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许褚战典韦 94楼 2014-05-22 00:15:11
  才看了第一段前几句,真你妈看不下去了,这楼主不知道是哪个sb,一上来把别的红学研究者全打死,不知道楼主哪里来的资本?狗屎文章,都别来看
  -----------------------------
  你都没有往下看,所以自然不知道哪来的资本了
  @V哥掰谎 36楼 2014-05-20 20:11:57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
  -----------------------------
  @安逸晨2013 109楼 2014-05-22 09:08:53
  后面几个都是指时间,这个也需要避讳吗
  -----------------------------
  是呀,如果自己的长辈的名字中有,肯定要避讳呀,如果必需要用到这个字,那写的时候要缺笔画。在第二回中黛玉避讳自己母亲的名中的“敏”就是这样,或者发音改掉。百度上说: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习俗,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不能读本音,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
  比如苏州有个“虎丘”,结果清朝统治者说犯了孔子的名讳“丘”字,于是清朝的时候改为“虎邱”,用了很久。
  最变态的是皇帝的名讳,比如苏州有个“玄墓山”,其中的“玄”字是康熙的名讳,康熙叫“玄烨”,所以只好改成“元墓山”!
  有一味中医叫“玄参”,后来只好改成“元参”,现在一直没改回去。
  乾隆的名字更可恶,叫什么“弘历”,所以人们只好把繁体的“历”字改成别的写法,更象是错别字。建议你去查查,我以前研究过,感觉很有意思。
  这条批语中提到的“南直”指的是什么呢?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是“南直隶”的简称,“直隶”为明代行政区划名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应天府。他将国都所在地的区域,划归六部管辖,也就是说,直接隶属皇帝管辖,因而称为“直隶”。明成祖后来迁都顺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于是改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为直隶,而南京仍设六部,称“南直隶”。“脂批”中的“南直”一词无疑是指“南直隶”,即指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南直”显示批书人称谓地名的习惯,必然是明末清初之人,因为到了明朝灭亡以后到了清朝不再有“南直”这个特别行政地区了,也就不再用这个名称了,“南直”这个称呼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快地消亡了。而“红学家”们论证出来《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为1754年,距离崇祯皇帝之死的1644都有一百一十年了,过了这么久了谁还会对“南直”这样的老称号有印象呢?要知道新中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的二十年以后,就几乎没有人再提“北平”这个旧名了!如果不是现在的影视业发达,拍摄了很多关于解放前的战争电影,我估计现在的人根本没有谁会记得北京以前曾经叫北平了!而我们现在距离北平改名为北京的时间不过才六十多年,而在资讯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明清时期,谁还可能记得一百多年前就已经不再使用的旧地名呢?“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指的就是明末一段史实而已。当时满清意外入关,定都北京,北方各地看到满清狼虎之师来者不善,纷纷献城削发,北方六省相对而言并无过多杀戮,但南方冒出史可法顽强抵抗的势力,激怒了满清的统治者,于是在吞并南明江南七省的过程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十八年来一共杀掉汉人五千万以上,当时的场面真是惨绝人寰令人震惊!所以“南直召祸”指的是明末南方七省的灭顶之灾。如果没有“脂批”点明于此,我们根本不会明白书中一开始写的这场大火的本意,在残酷的“文字狱”恐怖之下,这是作者不得不采取这种隐晦的笔法。正因为我们的“红学家”错误地将成书的年代定为乾隆年间,所以才根本无法合理地解释这条批语。不过人家是专家,所以可以对这样的质疑根本不与理采,因为他们也实在是无法回答,也只能采用回避的做法!
  @maqi01201 117楼 2014-05-22 10:52:40
  日还有许多所谓的专家靠着编
  -----------------------------
  是呀,人家是专家,把握着话语权,我们能有什么办法。中国的“红学家”都是用贾瑞式的看书方法!
  其实对于普通《红楼梦》爱好者来说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小说的故事背景:我们仔细看一下书中人物的穿着,有哪一个像是清朝人的打扮呢?无论从关于《红楼梦》的电影还是电视剧来看,大家可以仔细回忆一下,一点清朝的影子都没有!无论是王宫贵族还是普通宫员,完全都是汉人的打扮,要知道影视剧中的造型可不是现在人自己随便发挥的,都是依据书中的描写设计的。再比如第一回《好了歌》里有这样一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而这个“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废弃不用了,那为什么贾家会有大量明朝时才用的而清朝以后不再使用的“笏”呢?不但有,而且还“笏满床”,谁家会有这么多呢?答案不是很简单吗?
