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摄摄]行走在美丽大西南的风景深处 ——川贵滇品味之旅

    
另找了出租车,赶到位于滨江东路的发展大厦,在街口找个吃早餐的地方还挺费事,毕竟有个需要时刻抱在手里的小孩,当然这负荷主要靠我来承担,于是所有的走动都很费事了,何况在成都还要聚上两三天。
  将母女俩搁在早餐地点,我便上了旅游局,却只是领了一本事项说明类的小册子和一份体验协议样本,让我先去找旅行社签随团旅游协议。
  于是又坐车找旅行社,人生地不熟,无从找起,好在下飞机时领到一张四川中青旅的广告资料,按地址找到盐道街,原来这沿街一溜全是各旅行社设的点,而且还靠着我从机场进到市区的下车点——岷山饭店。
  原来旅行社也可以开得象农贸市场一样,何况我挨个进门店时,门外还有不断有小贩拉我去参他们所说的团,说保证能优惠100元以上,我当然不敢去贪这样的小便宜,但他们也未必价不真货不实。挨店咨询了价格,还是最早进的那家(这公开文字中,不落旅行社名)价格最低,1650元。反正是体验,就以往常心跟他们签协议,所参的团说是豪华团,可住宿写成了非标,而不是他们宣传的四星,并且我这属单人出游,若拼不上房,还要另外加收房费,就这加收的数目跟他们争执了好一会,终于将就着签了,见是中午时间,先去武侯祠逛逛,下午再赶去旅游局将正规的旅游体验协议签了,才算正式进入角色,似乎一桩买卖总算成交了。
  @小园晴雪 2012-02-09 13:27:26
  跟楼主去狂欢。
  -----------------------------
  哈哈,加入这狂欢之旅吧。
  
  10月14日,川主寺,走进藏家体验风情
  
  10月13日,成都街景,位于所住的总府路红旗宾馆前
  @九九十成成 2012-02-09 20:29:12
  我也走不少地方,感觉所有的所谓风情,被市场经济的手一摆弄,就面目全非,充满铜臭。
  -----------------------------
  呵呵,说得极具道理;但从另一角度看,既然是市场经济,有需求,就有操纵。
  毕竟我们走过好一程计划经济,那可全是在瞎操弄啊!关键,看这市场经济之手是咸猪手还是玉手,是浓抹艳涂的表象还是妙著天成的灵魂……
  @美酒巧克力 2012-02-09 21:02:41
  江山风物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
  是啊,说得有理;谁有闲,谁就拥有无限领地。
  @zjflysky001 2012-02-09 21:20:40
  楼主好运气,一路精彩啊!!!
  -----------------------------
  感谢!
  
  
  01年10月20日,走过贵州青岩古镇。
  @九九十成成 2012-02-09 22:33:12
  马克思讲过,市场经济撕去一切温情脉脉的面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我记得那年上九寨,一个满脸沧桑的藏族老太太靠在墙根晒太阳,我就拿相机给她拍了一张,转身要走的时候,她伸出手向我要钱,我很惊讶,但一看那么大岁数,还是给了他十元钱,可她不干,非要五十元。导游在一边对我说,你就给吧,不然你都走不出去。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敢给当地人拍照了,照照山水林木还可以,因为那些东西本无主人。可......
  -----------------------------
  呵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关键,看是否有个好的法规管制环境和道德约束环境。在此之外,人都想揽财啊……
  
  10月19日,进入黄果树瀑布景区时经过的盆景园。
  
  10月19日,到贵州黄果树的鸭母溪瀑布,《西游记》片尾曲都有这镜头。
  
  10月19日,来到贵州安顺天星桥风景区。
  
  1月29日近暮,到达丽江束河古镇。
  @美酒巧克力 2012-02-10 22:52:09
  贵州的风情很别致,不仅有风光旖旎的小镇,还有气势磅礴的山川瀑布。真的好美啊!
  -----------------------------
  是啊,他们的广告词是: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文章续):


