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小天2011
经济学我也是门外汉
要推书的话,
首选肯定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了
名字听起来很教科书,
内容却是生动有趣,道理也说得很明白
还有牛奶可乐经济学,也值得一看
@麦町上的狐狸 回复日期:2011-05-31 11:34:28
欧洲出毒黄瓜事件了
额,狐狸也要注意啊
欧美都爱吃生吃蔬菜
还是按中国传统,煮熟了吃比较好
(不过,黄瓜番茄我也爱生吃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严重)
大家都要注意饮食
病从口入是真理
@yolandache
关于广场协议
其实早在08,09年,就有日本媒体发问
为毛老美不逼中国签《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经济发展迟缓,财政赤字外加通货膨胀
为了改善通货膨胀,所以就采取高利率政策
这导致美元汇率的急剧上升
于是打击了美国的出口业,经济进一步恶化
而与之相反,日本却在美国的“保护下”
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越战,
让日本工业得到了不少订单,
也间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小人得志就癫狂,
1985年,当鬼子一跃成为老美的第一大债权国时
鬼子脑袋发热了,全美到处置业
买企业,买土地,连好莱坞都可能改姓了
老美哪受得了这个,自然要剪羊毛了
就在85年9月,五大流氓的财政部长和五国央行行长
(兔国连打酱油的份都木有,代替兔国的是联邦德国)
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协议
让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的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广场协定了
协议规定,日元和马克要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
协定签署后,各国联手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
美元汇率下滑。美国出口复苏,经济增长
而日元每年升值大过百分之五
于是投资日本的股市和楼市就成了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此后的五年里,股价每年涨30%,楼价每年涨15%
同期日本的GDP年增长只有5%
日元升值导致实体经济越来越难做
既然股市楼市都比实业好赚
那生意做不下去的生意人,
自然把钱放进长红长牛的股市,楼市
同时国外的热钱也大量涌入日本
等到热钱撤退的时候,日本也收紧货币政策
股价跌了,楼市垮了,银行坏账出来了
日本进入了十几年的衰退期
当初牛B闪闪买下来的美国物业,资产
又给低价卖回给美国人
日本人辛苦奋斗几十年
一朝回到二战前。。。
现在的兔国面临的处境和当初的日本是多么相像
我们积累了几十年的经济成果
我们是美国第一大债权国
我们和当时的日本,最大的区别
就是我们不是老美的跟班,不需要他的“保护”
自然也不想交给他“保护费”
日本当然阴毒的希望主子也来剪兔子毛
可是兔子,是钢牙兔,老鹰也难啄下嘴
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我们升值,
却是按照我们自己想要的节奏升值
不仅如此,还主动出击
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本币结算
进一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性
如果要贸易制裁,兔子直接反制裁
更可怕的是,这个兔国,不民煮,不自由
股市沉浮,外资热钱也很难操控
你想做空,兔子爹自家先做空自己
好吧,2700点,2600点
进来吧,也卷不走多少钱
(所以这几年,别指望股市能大赚)
楼市,限购令也出了
炒吧炒吧,也不容易了
更重要的一点,
中国老百姓比世界上哪个国家都爱买楼
所以要打垮,很难
老美对付兔国,还有最后一个绝招
当然也是几乎不可能出的一招,就是战争
有人说伊拉克战争其实是经济战
打得就是欧元,哪是萨达姆
的确如此,美元不能容忍,
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霸权被挑战
哪怕是一直的盟友,共同普世价值的欧盟
也是要坚决狙击的,希腊就是老美给欧元掺的沙子
其实当时广场协定
打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德国
但是德国就没有像鬼子那样惨淡
当时的马克也大幅升值了
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如果工资水平也下降
那么可以冲抵升值给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同时最好又要增加内需,来弥补出口方面的损失
这就要求工资上去,拉动内需
看起来两相矛盾的事情
却因为一件事的发生,给同时解决了
德国统一了
苏联挂了东欧散了
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了
于是,新的市场出现了,新的劳动力加入了
整个德国的工资水平下来了
