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在第七十三回里发生了“绣春囊”大案,相当于的“艳照门”事件,贾家上上下下如临大敌,王熙凤差点被王夫人当成陈冠希,好在凤姐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机智洗清了自己,之后她授命带人抄捡完大观园以后,搞得园子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大有天下大乱要散场的味道。在第五十五回一开始,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有意思:
  〖蒙回前总批:此回接上文,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
  因为全本《石头记》应该是一百零八回,所以第五十五回正好是此书刚刚过半,这条批是说书的上半部写得欢欢乐乐、喜气洋洋、幸福祥和,而从这回开始,书中开始变味儿,“羽调商声”就是悲伤、凄凉甚至哀惋的意思。也就是说随着故事的推进,在七十回以后这种味道越来越浓,不但怡红院里出了惨剧,贾家也日渐没落。而且这种氛围层层渲染,越来越重,这些应该都算是“草蛇灰线”,是后面的伏笔,相信到八十回以后会有一个大爆发,一下子将悲剧的氛围推到了极点。
  而王夫人是一个平时什么事也不管的人,这次居然因“绣春囊”的事而亲自出手,还一口气制造了好几个冤假错案,也很奇怪,大观园里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气氛一下变得很恐怖。我们也一直以为晴雯应该是这段故事的重点,但后来才知道这只不过是一这场悲剧的一部分。书中对王夫人插手怡红院的事是这样描写的:
  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王夫人皆记在心中。因节间有事,故忍了两日,今日特来亲自阅人。一则为晴雯犹可,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因这事更比晴雯一人较甚,〖庚双夹:暗伏一段。更比烟迷雾罩之中更有无限溪山矣。〗乃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
  从这些描述来看,晴雯的事好象都算小事了,而怡红院中其他人身上的事似乎更让王夫人震惊。居然有人借机在背后告黑状,气氛越来越恐怖,没想到怡红院就出了内鬼了,这也象征着明朝亡于自己的内斗。
  王夫人先是处理了晴雯,我们原以为这本是她亲自来怡红院的主要目的,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她居然张嘴提到了四儿,可见这个小小的四儿的地位已经变得如此重要!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让所有人都很意外。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王夫人处理完晴雯以后,忽然说到:
  (王夫人)因问:“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本人不敢答应,老嬷嬷指道:“这一个蕙香,又叫作四儿的,是同宝玉一日生日的。”王夫人细看了一看,虽比不上晴雯一半,却有几分水秀。视其行止,聪明皆露在外面,且也打扮的不同。王夫人冷笑道:“这也是个不怕臊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这个四儿见王夫人说着他素日和宝玉的私语,不禁红了脸,低头垂泪。王夫人即命也快把他家的人叫来,领出去配人。
  这一突变实在令人震惊,但人们往往只同情晴雯,忽略了戏少的四儿,其实这是不对的。而四儿这个不起眼的人中枪也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怡红院里真是江湖险恶!
  被王夫人数落一番以后,四儿表现得居然很顺从了,脸红什么呀?有什么好哭的?当时又没有录音和录相,死活不承认不得得了?可她居然甘心接受了这个有些小题大做的、“莫须有”的罪名,感觉她应该好好学学芳官嘴硬的样子,至少也应该为自己辩护一下呀,不然不等于默认了这些罪名吗?
