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占卜术,共同谛听远古的声音

  《金刚经》的印刷,我想采用这个版本:经文+译文+注释。下面粘贴一部分,大家觉得如何?我想这样更加利于阅读者理解,如果全是原文,没有译文和注解,我怕个别人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可以,我从日照回来后便送往印刷厂开始印刷(今晚去日照一共四天,正好到这个7月底)。粘贴一样稿部分如下: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①祗树给孤独园②,与大比丘众③千二百五十人俱④。尔时,世尊⑤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译文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注释
  ①舍卫国:古印度一比较富裕的小国,位于中印度。释迦牟尼成佛后大部分时间在此居住。相传舍卫国国王是其弟子。
  ②祗树给孤独园:祗,音zhi一声。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的场地名。
  ③比丘众:已受具足戒的男性僧人为比丘,是梵语,也叫‘乞士’。大比丘是大阿罗汉。比丘众是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此五众是比丘众、比丘民众、沙弥众、沙弥民众、式叉摩众。
  ④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祖释迦牟尼起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叶三兄弟、目连尊者、耶舍长者子;此六大弟子又共有1250个弟子。因此说佛和大比丘众一共1250人。
  ⑤世尊: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经文
  时,长老须菩提①,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②善护念③诸菩萨④,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⑤,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⑥,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打算用这样原文加译文的方式,前面全市原文,后面是白话文。大家有何看法?比如: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话译文)
  
  我亲耳这样听佛说:佛祖曾在许多国度游化宣教。他来到了广严城,止步安住于清凉的树林中,微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美妙声音。佛的四周簇拥着八干位大比丘,又有三万六干位大菩萨,还有诸多的国王、大臣、婆罗门以及在家的佛教居士,此外还有天龙等不属于人类的有情之类。无量多的大众,全都恭敬地围绕在佛的周围。佛正准备为他们说法呢。
  这时候,文殊师利作为佛法的继承人,因感受到佛祖的神圣威力,便离座而起,来到佛祖跟前,他褊袒着右肩,单腿跪下,以右膝著地,伏身且合十向薄伽梵致敬,说道:世尊,希望您能够为我们演说诸如净土经中所说的不同佛的名号,他们的宏大誓愿及其功德。以便一切听闻您说法的人,能够得以消除业障罪报,使一切众生在佛法衰替的时代仍然能够得到您的恩泽,享受利乐。
   于是,世尊便称赞文殊师利童子说;。。。。。
  。。。。
  。。。。
  
  念诵金刚经发音重要吗?
  。。。。。。。。。。。。。。。。。。。。。。
  7044楼,原帖粘贴:再给大家来个开导人受持佛法的憨山大师费闲歌:
    《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 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 深山静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难 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 纵然落发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 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 盲修瞎炼也徒然
    染尘容易出尘难 不断尘劳总是闲 情性攀缘空费力 不成道果也徒然 听闻容易实心难 侮慢师尊总是闲
    自大贡高空费力 聪明盖世也徒然 学道容易悟道难 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 空空论说也徒然
    闭关容易守关难 不肯修行总是闲 身在关中心在外 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喉咙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 意不虔诚总是闲 五体虚悬空费力
    骷髅嗑破也徒然 诵经容易解经难 口诵不解总是闲 能解不依空费力 日诵万卷也徒然
  
  看来世人也都功利之心,河山楼主最近少给大家占卜,帖子冷了不少。
    现如今太急功近利了,可惜了一个好帖啊
  。。。。。。。。。。。。。。。。。。。。。。。。。
  不可惜!不可惜!不可惜!说明大家都开悟了。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这种版本挺好的,我觉得。
  。。。。。。。。。。。。。。。。。。。。。。。
  那我回来后就以这个版本来印刷吧。
  健身房抽奖活动赢得日照四日游回来(其实是整整两日游),给大家带回几张照片(海滩上篝火晚会和姜太公当年垂钓之地的太公岛留影)。