而内需也因为新市场的出现扩大了
再后来,欧元产生了,欧元区出现了
德国制造有了更大的“内需市场”
美国的心思也主要不再打德国上面
于是德国人幸运的躲过一劫了
(当然消化东德,也是有压力的
德国采取了平衡政策)
就是德国联邦政丅府要保证生活在各个州的德国人,都能享受公平的生活。
所以搞出一个德国平均标准出来,
那就是所有的德国州,要按照这个平均标准来行事。
那么富裕的德国州,就要向贫穷的德国州做财政转移支付,
从而让大家可以得到均衡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入的东德各州,
自然就享受到了这个财政支付,
这样就把德国的内需给提升起来了。
因此可以这么说,德国的内需提升,是靠财政政策来完成的。
而日本人的内需,是靠货币政策,靠银根放松,利率放低
这还不正中美国人下怀,鬼子算是死得其所了
兔国的市场内需,也是全世界独一份的大
所以上千年来几乎没有开疆拓土的冲突
因为自己就能过得很好
所以兔国只要能保证人民医疗养老,
拉动内需,不是问题
所以上千年来几乎没有开疆拓土的冲突
----------------
--------
更正,有错字
几乎没有开疆拓土的冲动
@忆小天2011
哪有跑?
冲杯咖啡再来
@yolandache
做狗不容易啊
其实,做盟友都不易
何况人家家养的“宠物”
欧元,老美还不是一样打压
只要影响到美国利益了,谁都没情分可讲
转一篇关于石油美元的文
写得挺有道理的
可惜我都不知道原作者是谁
全球石油交易的结算货币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沙特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
沙特同意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其他国家也对此表示同意,
从那时开始,如果哪个国家要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购买石油,
那就必须支付美元。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几乎囊括了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家,
在全球石油供应中几乎占据统治地位,
那些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的产油国后来也逐渐接受并适应了这一规定。
美元自此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石油交易的结算货币
美国全球霸权的实质基础——“美元石油”
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地位是维系当今美国全球霸权的经济核心。
目前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都用美元计值,
各国中央银行储备的三分之二也都以美元资产的形式持有。
世界各国除美国和美元化国家以外,都必须大量储备美元,
在国际贸易当中也必须大量使用美元。
这就造成了“全世界都在使用美元,而只有美国在生产美元”的局面。
美国政府只要一按印钞机的启动按钮,
数以亿计的纸币就如潮水般涌向世界各国,
瞬间换回世界各国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商品、各种宝贵稀缺的财富与资源。
正是依靠美元的支撑,依靠美元纸币换回的商品、财富和资源,
美国政府才把美利坚合众国建设成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美国才成了全世界超重人数最多的肥胖国家。
有心的朋友只要深入想一想,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一定要把美元作为全球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呢,
为什么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这么买美元的帐呢,
难道美元就真的这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二战后“美元—黄金本位制”取代“金本位制”
和上世纪70年代初“美元本位制”取代“美元—黄金本位制”这两波历史事件说起。
金本位制是在英国霸权主导下,支撑上一波全球化浪潮(1870-1913年)的国际金融秩序。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的跨国流动直接与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相连。
进口国等于是用黄金来支付进口。
由于一国的黄金储备有自然的限制,
该国只有靠出口来增加黄金储备。
当黄金流失到一定程度时,
该进口国的物价必然下降从而使得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上升。
同时,原来出口国的物价必然上升从而使得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因此,黄金的流动在动态过程中维持各国货币在等量黄金购买力方面的汇率,