  五、武侯祠

  从盐道路口打的到武侯祠,花了近二十元车费。到这里街道变窄了,人流增多了,武侯祠还与成都著名的休闲街锦里为邻,据说锦里也已划归为武侯祠配套景区。
  园林临街却分明写着汉昭烈庙,要不是侧面的武侯祠字样,还以为这是附属的刘备纪念园林,而临街也是一个照壁挡着,不知藏着怎样的深意。
  进了园林,但见松柏庄严,灌林肃穆,气氛一下凝重起来,即刻让人体验到杜甫诗的意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天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院落其实是先帝庙和武侯祠的合成,又从提辖街移来了三义庙;照烈庙的两侧,还安置了当时文武大臣的泥塑……这样,三国中的蜀汉主要君臣在此聚首了,让人又感觉到一个小朝廷的纷争与倾轧。
  穿过前院的石径和古柏,首先进入的是汉昭烈庙而非武侯祠,可见诸葛亮的影响力着实盖过了君主刘备;虽然汉昭烈庙位置最高,规模最大,可是武侯祠的位置最靠北,刘备竟然屈居于北面诸葛亮的视里之中。
  其实,这里最早就刘备的寝陵——惠陵,刘备死后的墓地就选址这里,依陵设置祭祀庙堂;而诸葛亮因为客死于征战途中的秦地五丈原,葬于定军山,最早立庙于沔阳,成都祠大约建于唐初或更早,原于汉昭烈庙分庙而祀,至元明之际成为君主合祀之庙;最终却反客为主,这整片陵区被称作了武侯祠。
  再联系到三义庙及里刘关张的塑像,可以想象,经过明清之后,一切关于三国蜀汉的祠庙设计,都受《三国演义》影响至深;就像十年前,我赶到三峡大坝开建张飞庙未搬迁前赶去会这员猛将,以为见到的将是原版张飞,结果见到的还是演义版的张飞。
  (待续)
  @小园晴雪 2012-02-13 07:34:29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卧龙的《出师表》至今读来,仍感慨万千。
  -----------------------------
  呵呵,是啊,两朝开济老臣心,因为其忠义,在演义版三国中的地位被无限拔高。
  
  走进草堂大门
  
  走过柴门,此柴门肯定具有象征性了,而非昔日模样。
  
  武侯祠大门前的照壁
  
  
  锦官城外柏森森
  @九九十成成 2012-02-13 23:20:10
  晚安!
  -----------------------------
  兄弟晚安!
  
  武侯祠路旁的明清石碑。
  
  武侯祠大门的匾额,还是称为汉昭烈庙,可见本来这里就是以祭祀刘备为主,看样子诸葛亮是被“喧宾夺主”了。
  
  就说诸葛亮吧,隆中一对定天下大局,治下的蜀汉法纪严明,可是五出祁山均无功而还,可见他只有治国之才,而缺乏领军之才。
  但演义中的他,却尽在战场上神机妙算,所括东吴、西蜀很多文武官员的一些大计,最终都归属到诸葛亮一人身上,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战,处处的成败,似乎都成了他的个人的力量……呵呵,这在中国文化心理中,就直接增添了个人迷信的份量,并且影响到后世国民的价值观。

  开始我还不清楚这武侯祠西面就是刘备的惠陵所在,因为拖家带口走得太累,在最后一进院落看到西墙内只是一些走廊和水池,地形也变曲折,远没有中轴古道那般肃穆,以为只是赘加的休憩园林,就没有跨进去,于是错过了这个皇陵的真面容,或者修饰后的面貌。
  其实整体园区格局,跟我走过的其它祠庙差不多,也算一个不坏的园林,跟苏州拙政园也有点差不多的感觉;因为行动不方便,没法走遍各个角落,就从侧门进到了锦里。
  @九九十成成 2012-02-14 19:06:10
  我书桌上的一个笔筒,上面就刻着诸葛亮的出师表,想想诸葛亮一生,生前受宠,死后衷荣,一篇出师表,百代传颂,人活到这个份上,足矣!虽然吴贯中把他描绘的神机妙算近乎神人,成了智慧的化身,但毕竟出师未捷,还是有不少的遗憾!
  情人节祝萧烟快乐!
  -----------------------------
  历史人物,很多的评价得看你从哪个角度,比如同时期的曹操,溯而上之还有秦始皇、杨广……
  
  昭烈祠庙前方的碑文
  @掷笔按剑 2012-02-15 12:13:40
  很好
  -----------------------------
  感谢!
  
