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轮回和奇异事件——来自海外的经历和研究

  上面的帖子里,有人质疑名人鬼故事的真实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大家一定当作真实的来相信。也许是因为美国人崇尚自由的缘故,他们很少会屈从某种压力,去相信或者否定他们的自我认识。之所以叫名人,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不必为了哗众取宠,去编造一些故事。

  不过,我真心地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就像是今天刚刚看过的片子一样,也许我们的宇宙是多重的,多样性的,组成这个宇宙的个体也是不同的。

  今天讲的故事出自于灵媒破案。因为有警察的介入,当事人不止一方,可信度应该高一些吧。美国有一些冷案,或者没有头绪的案子,会聘请一些有特异功能的人,或者有一些灵媒自告奋勇,协助破案。当然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

  这是一个少女,早上去坐校车,晚了几分钟没有赶上。车上的同学在校车离开转弯的时候,看见她急匆匆地追过来,后来就停止了脚步,站在了那里。这是最后一次有人目睹到这个少女。

  少女一直到放学也没有回家,直到同学到她家里去找她,她的家人才意识到大事不好。报案以后,警察毫无头绪,找不到任何线索。登报寻找帮助后,有一位女士给负责人打了电话,她说她是个灵媒,住在另外一个州,她感受到了女孩子失踪那天发生的一些事情。

  警察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反正也不损失什么,就请了这位女士到警察局里来。这位女士有确凿的当天不在现场附近的证明,所以就排除了她的嫌疑。她说这几天她一直感受到一个女孩试图跟她联系,后来她看到报纸,就是照片里的这个女孩。她让女孩家里给她拿了一些女孩喜欢穿衣服,玩具什么的,就攥在手里冥想感受。

  睁开眼以后她对警察说,我看到了一个男的,很年轻。他就在少女坐校车附近工作。他的心里充满了愤怒。他看到这么美好的少女,那样快乐,无忧,他非常生气。他想把她毁掉。警察问她还有没有其他的特征,灵媒又沉思了很久,说我看到他的衣服前面写着字,是个M。他穿着工作服,有很多油污。

  警察按照这些线索,就在校车站的附近,开始排查。穿着工作服,还有油污,就查到了一个修车铺。但是工作人员里,并没有一个年轻人。警察就有些怀疑,是不是灵媒的线索有误。

  灵媒继续在家里面冥想,告诉警察说,他就是在修车铺里工作,名字叫Mike。警察又返回修车铺,询问有没有叫Mike的年轻人。车铺老板才想起,有个年轻人在里面打了几天零工,人还不太熟就离开了,他确实叫Mike。但是因为他只工作了几天,所以警察第一次询问的时候就把他略过去了。

  警察找到他的登记表格,马上往他家里奔去。灵媒又来电话说:他住在一个高地上,已经知道案子败露,正准备开车逃走,动作一定要快。他的家果然在一个很高的坡上,警察刚到门口,他就开着车冲了出去。警察追出很远,才把他抓到。

  Mike供认不讳杀害少女的罪行。他从小生长背景比较复杂,心里有些阴暗扭曲。他看到晨曦中,一个年轻美好的少女,好像拥有生命中所有最美好的东西,就突然涌起一阵冲动,跟着少女,走到背静的地方,就把她勒死扔到树丛里去了。

  美国地广人稀,真的扔个尸体,有时候会发动全镇的人来做义工,拉网式寻找,还不一定能找到。

  警察瞠目结舌,不敢相信灵媒提供的线索的准确性。这也是少女的灵魂不死,为自己报仇,也为了不让其他的女孩再受到伤害吧。


  
  @无心撩人 302楼2014/10/15 11:46
  楼主 有朋友也是亲人生病读地藏经 读完问我 地藏经 是干什么用的 他知道我也断断续续的读 我自己不明白只好老老实实回答 只知道有大德说过 地藏经是大乘佛教的入门教材 实际上 大德这句话我也不是很明白 然后朋友说了一些话 终于有点明白了 他跟我说 地藏经是给人发心用的 我这朋友是 读 坛经 入佛门的 他说 我要是一开始不看坛经 先看地藏经 肯定不信 肯定会想 你他妈吓唬我没用 嗯 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 所以 我们都觉得 受了多年教育的人 先看地藏经 效果不见得好 当然 我是愚钝的人 还在偶尔 诵地藏经

  非你愚钝,是我未解其中味。我敬重一切有信仰的人,只要这信仰是向上,向善,给他人带来爱,光明和力量。
  
  今天家人把老人写的大字带了回来,挂在了客厅的墙上。家人说,老人的字其实越写越好,这大概是他退休后的最大的乐趣了。我却从来没有赞扬过,总是挑剔。我怎么就不想,他自己高兴就好,怎样写怎样练,心里满足就好了。现在真心想夸他写得好,他却听不见了。

  我的心中也十分感慨,作为子女,总是想父母如果生病了,一定尽其所能,倾其所有来照顾他们。却不想,有的时候你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我们在金钱上如此大度,为什么在情感上却如此吝啬?为什么不能在老人健在的时候,一起分享他喜欢做的事情的快乐?真心的赞美他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苛求,指责,漠视他的这种情感的需求呢?

  希望朋友们多抱抱自己的父母,多赞美他们这个年纪还在继续的努力,不论是帮你带孩子,还是做饭刷碗;多感谢他们尽力给你创造的家,不论是富裕还是清贫;陪你度过的那段无忧的童年,不论是长还是短。

  如果父母不善言辞,不喜表达,没关系,我们主动一点,每天赞美一次,拥抱一次,就会养成习惯的。

  

  
  @微酸女郎: 但地藏经里面的孝,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其实也是叫人向善。
  .........
  有道理。就看你从哪个方面去看了。
  昨天一气儿把四个短片看完,太震撼了。觉得还没有消化完全,还要再仔细多看几遍才好。
  多谢分享!

