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占卜术,共同谛听远古的声音

  可是然后做才能领悟更多呢?...................可是,然后做!才能领悟更多!领悟多少实践多少便是。
    -------------------------------
    打错字了 不好意思 是怎么做才能领悟更多~谢谢~.............................我知道你是打错字了。有应用才有体会,有体会才有领悟,不去做不去应用哪里有体会又哪里去领悟呢?身若有体会,心自然会有领悟。有了新的领悟然后再去实践验证自己的领悟是否经得起考验,不断有新体会便不断有新的领悟。
  上面我留了自己的信息,您能帮我看下吗?如果您不想看我的,或者看了不想说,也请告知,我就不用苦等~
    还有,我昨天给您发了短消息,说要做功德,希望您能回复~谢谢~....................................如果不给你查盘,你就不会去做功德了吗?你的盘面问题不少,清不清,浊不浊,落花满地。
  xiong 二声 jing 一声
     女
      82年生于湖北
      问感情和事业.
  想问问自己何时能走入婚姻 虽然自己是觉得结不结婚没所谓,可就怕父母担心,让他们失望~.。。。。。。。。。。。。。。。。。。。。。因为有桃花星满盘飞舞,所以结不结婚都不寂寞没所谓。
  还有事业,自己以后肯定是要辞职自己做生意的,不知道会不会顺利。。。。。。。。。业障一堆一堆,当然不会顺。
  “实践出真知 我明白了”,。。。。。。。。。。明了不行动,一切都白扯,真“明白”呀。明了还要行动才圆满,这叫做佛教里所说的“明行足”,即“明了”和“行动”一切具足。既然实践出真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哪里出真知去?你“要做功德”,要知道功德是为自己积的,积功累德,功以养身,德以养心。功到自然成,对社会有功自身福报自然具足;德高望自重,德行具足威望自然重如泰山。
  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守天下之重,持心不可不敬。
  至于您说的业障一堆一堆,我明白的,我也一直在忏悔。很幸运在这里遇见您,希望您能帮帮我~万分感谢~..................................“我也一直在忏悔”,贵此一句!注意收短消息。
  
  请教河山师傅,钟方明(女,农历1959.6.16 子时)问时运,谢谢................阴!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Cliszt :
  17号你第一次上来就一天问两遍,赶紧给你发短消息让你平静,18号你回复后,今天19号你又来了,你短消息我能看不到吗?!越是老乡越要给地方添彩,不要在这里说话了,耐心把以前的帖子看看好吗?包括所有没有及时得到回复的人,你们先把以前帖子看一边,里面有给你们的回复,指着我给每个人都一一答复,怕是我不够资格能回复的那么到位。我德行不够,没那么伟大,可以给任何人回复。
  Cliszt 河山听韵 好的前辈,看到您这句话,心情马上轻松平静好多~ 不由得笑自己太“执著”了。:)那我继续问问事业健康和婚姻?这个真的太神奇了,仅凭借名字音调就可以得到这么多讯息。我不知改感叹命运天定,还是?不过我是会看《了凡四训》的。 2010-7-18 09:15 回复 收藏
   河山听韵 Cliszt Cliszt ,别那么不耐烦,一天都排两趟,再不拦你,估计只要我露面来这里说句话,不到晚上你又来排了。心态要稳心气别浮躁,起码公众面前,言行要给地方争光,有事情短消息交流。别在这里凑堆,看到这句话,不要做解释,你潜水就对啦。 2010-7-17 15:20 回复 收藏
  宣化上人法语:
  1,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2,凡有所求,即是污染。
  3,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睹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
  不和人结污染的因缘,就不要和污染严重的人打交道。否则会严重纠缠不清,就像近朱者赤。就怕人迷惑颠倒,不随着道走,反企图道随着自己的意愿走。
  4532楼,有几个朋友看到了
  种豆方可得豆,
  求福先种福田。
  除去贪嗔痴慢,
  自在瞬间显前。
  身口意三业断,
  福禄寿财喜全。
  吉祥经用心看,
  儒释道根一般。
  另外,师父若有空,望可以帮我查看下事业与健康,谢谢!本人叫rao(第二声) da(第四声) he(第四声),男,农历1982年12月30日(82年的除夕),浙江温州地区人!.............................这个姓氏太少了,事业盘临是非星,身盘是文昌星与文曲星同时加临,都落数不低,又不冲撞命盘。按数理盘拨打当为与是非打交道的文人因不冲撞命盘当不是自身惹是非之象,像评论员调解员类和是非打交道的人。不过落宫稍不合宜,是非星主口舌落兑宫,兑宫亦主口舌,太过,有口舌是非之嫌,当注意说话方式,慎防口业。病符星落坤宫空亡,眼下当无恶疾之忧,顶多腹部肠胃不适。
  Cliszt,不是老乡骂你,可怜的孩子,别说话,好吗?怕短消息看不到,你就多发两遍,关键是我没有及时回复你,在帖子里你就潜水好吗?有话要和你说,但不是在帖子里和你说。你潜水吧,听话就是支持好吧老乡。谢谢你!淡定!再淡定!
  myangelcity :
  你好!