  这段情节中再次对四儿的外表进行了描写,其中强调了“聪明皆露在外面”,这一点很突出,这也与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描写的很一致:“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可面对王夫人的指责,她居然没有展示出自己的聪明灵利的地方,而是没有一点反应,这也太顺从了吧?有点任人宰割的感觉。于是四儿就这样被赶了出去,她的戏也就匆匆结束了,她也只跟宝玉意淫了一把夫妻,也说明她只在一开始抓住了一次机会,却在后来失掉了更大的机会,早知如此,还不如跟宝玉假戏真做一把呢。
  如果不是王夫人的这些话,我们还不知道原来四儿在怡红院越来越放肆,居然敢私下里同宝玉说这样火爆的话呀!这也是典型的“不写之写”的写作手法,作者并没有写这样的文字,我们却能体会到四儿在怡红院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的表现,不再是当年只配在一旁站着听人呼来唤去、连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等丫头。
  也说明她在怡红院里的地位与日俱增,有些登鼻子上脸的感觉,人就是这样得寸进尺,小人得志,正应了那句“登高必跌重”的俗语,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不能给他们好脸,不然就为所欲为,得了锅台想上坑。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四儿真的有那么大罪过吗?更何况“绣春囊”的事跟她半点关系也没有,无辜被牵连到,实在是够冤的。我们都知道四儿这样信口开河,也并不是真要与宝玉做夫妻,在第七十七回里,宝玉是这样说的:
  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
  连宝玉都认为她这是在开玩笑,过过嘴瘾罢了,但即使这样四儿也肯定会招人恨的,要知道女人圈子里事肯定更多,心胸狭窄而且嫉妒心强,正所谓“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所以“嫉妒”两个字才都有女字旁,再说怡红院这里的女孩儿谁的内心深处不想跟宝玉“夫妻”一把呢?大家都不好意思明着说出来而已,你个四儿为什么非要恬不知耻地敢直接说呢?
  我觉得就算袭人不举报四儿,也会有别人举报她,毕竟她说的话太嚣张了,也不说含蓄一些,所以才被枪打了出头鸟,她应该学袭人那种只做不说的风格,正所谓“闷声大发财”,跟宝玉既定了事实再说。那到底是谁举报了四儿呢?应该说里面大有文章,也隐藏着一个大秘密,书中虽然书中没有明说,但接下来宝玉说的话却给我们传递了更多的信息:
  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
  没想到宝玉一下子将怡红院里的象征满清阵营的三个主要人物点了出来,以前我们只知道肯定有袭人和麝月,两个人的名字都分别影射着宝钗身上的“冷香”和蘅芜苑的异香,现在我们又知道这其中居然还有秋纹,她隐藏得够深的呀!
  我们一直没有对她有太多的关注,秋纹只是在第二十四回里因为小红偷偷给宝玉倒茶以后大骂了小红一顿,虽然在其他章节里秋纹时常出现,也说过不少话,但总体给人的印象不深,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和个性,现在从宝玉的怀疑来看她也应该算是“钗党”党员之一呀,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一点呢?
  从名字上看,“秋纹”是指秋天花纹,象征着秋天的景色,我前面说过,“五行”对应四季,“秋”属“金”,而“金”又象征着满清,所以她的名字早已经告诉了我们她的立场,我早说过越是这样的小人物,名字越容易理解,说得越直白,或者越是浅显易懂的谐音。
  而“五行”中“春”属“木”,所以“草木之人”黛玉才伤春,正因为春象征着大明,于是才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词句,“春尽”意味着明亡,而大明的“春”与满清的“秋”正好相反,孑然对立!看来作者对“阴阳五行”非常熟悉,而且在书中运用得很灵活,其实“五行”的思想体现全书的很多地方。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V哥掰谎 14219楼 2014-09-01 12:16
  王夫人处理完晴雯以后,忽然说到:
  (王夫人)因问:“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本人不敢答应,老嬷嬷指道:“这一个蕙香,又叫作四儿的,是同宝玉一日生日的。”王夫人细看了一看,虽比不上晴雯一半,却有几分水秀。视其行止,聪明皆露在外面,且也打扮的不同。王夫人冷笑道:“这也是个不怕臊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
  ------------------------------
  @luckylian001 14227楼 2014-09-01 17:09:20
  宝玉屋里被撵出去了三个,晴雯,四儿,芳官,应该就对应着齐党(晴雯~齐),楚党(领秀官应震,官字下面像不像一个躺着的四字?),浙党(首领方从哲,对应芳官)。四儿原先的名字叫蕙香,袭人起的,楚党的官应震和东林党梅之焕是老乡,也正是他支持了梅之焕的说法才导致了三党覆灭,而红楼梦里的四儿也因说了什么话而被赶。其他还有一些人物,比如王善保家的,像不像策划这起事件的来自市井的东林党汪文言?v哥觉得如何?