  
  @我很幸福and快乐: 这字很好看,其实我一直想学写毛笔字,只是身边都没人写毛笔字……
  .........
  网上有一些教程,可以参考。我不太懂书法,但是很喜欢写字漂亮的人,真心觉得字如其人。现在想学更没有机会和时间了。
  老人还写了很多各种字体的诗,词,装订成册,作为资料。将来孩子们如果有缘分,给他们认字学习用吧。

  
  下了坛经和心经,在看。
  
  8. 生命重现

  “我离开自己身体后不久,依然在医院的房间里,就看到我的一生在眼前闪回重现。我被告知,我要去教育和帮助很多人,这正是我现在在做的工作。”

  “我看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从我的第一个生日,到我的初吻,到我和父母争吵。我看到我曾经多么的自私,我愿意交换全部,只要能回到过去,去改变。”

  “然后他就展示了我的生命历程。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秒钟你都能够看到感受到,你能感受到你当时的情绪,那些被你伤害了人的痛苦和感受。从这种方式你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从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到你如何对待别人。比起其他评判你的人,你对自己更加严苛。”

  “我看不到其他人如何对你,我只看到你如何对待他人。”

  生命重现,包含了濒死体验者一生的回顾。体验者在地球上的经历或者会被片段的展示,或者是全景的,包含了他全部的一生。濒死体验调查问道:“你是否经历了生命中一些事件的重现?”对这个问题,百分之二十二点二的濒死体验者回答:“是的。”
  
  9 来到非世界的(天堂般)境地

  “哦,通道的尽头是最平和的地方;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纯洁,真挚,充满了爱。”

  “那片草地非常的美丽,蓝色的天空,连绵的山丘,花朵。所有这一切都那么明媚,好像它本身能发出光芒,而不是反射出来的光。”

  “美极了,美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远方好象还有非常明亮的城市或者像城市的东西。一切的颜色和构造是那么的美丽......美不胜收。”

  “围绕着我的,视力所及,和感受到的,是一种美丽的平静,安详,充满了爱。在我的左边能看到的,是一片郁金香大平原,有着你能想像到的各种颜色。在我的右边,时候天空匹配的蓝色的围墙。”

  “我听到的音乐的声音,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听不到这样纯净的声音!颜色也不是这个世界上的,非常深,非常鲜艳,非常美丽!”

  濒死体验调查问道“是否看到,或者进入任何美丽,或者奇妙的地点,层次,或境地?”百分之四十点六的濒死体验者选择:“是的。”换一种更普遍一点的问题,濒死体验调查问道:“是否进入了另一个,不像地球上的世界?”,对这个问题,百分之五十二点二的濒死体验者回答他们进入了一个非地球的境地。

  

  @junychen87 300楼2014/10/15 09:45
  看了这些帖子 觉得人生是已经注定的感觉噢! 其实小时候我有一些强烈的感觉,比如我的灵魂为什么只在我身体而不能跑到别人的身体,还有爷爷过世也可能投胎到本家来。也有一种我们这个刹那是永恒存在,类似我们生活在一盘录像带,所以这个瞬间刹那永恒存在,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
  …………
  我觉得只有部分是注定的,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是提升自己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吧。
  西方人倒是有这样的说法,报应会应在第三代上,因为那一代就是自己。美国也有这样的案例,四五岁的小男孩跟父亲说,我以前也像你这样照顾你,给你洗澡,陪你打球。后来就给这个小男孩找到爷爷的照片,是爷爷年轻时候的照片,小男孩毫不犹豫地,就从很多人中找到了“自己”。他还能准确的描述出,自己是怎么因为心脏病突发,离开这个世界的,连医院都能说得很清楚。这些细节,家里人是从来没有跟四五岁的孩子提起过的。


  
  @微酸女郎: 恩,其实早上看这段的时候,我就感觉真的很有深意啊,我们很容易对人严格,对自己却宽容无比。总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其实换个角度,很可能自己都受不了自己。
  …………
  我其实是个悲观主义者,从自己和他人的经历里,我觉得人容易健忘,容易见异思迁,容易忘了自己的初衷。

  我和身边的很多朋友一样,经历了爱情的轰轰烈烈,正在经历着婚姻的平淡无奇,柴米油盐,关注的重心从一个人的上层建筑逐渐过渡到两个人的日常生活,到有了孩子后的吃穿用度,每天的生活是重复不变,琐碎繁杂,如果把这日常的一天提取出来,真的看不出生命的意义来。

  我本人比较看得开,和先生结婚,没有戒指,没有婚礼,没有婚纱照,就是两家人在一起吃了顿饭,然后去他父亲的故乡探望了他的奶奶。他有朋友问他:“你是从哪个山沟里骗的婚?”

  我和身边同龄的女性朋友们,对网上疯传的那些巧费心思的浪漫求婚场面,越来越当作热闹来看,越来越没有心灵的感动。这只是绚烂的开场,我想看的是,如何经历岁月的洗礼,还能手牵着手,优雅的谢幕。

  我曾经有一位前男友,我梦到过他的到来,我们一起很多年,最后梦见了我们的分手,后来我发现,梦见分手的这一天,正是后来我结婚的日子。

  爱情的甜蜜不用多说,每个曾经经历过爱或正在经历爱中的人,都会有深切的体会。但是如何把这份爱坚持下去,不断地表达出来,不断地传递给对方,才是日趋平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课题。

  我曾经反思,认为这是人性的弱点。看《思维:快与慢》,更找到了理论基础。一起生活的夫妻,总是只看到自己做的家务活,忽视对方的贡献。一个错误,总是很容易就推到对方身上。这是思维的定势,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清楚的意识到,跳跃出来,公平的审视自己和爱人。所以身边,总是有朋友倾诉婚姻中的不快,因为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身上。

  因为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在反思。是什么让曾经那么相爱的恋人,渐行渐远。我还因此看了名校公开课《夫妻婚姻生活心理学》。老师说过,为什么婚姻中的两个人,矛盾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都是对方的阻碍。任何一方的任何变动,都会牵扯到另一方。这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矛盾。所以不要为第三方的感情迷惑了你的眼睛,如果你们选择了在一起,还是一样要面对着这个矛盾。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婚姻会很幸福,有的人最后分手收场,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幸福的夫妻在有矛盾争吵讨论的时候,最后会回到一点,我爱你。

  多么简单的三个字,情浓时,会在嘴边时时提起,情淡时,更需要在心里时时提醒,这个人是你自己的选择,不要忘了初衷。为了爱,一切都可以让步。这个爱,包括了对父母,对孩子,更应该是对自己的爱人。
  
  澄清一下上一篇,关于人性的弱点:所谓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善于遗忘,不仅限于男女之情。
  很多人对自己的事业,爱好也是一样的态度。这山望着那山高,这行看着那行好,不去想当初,能有这样的机会,是多么的欢欣雀跃。我有一个同事,他哥哥是上山下乡那一批,特别喜欢摄影。一直念叨如果能去报社当摄影记者,该是件多么高兴的事。后来家里通过关系,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开始上班还可以,后来就开始迟到早退,不再珍惜这个机会了。

  看到别人的成功,不去想人家的辛苦,自己的不成功,却从不自问自己努力了多少。

  其实我自己,是个比较喜欢新鲜事物的人,做事几分钟的热情。但是不同的是,我不太去羡慕别人的成功,比较随遇而安。我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陪孩子陪家人,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等孩子长大了,你想陪,他们也不需要了。所以古人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要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要去计较你失去了什么,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那样完美的事情。

  今天开车的路上我在听宗教台,我想,每个人多少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思考的多点,有的人做得多点。不论这意义和心得从哪里获得,宗教,文化,科学,阅历或者轮回,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通过这样的寻找,完成了自身解惑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升华吧?