  太公岛就是由姜太公曾经在此垂钓而得名

  六道轮回,什么样的心境和因缘接受什么样的轮回。就连能量,还有个能量守恒与能量转化。灵性也一样,可以转化,轮回。更可以:超脱!
  simpletea:
  这几天等我短消息即是,先给你一个定心丸:不要忧虑,等我短消息。
  老师,我该如何去面对这个人呢?老师是要我继续以善相待,以诚相待?但这样这个人只会认为我是很好骗的傻瓜,继续的骗我欺负我。
  。。。。。。。。。。。。。。。。。。。。。。。。。。。。。。。。
  他怎么认为自己的,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真正的认识自己。做自己要做的人,重心是自己,评判标准是自己有没有比昨天进步;而不是他今天有没有比昨天高看我一眼,多抬举我一点,多尊重我一点。。。。要反复思考清楚一句话:为自己活着,替别人着想;而不是:为别人活着,替自己着想。你反复思量一下。你把喜怒哀乐的度量衡交给他了,他决定着你的快乐和进步是不对的。他要给你缺斤短两你就没办法了,你和他理论和他计较不够费劲吗?是一种浪费自己的生命的表现。命运的主宰是自己。
  最后,你想一下,没和他有关系之前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放下这段历史便是。你做任何事情不要总和他链结到一起来看待。放不下是因为计较得失,之所以计较得失是因为有嗔心作怪,有嗔心是根源是贪欲,有贪欲是因为愚痴执着。放不下是从侧面反照出了人的贪嗔痴罢了。放下!佛所有的教育最终用两个字代替就是:放下!
  王yan(四声),女,1981年生,问事业和婚姻(婚姻方面主要矛盾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与老公、公婆有分歧,纠结),有劳楼主。
  ................................
  孝和慈,如同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修好了,出世间法便不修而修了。孝做到了慈便做到了。对小孩慈爱就要教育小孩孝道,教育小孩子孝道,我们最好以身作则示范给小孩子看。所以你的机缘很殊胜,你可以示范给小孩看啦。
  对国家的忠是孝的一种吗?
  。。。。。。。。。。。。。。。。。。。。。
  咱们上次由网友发心印刷的孝经里便有解答。
  【孝经原文】 :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 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白话翻译【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 以其使天下人 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 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 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 损毁伤残, 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 有所建树, 显扬名声於后世, 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 后效力於国君, 最终建功立业, 功成名就.
  关于《金刚经》
  我反复斟酌了以上各位大德的看法,各位大德说的都合情合理,可以看到诸位菩萨对佛学对真理的尊重。
  这样吧:我把注解放在整体原文的后面,专门用一个页面来注解。把译文放在最后面。这样保留了原文的连贯性通畅性(如果做为文学来欣赏,也不影响阅读的享受,如果诵经,也可以很连贯没有隔断),也有了注解,有了译文。虽然译文并不能全部的到位的表达出经文原文的意思,虽然毕竟连原文及任何语言也无法毫无遗漏的表达出真经的境意,一样米养百种人,一文经开百种智。不管那种形式,只要能从任何一句经文体悟大道领悟无上妙法就已足够。六祖慧能在得遇听闻《金刚经》时也只是一位出身贫寒、目不识丁,卖柴养母的樵夫。文献记载,慧能闻听了《金刚经》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了。相信慧能当时是没有心情去体味《金刚经》的文章美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边体悟欣赏《金刚经》文字美的同时去体悟《金刚经》真实的经义真髓吧。因为我时常在城市和农村来回往返,我经常的出入豪华的办公厅别墅群同时也经常的走近一日三餐勉强果腹住在破瓦房子里的偏远农村人家。所以,我更知道很多人没有机会用电脑,更没有更多的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原文,所以还是把译文附印到后面。这样印刷,应该可以了吧,我想再听听诸位菩萨的看法。
  
