善者而错误的从之则是从光明走向黑暗;择其不善者而错误的改之则是从黑暗走向黑暗;择其不善者而正确的改之则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无论是放生老鼠还是杀死老鼠,你们的出发点都不是利己的,都是善良的,都是从光明出发。善良的决定如果没有正确有力的行动,结果就会从光明走向黑暗。是放是杀,如同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对待妖精的态度一般,放了妖精任其为非作歹祸害一方,不合适;杀了妖精使其魂飞魄散灰飞烟灭,也不合适。在进退取舍之间,有一种状态叫:禁!就像正数和负数中间有一个数叫零一样。这时候圆满的方案是既不放也不杀,而是禁,每每孙悟空杀妖精时总是菩萨出来使用禁术控制妖精将其带走。同出于善心,唐僧选择放,觉得放比杀好,这就是师父和徒弟的区别之一;菩萨选择禁,禁又比放好,这就是已得道和未得道的区别之一。在佛教道教中都有对魑魅魍魉妖魔鬼怪的禁术,日常生活中对于放生之后会破坏环境或者有害其他方面的生命,最好的方式是禁养,禁养不是禁止放养而是限禁在可控范围内放养,如圈养笼养。一切生命能自觉弃恶从善当然好,若不能则禁之即可,因为禁的是恶,而杀的却是命。法制社会,如果改死罪一条为终身监禁,也许更人性更文明,终身监禁罪大恶极的人对别人更有长期警示意义,对本人更有使其觉悟的机会。
建立在善恶基础上谈是非,人会更加明白道理;建立在得失基础上辩是非,人会更加增强私欲。先明善恶再行事,人会越来越觉悟正道而不计得失,日久则超凡入圣,如教导人止于至善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圣人;先虑得失再谋划,人会越来越迷惑颠倒而不顾善恶,日久则不识好歹,如《智子疑邻》典故中的富人便是写照。太重善恶的人,不太计得失,太重得失的人,不太顾善恶。是非善恶有大小之分,利害得失有多寡之别,你是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多寡常怀众生利害存焉而行持大善的大菩萨,将来成就非凡!无量天尊!善哉!善哉!
附典故《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白话如下: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他家的墙被雨水冲坏了。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家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但他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了他们的财物。
。。。。。
“没想到本称自己胆小的人怎么突起杀心。”胆小有两种,我去伤害外界时的胆小,和被外界伤害我时的被胆小,此胆小非彼胆小。他不是胆小不敢伤害老鼠,而是担小怕被老鼠伤害。
善哉!善哉!这不是好奇害死猫,这是好心害死鼠。生活中很多好心办坏事的意外情况,其究竟真相则都是因果定律必然的注定。一个诚觉生命可贵且众生平等,一个视鼠则死有余辜除之而后快,是救是杀,二者都是善举。他把老鼠杀了,站在你的角度而言他是好心坏了救鼠命的事;你把老鼠救了,站在他的角度而言你是好心坏了种粮人的事。如何才圆满呢?修得圆满必先觉查善恶,觉察善恶方可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方可决断进退,决断进退方知有禁戒存在,有禁戒方可得无漏,得无漏则可成圆满。
生命有四种形式: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光明走向黑暗,从黑暗走向黑暗,从黑暗走向光明。无论从哪走到哪,都是先选择后行动。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一定是从光明走向光明,只是从光明出发而已;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也不一定是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仅仅只是从黑暗出发而已。择其善者而正确的从之则是从光明走向光明;择其善者而错误的从之则是从光明走向黑暗;择其不善者而错误的改之则是从黑暗走向黑暗;择其不善者而正确的改之则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无论是放生老鼠还是杀死老鼠,你们的出发点都不是利己的,都是善良的,都是从光明出发。善良的决定如果没有正确有力的行动,结果就会从光明走向黑暗。是放是杀,如同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对待妖精的态度一般,放了妖精任其为非作歹祸害一方,不合适;杀了妖精使其魂飞魄散灰飞烟灭,也不合适。在进退取舍之间,有一种状态叫:禁!就像正数和负数中间有一个数叫零一样。这时候圆满的方案是既不放也不杀,而是禁,每每孙悟空杀妖精时总是菩萨出来使用禁术控制妖精将其带走。同出于善心,唐僧选择放,觉得放比杀好,这就是师父和徒弟的区别之一;菩萨选择禁,禁又比放好,这就是已得道和未得道的区别之一。在佛教道教中都有对魑魅魍魉妖魔鬼怪的禁术,日常生活中对于放生之后会破坏环境或者有害其他方面的生命,最好的方式是禁养,禁养不是禁止放养而是限禁在可控范围内放养,如圈养笼养。一切生命能自觉弃恶从善当然好,若不能则禁之即可,因为禁的是恶,而杀的却是命。法制社会,如果改死罪一条为终身监禁,也许更人性更文明,终身监禁罪大恶极的人对别人更有长期警示意义,对本人更有使其觉悟的机会。
建立在善恶基础上谈是非,人会更加明白道理;建立在得失基础上辩是非,人会更加增强私欲。先明善恶再行事,人会越来越觉悟正道而不计得失,日久则超凡入圣,如教导人止于至善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圣人;先虑得失再谋划,人会越来越迷惑颠倒而不顾善恶,日久则不识好歹,如《智子疑邻》典故中的富人便是写照。太重善恶的人,不太计得失,太重得失的人,不太顾善恶。是非善恶有大小之分,利害得失有多寡之别,你是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多寡常怀众生利害存焉而行持大善的大菩萨,将来成就非凡!无量天尊!善哉!善哉!
附典故《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白话如下: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他家的墙被雨水冲坏了。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家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但他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了他们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