  人群熙攘
  
  三义庙在一九八一年从提督街搬迁而来,三国文物也就这样戏剧化地扎堆了。
  
  三义庙介绍碑文
  
  六、锦里

  听说锦里的历史很悠久,但看上去建筑多是新近所建,充其量算一条仿古街,号称“西蜀第一街”。
  现在锦里也划归武侯祠景区,讲来这地段算是成都的根脉所在,蜀汉时算是西街,听说织锦工都集中在此,专设官员管理,因此成都有了“锦官城”或“锦城”的别称。

  但这里着实是闲与忙的混合带。古意盎然的情境中,有悠然坐着喝茶和美食之人,更多像我这样逛完武侯祠急匆匆赶路的过客;所以坐的人多,走的人更多,人流来去,甚是拥挤;除了这西南官话口音,其它各地口音也不少,我也时不时听到湖南老家那一隅的方言,有时还真有上去攀谈几句的冲动。
  这条街上吃食极为丰富,多是小吃类,注重色香味,看上去足以刺激味蕾,川地美食差不多都在这里云集。在青砖青瓦、红梁白墙的街道间穿行,足以让人的节奏放缓下来;红灯笼点缀、酒旗摇曳,店牌的设置都尽可能古意盎然,一切足以勾起人的怀旧情结,似乎在努力将你带回三国或者明清年代中去;所以有一种说法,这里就是川西的清明上河街。
  @美酒巧克力 2012-02-18 21:50:19
  这条街上吃食极为丰富,多是小吃类,注重色香味,看上去足以刺激味蕾,川地美食差不多都在这里云集。在青砖青瓦、红梁白墙的街道间穿行,足以让人的节奏放缓下来;红灯笼点缀、酒旗摇曳,店牌的设置都尽可能古意盎然,一切足以勾起人的怀旧情结,  ==================================================================
  很喜欢南方的风味小吃,在锦里享受风味,不仅可以饕餮美食,还有历史与文化的洗礼,不虚此行呀!
  -----------------------------
  呵呵,是啊,这次出门行走,多少可定位为文化寻根和文化品读之旅了;所以有历史传承和一定文化代表性的去处,都是极乐意去体验一番的了。
  感谢美酒巧克力,祝生活中充满着这早春的阳光。
  
  熙熙攘攘
  
  绿树掩映
  
  锦里的美食,色香味俱佳。
  
  (续)
  在锦里要找一处地方吃东西太难,实在太挤;街面铺内,能坐人的地方都坐了人。这个休闲城市的经典去处,在这方面成为急匆匆的赚钱场所,跟我春节时去上海豫园一带的景况差不多;想来,坐在里面喝茶,真还有点做秀的造作感了。
  实在找不到可落座的地方,我们只有走出锦里,到外的街巷中去寻找吃东西的地方了。

  走到武侯祠街对面,方才找到小吃店,是专卖面食的,老婆力推成都的勾魂面。
  这名字听上去挺不错,作为地方风味,这名字也方便推广,想来其味道也会很有特色吧。叫了两份,上桌了,看着这靠一些油麻酱料搅和的面条,味道还行吧,有点回味,只是份量少,同时还得点了几份其它面条才够吃;而且,这里场地也太小,来到时要等座位,要离开时,又有人来抢座位。
  
  锦里的牌坊。
  
  
  锦里街景。
  
  我们是最后才从正门走出来的。
  
  七、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其实离武侯祠并不远,但跟旅游局的合同还未签好,想早点把这挡子事情先敲定,就得先赶去旅游局,因为已经快到政府部门下班的时间了。
  办完事,再打的到杜甫草堂,车费大约二十三四元那样。
  这里比锦里更偏,可见杜甫当年的住宅也是很偏僻的了;这一带绿树掩映、绿水环抱,风景是相当不错的了。
  的士拐过的好几条路,一条比一条窄了,但与大自然的接触却更深入了;看到有几条小河被绿树覆盖得很有情致,再一看路牌,好像浣花溪就在这里了。