并防止各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严重的不平衡。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都在储备黄金。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争的最大得益方,
美国一跃坐上霸主宝座,为了体现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老大地位,
1944年7月,全球44个国家
(那时候独立国家的数量不像今天那么多,
44个国家基本代表了当时的世界)
的300多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
“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
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
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采取的是“美元-黄金本位制”。
在这种体制下,各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
美元则与黄金以固定的价格挂钩,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各国储备的硬通货。
各国的中央银行可以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储备的是美元和黄金,但美国必须储备黄金。
至此,“美元—黄金本位制”彻底取代了运行了70多年的“金本位制”,
美元第一次和黄金强行捆绑在了一起。
架不住“美元就是黄金、美元可以换回一切”的强大诱惑,
美国政府逐渐开始滥发纸币,启动了第一波用纸币榨取世界财富的浪潮,
到了70年代初终于后继乏力,在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下,
美国政府再也无力再用黄金换回各国持有的大量美元,
尼克松政府不得不于1971年宣布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
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政府背弃了当初与全世界订立的约定。
为了阻止随时可能出现的疯狂抛售美元的世界性浪潮、
为了阻止美元汇率一泻千里形同废纸的噩梦、
同时也为了挽救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又想出了更为阴损的一招,
将美元与石油强行挂钩,
这才出现了美国与沙特乃至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订立的把美元作为石油交易唯一定价货币的“不可动摇”协议。
这样一来,为了购买石油,各国依然必须储备美元,
而美国必须牢牢控制住全球石油的供应来源,
牢牢把持住全球石油交易的定价权。
至此,“美元本位制”取代了“美元—黄金本位制”,
这一体制一直延续至今。美元这一次和石油强行捆绑在了一起。
从这两波历史事件可以看出,
美国政府已经习惯于强行把美元与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各种命脉资源捆绑在一起,
美元先与黄金挂钩,结果失败,接着就想出和石油挂钩的招数,
从而挟持各国默认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地位。
然后美国就开始滥发美元,用事实上废纸一样的纸币榨取全球各国的财富。
从当今美国政府再次面临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局面可以看出,
美国政府根本没有吸取上一次美元与黄金挂钩失败的教训,
或者说“美元石油”根本就是又一场精心策划、
已经持续了30多年的全球欺诈阴谋,
美元就是美国政府向全世界开出的空头支票,
美国已经习惯于绑架全世界,欺诈全世界。
默默哭泣的是世界,幕后狂笑的是美国。
“欧元石油”的兴起是引发伊拉克战争、伊朗战争的终极原因
如果没有欧元的诞生,
那么“美元”在全球石油体系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一直延续下去,
其他任何一种货币都没有能力撼动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超霸地位,
可欧元偏偏在法、德这两大欧洲传统大国的力挺之下于1999年元旦正式诞生了。
欧元仰仗其作为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荷兰、
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卢森堡、希腊等十二国公用货币的身份,
不仅继承了传统欧洲大陆势力在全球的影响与人脉,
而且拥有高于美国的GDP后盾,
因此,欧元自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地肩负起抗礼美元、
促进多极化进程发展的历史使命。
总揽当今国际政治舞台,欧元与美元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几乎无处不在,
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从政府到民间、从产业到市场、
从科技到能源,处处都有两“元”争霸的身影,
但最终决胜负的战场却还是“石油战场”。