  -----------------------------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好几个层面。我最近几天登出来的这篇文章中只有一个角度的分析,更多的内容以后的文章会陆续进行介绍。
  明天和后天大家就会看到一种解读,请看过以后再看看有没有什么疑问,我们再进行讨论。
  晴雯是“黛玉之副”,四儿最初的名字叫“芸香”,两个人都象征着大明,这二人被赶出去了意味着在怡红院的斗争中象征着大明的势力被清洗掉了,这自然也是后回贾家家败的一个伏笔,甚至可以象征着明朝灭亡,但这样理解会不会太夸张了呢?当然不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让我们对《红楼梦》一书的写作思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可以说让我们对此书的认识到达一个崭新的高度。
  虽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我们看不到,但大概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应该是黛玉早逝,宝玉娶了宝钗,最后宝玉弃宝钗而去,其实就算是“程高本”后四十回续书也是这样一个框架,只不过故事情节都给换了而已,换得让清朝有关部门看不出问题来,但这个框架仍然在,所以我在前面专门介绍的那本另类的《金玉缘》的作者才认定后四十回为真本,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从大的故事架构上来看非常符合隐写历史的特征,那是指什么特征呢?
  《红楼中》中有关于八十回以后内容的暗示,在第二十一回里有一条批语非常重要:
  〖庚双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批书人在这里明确地指出宝玉先将袭人“弃”了,作者用这个情节来影射后面又弃宝钗而去,这个过程大家是不是有所悟呢?如果还没有想明白没有关系,我们再看看黛玉之死的过程。晴雯是“黛玉之副”,所以她的死是在影射黛玉之死,这非常明显,在第七十九回宝玉为晴雯读完诔文以后有一条批语说:
  〖靖眉: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诛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这里指明了晴雯与黛玉的影射关系,类似的批语在第七十九回里前后还有好几条,也就是说二人除了长相和性格之类的很象以外,最象的就是二人之死,这条批语也指明了晴雯之死就是在影射黛玉之死。
  于是我们发现:作者用晴雯之死与袭人被赶走这样两个情节来影射后回黛玉之死和宝玉弃妻子宝钗的这两个情节,也就是说,后面的这个大的故事框架在前面的晴雯和袭人身上改头换面提前上演了一番,而且还是似象非象,前面的情节是后面故事的伏笔,框架完全一致,实在是巧妙之极。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犹记当年付瑶琴 14252楼 2014-09-02 10:39:16
  @V哥掰谎 2014-09-01 15:39:12.0
  四儿真的有那么大罪过吗?更何况“绣春囊”的事跟她半点关系也没有,无辜被牵连到,实在是够冤的。我们都知道四儿这样信口开河,也并不是真要与宝玉做夫妻,在第七十七回里,宝玉是这样说的:
  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
  连宝玉都认为她这是在开玩笑,过过嘴瘾罢了,但即使这样四儿也肯定会招人恨的,要知道女人圈子里事肯......
  -----------------------------
  建议参看我的《两株枯木》一文
  我早说过书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前面我提到的“遗帕”的情节,所以需要我们能思路更灵活一些,就可以找到不少类似这样的地方。
  而黛玉之死与宝钗被弃又是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另一种改头换面的隐写,也是似象非象,这是在影射崇祯皇帝之死和作者意淫满清最终被汉人赶走结果。于是我们发现这里面一共有三个“层级”,最下面一层是晴雯与袭人,中间一层是黛玉和宝钗,最高一层就是真实历史中的崇祯皇帝与满清。
  如果我们再从最下面一个“层级”中的晴雯之死与袭人被赶走的角度来与最上面一个“层级”的明末清初的历史来对比,就会发现不太象了,因为这两者之间是有“代差”的,隔着中间一个“层级”,但从大的框架上来看,一死一被驱逐,两者还是可以类比的,是一种简单而又粗线条的影射。
  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三百多年前那段改朝换代的历史,为了争夺天下,以崇祯皇帝为首的大明王朝与满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殊死较量;在书中体现在黛玉与宝钗进行的明争暗斗之中,她们是为了争夺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而在怡红院里,又体现在晴雯与袭人的明里暗里的PK上,也就是说都是为了在宝玉面前争宠而赢得一个好的地位。
  后来的结果是:晴雯死了,黛玉死了,崇祯死了;晴雯死时是未“破瓜”之身,黛玉也“质本洁来还洁去”,崇祯与皇权失之交臂、没有坐稳江山,最后在绝望中死去;袭人胜利了,宝钗胜利了,满清胜利了;最后袭人被赶走,宝钗被抛弃,这也是作者希望满清最终被汉人赶走或抛弃。这就是作者的整体构思,也是《红楼梦》一书的大框架!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不但各个“层级”上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而且书中的两个“层级”之间并非毫不相干,而是有丰富的互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再加上真实历史这一层,于是这三个“层级”又相互多角度的影射,还能如此做到一丝不乱,全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令人称奇!