  另,上一篇没说清楚,分手的梦是我们两个同时梦到的。不知道是因为当时两人都情绪不好互相感应,还是老天爷给的暗示。

  明天要早起工作,周末看情况再更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 上还有一个男的修理洗手池的管道,然后从管道一直爬了过去,眼前一片光亮,结果看到了老年的自己,连胳膊上的刺青都一样,不过模糊一些而已。他拿了手机拍的视频就发在网上了。你们可以找找看过国内有没有。
  
  @我很幸福and快乐: 四个短片?可以发下地址吗?
  我是国外视频YouTube 上看来的。问问@微酸女郎 有没有链接?
  
  @生命的朝圣 我还看过一个系列的,有一个去欧洲一个小教堂去验证,他能说出水井在什么地方,教堂以前的格局,都非常准确。还有一个前世是个教士,他找到了以前看书的地方,有人走动的话,就有脚步的回声。教堂的记录里还有这个人的名字,也是准确无误。但是还有一个前世是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主持人带着他去验证,就没有什么结果。
  
  10、经历或是学习到特殊的知识

  “当我注视着他的眼睛,宇宙所有的秘密都展现在我的面前。我知道一切都如何运行,因为我注视了一会儿他的眼睛。一切宇宙的秘密,一切时间的秘密,一切的一切。”(楼主注:多希望说给我们听啊。)

  “我明白了(我用这个词,因为我没有真正的听到)那些彩色的点滴是所有活过的人的经历。这些经历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但是又所属于大一统。这个大一统就是一切知识的总和。”

  濒死体验调查问道:“你是否有一种感觉好像知道了特殊的知识,宇宙的运行,和/或者目的?”百分之五十六的濒死体验者回答“是的。”另一个问题问道:“你是否突然明白了一切?”对这个问题,百分之三十一点五的人回答好像明白了“关于宇宙”的一切,百分之三十一点三的人回答,好像明白了“关于自己和其他人”的一切。
  
  11、遇到分界线或阻碍

  “在界线我的这边,时间好像过得很慢。在另一边,时间飞速而过。”

  “有一扇门在我的面前,音乐从里面传来,人们充满了欣喜在庆祝,我知道并认出那是家。一旦我穿越过去,就不能再回来了。”

  “我到了那个界线点,感觉到我应该做决定,是回到生命,还是进入死亡。我最好的朋友就在那儿(两年前她因癌症去世),她告诉我这是我能走的最远的距离了,否则就回不去了。'你已经到了边界。这是你最远能到的地方,”她说,“现在回去,不要畏惧地完成你的生命。'”

  “我不允许的跨过界线。没有选择。”

  濒死体验调查问道:“你是否到达界线或者有限制的建筑物?”百分之三十一的人回答“是的。”

  
  @微酸女郎

  我也在老家看见过舅妈一群人请的算命先生,但是神情闪烁,不断观察我舅妈他们的面部表情。说到某个人命中有几个孩子,不太准确的时候,这一行家庭妇女就自动开动脑筋寻找答案,比如人家做过流产,外人就不得而知了。身为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我看了非常不以为然。不知道成年人,为什么要花这种冤枉钱,也许是无聊吧。这是我经历过的唯一的算命先生。

  不过你的叔叔视力有障碍,肯定不是察言观色,运用心理战术。而且能准到这种程度,真的不可思议。在突然能算命前,有没有经历什么神奇的事情?是什么使他突然有了这个功能?你要有机会可以好好探寻一下。

  上次说到你先生去医院,碰到能透视的医生,我想起初中的时候,我们大院流行练严新的气功。我就和一个小伙伴还有她妈妈参加集体练功。据说练功的人越多,气场越好。当时就是让头脑放空,意志力集中在几个穴位点,按照顺序循环,好像叫小周天。我就好像是《Proof of heaven》里面的医生那样的感觉,黑糊糊一片混沌,仿佛在泥土中,还能感到那种湿润,腥气。没有一切现代的光亮,甚至月光也都是非常朦胧的。风吹过,像落叶一样的东西从地上卷起来。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这好像是生命的起源。有一种孤单难过无助的感觉。后来我还自言自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然后我就听见,最喜欢我的语文老师,在旁边扑哧笑了出来。于是我就清醒了。

  后来我和小伙伴认识一个叔叔,他一直身体不好,常年练气功。我有时候去我爸的实验室,就能看见他不论刮风下雨,都在一棵松树下练功。大院儿的人多少都觉得他有些怪。我们有一次去他家里,他有个小女儿,一起练功的时候,叔叔说试试有没有透视能力。我和小伙伴就进入气功状态,闭着眼睛,像扫描一样,从他小女儿的头部往下看。我只是觉得她的腹部好像有一点东西,但是又说不清楚。而且也没有很异样的感觉。过了一段时间,碰到这个叔叔,特意告诉我,她女儿在医院检查,腹部真的长了东西,准备做手术。不过我后来忙于学习,慢慢地也就不练了。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在气功状态时,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词:摩揭陀。后来我去查过,是印度的一个古国,一个星座也是这个名字。和我到底有什么渊源,我就不得而知了。


  
  12、重新回到身体,自愿或者非自愿

  “我记得当我向下看着他们,我对天使说到:“他们为什么不让她死去呢?”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我俯瞰下去的那具身体就是我自己。然后用一种命令的语气,她(天使)说道:“你现在必须回去。”……“她必须活下去,”她用轻柔的声音说,“她还有儿子要抚养成人。”
  “我非常受伤害,当我意识到我不能留下来,我不想要其他的,就是想留下来。纯粹的爱是最恰当的语句来形容我即将离开的这些东西和地方。不顾我的反抗,我被送了回去。”

  “我意识到现在我的目的将是通过这种新的感知,生活在“地球上的天堂里”,同时和其他人分享这种知识。然而,我有回到生命还是进入死亡的选择。我被告知现在还不是我的时间,但是我一直有选择,如果我选择了死亡,我将不能体验到在我余生里的某种天赋。有一件事我非常想知道,如果我选择了生命,我是否要回到那个患病的躯体,因为我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器官已经停止工作。这时我了解到如果我选择了生命,我的身体会恢复的非常快。我会看到迅速的转变,不是按月或按星期,而是按天!”