主导欧元的各国早已不堪忍受美国对国际油价的肆意操纵,
同时又耐不住产油国频频递送的秋波,
终于向“美元石油”发出了挑战,
但由于欧洲国家的怯懦,伊拉克与伊朗成了两“元”交锋的牺牲品。
(一)美国对国际油价的肆意操纵已经惹得国际社会天怒人怨
“石油是经济的血液,石油价格却是美国的无敌利器”,
利用“石油价格”来打压竞争对手是美国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屡试不爽的战略阴招。
在3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先拼命压低油价,活活拖垮了苏联,
如今又拼命哄抬油价,试图耗干正处于崛起前夜的中国和法德等国。
二十世纪80年代的苏联就吃够了石油降价的苦,
由于苏联是当时举足轻重的全球产油大国,
石油出口收入在苏联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
为了断绝苏联的石油财路,
当时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联手把世界油价压低到每桶7至8美元,
根据测算,油价每降低1美元、
苏联就将损失1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
苏联经济发展顿时陷入了停滞。
上世纪的80年代,苏联对内正在大搞民主化改革、
全力整顿勃列日涅夫时代遗留的僵化体制,
对外又要支撑阿富汗战争、应付一大群嗷嗷待哺的小兄弟,
苏联政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花钱,
石油收入的降低最终间接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导致了社会的动乱,
同样是苏联解体的死因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眼看就要进入崛起复兴的历史新阶段。
为了遏制我们的发展,美国再一次祭起了石油武器,
只不过这一次美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拼命哄抬国际石油价格,
把国际油价一直哄抬到每桶60美元的历史高位,
并且推动油价朝着突破100美元的势头继续飚升。
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石油体系当中,
美国可以继续按出厂价购买本国、加拿大、墨西哥
以及中东的石油,美国的盟友(英国、以色列、日本)可以按照批发价从美国手中购买石油,
被美国视为潜在威胁的各国却只能按照高得离谱的零售价从石油市场来购买石油,
默默承受高油价带来的种种危害。
以法国为例,法国本身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
而其自身的石油资源却寥寥无几,所需石油基本依赖进口。
法国每年在本国开采的石油不足200万吨,
但总需求量却高达1亿吨, 0.98亿吨缺口需要从国外引进。
中国的情况大家再清楚不过了,兄弟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为了购买高价石油,各国必须用高出原先十倍、二十倍的商品、
财富和资源去换取更多的美元,国家财富极大损耗,
石油价格的上涨又直接抬高了国内商品的成本,
影响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出口收入又将受到更大的打击。
身处如此不公平、如此险恶的国际环境,
法德等欧洲国家怎能不对现行的国际石油体系咬牙切齿?
(就这一点来看,当初的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其类似。
据说帝国当初进口大量奢侈品,
例如中国丝绸,从而导致帝国财政入不敷出,
无力维持帝国在地中海的外国军事统治,
最后被来自欧中的日耳曼民族击败。)
(二)中东产油国不甘美国的控制与挟持,频频向“欧元”暗送秋波
对中东产油各国的绝对控制是美国维持当今国际石油体系的另一个基本条件。
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前五名分别是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
分别占世界原油储量的24.9%、10.7%、9.3%、9.2%和9%,
其总量占到了世界总储量的54.1%,
其它如叙利亚、卡塔尔、巴林、约旦、利比亚、埃及等国也出产石油。
由于中东各国在国际石油开采中所占的重大份额,
控制住了这些国家就等于拧住了全球油箱的开关。
到目前为止,长期受美国保护、控制的中东产油国家
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酋三国,
已经被美国侵略攻占的是伊拉克,即将遭到美国侵略的是伊朗,
被美国挤兑得的成天夹着尾巴做人的是叙利亚和约旦,
已经向美国缴械投降的是利比亚,
被以色列分堵隔离得严严实实的是埃及,卡塔尔、巴林基本没什么影响力,
中东产油地区已经处于美国的实质控制之下。
为了确保对中东地区各国的监督控制,
美国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培植代理人(以色列)、直接驻军、
武力入侵、封锁制裁、清剿轰炸、操纵内政等各种不光彩的手段,
因此,美国在中东各国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
各国也会时不时地透过美国的爪缝发出一些不和谐的抵制声音。