  大门就像农家大院一样,里面的院落一律地黛墙青瓦,但其情境也让人变得安详了,一下子又让人找到了时光久远的感觉。
  进得大门,感觉大院格局宽松了许多,多了绿树环绕、小溪潺潺、古径通幽;经过的走廊和廊柱上的门楣一样,也都是千篇一律的中古风格,跟所有中国古典庭院差不多。
  廊中杜甫的雕塑,尽管看上去脸庞还算匀称,身躯却嫌太瘦,瘦骨嶙峋,跟甘地差不多,超出了国人的审美极限,似乎着力突显“漂零忧国杜陵老”的风度。说来,杜甫出生也算是几代官宦的子弟了。他一直致力于仕途发展,可是直到三十五岁才混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吏;后来在长安被叛军俘获,曾逼他为职,他逃出长安,才被授了左拾遗一职;到了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帐下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有了“杜工部”之称。
  
  草堂大门(前文已预先贴过,对应图文,这里重贴)
  
  走过诗史堂。
  @无米王 2012-02-21 18:08:16
  顶
  -----------------------------
  多谢!
  @dn设计 2012-02-21 22:41:15
  楼主继续
  -----------------------------
  感谢支持!
  
  (续)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安史之乱”、国破人亡之际,48岁的杜甫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寓居浣花溪寺;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严武等朋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郭的浣花里结庐而居,这就是杜甫草堂的最初由来了。
  生逢乱世,朝中很多文武官员都到了秦州和剑南一带,故而杜甫在此处的交游甚为广阔,闻着很多朋友的声息,彼此往来问候的都是诗文,这就是那个诗的朝代文人的习惯。

  在此居住,杜甫诗作最丰,有闲适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境界由小到大,简单中见隽永,轻巧处见境界。其诗作也有描述生活窘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风哀怒号,转我屋上三重茅……”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54岁的杜甫先是辞了幕府之职,然后离开成都,辗转川南、渝州、三峡,到奉节任职,两年后离开奉节,经过江陵、岳州,沿湘江到了衡阳一带,最终就在一条漂零的小船上离开人世。

  综其诗风,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因生逢乱世,所闻所见的经历,都付诸笔端,写成诗流传了下来,故有“诗史”之称。杜甫跟长他十来岁的李白见过两面,互有诗相赠,两人被后世称为“李杜”;李白称杜甫“敏捷诗千首,漂零酒一杯”,跟李白的“诗仙”之誉一样,杜甫也有“诗圣”之誉。

  杜甫忧国忧民,其《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带有鲜明的爱憎情感;在他流传下来的1500多首诗中,有超过1000多首是在西南漂泊途中写下的,通过他的诗,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那个乱世飘摇的年代。
  (待续)
  
  此柴门,定非昔日柴门。
  @独钓江雪一笠 2012-02-22 15:55:50
  @szlgang 2012-02-22 16:09:26
  -----------------------------
  感谢两位前来凑热闹。
  
  园区布局图
  @美酒巧克力 2012-02-22 22:03:08
  很喜欢杜甫的诗,也很想到杜甫草堂近距离缅怀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太需要感染这种意境和胸怀。
  -----------------------------
  是啊,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诗跟所有唐诗一道,都融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成为基因之一了。
  @lgjun01 2012-02-23 13:23:18
  要是早十年去更是原汁原味,当地人更朴实,现在看不到了,
  -----------------------------
  是的,现在商业气息太浓,而且急功近利,做作痕迹就明显了。
  
  (续)
  我们一家三口在廊亭里坐下,小孩抱在怀中明显累赘;累得实在动不了,又是午后时分,少了午睡我怎么也打不起精神,就横躺在廊边长凳上小憩。没多一会,老婆催促了,时光荏苒,还有个硕大的浣花溪公园在等着,那里可是一天也逛不过来的啊。
  只有抖擞起精神,再往前走,就到了柴门前。

  这柴门远不是昔日柴门,只见青瓦红梁,楹联落款日期却是一九八五年,题匾自然是当代的书法家了;他们也需要用武之地,所出作品也尽可能古意盎然。可见,这所谓的千年柴门,堆积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十年了 ,跟古董还沾不上边;包括再进去的工部祠,都差不多,实物的历史显得很浅溥。