  于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晴雯是在影射黛玉,袭人是在影射宝钗,而宝玉“传国玉玺”的身份也可以更清楚明确了。所以如果我们不是仅扎在某个细节中而不能自拔,而是站得高一些,就会得出更全面的、全新的、令人振奋的结论。这也是那些跟贾瑞一样专门研究表面故事的人,和那些只懂逐字逐句地研究的专家们完全不可能悟出这些结论,难怪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学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很复杂的“红学”框架,我相信我的几句话就介绍的清楚明白了,仔细想来确实很巧妙,也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世界上居然还在这样隐写历史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份,应该说作者不是个大大天才就是个大大的变态!
  有了这一样一个框架,我们就可以相互通过参照着三个“层级”来理解各种影射,因为有些人和事是可以类比的,比如这个小小的四儿就是这样,实际上她在上两个“层级”都有“传影”,这一点与这几个大主角没有区别。
  由此看来,怡红院里的内部矛盾肯定是在影射满清与大明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点都不夸张,而这也意味着怡红院里的散场结局肯定是在影射明朝的灭亡,只不过是跨着“层级”影射历史,不是太象,只是个规模很小的悲剧而已。
  然而这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因为这三个“层级”中,最高的一级是真实的历史中的明亡,很低的一个“层级”中是怡红院象征明朝的群体被驱逐出贾家而面临散场的局面,所以我们也可以以此推测中间这个“层级”的故事是如何描写贾家最后的结果,象征大明的贾家肯定是家亡人散,白骨如山,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们发现一旦理解了这三层关系,真是一通百通,所向披靡。
  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四儿这个在三个“层级”中最下面一层的小角色又象征着什么呢?她对应着上一个“层级”和上两个“层级”应该是在影射谁呢?这答案非常意思,希望大家提前先好好动动脑子,如果不先猜一下,不够刺激,大家以后会遗憾的。
  王夫人平时给人感觉挺温柔,没想到在这个时候表现得非常生猛,此番对怡红院的处理让宝玉伤心万分,在第七十七回里宝玉向袭人哭诉的时候提到了四儿:
  “四儿是我误了他,还是那年我和你拌嘴的那日起,叫上来作些细活,未免夺占了地位,故有今日。”
  看来四儿被改名以后确实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夺占了地位”,说明抢了别人的好工作,书中前面没有交待,我们以前只能猜,现在这里宝玉直接点明了,看来她确实是遭人嫉妒被人在背后使了坏。
  从宝玉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四儿还是有感情的,这一点很有象征意义,因为宝玉影射着“传国玉玺”,也就是说宝玉的这段伤心可不只是简单地哭几个丫头的离去,他心疼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
  对于四儿这个角色象征意义我们一定要结合宝玉影射的原型来考虑,也就是说能让“传国玉玺”或者“皇权”如此伤心的,内疚的会是谁呢?这个大家一定要好好想想。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将在明天公布我对四儿原型的解读,也希望大家在这之前赶紧猜呀,不然就失去了很多乐趣了!