  濒死体验调查问道:“你是否参与到或者知道是否回到你身体的决定?”百分之五十八点五的人回答是的。
  
  以上是前言里的十二个要点,我是逐字翻译出来。因为时间紧,有些语句不太通畅,希望大家见谅。
  后面的章节里,我会有重点的逐字翻译,其他就做概要介绍了。
  朋友们如果有什么建议,欢迎指教。

  
  体验提供最好的证据

  在刚才十二个要点之后,朗医生强调了濒死体验者的经历是这个方面研究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有濒死体验的人都认为濒死体验是真实的,是死后存在生命的证据。对这些人来说,他们的经历就证明了濒死体验的真实性和死后生命的存在。

  “在科学上,确定一个现象或概念存在,不能仅依赖于单一的观察或研究,而是要通过不同方式的,许多个独立的研究来证实。这种科学研究中的交叉认证一直是验证科学发现的基础。因此我要重点的强调,濒死体验调查研究是集合了以前的几百个案例,这些案例由濒死体验研究者进行打分评估。在本书里,我们会列举很多其他研究者进行的濒死研究案例。这些其他的研究也会列举出同样的观察,并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些和我研究的证据结合在一起,得出的结论就是:死亡后依然有生命的存在。”

  我知道这个信念让我冒了很大的风险。尽管最近皮尤论坛在宗教与公众生活的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四的美国人相信死后生命的存在,但是我同时也知道,这种信念是源于有深厚宗教信仰的人群。我想澄清的是,我是一个科学家,同时也相信死亡后生命的存在。”

  朗医生重新审视在医学院学到的很多观念。多年前他就想查询濒死体验的相关资料,但是一无所获。后来他意识到,研究和理解濒死体验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倾听,认真地倾听那些曾经有此经历的人的述说。“通过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永生的很多答案。”


  
  @微酸女郎: 中国缺少宗教基础,所以,现在科学证明死后世界和生命,反而是个靠谱的方法,起码会得到大部分城市受到比较好的教育的人的接受!
  …………
  你说的很对,我们大概都是因为从小受教育的原因,能够科学认证的东西比较信服,宗教毕竟虚无一些。
  其实我有一段时间,对基督教还是很感兴趣的。在这边的历史频道,有一个系列节目,就是对圣经里面所提到的很多事件进行考察。他们采访的都是研究机构里的专业研究人员,宗教和考古方面的。很多圣经里描述的大量的人迁徙的路径,考古专家研究考察的结果是没有确凿的证据的。当然节目不是为了反驳宗教,是对宗教的发展进行一个人文历史方面的研究,所以自始至终,对圣经的真实性不做评判,只对单一的事件进行表述而已。
  
  @zqq001 那就等心情好些再说吧。其实能说出来,也是一种宣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心理医生,找一个自己能认可,不做评判的方式,做一个疏通。人是有自身治愈功能的,只要给予时日,创痛会慢慢平复的。如果有亲人和朋友的理解,康复期会短很多的。

  前两天上班和一个老太太同事聊起来,她对我家人的离去表示了慰问。然后就由本地一个16岁男孩被车酒驾司机撞下大桥,说起了她的一个儿子。他是被一位81岁老人撞伤的,后来虽然恢复了一些,但是毕竟不如以前了。

  我只知道他的儿子一年前因为极度抑郁自杀身亡,儿媳许是不堪这种突如其来的悲痛,突然和她反目为仇,指责她不是一个好母亲,她儿子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然后就把两个孙儿带走了。
  两个老人一直到现在,还在东奔西跑的做自己的生意,美国人因为崇尚自由,也因为养老制度比较健全,大部分人上了岁数,依然愿意自己单独生活,不愿意麻烦子女。所以在超市里,经常可见上了岁数的人坐在超市的自助轮椅里面买东西。偶尔能和孩子们在一起团聚,能给这样的老人带来很大的慰籍。
  老太太老年丧子,又不能与孙儿享受天伦之乐,可想而知心中有多难过。老两口就雇了律师,希望能争取到部分的抚养权或探视权。官司打起来就旷日持久,而且本州的法律更倾向于孩子的父母而不是祖父母辈。

  老人每次和我聊起来,都黯然神伤。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儿媳会认为她不是一个好母亲,年轻时候的她忙于工作,但一直也在尽心尽力地照顾她的孩子们。也许她忽略了什么她儿子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也无法补救了。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偶尔见见孙儿们,看着他们长大。
  她说我一直在祈祷,祈祷我能再见到我的孙儿们,我已经七十岁了,在有生之年,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他们。
  后来她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她依然在祈祷。这时候她儿子走了进来,看见她问:“妈妈你在干什么?”她说:“我在祈祷能早点见到你的孩子们。”她儿子说,“你不用担心,我会帮你的。”老太太说,梦里的儿子是出车祸前的样子,而且非常清晰,一切都像真的一样,后来她意识到再过一周就是她儿子的生日了。

  过了一段时间,她的儿媳主动给她打了电话,语气和缓了很多。她非常的惊喜,想也许这就是她儿子做出的努力,也许过不了多久,她就可以见到她的孙儿们。
  我安慰她说,会的,别着急。她说,“我能不着急吗,我已经七十了,不知道还能活多久。”沉默片刻,她又说到,“我真的相信,他们在的地方,比我们这里要好很多很多。”


  
  写到中间,看见@宁当死面馒头 发的帖,不知道应该怎样安慰你。我想,你父亲在天之灵,会保佑着你和你的家人的。

  我没有经历过失去父母之痛,那一定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伤痛,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慢慢平复。

  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上大学时母亲突然去世。虽然我是她工作后才认识,但是一说起她母亲,她还是很难过。她说经常在坐公车,买东西,或者在街上的时候,不经意的看到像妈妈的背影,她都会情绪失控,泪水止不住地流出来。

  我非常理解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我父亲由于某种原因,在我十八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等我再次见到他,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他离开的时候,对懵懂的我说,长大了不要恨爸爸。我当时非常不解。

  这十年期间,我独自经历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报志愿,高考,上大学,恋爱,工作。每次孤独无助的时候,我都会难过他不在我身边,那时候非常自闭,抑郁,甚至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的前男友,在我生命最灰暗的时候,给了我爱,支持和鼓励。

  十年后我再次见到父亲,已经完全无法和我小时候对他印象吻合起来。我也非常遗憾他错过了我生命中很多想和他分享的时刻。

  后来我出国,和他距离更近了,也因为某些原因,却更少交流沟通了。这次家里老人的去世,让我重新审视我和父亲的关系。我给他打了电话,不过是些家常话,却感觉到我们双方都释然了。

  我还比你幸运一些,父亲还在世,还可以用这些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关切。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有几个可以顺顺当当,一帆风顺地走完呢?所以把小宝宝照顾好,把自己照顾好,把自己的家照顾好,你的父亲会非常欣慰的。

  希望一切顺意!


