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作者是一群明朝的遗民,他们要写一部明亡的历史,但苦于清初当时残酷的文字狱的大环境,所以用宝、黛的爱情故事来掩人耳目。大家都知道黛玉早死了,自然她的死就象征着崇祯之死,才会有宝玉最终跟宝钗结婚的结局,说明崇祯皇帝没有把握住皇权,大明皇权最后被一个“金”人抢走了!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人都会明白,这当然是指满清了!因为满清之前叫“金”。在第九回里茗烟是这样骂金荣的:
  “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骂得实在是痛快!之后茗烟还接着骂了金荣一大串非常难听的、少儿不宜的、必需加“马赛克”的话,也让在场的人一个个惊呆了!这样露骨的话作者居然没有被清朝政府“查水表”也让人感觉很意外?而这回里还有一条批语也说得很明确:
  二人唬的忙回头看时,原来是窗友名金荣〖蒙双行夹批:妙名,盖云有金自荣,廉耻何益哉?〗
  看来无论是作者还是批书人都对“金”极度厌恶和仇恨,所以宝钗的身份就明确了,也就是说宝、黛、钗三人之间的三角恋爱象征着满清从大明手中抢去了皇权,大明失去了汉人的江山!我们再看看第三十五回有这样一段:
  宝钗坐了,因问莺儿“打什么呢?”一面问,一面向他手里去瞧,才打了半截。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这些看似闲聊的话中充满了“一喉二歌”的味道,象征意义非常明确,莺儿给宝玉的“通灵宝玉”打个“络子”,宝钗不让用大红色,为什么呢?因为大红暗指的是“朱”,所以《红楼梦》也就是“朱楼梦”,明朝的皇帝一个个都姓朱,作者不直接用“朱”字,用“红”色来影射“朱”字,而宝钗反对大红色!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了,自然是指她影射的身份不喜欢大明,而最后她居然选定的是“金”线!因为“金”象征着满清!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只看表面故事,而是同时也能看到反面故事中的各种隐寓。这些暗示明明是在告诉我们她不是明朝阵营里的人,宝钗的身份象征着满清!
  但是好像大多数人都没有从书中看到宝钗的半点儿不好呀,根本想像不出宝钗进贾府有什么阴险的勾当,更不敢想像她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她真的是跟黛玉来抢宝玉的?好像书中并没有太明显的这方面的描写呀?其实书中早已经写明了,只不过用的是象征性的、隐寓的手法,这就需要我们留心去看,仔细地体味。我们看这样一段描写: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围观: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V哥掰谎 124楼 2014-05-22 13:13
  原来这应该就是《红楼梦》书名的真正来历!居然与“明亡清兴”的 历史 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里提到的“悼红轩”,表面上看是指怀念自己以前的“红颜知己”,就像作者在第一回里有这样的描述那样:
  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
  -----------------------------
  @昭陵六郡 9326楼 2014-06-08 18:44:52
  楼主,有个问题很奇怪:按你所说,这红楼梦里采用极端曲笔来写明朝的事,但是实际上所写的那些东西在正史里面不是写得很明白吗?用得着这么费劲吗?
  -----------------------------
  建议你查一下“明史案”:
  浙江乌程(今吴兴)南浔镇富户庄廷鑨,因病眼盲,想效仿历史上同为盲人的左丘明,著写一部史书。但又匮于自己所知不多,便去买得前明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的明史遗稿,延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加以编辑。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全都是清朝所忌讳的。到了1661年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1663五月二十六日庄廷鑨明史案正式结案,此案先后因此狱牵连千余人,所有被羁押的犯人在杭州虎林军营被集中宣判执行,囚犯集中在弼教坊广场上等候发落,被杀者共七十余人!

  《红楼梦》中自然要悼明骂清,贬低满人,这才是问题所在。

  梁恭辰清人的记载说得就更明确了:
  满洲玉研农(麟),家大人座主也,尝与家大人曰:“《红楼梦》一书,我满洲无识者流每以为奇宝,往往向人夸耀,以为助我铺张者……其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书为污蔑我满人,可恨,可恨。若果尤而效之,岂但《书》所云‘骄奢恶佚,将由我终’哉!我做安徽学政时曾经出示严禁,而力量不能及远,徒唤奈何……那绎堂先生亦极言:‘《红楼梦》一书为邪说卜行之术,无非糟蹋旗人,实堪痛恨。我拟奏请通行禁绝,又恐立言不能得体,是以隐忍未行。’”