  
  在第五十二回里那个“外国美人”的诗中有“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的句子,在“甲戌本”第十三回里有这样一个批语:
  〖清,属水〗
  这样看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昨天是朱明王朝的旧梦,今天却是在满清统治的国家里了”。于是我们忽然明白:原来《红楼梦》这个书名的意思是指“朱明王朝的旧梦”!有位叫陈子龙的抗清志士写过这样的诗句: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原来这应该就是《红楼梦》书名的真正来历!居然与“明亡清兴”的历史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里提到的“悼红轩”,表面上看是指怀念自己以前的“红颜知己”,就像作者在第一回里有这样的描述那样:
  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
  其实这只是书中表面的故事,而实际上“悼红轩”是指怀念朱明王朝之意!宝玉在大观园里往的地方叫“怡红院”,这里的“怡”字是指“怡心、喜乐、高兴”之意,所以“怡红院”的意思就是“见了红便心怡”!自然是也是暗指强烈的思念明朝故国之情。这就是《红楼梦》典型的“一喉二歌”的手法,什么叫“一喉二歌”呢?在石头记钞本中有一个《戚续本》,在此本开始处有一段清代文人戚蓼生写的序: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一喉二歌”就是指一个喉咙里居然可以唱出两首歌来,戚蓼生的序大概的意思说:以前他听说过有人能够同时唱两首歌,一首歌从喉咙里发出,而另一首则是从鼻子里发出(难度那是相当的大)!也听说过有人能用两只手同时都能写字,左手能写楷书,右手能写草书,但这些神奇的技艺从来没见过!然而这样的奇事居然出现在《石头记》一书之中!看来戚蓼生算是看懂此书了,因为他还提到了“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这自然是指此书本很特别的史书!其实“一喉二歌”的情况在书中几乎到处都是,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正反两面的故事都是“一喉二歌”的经典之作,也是汉语一字多音多意所产生意想不到的极其独特的结果!更是我们研究“红学”的一大乐趣所在!同时我们也能够慢慢体会出作者在创作此时的时候面临多么大的政治压力呀,肯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一段历史隐写在一个情色的故事之中,而更让人惊呀的是:虽然三百年来人们一直只痴迷于此书的表面故事,但实际上其背面隐写的故事更精彩!这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大家就能充分地体会到。
  @庖丁解牛999 135楼 2014-05-22 13:43:12
  乍一看挺气愤,通读后觉得说的有些道理,我拜读过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楼主能驳一下周汝昌的观点吗?
  -----------------------------
  老周上了胡适的当了,一辈子没有跳出来,此书与曹寅家没有关系。几百年以后,如果有人研究说《毛主席语录》写于1600年前后,然后还引经据典地论述确认这是绝对正确的,你知道了会是什么感觉?

  那此书的另一个书名《风月宝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很严酷,连汉人读“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这样的唐诗都有可能获罪,所以作者自然在行文用字的时候肯定倍加小心。其实《风月宝鉴》中的“风月”表面上看是指男女那方面事,但实际上另有所隐,按照“一喉二歌”的思路来看:“风”字即“清风”,可以解为“满清”,而“月”字即“明月”,可以解为“大明”,“鉴”字本身是指镜子,“以史为鉴”的意思是说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为后人提供参考借鉴。所以《风月宝鉴》这个书名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指“明亡清兴、改朝换代历史为我们提供的借鉴与反思”!这就是《红楼梦》这本书反面故事的主旨,此书根本就不是一本爱情小说,而是一本隐写的历史!在第五回仙曲中《红楼梦引子》里有这样一句: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又是何意呢?“怀”是指怀念吗?其实这里的“怀”字有“归降,使降顺”之意,在贾谊的《论积贮疏》中有“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中的“怀”就是这样意思。所以“怀金悼玉”指应该是:虽然我们不得屈服于满清,但我们依然想念着大明!也就是说此书的本意并不是一定要“反清复明”,更多的是对明亡的反思和对大明的怀念,在第七十回里探春说过一段话: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些话说得相当的深刻!作者认为那么大个汉人的江山居然这么容易地就亡国了,首先应该是汉人自己内部出了问题,所以人家一定要深刻反思,这一点很重要!也让我们明白作者应该是史学家,而非反清义士,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后人保留下一本明亡的历史。让人感慨的是三百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它当成了情色小说,我们都跟贾瑞犯了同样的错误,幸运的是我们还没有丢掉小命!