  前八十回中最后一次提及四儿还是在第七十七回里,估计也应该是全书最后一次提及:
  晴雯知宝玉难行,遂用被蒙头,总不理他,宝玉方出来。意欲到芳官四儿处去,无奈天黑,出来了半日,恐里面人找他不见,又恐生事,遂且进园来了,明日再作计较。
  于是四儿从此在书中就不见了踪影,明日的时候也没再提宝玉是否去找。刚才这段描写我们会以为四儿与芳官等人在一起,因为这里写着宝玉“意欲到芳官四儿处去”,可能是被赶出去以后可能先关在了一起,或者都在一个人的家里,或者只在自己的干娘家,可从后面的文字中就发现并没有提到四儿什么事。在第七十七回里提到芳官、蕊官和藕官三个人寻死觅活,只要剪了头发做尼姑去,王夫人一开始不同意,后来把她们叫来亲自过问,而且这段描写非常详细,书中这一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王夫人道:“既这样,你们问他们去。若果真心,即上来当着我拜了师父去罢。”这三个女人听了出去,果然将他三人带来。王夫人问之再三,他三人已是立定主意,遂与两个姑子叩了头,又拜辞了王夫人。王夫人见他们意皆决断,知不可强了,反倒伤心可怜,忙命人取了些东西来赍赏了他们,又送了两个姑子些礼物。从此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心,各自出家去了。
  我们看这里面明明只强调了三个小戏子的事,而且她们要集体出家,但这前前后后居然没有四儿的事,从此四儿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作者这也太不负责任了,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是想让我们知道四儿与这三个小戏子不是一类人,象征的原型大不相同,所以自然不能在一起。四儿也没有跟晴雯在一起,那她去哪儿了呢?前面有过这样的关于四儿的文字:
  王夫人即命也快把他家的人叫来,领出去配人。
  但四儿到底有没有配人呀?配谁了呀?作者怎么也不交待一句?估计看到这里大家也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道作者写这个小人物到底在全书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所有关于她的文字不过几百字,难道就是个过场人物?再说书中的人物有好几百个,她还能有什么特别的呢?估计大家也奇怪为什么我要在这里将她的这样一个极为边缘角色的情节进行这样详细的分析呢?因为我觉得四儿这个人很不简单,她这个人最特别的地方就是王夫人说的那两句:
  “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
  “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
  这两句可是四儿被赶走的根本原因和铁证,表面看我们都觉得这不过是玩笑而已,但既然牵涉到了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那就不是小问题了。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把这看成是玩笑,应该从这两句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家一定要清楚,能与宝玉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的人物,影射的往往都是历史上有些来历的大人物,而这个四儿居然借生日相同而自称与宝玉是“夫妻”,这至少说明一点:她所影射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个权力很大的人,应该是在明末历史上能够书写上一笔的人,而且最后没有落到好的下场。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分析一下四儿这个角色的特点就容易了。
  四儿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本来以前是做杂活儿的,出身和地位一直很低下,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人物,后来有了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受到提拔,开始做细活,也就意味着她做档次高的一些事情,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他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书中描写说四儿“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说明此人非常聪明,而且抓住机会为“传国玉玺”和“皇权”服务,而且后来地位越来越高,应该是指权力越来越大,然而逐渐地变得越来越放肆,居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将自己与象征“传国玉玺”和“皇权”的宝玉比作夫妻!说明权力大到了极点了,因为如果书中某位女人与宝玉结婚了,这象征着一位皇帝掌握了皇权,并善始善终,白头到老。相比之下,黛玉就没有这个好运气了,因为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只能象征着她所影射的朱由检虽然当上了皇帝,可没有最终把握住皇权,最后丢掉了江山,在书中应该是指黛玉虽然后来与宝玉名义上结婚了,但并没有入洞房,也就是说与“传国玉玺”结婚这一说法是个很重要的象征;而宝钗后来真的与宝玉结婚了,所以象征着满清得到大明的皇权和江山,所以宝钗的身份可知。
  由此看来能与宝玉成为夫妻可不是一件小事,好在这个四儿说与宝玉是夫妻只是玩笑话,而不是真的夫妻,自然说明四儿所影射的历史人物不是个真正的皇帝,而应该是个偶然有机会掌握了很大权力的人。
  但非常不幸,最后四儿象征的历史人物遭人污陷,被赶出了象征明朝皇宫的贾家,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知道大家从这些分析中有没有悟出什么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凭借我对此书的感悟以及对明史的了解,我怎么看怎么感觉她的身上有点魏忠贤的影子呢?这也是我前面所说的历史和书中表现的三个“层级”之中最低一级的关于老魏的影射,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太牵强了呢?我相信有很多朋友一时难以相信,下面我给大家看些重要的证据,希望能够对大家理解此人有所帮助。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魏忠贤原名叫“魏四”,入宫后改名叫“李进忠”,后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最后改名为我们现在熟悉的“魏忠贤”,表字完吾。历史上魏大人最后一次由“李进忠”改为我们所熟知的“魏忠贤”,是因为忽然得势了,这些仿佛都有一些四儿的影子。
  大家发现没有?他不但很早以有叫过“魏四”,而且也改过两次名!分别是“李进忠”和“魏忠贤”;而四儿也改过两次名字,一开始叫“芸香”,后来袭人给她改名叫“蕙香”,最后宝玉又为她改为“四儿”,这是不是有些让人吃惊呢?宝玉为一个丫头改名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为什么在改的时候非要提到她以前还有个叫“芸香”名字呢?按道理来说这个细节完全没有必要,现在看来主要是作者为了让人知道此人前后改过两次名字这一特点,也许是为了提示读者让大家与同样改过两次名字的老魏联系起来,真是用心良苦呀!