  当年的满人可以看得很清楚,而现在只有我们的“红楼梦”看不懂。
  在第二十七回有一段非常有名的描写:“宝钗扑蝶”,这一场景一直以来成了宝钗标准形象,现在出现的各种宝钗的造型中大都是“宝钗扑蝶”为主,就象一提黛玉大家马上能够联想到的就是“黛玉葬花”一样。而“宝钗扑蝶”的描写却相当的深刻、相当有内涵,大家可不要简单地光在脑子里意淫她的扑蝶的镜头了,面是要仔细思考其中的寓意:
  “(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本来猛一看,我们会觉得这个情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描写的是一个青春少女扑蝶的动人场景,宝钗给人的印象一向很稳重、端庄的样子,这里忽然有这么一段描写,实在是让人有些意外,但她毕竟还是个闺中少女,内心深处应该有朝气蓬勃的一面,而她扑蝶的场景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但这应该是表面故事的情节,我们一定不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然我们跟“红学家”们一样,也成了贾瑞了。
  大家请注意宝钗扑的可是“一双玉色蝴蝶”,作者为什么别的什么颜色也不写,而偏偏写“玉色”呢?而且还是“一双玉色”的?这个写法实在是太奇怪了!这我们得好好动动脑子,可千万别放过去,因为这个细节相当重要,这“一双玉色蝴蝶”应该是象征着“宝玉”和“黛玉”二人,他们本是恩恩爱爱的一对恋人,而宝钗却去扑它们!这是什么意思?作者应该是借此暗示了宝、黛、钗三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宝钗应该是一心想破坏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的!但她有没有成功呢?书中描写她并没有扑到!这就说明:她的努力一直没有成功,这一双玉色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居然飞走了!而且还“将欲过河去了”。看来宝钗是白费了一番心思,在这部分描写里有一条批语:
  〖甲戌: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这条批语是在暗示我们:宝钗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严守封建礼教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很有心计、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出来的人。宝钗一家进京之后以她候选的名义在贾家一住就好几年,这本身就叫人感觉很奇怪:她又不是像黛玉那样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自己又有母亲又有哥又、有房子、又有买卖,属于典型的“白富美”,但她居然在贾家住着就是不走,贾家除了生得一副生得好皮囊的宝玉以外,还有什么更能吸引她花费几年的时光不肯离开呢?所以“宝钗扑蝶”的内涵不是那么简单,越挖掘越会让我们震惊!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围观: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们再看看第八回的回目是:
  《比灵通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金莺露得什么意呢?为什么还要“微露”?露的只能是宝钗打宝玉主意的意。我们从前八十回中的情节里细细分析宝钗的举动后就会发现:每当黛玉跟宝玉在一起的时候,宝钗就会忽然出现,比如在第十九回里,宝玉跟黛玉两个人在床上讲小耗子精的故事,正讲到热闹的时候,宝钗就不期而至,来得可真巧,早不来晚不来,时机把握得真准,连二人出轨的机会也不给!而在宝玉跟宝钗在一起的时候,黛玉也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赶到。在第八回中,宝玉在宝钗房里研究金锁与“通灵宝玉”的事情,黛玉忽然来了,见到这个情景她还醋味十足。有几次都是黛玉来之前宝钗就先来了,比如宝玉挨打后,她就先于黛玉而来,而且还带了一瓶药,给人感觉比黛玉还体贴!献殷勤味道十足。又如在第二十六回里,宝钗来看望宝玉,晴雯因为和碧痕拌嘴生气因而抱怨宝钗:“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晴雯的气话中无意中透露宝钗经常来看宝玉,而且居然还是“三更半夜”才来,而且还坐着不走!她作为一个知书达礼的女儿家这么晚来一个小伙子屋里,这个意思还不明显吗?这个事件还导致了黛玉因误解而醋性大发,伤心欲绝,第二天哭哭啼啼地去葬花!我个人感觉这也是后回“金玉姻缘”取代“木石姻缘”的伏笔。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和黛玉正在聊天:
  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宝钗的不断出现,果然让黛玉心情紧张。紧接着,宝玉看到了宝钗的身上雪白一段酥臂,不觉看呆了,这个时候黛玉及时出现,把这事给搅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你会发现宝钗和黛玉在暗地里较劲的意味十足!然而毕竟黛玉与宝玉从小就在一起,感情非常深,宝钗想在他俩之间插足还是很有难度的。
  其实作者实在是狡猾,不但让黛玉和宝钗二人经常在宝玉面前轮流出现争着出镜,为了不让读者看烦了,又时不时让史湘云出场,这让黛玉更紧张了!在第二十回里,湘云第一次出场,这里有一条批语,说得意味深长:
  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庚双夹: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这条批语不但交待了作者这样安排人物出场的目的,还透露了宝玉后回与宝钗结婚的情节,也让“金玉良姻”做实了。在第三十一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
  这是在讲作者除了让宝钗不断与黛玉争着在宝玉面前出现以外,又特意安排了湘云出场,让这个局面更复杂一些,让黛玉的醋味更足,让故事更好看。但很快我们就发现湘云在这宝钗和黛玉争宝玉的较量中只不过是个打酱油的,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威胁,这就是所谓的“间色法”。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围观: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