  
  @zqq001
  早上起来看见你的经历,十分难过,只能给你这遥远的拥抱和最真挚的祝福。

  上篇我曾经说过,对婚姻和恋爱的开场越来越麻木,但是对孩子的遭遇却越来越容易感动。

  为人父母,从孩子身上学到了久已遗忘的纯真,热情,易于满足和无所保留。每次我看到孩子们稚气的笑脸,偶尔会想,如果我不得不离开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每次想到这里,心就会痛起来,眼泪也会落下来。

  从你的字里行间的描述,能看出你是一个好妈妈,我觉得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他能成为一个懂事上进的孩子,和你的心血是分不开的。我也非常感动你们之间亲密的关系,所以更能感受到你失去他的痛苦。

  这次我先生回来,和我说了很多老人去世的情况。他刚回家的时候,发现老人们用的都是塑料的碗,有的已经很旧甚至缺口了。他把这些碗都收拾在一起扔掉,买了一套新的碗和筷子。他和我说:“我真不应该这么做,我把我父亲的饭碗扔掉了,他哪里还能回来呢?!”

  而且他还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老人因为应激性大出血,深度昏迷,也就是脑死亡,瞳孔放大,身上连着七个泵,身体也开始浮肿。我先生找到医生,想做肾透析。医生给的建议是,医学已经无力回天,为什么不让老人走得好看点呢?我先生后来跟我说:“你知道吗,做了这个决定以后,只要几分钟,我父亲就走了。当时看着我父亲的样子,真替他难受,真受罪呀。可我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应该再坚持一下?谁就能证明他真的不能好转了呢?是我把这唯一的希望给抹掉了。”

  其实人走了,留下的亲人是最痛苦的。会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这种内疚会伴随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希望你能早一点,从这种内疚走出来。这不是我们所能改变的,我们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走完自己的历程。

  我觉得孩子们都是天使,降落到人间,来拯救我们日趋麻木的灵魂。你的孩子从天上选择了你们作为父母,作为家人一起相伴了十六年,留下了种种美好的记忆和情感,这就是一种赐福。他也一定是有其它的使命,不得不提前离开了你们。这只是短暂的分别,等到你们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他会在通道的另一头,在明亮宁静的世界里,张开双臂笑脸相迎。那时候,你可以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并且要记得问他为什么要提前离开你们?!这个答案一定要让人信服,才足以补偿你们这么多年的伤痛。

  上贴里也有朋友出主意能不能再要一个孩子?或者领养一个?我们不清楚你具体的情况,只希望你一切顺意,有这么多陌生人关心着你,给你力量,希望你能勇敢地好好的生活下去。

  我们的祝福永远与你同在。
  
  @我很幸福and快乐
  是的,有时候就是被外在的东西迷惑了自己的本心,忘了自己想要什么,什么对自己来说最重要。能想通这一步,生活就变得简单,与亲人的关系也不会再复杂,一切都迎刃而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遇到无能为力的灾难后,忽然意识到自己最在乎什么。911之后,有很多人放弃了日常的工作,去做他们一直想做的事情。汶川地震后,也有报道说,领结婚证的年轻人多了很多。

  与失去亲人相比,平时的矛盾和误会又有什么不能化解的呢?!

  我很羡慕你们能看到逝去的亲人,但我可能缺少这种灵性,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

  只要时间允许,我会一直努力把这个贴更下去的。也感谢有你们这些朋友,一起分享心得体会,像我以前写的,如果生命真的有轮回,我们就是来学习,净化,治愈自己的灵魂;如果只有这一世,就更应该从现在做起,减少遗憾,让这一生更加的完美。


  
  @u_95713040
  孩子是没有错的,他受到虐待是父母的原因,而不是他的问题。他选择这样的父母,初衷是好的。但是父母也有缺陷,也有很多应该完善的地方。这不是孩子能够控制的。

  抛开灵魂的选择不说,我本人最见不得的就是指责弱者,指责受害者。这也是我很难接受佛教里的很多观点的原因之一。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归结于轮回报应,遇到任何矛盾,就定义于冤亲债主。

  比如女孩子受到侵犯,就会有人说为什么穿的那么少,天黑了为什么还要出门?前一阵美国有一个案子,一个大陆的留学生在咖啡厅里把一个借宿在他那里的女孩子当众杀死,还把头割了下来。这种罪行令人发指,竟然还有人在网上为他开脱,说女孩子如果不想当他的女朋友,为什么要借宿在他那里?其实是这个男孩子压力过大,内心扭曲,最后走到了这一步。

  我知道在国内,对孩子保护的立法还不够。有父母虐待孩子,很多人是当作家务事袖手旁观的。在美国,如果老师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或者孩子自己跟老师说受到父母虐待,老师会马上报警。孩子即刻会被送到社会服务人员家里抚养,父母要等到法官判定以后,才知道能不能继续抚养。这其中肯定有误判的案子,有华裔男孩离家出走,碰到警察就随口说妈妈打她,另外电影《刮痧》讲的就是这类事情。但是总体来说,对孩子的保护还是加强了。



