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是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这意味着它所代表的,是人类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但人类却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见;对于任何存在竞争观点的主题,每一观点都对什么是真理持有不同的意见,并因为其他观点与这种观点相矛盾,其支持者便会认为其他观点都是虚假且因此不能被称为知识。对于什么是真理、什么才能构成知识,人们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维基百科是建立在人们协作的基础上的;但是,也正因为协作,如果前一个人写道“这是对的”,后一个人又改成“这是错的”,这种无休止的“编辑战”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避免?
这种解决方法应为我们所接受,应达成让维基百科正常运作的目的,应使得“人类的知识”能够海容所有不同主题中的所有不同且重要的理论。我们承诺在这种意义下展现人类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一词显然有其公认的含义。人类“已知”的事物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当我们使用“知道”一词时,我们常会用引号将它们括起来。中世纪的欧洲人“知道”恶魔会导致疾病;我们现在“知道”的却不是这样。
(在这一意义下,)我们仍然可能会有偏见地去表现人类知识的总和:我们可以陈述一系列关于主题T的理论,然后声称T的真理就是如此这般。再强调一次,维基百科是国际性的协作项目,我们的编者和读者几乎能找到每个主题的每一观点。为了避免无休止的编辑战,我们赞同公平地表现每一个重要的观点,且不去断言哪一观点是正确的。这便是在此种意义下让一篇条目“无偏见”或“中立”的秘诀。要以中立的观点写作,应表现争议的观点而不是去断言它们;要做到这点,对竞争观点的表达就应多多少少地让它们的支持者们接受,并将这些观点归属到它们的支持者身上。维基百科描述争议,而不会参与其中。
要总结本方针订立的首要原因,那便是维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人类知识的汇集。什么内容才能在严格意义上构成知识?我们提出了这些理据,但由于维基百科是建基于社群的国际性资源库,我们不能期待参与者们都能同意我们的所有理据,甚而连许多理据都不能期待。因此,我们采用了“人类知识”更广泛的定义,即让多种冲突的理论构成我们所谓的“知识”。我们个人与集体都应作出努力,让有资格的冲突观点都能够公平无偏见地展现——这里的有资格,指的是不应像展现重要少数观点那样展现极少数人才持有的观点,也许这样的观点根本就不应展现。
还有另一个原因来让我们致力于这一方针:我们应当让读者明白,我们不希望他们采信某一个观点,而希望他们能自由地形成自己的意见,以鼓励独立思考。世界各处的极权政府与教会可能会据此找到反对维基百科的理由。如果无偏见方针能够被成功地坚持下来:在各种各样主题中展现的众多竞争理论便足以表明:我们,亦即维基百科的编者们,是信任我们的读者的,信任他们拥有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在文字中公平展现多种观点,不要求读者接受某一特定观点,这是一种解放。中立会打破教条主义的桎梏。几乎每个维基人都会同意中立的观点是个好东西。
http://zh.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