  相比之下,魏忠贤最早的名字“魏四”就显得粗俗不堪了,看样子他家里不是什么有文化的家庭,有的记载说他魏忠贤是农民出身,还有的记载说他家是艺人,所以魏忠贤从小吹拉弹唱都会几样,多才多艺,是个文艺青年出身,总之家里应该没有读书人,所以魏大人才不识字,也是他叫“魏四”的原因。
  宝玉为什么为这个丫头改名改成了这么一个没有任何文采的“四儿”呢?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段史实,自然就无从得知,这完全与宝玉的学识和习惯不符合,“四儿”这个名字没有半点文采,现在我们才明白原来这是作者有意为了影射魏忠贤历史上这个真实的原名,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
  魏忠贤是现在的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在北方的普通人家中,如果一个人真的叫“魏四”,那熟悉他的人多半会亲切地称之为“魏四儿”,还有可能把“四儿”直接当成他的小名。而且北方人会把“四儿”中的两个字读起来结合得非常密切,甚至可以只读成一个字,也就是“四”的儿化音!而且如果是关系非常熟悉的人,对他连姓都不会称呼,只叫他儿化音的“四儿”就成了,这个细节真的太让人惊呀了。
  四儿曾说过:“同日生日就是夫妻”,暗指自己与“皇权”关系不一般,我们现在知道四儿与凤姐互为“传影”关系,那在书中凤姐与宝玉有类似的亲密的“准夫妻”的描写吗?整体上看是没有的,顶多是凤姐对宝玉非常好,也很照顾,没看出两个人有任何暧昧关系,凤姐更象个大姐姐,好嫂子,宝玉象个不太懂事的小弟弟。然而并非是这样,这方面的影射其实书中还是有的,只是换了个花样而已。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V哥掰谎 12207楼 2014-07-16 09:08:11
  而贾政这回冲宝玉发火的原因居然是因为袭人这个名字,这算是个小插曲,不过却让宝玉出了一身冷汗,好在贾政这回表现得居然还算和蔼,而且王夫人又在身边,所以总算是有惊无险,安全过关。第二十三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王夫人道:“明儿再取十丸来,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伏侍你吃了再睡。”宝玉道:“只从太太吩咐了,袭人天天晚上想着,打发我吃。”贾政问道:“袭人是何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
  -----------------------------
  @我为三叔来 14280楼 2014-09-03 14:51:02
  V哥,小小意见,我猜想袭人应该是映射东林党人吧。
  就是两面三刀的,看起来对大家很客气,她对宝钗好,就是因为宝钗暗示她,将来她跟宝玉结婚就纳她为妾。袭人就看在眼前的利益,出卖了宝玉,最终出卖了国家,而自己的下场也相当凄惨,宝钗最后不也没实现诺言嘛。
  -----------------------------
  我个人感觉袭人的存在只是为了影射宝钗的,而她不影射东林党。她的出现应该说有些时序上的错乱,影射的是宝钗与宝玉婚后的生活,也就是从初试云雨情开始,到后来一直在劝宝玉学好,以及后来宝玉将其赶出贾家,这些都是影射宝钗后回与宝玉有婚前姓行为,然后结婚再到婚苦劝宝玉学习以及最后被宝玉抛弃,是个典型的伏笔,是改头换面的隐写。我这几天的文章中提出过三个“层级”的概念,希望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书中一些重要的人物都不一定是按照真正的历史时间出现的,都有着时间错乱的情况,在这方面我还发现了一些,正在深入思考之中,有的已经整理成文章了,以后会登出来。
  @V哥掰谎 14278楼 2014-09-03 12:13
  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把这看成是玩笑,应该从这两句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家一定要清楚,能与宝玉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的人物,影射的往往都是 历史 上有些来历的大人物,而这个四儿居然借生日相同而自称与宝玉是“夫妻”,这至少说明一点:她所影射的 历史 人物应该是个权力很大的人,应该是在明末 历史 上能够书写上一笔的人,而且最后没有落到好的下场。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分析一下四儿这个角........