  下面是我以前帖子的内容,希望能够解答你的问题。

  zhengli_99 2014/09/28 11:18
  看到有些朋友对自己的父母不满意,对自己出生的环境不满意,但是因为无法选择,所以总会心存愤懑,认为老天不公平。
  根据魏斯医生的研究成果,我们每一次生命的轮回都是自己选定最能够完成这次课程的父母,所从事的也都是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某种品质的工作。我们不会选择会虐待孩子的父母,因为没有谁想被虐待。但是一些父母会虐待孩子,这是他们自身的意愿造成的,也许在来生,或者就在这一生,他们就会学会去爱而停止虐待的行为。
  “到底谁会参与到你的这种选择里呢?也许是灵魂,天使,精灵,或者这些都是大爱的组成部分?我也不知道。”
  “当然,有些灵魂会成为萨达姆,或者本拉登。我认为他们回来是能最大限度地学习,就像你我一样。他们不是为了伤害而选择回来,为了使用暴力,为了让他人死亡成为恐怖分子。他们回来是为了阻止那种欲念,也许上一生他们屈从了。他们再次回到我们生活的这个学校里就像实地实验一样,不过很可悲地失败了。”
  “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测,但是我相信他们的灵魂回来是为了寻找可以替代暴力,偏见,和憎恨的东西的。(虐待孩子父母的灵魂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来。)他们积累了金钱和权力,面临着是暴力还是怜悯,偏见还是学习,憎恨还是爱的选择。这次我们都知道了他们的选择。他们还要回来,面对他们的决定造成的后果,再次面临选择,直到他们可以继续进步前行。”
  有些学生问魏斯医生,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住在老鼠成窝的狭小公寓里,他也问了一个佛教的高僧。他回答说,生命就像是在一个表演的舞台上。“住在贫民窟的人只是一个角色,也许下一生同一个演员就是王子。之所以选择贫民窟是因为我们要知道贫穷是什么,而其他的生命里,我们会富有。我们必须是富有,贫穷,男人,女人,健康,疾病,高大,矮小,强壮或者羸弱。如果有一世我是富有的,而有人像我曾经一样住在贫民窟里,那我就会去帮助他,因为这是我成长跨出的一步。”
  “重要的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我们不能在一世里学会所有的品质。这不重要因为我们有无数的生命可以轮回。第二点,每次我们回来,都是为了更好的恢复和治愈。”
  

  八月桂花香1973 365楼2014/10/20 06:11
  感谢楼主的好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开始影响我的行为,向善,注音控制情绪。真心感谢

  不用感谢!能从我和朋友们分享的文章里有所感悟,并努力提高自身,是你对自己的审视和提升,这里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契机,或早或晚,你都会有这一份了然的。

  我们都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伤害。看了你的资料,是七三年生人,我感到很亲切。因为我妹妹也是这一年出生的。

  我比较早到的北方,先单独和我父亲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从小又比较乖巧,我爸修东西的时候,我就给搬个小板凳;下雨天就去实验室给他送伞,他就骑车给我买江米条吃。相比之下,妹妹就比较憨憨傻傻的,但我一直很喜欢她。

  我属于北方话叫比较“见招”,喜欢逗她玩。这天晚上洗完脚,我趁她不注意,把袜子扔她嘴里了。她跟我爸告状,我爸不以为然地说:“姐姐逗你玩呢。”妹妹就大哭起来。那时候她应该在三四年级了,很少情绪这么激动。她边哭边对我父亲说:“你就偏向我姐,你就不喜欢我……”我们一家人都楞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后来我父亲明显地有意识多陪她,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还特意给她在少年宫报了绘画班,每到周日的时候,他们两个就坐半个小时的车,到少年宫花两个小时的画,再回家。我其实也很喜欢画画,在学校是美术小组,音乐小组,长跑队的成员。可是家里再没有这一份额外的钱让我去学了。但是我从来没有生气过,觉得妹妹有这样的机会很好。

  事后过去很多年,和我父亲聊天说起这件事。我父亲说,那天晚上他听到妹妹的指责后,落泪了。他不知道由于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疏忽,让一个女儿一直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感受不到他的关爱。

  后来妹妹比我有出息,我们一直感情很好,无话不说。

  其实每个人都在学习,只不过有的人感悟得快,更正得快。但是慢点也不要紧,只要有这个心,我们永远会进步的。






  
  第一章
  第一次邂逅
  在这一章里,朗医生描述了1984年,第一次从《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世界上最有威望的医学杂志之一)看到濒死体验的研究者萨博姆医生对持怀疑态度的布莱彻医生质疑文章的回复。

  布莱彻医生认为,所谓濒死体验不过是“死亡的幻想”,是大脑在极度缺氧状态下,试图应对“治疗过程和对话所引起的焦虑”的一种表现。

  萨博姆医生回复到,“我研究了一百零七的案例,并进行标准化的面谈,同时对这些人的社会宗教和地域背景进行评估,还有发生时的医学危急状况,及失去知觉期间的记忆……

  我有病人曾经细致的描述出他在做开胸心脏手术时,所看到的精确的细节。

  现实中,大脑极度缺氧的人记忆是模糊不清的,意识非常不清楚,伴随着严重的认知障碍。这和濒死体验中出现的非常清晰的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很多濒死体验的发生是没有“治疗过程和对话所引起的焦虑”。

  “布莱彻医生指出'医学工作者必须小心不能接受宗教信仰作为科学数据。'我必须加上一句同样的警告,不要接受科学的信仰作为科学的数据。”

  (未完待续)

  半夜了,要睡了。明天还要早起送孩子们去上学。

  祝朋友们一天愉快!

  
  @宁当死面馒头: 不恨她后,她轻松了,我自己也得到救赎,同时,也是给我的孩子做榜样,要善待父母,懂得感恩。
  …………………
  每次我看到朋友们的回帖,都会被你们的经历或者努力去爱的勇气所打动。

  我真的感谢有互联网这个东西,我们素昧平生,从未谋面,却能够分享灵魂深处最深层的东西,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给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或朋友带来更积极的影响。

  再次衷心地谢谢你们!