然而产油国的反抗道路却异常艰险,由于势单力薄、孤掌难鸣,
在美国的高压统治之下,
任何不利于美国的言行都将给当政者乃至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如果赤裸裸地和美国爆发正面对抗,
那么伊拉克前政府和萨达姆.侯赛因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为此,这些小国家都在努力寻找能够制衡美国的国际势力。
只有当大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国才可以左右逢源。
放眼当今的国际世界,新生的俄罗斯内忧外患问题一大堆,
崛起的中国还将长期奉行韬光养晦的国策,
有能力制衡美国的政治势力只剩下法德等欧洲国家了。
加上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的悠久文明渊源、
相同的意识形态加上历史上形成的“盟友关系”,
不至于过分触动美国的神经,
欧洲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中东产油国最理想的“结盟对象”。
就拿和美国走得最近的沙特来说,
2005年7月,沙特阿拉伯货币政策署副署长就公开宣称,
今后将建立由六个石油产出国共同组建的共同货币——“阿拉伯第纳尔”,
该货币将与欧元挂钩,或者与一揽子货币挂钩,而不是与美元挂钩。
(别忘了,去年沙特王储来中国谈了些什么)
(三)欧洲终于启动了挑战“美元石油”的历史进程,
首先选中了伊朗和伊拉克;由于欧洲的怯懦,
首先遭殃的也是伊朗和伊拉克。
对内咽不下长期受制于美国的恶气,
对外又架不住中东产油各国的长袖善舞,
欧洲终于启动了“欧元石油”的进程,
开始在中东产油国物色自己的盟友。
对于“欧元石油”的庞大计划来说,
这些盟友必须具备绝对忠诚和庞大油量两个条件,
经过一番筛选,伊拉克和伊朗就进入了法德等国的视野,
双方之间的关系立即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和渠道密切起来。
先看伊拉克:伊拉克是全球第二大储油国,
拥有1120亿桶的原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0.7%,
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日产石油350万桶,年出口255亿美元,
大油量首先得到了保障;经历了海湾战争之败和遥遥无期的全面制裁,
伊拉克的对反美忠心也可无可置疑。
为表合作的诚意,在法、德、俄、中等国的共同努力下,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986号决议,
决定从1995年开始启动后来延续7年之久的“石油换食品计划”,
致力于挽救伊拉克濒临绝境的民生与经济。
作为回应,2000年10月伊拉克贸易部长萨拉赫宣布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将"不用敌国货币——美元"而改用欧元,
伊拉克请求将联合国帐户上所有的美元换成欧元,
并要求与伊拉克进出口结算也改为欧元。
再说伊朗:伊朗拥有900亿桶探明的原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9%,
大油量同样有保障;伊朗现政权是霍梅尼老先生在1979从美国扶持的巴列维王朝手中革命过来的,
无论从早年的出身还是现行的体制,
伊朗现政权与美国所推行的国际政治体系始终格格不入,
两国关系也十分僵硬,忠诚度同样也很高。
于是欧洲与伊朗之间的关系也逐步拉近,
欧元开始受到伊朗的欢迎与支持。
如果两伊和欧洲顺利结合在一起,势必对俄罗斯(原油储量占全球的6%)、中国(2%)、委内瑞拉(7%)、
里海沿岸国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占3.3%)等产油国家产生庞大的示范效应,
到那时全球38%的原油储量将不再买美元的帐,从而变为“欧元石油”。
“美元石油”能够绝对控制的原油储量
将从原先的100%暴跌到46.3%(沙特阿拉伯24.9%、阿联酋9.3%、科威特9.2%以及美国2.9%),
那时崩溃的不仅是由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石油体系,
恐怕连美元和美利坚合众国也将陷入萧条衰退的历史深渊。
套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评价海湾战争中美国出兵伊拉克时说:
这一次“既不是为了自由,也不是为了民主,而是为了石油”的老话,
为了防止这一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
美国毫不犹豫地在2004年以“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出兵灭掉了伊拉克政权,
现在又借口“核问题”把矛头指向了伊朗,磨刀霍霍、只等锅开。
更为不幸的是,伊朗、伊拉克等小兄弟虽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气与决心,
法德等文明惯了的大佬却架不住美国的文攻武吓,
暴露出欧洲在二战以后长期养成的“积弱与胆怯”。
从法国公开呼吁伊朗接受核不扩散条约的规定来看,
这一回伊朗同样得不到欧洲大佬的支持,国破政迭或许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