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一回顾,818大白兔的成长史

  番外
  
  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们的国土面积差不多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一样的封建王国林立,
  一样的战争频繁
  而是什么原因让欧洲走向了一个多国并存的局面
  我们却是始终要走向统一
  
  一个法国人和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语言差异
  不会比一个东北人和广东人来的大
  那是什么力量,
  让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一次又一次的从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其实只有一个,
  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像水流一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
  吸纳了不同的文化的养分,壮大了自己
  所以今天的法国人会介意说英语
  而一个非东北的中国公民却毫不介意说忽悠
  一个非广东的中国公民一样可以坦然说你走先
  这就是大国的胸襟
  
  要说大国胸襟的极致
  应该说非大唐莫属
  在那段时间的中国,可以说是今天的美国
  唐太宗曾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认为,外国的风俗人情与中国不同,“不必猜忌”,
  如与他们搞好关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因为唐朝的强大,
  不仅统治者以以博大的胸怀看待外国,
  唐朝的百姓也充满着民族自信心,
  唐人可以穿胡服,习胡旋舞
  胡人也可以这里生活,
  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婚丧习俗
  不过,并不代表哪一方有什么特权
  
  胡人要是娶了汉人女子,那得入乡随俗
  哪怕是汉人妾室,就不能带回国了
  胡人之间的问题,
  可以由按他们自己法律解决
  而涉及到汉人的问题,
  则严格按照我们的法令执行
  
  归顺后的少数民族
  ,接受也影响了汉族文化
  在当时的长安城,
  穿成什么样都很难引起围观
  因为本来就异彩纷呈
  
  胡人学习汉人的语言文化
  汉人也好奇胡人的林林种种
  大诗人白居易就在自己家的庭院里
  公然搭建起了两顶天蓝色的帐篷
  在毡帐中大宴宾客
  更多的文化交流就不再赘述
  接下来,要说大唐的少数民族将领
  
  很多人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在太平时节还不那么明显
  一旦到了战场,一切都会变得分明
  先来说说阿史那社尔的故事
  
  阿史那社尔,东突厥处罗可汗的小儿子
  智勇双全,11岁就成了部落首领
  统治着铁勒,回纥这些小民族
  他在位十年,
  采取的政策是休兵养民,不好征战
  
  可他的族人却不是如此
  他们经常滋扰中原,
  社尔的劝阻无人理会
  终于有一次,他的叔叔颉利打到了长安城下
  刚刚当上皇帝不到20天的太原李二
  竟然被逼得亲自出马来到渭河边
  与颉利可汗签下“渭水之盟”
  (也就是你退兵,我出钱什么的)
  
  那是阿史那社尔第一次见到李二
  他深深记住了这个人
  这个只带着六骑却泰然自若虽千万人吾往矣气势非凡的大唐天子
  
  回到草原,西突厥内乱,
  阿史那社尔把握时机,
  一举占领了西突厥汗国土地的一半,(大半个新疆)
  拥有部属十余万人,自称都布可汗
  繁华不过是昙花一现,
  此后的王族自伤残杀
  让阿史那疲累不堪,
  东突厥也已被复仇的唐太宗所灭
  带着剩下的几万名部众,
  阿史那社尔想到了渭水河边的那个人
  到中原去,那里有真豪杰
  
  贞观十年,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率部归唐
  他把部落众人安置在甘肃灵州,只身一人入长安
  把此后的命运交给了太宗李世民
  
  大唐的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
  外族大把,恐怕要占到一半人了
  阿史那社尔投诚的时候,已经是算晚了
  可是李世民却很器重他,任命他做左骁卫大将军,
  负责守卫皇宫北门、决定过大唐生死的玄武门
  
  一年以后,还把妹妹衡阳公主嫁给了他
  婚后三年,高昌王依附西突厥,
  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入唐
  并发兵袭击伊吾,焉耆等国
  
  高昌是唐王朝通往西域的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出征西域
  阿史那社尔就是行军总管,
  跟随吏部尚书侯君集出征西域高昌
  那是当年社尔的势力范围,
  也就是今天美丽富饶的吐鲁番
  胜利后,侯君集私下取走很多珍宝
  下面的军人也如此仿效
  只有阿史那社尔说,没有奉召,他分毫不取
  回京后,李世民送他两个字“清廉”
  赐予他高昌宝刀,杂彩千段,封毕国公
  对于唐朝的臣子来说,
  国公就是一生中能得到的最高荣耀了
  