  
  (接上一贴)
  萨博姆医生说道,到目前为止,对濒死体验,我还找不到医学上的解释。他驳斥了布莱彻医生提出的这是大脑极度缺氧的一种反应。

  朗医生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瞠目结舌。他坐在图书馆里,想了很长很长时间。他当时正在学习成为射线肿瘤师,就是用射线来治疗癌症,为了心无旁鹜,他只好放下了对濒死体验研究的好奇。

  侭管如此,他还是发现濒死体验开始频繁出现在杂志报纸和电视上。他接触到了一系列对这方面的研究,1977年,穆迪医生在他的著作《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 after life) (以前的帖里有电子书)里,第一次对濒死体验做了定义:“任何清晰的有知觉的体验发生在…一个人濒于死亡或被杀的情况下(甚至在临床上被认定或宣布已经死亡),但是生存下来,继续物质生命的延续。”

  十年之后,穆迪医生对濒死体验定义重新修改为:“复杂的精神事件, 不速而至地发生在临近死亡的个体身上。”

  朗医生从穆迪医生的另一本书《the light beyond》(远处的光芒)摘录了一个实例,在手术台上,因为注射麻醉剂引起了过敏反应,致使心脏停止跳动的女性,所看到的一切。(基本与其他例子类似,就不详尽介绍了。)这位女性看到了大学时去世的朋友,祖父,姑姑,他们很快乐。

  她本人并不想回去,但是光亮中有一个声音告诉她,她还没有完成生命中应该做的事。于是她就突然苏醒了。

  这让朗让医生感到十分不解,这怎么可能?“死亡”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 生命功能的永恒的终止--生命的终结。”但是他读了十几个心脏停止跳动处于昏迷状态的人,能够清晰的意识到周围的案例。

  因为早期对濒死体验缺乏更深入的研究,还无法回答那个每个人都会考虑的问题:“身体消亡后我们是否还存在?”朗医生犹豫是不是也投身到这一个研究领域去。然后发生了一件事帮助他做了最后的决定。

  他和大学同学和他的新婚妻子一起吃晚饭。同学的妻子就说起她有严重的过敏反应,一次在手术台上进行全麻的时候,心脏停止了跳动。她说到心脏停止跳动,语气里没有一点恐慌,朗医生就决定唐突地说一句:“真奇怪,我听过我的病人们说起面对死亡,但可不是您这样的语气。”

  三个人都沉默了,然后朗医生问了一直盘旋在脑海里的问题:“你在手术台上被宣布死亡的时候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呢?”
  她马上回答:“哦,是的!”

  “于是就在那里,在爱荷华城寒冷的冬天的夜晚,在饭馆的昏暗的灯光里,我第一次亲自听到了这一生中第一个濒死体验的报告。”

  楼主注:实例类似,不多赘言,只着重有特点的:这位女士的意识从手术台一直飘到了护士站,她从天花板的位置,向下看到护士们在谈论日常的工作。然后通道打开,她飘向了通道。“看到了几个早已去世的亲人,这是非常愉快的相聚,我们拥抱在了一起。”

  有声音问她是否想回去,她回答说不知道。那时的自己一直比较优柔寡断。“经过深入的探讨,我知道是否回到我的肉体的决定权在我”。“我在一种完全的爱里面。”

  她在重症室里苏醒过来,过了一段时间才有机会和护士说到自己的经历。护士非常惊愕害怕。这是天主教医院,很快一个修女就来跟她谈心。修女听了他的经历,跟她说是魔鬼在作怪。从此以后,她就不再和别人分享濒死体验的经历了。

  朗医生听完后,沉默了很长时间。他不记得是怎么结束了晚餐,但是记得开始思考,这些经历会改变他对生命,死亡,上帝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很多看法。

  离开餐馆的那个夜晚,他就决定要自己进行濒死体验研究。要收集上百个濒死体验的案例,并进行科学的研究,自己来判定,这些濒死体验到底是现实还是大脑产生的幻觉。

  他的研究过了十年后才真正开始。


  
  第二章
  通往理解的旅程

  “1998年,我在拉斯维加斯行医,专业是放射线肿瘤师。九十年代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朗医生也被这天空中巨大的头脑所迷住了。

  他自己建构了放射线肿瘤网络期刊,和同行们分享这个专业的很多信息。他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个非盈利网站上,为公众提供治疗癌症的医疗资讯。

  随着他对计算机互联网越来越了解,他有了一个念头,自己构架一个濒临死亡体验的网站,从全世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有大量的濒临死亡体验的案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医学研究建立在大量样本上的结果比少量的样本会更令人信服。”

  在朗医生建造这个网站之前,他和很多濒死体验研究的先驱者们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很多世界著名的医学和科学杂志上,都出版和刊登了上百篇关于濒死体验的学术报告。他还阅读了很多主要濒死体验研究者的著作,其中包括Dr. Moody; Melvin Morse, MD; Bruce Greyson, MD; Michael Sabom, MD; and Ken Ring,PhD.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按名字查找他们的相关著作--楼主注)。同时朗医生还非常喜欢Betty Eadie 《Embraced by the light)》(与光芒拥抱)等等个人的故事。所有著作的书都建立在大量的案例研究上。个人经历的濒死体验故事则满足了朗医生对这个领域相伴而来的神秘感。

  他比十年前对这个研究更加感兴趣。他很想自己去研究,看看到底是真是假。

  “互联网是进行这类研究的理想场所。通过网站,我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愿意与他人分享濒死体验的那些人。写这些经历他们没有报偿,也不会出现在电视上。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文字简单直接地说出他们的故事。我只需提供一系列的问题,用来帮助这些濒死体验者完整深入的表达他们的经历。不会有面谈者出现引导他们的答案,或者加以润色,而且还没有时间限制。读他们分享的这些故事,就像是阅读非常私密的日记。通过互联网收集濒死体验案例,我能够检查大量案例的内容,有效地区分出相似性和差别,并能找出这些濒死体验是否是真实或是想像出来的产物。”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濒死体验研究仅仅建立于少量的濒死体验案例上。这不是研究者的错误。濒死体验案例非常难找寻到。侭管有研究者指出,百分之五的美国人曾有过濒死体验,但是大部分人把这作为一个秘密,或者觉得没有必要把他们最隐秘的精神体验与他们的医生或研究者分享。

  “濒死体验者不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有一个不幸的原因,是医学人士对他们经历的态度。我曾经听过很多令人心碎的故事,濒死体验者与医生分享了他们失去知觉时极为清晰的观察细节,却受到医生的漠视。就算是濒死体验者没有任何理由在被抢救的时候有知觉意识,作为一个被病人信任的医生,对病人的经历也应该表现出非常感兴趣,而不是加以嘲弄。”

  “我曾经任职濒死体验研究国际协会董事很多年,在我们的会议上,我听到了很多关于濒死体验者对他们的医生讲述他们的经历时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一个病人在几个护士面前告诉医生他的濒死体验经历,病人讲完了故事,医生从他的文件夹子上看向他,说道:“别想太多,那只是幻想。”

  当医生离开房间,护士们围住心酸的病人说道:“那不是幻想。我们总能从病人那里听到这些故事。那些医生生活在幻想里。他们永远听不到因为他们从来就听不进去病人的话。”
  (未完待续)
  
  @zqq001 @微酸女郎: 孩子会再回来的,一定会,而且可能是你儿子再次回到你们身边
  …………
  好像维斯医生提过类似的说法,如果一个灵魂选定了你们作为父母,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实现,他会再找机会实现这个选择的。
  
  嫖心重是什么意思?对性要求比较多吗?
  