  那《石头记》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明朝最早的国都是南京,南京的别称为“石头城”,作者不敢提明朝后来国都北京,所以只好用最早的国都南京的别称来代指明朝,所以“石头记”就是暗指此书写的是“明朝的历史”!
  在第九回里,宝玉的书童茗烟大闹学堂,要知道“茗烟”这个名字也很有深意,应该是谐音“明朝化烟”之意,而他骂的“金荣”这个名字也另有含义,我们都知道满清又被称为“后金”,所以“金荣”自然是指满清发达之意,在这一回里茗烟是这样骂金荣的:
  “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可见作者对满清无比愤恨和鄙视!而这样露骨的“指槡骂槐”居然没有被“程高本”删掉,实在让人意外!估计是“清朝广电总局”对一些关键字审查不够严格。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给大家找到更多令人瞠目结舌证据来,而且这些证据很多都是一百年来、甚至三百年来几乎没有人看出来过,会有足够的铁证让大家坚信故事的背景就是发生在明朝末年,到时候我相信大家会像我一样心中充满了震惊和兴奋!下面我将首先暴料一个书中重要人物的历史原型,料是相当的猛,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失望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三 首次揭开“冰山”和“雌凤”的大秘密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梦”和“幻”这样的字眼儿,搞得让人感觉其中大有禅机似的!其实这不过是作者想强调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意思,贾家应该就是谐音“假家”,一个虚构的根本不存在的人家。九道门的宁国府暗示我们贾家应该是在影射末世的明朝皇宫,也可以理解为大明的江山,作者用“以家寓国”的手法,用贾家的家败来比作明朝的灭亡,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就是说本书的作者应该是经历过亡国之恨的明朝的遗老遗少,按时间来算,这帮人肯定活不到乾隆时期,所以此书的成书时间应该肯定是在康熙年间!其实这样的证据不是没有的,比如清代有一本“弹词”小说,名叫《何必西厢》,又名《梅花梦》,书中文字两次提到《红楼梦》,而且是《金瓶梅》与《红楼梦》两书并提:
  
  “雍正甲寅年”仲夏桐峯外史谨序。
  还有“翼云”和“桐峯外史”的章。这两张图片是我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拍到的实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亲自用手触摸一下近几百年前的古籍善本《何必西厢》,很让人有感觉哟!序中提到的“雍正甲寅年”也就是1734年,而红学家们所确定的《红楼梦》开始创作的时间为1744年,也就是说有人在《红楼梦》开始写作之前十年就看到过《红楼梦》了!这实在是太穿越了吧?“红学”的研究简直荒唐得令人发指!“红学家”为什么不敢出来解释一下呢?而且这个序清楚地注明此书已经是第二版了,也就是说早在1734年以前《何必西厢》第一版出现之前《红楼梦》就已经流传于世了。但这些证据与“红学家”的研究相矛盾的,因为没有按照“红学家”的意愿出现,自然不被“红学家”承认了!这难道这不是学术丑闻是什么呢?应该说一点都不过分!
  @askliu 190楼 2014-05-22 15:15:28
  很喜欢看红楼梦,支持楼主的解析。又有以下疑问:
  1.关于前面“太医”部分的解释,是否这里的太医只能给皇家看病。随手百度了一下,好像并不是。
  2.如果说作者的写法非常超前,那是否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超前”的写法来解释。
  3.支持材料,包括楼主手中的各版本的红楼梦,是否可以作为举证材料,毕竟都有删改。
  4.希望楼主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己也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希望避免“走火入魔”。
  -----------------------------
  谢谢关注,我试着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1 也许太医可以给别人看病,你认为可能好几个太医一起从北京到几千里以外的江宁给一个级别很低的织造府家的人看病吗?
  2 我说的“超前”这个词确实有些超前了,等你看到我在后面的论述就会明白,我说得太早了。
  3 你说的材料我会尽量告诉大家的,而且尽可能的可靠。
  4 “走火入魔”的人确实很多,但我尽可能的用让人信得过的证据给大家看,我对我的证据和结论还是很自信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