  贞观十九年,太宗以高丽以高丽盖苏文杀主害民,
  亲率六军前往征伐
  阿史那社尔也奉命出征,此战之中
  社尔表现英勇,中了箭就拔掉再战,敌军见而生畏
  大获全胜回京之后,李世民加封社尔为鸿胪寺卿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为打通西域商路,
  决定发兵攻灭龟兹(今新疆库车)。
  他任命阿史那社尔为三军总司令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向西进攻龟兹
  天知道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眼光和信心
  对反对的意见充耳不闻
  让来自西域的突厥王子带领着铁勒13州、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十余万骑
  去他们的老家出征西域
  
  或者在很多人看来,
  他们是一支“准联合国军”
  但在李世民看来,他们就是唐人,唐军
  事实证明,
  阿史那社尔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
  
  他熟悉西域的情况,又能谋善战
  出征龟兹时,他不是直接去攻取龟兹王城,
  而是分兵夹击,各个击破,俘虏其王。
  在龟兹另立新王,得到了龟兹人民的支持。
  破处月、处密、占龟兹都城、大拨换城五座城邦、
  击退西突厥军队于碎叶川西、
  虏龟兹国王和贵族,押于阗国王入长安……
  
  这一战,震动的是整个西域中亚,
  700多个城市纷纷归附
  疏勒、于阗、安国抢着要来劳军。
  于是,阿史那社尔很聪明地,在西域设“安西四镇”
  (龟兹、疏勒、于阗、碎叶),
  高调宣布“主权在唐”。
  大唐的疆界从此推进到了帕米尔高原和中亚。
  分离400年后,大漠绿洲、天山雪岭又一次回归中原的怀抱。
  
  然而世事总是那么无常,造化弄人
  最快乐的时候会发生最悲伤的事
  贞观二十三年,
  凯旋而归的阿史那社尔志得意满
  他没有想到长安等待他的是皇帝的噩耗
  天可汗与世长辞
  
  一向收敛自己的阿史那社尔做出了平生最热烈奔放的一件事
  毁容自残要求为大唐天子殉葬,
  他要在另一个世界守护他的君王
  新的皇帝制止了他的行为,
  告诉他父亲的遗嘱
  
  李治按照阿史那社尔的样子塑成石像
  那个深深眼窝高鼻子的外族人,
  就那样站在了昭陵的墓道上千年
  六年后,阿史那社尔病死,
  到死的那天,他也没有选择回到西域故乡
  他终于可以在地下常伴他的君王
  昭陵最近的武将墓,
  就是这个突厥王子,大唐悍将
  
  
  
  阿史那社尔在大唐,绝不是一个人
  与他同时的契苾何力一样如此
  
  契苾何力,突厥铁勒部人,
  祖父父亲都是可汗
  契苾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
  632年贞观六年 ,
  他与母亲率领本部一千余众内属,
  唐太宗将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
  并任命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
  他很快就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和过人的军事才能。
  开始为太宗南征北战
  
  关于他的事迹,我只说一件
  贞观十六年契苾何力回凉州看望他的母亲。
  一些部落首领反叛,
  胁迫他的母亲和弟弟一同归附铁勒部之一的薛延陀,
  何力极力劝阻。众人不但不听,
  反而将何力绑至薛延陀处,何力誓死不屈,
  
  他大骂薛延陀可汗,拔刀面向东方大呼:
  “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
  当即割下自己左耳,以示对大唐的忠心。
  唐太宗闻听此事,感动地流下眼泪,
  立即派人同薛延陀进行谈判,
  以给薛延陀下嫁公主为条件,
  要求薛延陀安全交回契苾何力。
  
  太宗去世后,要求殉葬相伴少民的,还不止以上两人
  是什么使这些骁勇善战,
  桀骜不驯的少数民族人民愿意以死相报
  除了士为知己者死,还有的,
  就是大唐包容的力量,民族之间的公平有爱
  