  好,等明天,等大家看一下,大家没什么意见的话,我就开始排版准备印刷。
  就知道是慈有余孝不足。天平都倾向于小孩身上了,教育小孩子多大的精力和耐心都有,但和老人沟通时没多大耐心。谈的话题都在围着小孩,并没有围着老人。当然,这个现象很普遍。就像修佛的人,很多人修不好,一心扑在出世间法了,世间法修不好,所以修佛越修越傻,越修越贫,皈依佛两足尊,但去看看此类人,哪里有福慧具足呀?世间法不修好,出世间法便难修。孝不修好,慈便难修,一个道理的。
  1,金刚经在这方面还好些,是不是有些字要加上拼音啥的?
  。。。。。。。。。。。。。。。。。。。。
  我看一下,生僻字我就标上拼音吧。
  2,补缺圆满真言和各种净业真言里的“唵”都是读“AN”音吧
  。。。。。。。。。。。。。
  是
  3,先生别忘了在原文前后加上持诵经文需要的仪轨,真言和颂,偈等等啊
  。。。。。。。。。。。。。。。。
  好
  事事自身找问题才叫真觉悟,才叫真修行,才会真圆满,这是我帖子交流的一贯指导方针。我是金子,则我走到哪里哪里就光灿灿的,我是太阳,则照到哪里哪里没有黑暗。如果大家对这个孝没有全部理解,我想是我没有表达清楚,所以在后面还有朋友越说便发现老人的缺点越多,反而没有发现自身缺点了。说着说着也认为老人的一切言行观念不可更改,这就是一个观念,若一直抱这个观念,岂不也是反映了自己观念的不可更改吗?自己观念不改变却凭空期望老人观念改变,这是不是。。。。。。,呵呵。孝心,我想大家都具备甚至叫具足,孝行,我想我们也都具备,可能会不太具足,具而不足不太圆满而已。所以首先我肯定我们大家的孝心都是具足圆满的,我们只讨论孝行的圆满。
  
  1, 当时如果我和老公能积极的正视问题,会好很多吧。2,我上学的时候光学习课本知识了,怎么没人教我做人呢?
  你这两句话多么智慧多么觉悟呀!
  比如说,作为男人我们对岳父母的孝尽到了关系融洽了,岳父母是不会在男人面前来数落自己父母一堆不是的,即便自己父母真有不是,他们也不会这么做的。作为女人也一样,我们和公婆处好了,公婆自然也不会在我们面前说自己父母的不是。所以公婆具体说自己父母什么,其实不是问题的根源。与婆婆关系的融洽才是根本。就如同谁来带孩子,父母满意了我们,自然愿意让我们带孩子他自己也省心,父母不满意我们,所以才要坚持自己的观念带孩子。其实在有时候,可能孩子已经被当作婆婆向自己表示不满抗议的一个受害工具了,婆婆也许有时候把一些自己也知道不太正确的观念甚至会在孩子身上故意放大来表示对我们的抗议了。所以才说归根结底,是我们孝没有做到,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没有抓住实质罢了。
  有朋友说:“只要双方父母把你们小两口和孩子的生活看在第一位上,你们的矛盾总会慢慢缓和乃至解决”。如果试着把这句话反过来思考才有意义,不要想着别人把我们放第一才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对。否则这句话叫做妄念。“只要你们小两口把双方父母的生活看在第一位上,你们的矛盾总会慢慢缓和乃至解决”。毕竟作为丈夫或者妻子的,我们会买很多育儿和早教的书来学习,看看我们床头,我们是否买了几本甚至一本关于养老和老年人身心调治护理和行孝的书来学习呢?谈育儿经我们很在行,谈养老经呢?因为孩子是小皇帝,所以老人就成了什么。。。。。。。是太上皇?皇太后?还是什么,我们思考一下,呵呵。
  有朋友说:“世人都是如此了,爱孩子胜过爱父母,我觉得这是天性吧”。其实,由于自己爱孩子就要想到父母曾经也是如此的爱我们,继而我们不忘本我们学会感恩,才更加懂得孝顺父母这才是天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劲儿的只知道爱孩子,对孩子的爱远远胜过对父母的爱,没有反照到父母当时对我们的慈爱而对父母的爱淡化了,其实是人天性的遗矢。
  有朋友说:“我也主张孝,但是不要用孝来绑架后代和我们自己”。其实真学会了孝做到了孝,恰恰是解脱了我们自己和后代。往往是我们做不到孝,所以才处处烦恼,家庭琐事六亲关系才处处给了我们枷锁,成了我们生活的障碍,让我们自己作茧自缚了。
  
  明天9月10号是教师节。感恩!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作为三界导师,教化众生脱离苦海,走向光明解脱的彼岸。感恩孔孟先哲!教导我们孝悌谨信,仁爱学问,成为守伦理讲道德的人!感恩老庄先师!他教导我们敛欲本分,清净自正,大道至理!感恩我们的每位老师,他教授我们文化知识,圆满了我们的人生!感恩全天下所有的老师!在不同方面帮助我们成长!祝各位恩师幸福快乐!师德圆满!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