  ------------------------------
  @luckylian001 14285楼 2014-09-03 16:02:39
  我觉得v哥有点钻牛角尖了,作者无一处闲笔,不可能几个角色反复地写,我觉得袭人就是袭人,不是宝钗的什么副,晴雯也仅代表她自己罢了,只不过是这些人有些类似点或者有什么联系。她们应该都是有自己的 历史 原型的,她们存在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副这么简单。本来还以为v哥有什么新奇的解释呢,现在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理解:绣春囊事件代表着东林党铲除其他异党的事件,袭人代表东林党,晴雯代表齐党(齐的上面也有个文字......
  -----------------------------
  〖甲戌双行夹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愦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
  这些不是我说的,参与创作的批书人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此书虽然隐写历史,但只是对那段历史的高度概括,而不是具体到每个有名的历史人物、每个政党都要出现的地步。此书更多的是反思,而不能完全与历史都能一一对应上。
  @V哥掰谎 14278楼 2014-09-03 12:13
  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把这看成是玩笑,应该从这两句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家一定要清楚,能与宝玉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的人物,影射的往往都是 历史 上有些来历的大人物,而这个四儿居然借生日相同而自称与宝玉是“夫妻”,这至少说明一点:她所影射的 历史 人物应该是个权力很大的人,应该是在明末 历史 上能够书写上一笔的人,而且最后没有落到好的下场。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分析一下四儿这个角........
  ------------------------------
  @luckylian001 14285楼 2014-09-03 16:02:39
  我觉得v哥有点钻牛角尖了,作者无一处闲笔,不可能几个角色反复地写,我觉得袭人就是袭人,不是宝钗的什么副,晴雯也仅代表她自己罢了,只不过是这些人有些类似点或者有什么联系。她们应该都是有自己的 历史 原型的,她们存在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副这么简单。本来还以为v哥有什么新奇的解释呢,现在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理解:绣春囊事件代表着东林党铲除其他异党的事件,袭人代表东林党,晴雯代表齐党(齐的上面也有个文字......
  -----------------------------
  @V哥掰谎 14286楼 2014-09-03 16:09
  〖甲戌双行夹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愦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
  这些不是我说的,参与创作的批书人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此书虽然隐写 历史 ,但只是对那段 历史 的高度概括,而不是具体到每个有名的 历史 人物、每个政党都要出现的地步。此书更多的是反思,而不能完全与 历史 都能一一对应上。
  ------------------------------
  @luckylian001 14289楼 2014-09-03 16:24:40
  是的,但是像这种大事件,我相信作者在书里应该都是有体现的,而且应该写的还比较具体,若依你所说,这个事件仅仅是影射王熙凤?我直觉上这很难理解,作者也没必要这么大动干戈
  -----------------------------
  这段描写有其他的含意,很丰富,有一点点党争的隐写,但也不会具体到某个人与某个党一一对应的地步,而是极为模糊处理,为的是体现明亡于自己的内斗。所以不要这样具体地对号入座,因为作者更多的是在反思,或者说重点在大明与满清之间的较量,我在后面会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