  很高兴看到你提的这个问题!回答希望令你满意。无量天尊!
   问题1,关于善恶问题:种种经典里所说的神佛仙等,是不是只是无上大道自然规律的一个拟人化说法。(不是!不确定是否存在,就像和古人交流,告诉古人电影,一块白布上面可以显现生动有趣的生活画面及种种,告诉古人拍照,可以把世界的画面定格在一张纸上,告诉古人录音,把一个声音存在机器里可以来回播放来听,古人会说是个比喻吧?但事实却存在,因为古人当时的境界在那里放着,很难让他相信,这是一个道理。因为没有证得没有经历,所以这种理解会比较浅,或者理解有偏差,甚至有怀疑,就像正常健康的太医和太监谈夫妻生活的感受。所以佛教的修持是信愿行,佛说的那种西方美妙境界只有你信是真的,你愿意去,你行动上去修持,最后才能证得。根本不信,就像一个落水的人,你伸出援手去拉完全可以救他出水,但他怀疑并不伸手去应接,你只能感叹;就像前面讲的故事,一个人身悬半山不肯放手,放手的解脱,但他嘴上相信,行动上不会去做,还是自己受累)所谓不知其名,强名之“道”“神”“佛”的意思?可是大道无情,方能运日月,无悲无喜无善无恶。我们所谓的善恶分别,其实是分别心,妄心。那么所谓善恶有报,其实只是指这个自然规律而已,这个规律下的善恶,其实跟我们理解的善恶,根本不是一回事。人有多么渺小!(不知其名强曰之谓道,对自然规律自然现象用一个“道”自概括罢了,只是对自然规律“道”的解释。不该把神“神”“佛”而字强加在这句话里,老子说清净经里没有这两个字的。“那么所谓善恶有报,其实只是指这个自然规律而已”,你这句话说的对。但你后一句“规律下的善恶”,没理解什么叫做规律下的善恶。)
     如此,恶固然没有意义,不必为此苦恼,可善又有什么意义?甚至于,活着有什么意义?若不能窥破大道,一切都是虚妄的空想。可是窥破大道,谈何容易,古往今来,成就者有几个?那么,还有什么好追求的?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仇人,不过是分别心,就连亲人,也都是痴心妄想。
     哎,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了。我会继续做修行,读书,尽力做善事,可是我不知道最后到底能有何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到底有多少成分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去对抗生活中伤害我的人和力量,而寻求的自我安慰?(这一段是迷惑颠倒,没有正信罢了。上面还说“那么所谓善恶有报,其实只是指这个自然规律而已”这里又存在怀疑,是人价值观不稳定,精神抑郁的表现,一会黑一会白,黑白无常,思想不稳定,看你这句话,如果你生活过的一塌糊涂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似乎很感慨很无辜般。“尽力做善事,可是我不知道最后到底能有何结果”,你准备用“善”做投资吗?看《了凡四训》对善的诠释。)
  问题2,涅槃,其实不过就是死,死了就是死了,不过如此吧?那么且不管修行到最后是否真能证得那个境界。若此世修不成,岂不是还是空?(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旧云涅槃。译为灭度,或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死亡后接受的是轮回,涅槃不再轮回,死亡与涅槃打个比喻如同放假和毕业。“若此世修不成,岂不是还是空”,如同今天不挣钱岂不是白忙?一口饭吃不饱岂不是白吃?佛菩萨也是经过几个劫才成就。一口吃不出个胖子呀,学问,愚痴,福慧,贫贱,等,一切成就和灾难都靠积累。像污垢,今天积累明天积累污垢越积越厚,像愚痴,今天愚,明天愚不知愚,后来变成了愚痴却不认为愚痴,就成了越积越愚,一切都是积累,就像连年冠军的赛手,不是在赛场那一刻决定了的,而是在训练场那几年的训练造就的。)
  问题3,总之,经书中所描绘的种种,到底是真的能实证到的境界呢?还是只是一个心理安慰而已?我若坚持修行,是否真能得菩萨加持早开智慧,早证菩提呢?。。。。。。。。。。山顶的风光,只有登到山顶才可一开眼界,美味的感受,亲自尝了才知道。关于《心经》你原话:(平时闲暇时候则默诵心经和准提咒心),你不是常诵吗?《心经》中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菩萨的简称
  三世诸佛:指过去世佛,现在世佛,未来世佛,共称为三世诸佛。
  般若波罗密多:“般若”为“智慧”,“波罗密”意为“到彼岸”,“多”相当于语气助词“了”。般若波罗密多,直译就是大智慧到达彼岸,圆满的翻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像:“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古诗,如果直接翻译:两个鸟在柳树上叫,一个白鹭飞走了。一点意境都没啦,有些东西要圆满翻译不矢本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无;“耨多罗”,上;无上,最高级的,无边的;“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正等,非假非欠;“菩提”,觉。正觉,真实的觉悟。合起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整句叫做: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慧而心无挂碍,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解脱,三世一切佛,也都是依靠究竟圆满的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菩萨都是靠究竟圆满的智慧获得解脱,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如果切身求道,及时纠正我们的错误使我们的知见越来越正等圆满有何不可呢?所以《金刚经》上说要无我像无人像无众生像无寿者像。在大道面前不要有任何像,谁开悟谁是佛菩萨,谁迷痴谁是众生,因为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迷惑了的佛。谁能够帮我们了解大道谁就是我们的神,我们的菩萨。螳螂拳创始人王朗因螳螂和猿猴而得悟,后创螳螂拳。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那么螳螂和猿猴岂不是王朗的佛菩萨吗?毕竟人们一般脑子意识里那些成型的像观世音菩萨释迦佛这类佛菩萨是不会现身的。佛菩萨只会以花开告诉你春天,只会以大自然默默无声的运行告诉你道,让你明理,所以说道法自然。
  
  