  当大唐动用国库资金,
  为战争中为掠为奴隶的汉人赎身的时候
  那些流离失所的突厥,铁勒,室韦、乌罗护等异族百姓一样的“国民待遇”
  ——为他们赎身,资助他们回家
  当一部分汉人要求把战败的突厥人迁往岭南,强迫他们改变生活习惯
  或者把他们赶到更偏远的漠北苦寒之地的时候
  大唐君臣没有这么做,
  给他们丰美的草场,让他们继续放牧生活
  大唐用他的文化,气度和包容,改变了血统的力量
  这才有了当面对同族要挟时的那一句,我是大唐的子民
  
  千年之后,我们还是一家人
  
  时间过了千年
  这里想和大家说说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
  说是抗美援朝,更准确的说,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联合国军
  而大家恐怕未必知道的是,
  我们的部队,也不只是汉家儿郎
  
  1951年的西北,
  一年之内有两万四千多名少数民族同胞加入到人民志愿军的行列里
  仅仅是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山三个地区,
  就有七千多少民要求参军
  内蒙古的一个叫嘎查的行政村,
  有六十多个青年带着自家的马参加志愿军
  贵州兴仁县的一个少数民族妇女,
  把结婚才五天的丈夫送上战场。。。
  
  不仅出人,对于物资,少民的捐献也是不遗余力
  蒙古族同胞捐赠了牛羊肉干,肉松三万多斤,还有马匹
  不仅如此,还献出可以购买三十一架战斗机的巨额现款。
  桂西僮族自治区各族人民捐献了三百五十多亿元,
  可购置二十三架战斗机,超过原计划的一倍。
  新疆省各族人民掀起热烈的捐献武器运动,
  仅伊犁、塔城、阿山三专区就捐献了人民币八十多亿元,
  马两千多匹,羊六万多只和粮食四十多万斤。
  仅有五万多人口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区(相当于县)的藏族农、牧民在四十天内就捐献了“天祝号”战斗机一架。
  藏族自治区捐献了“藏族号”高射炮一门。
  还送上麝香,鹿茸,虫草等珍贵药材
  宁夏省回族人民聚居的同心县也捐献了一门大炮。
  
  迪化市的少数民族人民中,
  有一个名叫韩宝旺的七十五岁的老人,
  为了捐献武器,从七月一日开始每天上街捡拾字纸,
  到九月中旬止,他已拾了六百五十斤字纸,
  将卖得的钱全部捐献,
  
  甘肃临潭县清真西道堂的回族妇女,
  捐献出许多珍藏多年的银洋、金戒指、银锞、银手镯等,
  她们说:这些是我们保存了许多年的心爱物品,
  我们要拿这些心爱的东西来表示自己的一点爱国心。
  
  甘肃一个回民给毛爷爷的信,
  可能代表了当时大部分少民的心情
  “我们全组十七户,从前没有一家人吃过一天饱饭。
  今年,不但每户都能吃得饱,穿得暖,
  而且全组还买进六头牲畜,新修了五间楼房和十六间平房。
  从前我们的娃娃没有一个上过学,
  今年就有十个男孩和四个女孩入校读书了。
  这样美好的生活我们不能让美国侵略者来破坏,
  因此我们一定要加紧增产,努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
  正是这千千万万个不同民族老百姓的支持
  才有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上甘岭的那场战争里,
  第一场战斗大部分都是苗族士兵
  用血肉之躯堵住机枪的不只有黄继光,
  还有二十六岁的苗族士兵龙世昌
  
  而另一个苗族士兵刘兴文
  在朴达峰阻击战中。
  与副指导员坚守前沿阵地,打退美军两次冲击。
  副指导员牺牲后,
  又独自打退敌人两次冲击。
  后转至另一阵地,与一名机枪射手连续打退敌多次冲击。
  当晚插入敌侧后袭击敌群,夺回前沿阵地,坚守一昼夜,
  击退敌班至连规模的七次进攻,
  毙伤敌百余人,保信阵地,直至兄弟连队接防。
  他牺牲时,不过才二十岁,还是家中的独子
  
  谁无父母,谁无子女,谁舍得自己的亲人
  为了自己的家园安宁幸福
  就是这些平时普普通通的百姓,
  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最坚不可摧的长城
  这座长城凝结的是五十六个民族万众一心的坚韧
  有谁能说,我们不是一家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