  上一篇有朋友问道孩子受虐待的事情,我想在这里聊聊我老妈和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奇异事件无关了。

  我老妈出生在福建农村,家里一共四个孩子,她排行老三。农村都希望要男孩,有体力可以干农活,延续香火,照顾老人。

  他们那个年代也没有避孕措施,生下来看是女孩儿,不想要就送人甚至溺死。我外婆比较重男轻女,也看到邻居虐待收养来的女孩,所以她选择宁愿把女孩溺死也不拿去送人。

  生长在大城市里的我,第一次听到这种事情,真的是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我老妈生下来,外公外婆看是女孩儿,外公就把粪桶装满了水,拎到院子里,准备溺死她。老妈的奶奶知道了,在房间里说,哪有正月溺死孩子的?留下来吧。我老妈就因为正月初六这个生日,救了她一命。

  后来她到了上学的年纪,外婆又生了一个小妹妹。就真的放在粪桶里溺死了。我老妈生性善良,求外婆留下妹妹,外婆说你还想不想上学?你不上学就留下妹妹。老妈多年后还流着泪懊悔的说:“我那时候还是太自私了,真的想去读书。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被淹死。她白白胖胖的特别的好看。”

  每次想到这个场景,我的心里都会非常非常难过。我以前说过,孩子就是降落在人间的天使,生下来那么柔弱无助,本应该受到父母的爱和呵护。有些孩子因为家境贫寒,竟然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像我妈妈这样几岁的孩子,还要面对这种两难的选择,在心理上会造成多大的创伤啊。

  老妈从小身体不好,做不了太多的农活。但是她很聪明伶俐,也因为她的奶奶救了她一命,她和奶奶感情非常好。奶奶教了她很多针线活,也跟她讲了很多古代的忠贞女子的故事,所以我老妈是非常善良,勤勉和传统的中国女性。

  因为外婆非常重男轻女,我老妈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关爱。她从小就发誓,一定要努力让外婆改变这个观念,知道生女儿也是好的。

  老妈因为她哥哥的突然去世,不得不辍学去工作,帮助补贴家里,抚养小侄子。她工作后挣的钱,都给家里买了东西。包括后来搬到北方,每次回老家的时候,她也是大包小包装一大堆东西带回去。

  外婆后来慢慢改变了观念。我老妈生了我和妹妹两个女儿,我外婆说,生女儿也挺好的,和你一样孝顺就好。我老妈听了后,热泪盈眶。

  我老妈也照顾我爷爷,他后来在老家去世,老妈还赶回去送终。

  但是老妈也有他的缺点,受教育程度不高,观念陈腐,青春期时的我,有心里话都是和我老爸说。和老妈很难找到共鸣。生长在大院儿里,经常能看到同学的父母一起在外面打羽毛球,游泳,看书,探讨一些问题。可我老妈每天就是洗衣服,(老妈做饭很难吃,所以都是我老爸做。)我们打球和游泳时,她就撑把伞在旁边看。而共同看一本书探讨一个问题,就更是一种奢望了。

  再加上中国人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感情,叛逆期的时候,我和老妈总是针锋相对,有事情也总是站在我老爸一头。

  我和老妈分开很多年,她退休后去了南方老家住,到我结婚才陆陆续续和我们住了一段时间。

  三年前,我把老妈接过来和我们一起长期住。她又信了佛教,可想而知生活上有多么不方便。

  我小时候很不解,为什么老妈对外公外婆的看法那么在意。现在大了以后,想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我意识到一个人不能因为她无法改变的东西受到指责,比如出生的家庭,成长的经历,际遇等等。我的外公外婆就从来没有给过她爱,从来没有给过她肯定,你怎么能要求她去做一个向孩子表达爱意的母亲呢?我老妈这一生都在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努力,这是她永远的缺口。

  所以有时候,虐待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本心,而是在认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除了打骂,不知道还有其他应对的方法。

  爱一个人是有技巧的,有的人很幸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有的人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努力,去培养这种能力和技巧。
  
  @宁当死面馒头 : "爱一个人是有技巧的,有的人很幸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有的人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努力,去培养这种能力和技巧。"说得真好。
  ……………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你能够在逆境中有所感悟,真心的对待自己的母亲,不计前嫌,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有时候对父母太过苛求,却很少想到他们这几十年的习惯或者思维定势,是由他们生长的环境背景决定的。这是他们无能为力去更改的。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喜欢这样。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小时候都吃过很多苦,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很多人都有非常勤俭的习惯。刚开始出国时,我先生每次一回国,看到以前我们整洁清爽的家被老人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他就非常不高兴。我对他说:“你想让父母住得高兴,就随着他们的意愿来。”他想开了也就不计较了。

  这次他父亲去世,他的叔叔来探望。说起他父亲小时候和爷爷在农村小学上学,医疗条件很不好,腿上长了个大疮,走路都一瘸一拐。他其实已经高小毕业了,农村没有中学,他父亲渴望去继续上学。有好几次,拿个包袱皮儿里面包上自己的课本,跑到渡船上要到城里去,直到被家里人发现领回来。所以他父亲比同届的同学大两岁,读书非常用功,最后考上了大学到了北方安定下来。我先生从来不知道这个事情,听说后眼泪就流了下来。

  对于我们父母的事情,我们到底了解多少?他们身为孩童时所经受的辛酸苦恼,我们又了解多少?他们到了今天能给我们一个安定的家,一份基本衣食无忧的生活,做出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辛苦,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的想过呢?

  我说爱是需要技巧的,中国人不善表达感情,不喜欢身体接触,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人的身体和肌肤都是有饥渴感的,为什么婴儿被搂抱在怀里就有安全感,就容易从哭闹中平复下来。恋爱中的男女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意,会长久地拥抱在一起。但是夫妻时间久了,慢慢就忘记了这种表达。对父母,更是很少会想到他们也需要一个拥抱。

  所以侭管我们很忙,也请停下你匆忙的脚步,像拥抱自己的孩子一样,给父母一个拥抱,给你的老夫或者老妻一个拥抱,这花不了多长时间,却是一个对爱最直接的表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