  再来试试运气,真的和先生无缘?............你觉得好运气是撞出来的吗?若这么邪性,那真叫撞鬼啦。
  撞邪
  人最初的智慧是对身边山川大地上一草一木的观察而来,寒暑往来,人观察周遭一切发生的变化而总结出一些自然规律和应对自然的知识方法。花开知春,叶落知秋,春花秋实,旱种芝麻涝种稻,地生五谷水生莲,大地生养万物会因地因时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了对大地自然的认识,人们的生活便可以如意调控。因地制宜,春种秋收,休养生息。
  --------------这是人法地的智慧。
  继而发现: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在天因日月交替而在地则有昼夜之应,天有日月轮转不息,地则有四季变化不停而应,感悟出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天有所动而地有所应。此时人们顺天时应地理可以更合理的劳作生产,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适时适地得其时当其位,安居乐业。
  --------------这是地法天的感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什么促使天道有序有机的运行呢?平衡。平衡规则是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万事万物都会朝着平衡的状态发展,只有处于平衡状态事物才可以长久存在和维持。这个规率即是道。
  --------------这是天法道的本质。
  阴消势必阳长,阳长则阴消,而物极必反,阴阳便不断的又一轮重复自我平衡。有因自然有果,这才会平衡,因此报应不失,轮回不停。这是为什么呢?自然而然的规律罢了。
  --------------所以说道法自然。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真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佛家说: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真是慈悲心可养,情爱心要断)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不远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到外界帮助是因为掌握规律,懂得法则,依道奉行;得道,夺天地之造化,可化腐朽为神奇。
  不得外界帮助是因为迷惑颠倒,不懂规矩,逆道而行;失道,滑天下之大稽,则朽木不可雕也。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是懂得了聪明之道,依道奉行聪明智慧;
  乐于付出贡献社会的人是懂得了发财之道,依道奉行财源滚滚;
  济物利人大公无私的人是懂得了福报之道,依道奉行福禄无疆;
  慈心济物悲心度化的人是懂得了德望之道,依道奉行德高望重;
  断恶修善自净其意的人是懂得了福慧之道,依道奉行福慧具足;
  脚踏实地布施感恩的人是懂得了快乐之道,依道奉行知足常乐。
  再说感应道交:
  感应:心有所感,外有所应,即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切结果都是心性感召而来。所以,发什么心就会遇见什么人,就会发生什么事。自己什么心性感召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举例:一个女人觉得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天下乌鸦一般黑,那么她遇到交往的男人后,不管男人有多好对她有多照顾,因为她不认为男人会有好的,所以总要一考验二考验,三考验四考验,不“验”其烦。最终再好的男人也受不了走了。这个女人会说:“看,我就说嘛,天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另一个女人觉得好男人并不少关键要有发现的眼光或培养,那么她遇到交往的男人后,就算男人再多缺点,她总能发现男人的优点并一再鼓励,因为她认为好男人可以培养出来,最终,一个优秀的男人就这么诞生了。这个女人会说:“看,我就说嘛,好男人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道交:“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如频率相同,则信号自然接通,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才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否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为什么有人修道求神求佛求菩萨,求便灵应,有些人求不到,没有丝毫感应。这就是道不交,感不应。是因为心性不同道,就像频率不同不共振,信号无法接通,所以没有感应道交。
  人在做天在看,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行什么道做什么事便吸引什么同道来,获得什么报应。人行菩萨道可得菩萨感应,替天行道可得通神感应,人行鬼事感召堕鬼道,行畜牲事感召轮回做畜牲,就像人在公司工作,有大功劳便有高职位高回报,而不是先有高职位高回报人才立大功劳。
  道不远人,感应道交,我命在我不在天。
  帖子刚开贴便说:“文明的结晶,文明的传承。免费占测体验,纯粹文化交流”。占测体验则像一阵雨,或倾盆暴雨般呵责或细雨绵绵般教导可解开你一时之惑,文化交流则可能会像一盏灯,可照亮你的心,让你看清以后的路该如何走,使你少走弯路。
  
  哀莫哀过心死,
  瞎莫瞎过心盲。
  聪明在于灵活,
  觉悟在于开窍。
  我爱男人海洋,
  应知讲经说法要有法缘,假若无法缘,讲的再好,没人听,因为没有法缘。《吉祥经》里原话叫做:“适时论信仰 是为最吉祥”。也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你推荐好贴如同弘法,虽然发心好,但要在相应的帖子里趁合适的机会。这里没有人问英语的事,你突然发此一贴,不合时宜。
  梁武帝时代四川有一位宝香法师,在四川一带讲道,但没人听。有一天宝香法师座下一位居士到京城办事,顺便拜访宝志公(世传观音化身),宝志公就问这位居士:‘你们四川的香贵贱如何?’他答复说:‘我们四川的香很贱呀!’宝志公说:‘既然贱为什么还不走呢?’后来他回四川见到宝香法师,即将与宝志公的对话转告香师。过了几天香师令人在庙门口挖一大坑,储满了水,作成池塘。香师平时戒律精严,常劝人持戒禁杀吃素。有一天庙里举行法会,招待信徒,备有鸡鸭鱼肉荤席。吃完之后,香师带信徒到池塘参观。他从口中吐出所吃的生物,到水中都变成活的。吐完之后就圆寂了。他因为听了宝志公的话,既然贱为什么不走,他就走了。这才晓得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推荐英语帖子就同宝香法师讲法,人们不来听讲,香火灭绝的时候就是该退身的时候啦。通俗说叫做没有市场需要。凑你这个帖子讲这个道理而已,没有呵责你的意思,谢谢你结了一个讲法的法缘。
  佛家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不度他,而是他不接受佛的教诲,佛亦无可奈何。
  先生能看到人的将来吗?................欲了解以后之前需要什么?温故。温故而知新,查看以后的事情需要什么?知往。知往查来知其往自然可以查其来。儒家如是说。佛家《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能虚极静笃,自己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将来了。就像一缸浑水,始终不能沉净沉淀下来,怎能看明水中物呢?一个人从来就不曾虚极静笃过又怎能对自己和外界事物看透呢?道家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人的命能改吗?。。。。。。。。。。。。先再看一遍5577楼两个女人的故事,你认为能和不能,事情总会像你认为的那样发生。
   如果一个人积德积福,像了凡一样命运改了,之前有人能算出来吗?。。。。。能,看道行深浅了。
  感觉都是定数一样,怎么会变呢?。。。。。。这句问话的实质同问题三“人的命能改吗”?但还要回答你:一切唯心造。佛在《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任何人自身一切结果,成功失败,落魄与成就都是心性的外显罢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唯心造就。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老师指示的“空”呢?。。。。。。。。。。。。。。正好刚才谈到虚极静笃。连带这个问题归类回答。没有爱就没有恨,爱之不深则恨之不切,没有恨哪反照爱?《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首先空与实也是相对,其次万物都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没有没有因的果。那么,万物的根在哪里呢?将生未生,将成未成之时,即太极混沌状态。任何事物未生成之时,渺茫无象。即成之后运行不息。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人今天的结果(成功或失败快乐或痛苦等),都是有其最初的选择决定了的(正确或错误智慧或愚痴等),那这个选择之前的状态就是这个人之所以有今天这个结果的根。人的七情:喜怒哀乐思恐悲未发之时,人由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色香声味触法六欲,六欲便是七情之根。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我心可与万物并通。至此,返本复静虚极而空之理便可得矣。此理如同《心经》中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道教叫虚极静笃,佛教叫观自在菩萨,用词不一,意义无二。因佛与道,一体两用。因都是由戒而入定由定而生慧。真相只有一个,所以真智慧也就一个:空。
  那么,你问题的答案就是:虚极静笃。
  河山老师引用的原文是自己记得吗 。。。。。。。。。。。21世纪,科技发达,一切书文互联网里都有,用时检索后取用便是。一些重要的核心内容,比如经典原文自然会记忆在脑子里。21世纪,书文已不再需要死记,因为有了互联网,知识只需要理解。
  知识靠解,聪明靠思,智慧靠悟,素质靠修,德行靠养,文化靠熏,自在靠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