  我们经历过一个破四旧的年代,让当今的我们跟中古有了很大的割裂,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没影了,后来才感觉文化被撕裂,再想到重修,就只能凭着记忆中修缮成大致模样;或者因为粗制滥造,本来该留下的东西,也被推倒重来,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东西面目全非。
  好在,这里的气氛还是遗传了下来,跟昔日情韵应该差不多了;但随着拥挤的人流汇进来,显然又跟当年的篷门清院是另一重天地了。
  @晓霞老公晚霞2012 2012-02-23 19:00:32
  好图,向往
  -----------------------------
  呵呵,既向之,则可往矣!
  @美酒巧克力 2012-02-23 21:16:18
  楼主的文化之旅透出亲情与浪漫,我真的好羡慕。和老公规划过多少次旅行,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希望将来也来一次这个形势的旅行,慢慢的走,慢慢的看,将这个世界的美好记录下来,那是何等的幸福啊!
  -----------------------------
  呵呵,总能如愿的,慢慢来,希望早日看到你们的美好记录!
  感谢古盘天地和lz1969的支持,祝周末愉快!
  
  工部祠最进深的神龛里,供奉着杜甫的塑像,极像道家中某位儒仙。
  
  (续)
  草堂的中轴线大至这样: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穿过柴门,到了工部祠,算是中轴线上最里一进院落了。
  工部祠仍旧是雕梁画栋的木结构,极是精致,正中为杜甫的神龛,供奉着他的冠冕塑像。
  好在,这里毕竟只把他当作真实的人格来供奉,不像其它地方,动不动就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塑造成一方神仙,然后香火燎绕……若是这样,只怕也违背了杜甫的平民精神了。当然,依这格局来看,保不准之前没有人来烧过香。

  杜甫生前颠沛流离、何等落魄,死后却受到万众景仰,出入这草堂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可见人格和诗格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感召力。杜甫有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不光是他对初唐“黄杨卢骆”的赞誉,也是他那时期的“李杜”以及整个诗歌唐朝的赞誉,这个朝代的诗提供了更多养分,润育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沃土。
  唐朝之后的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杜甫草堂的遗址,重结茅屋,这就是草堂的稚形;之后,历朝历代均有修复,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从此基本奠定了现今的格局,让草堂成为集祠堂和旧居为一体的文化遗迹。

  最近的一次修缮,应该就是1985年了,现在看到的大多的牌匾都是这一年的作品了;可见,有号召力的文人毕竟不会受到后世统治者排挤,他的草堂便由最初的茅屋越来越兴旺,扩张到如今规模。
  当然,我不知道草堂在文革中的遭遇;在那个否定一切的极端思潮中,不知这里是否受到了冲击?总之,那个年代,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在这时期都弄没了,譬如我故乡那个山村中此前就有过很多遗存,却被一扫而光;扫不走的只是一些古典院落,如今随着山村的没落,只怕也极为凋蔽了。
  设想,自己若是那里的地方官,只怕还会挽救不少好东西了。
  (待续)
  
  来到真正的草堂前,此草堂为川地乡村中极为常见的古屋,被拷贝来作为杜甫草堂的核心实体,来供人观摩了。
  
  (续)
  拐过工部祠往右,走几步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草屋。
  按说,这就是草堂名字的由来——杜甫当年的茅屋了;不过,这里顶多也只是一个仿制的样品,看这屋子的架构材料,也大约是85年或者更加往后的杰作,远不是杜甫当时“被秋风所破”的“茅屋”了。
  虽然里面也对家居也作了相应布置,看起来倒也像一户野外农家,展现了中古时期郊野民居的一个标本。前面还有一进院子,竹篱隔断,院门也是竹杆搭建,也极是别致了。

  再往后走,见到了黄四娘家了。
  杜甫有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为展示这诗中意境,场面也做了布置,隔着水塘;其实,黄四娘家未必就与杜甫为邻,为了唤起人们对杜甫诗句的记忆,也就将一个普通的农妇之家也安排进了园中。

  往北,就走到了园区的后门,这里竟然能看到一个古代生活遗址,其年代正好就是杜甫生活的唐朝,因此上面的文字有说明:这遗址为杜甫草堂的位置提供了实物佐证。
  遗址也有几户房屋遗址,有陶罐,有水井,有生活用具……一切,全隔离在四方凹地里,供后人观看。
  这一看去,目光似乎穿透了上千年。

  因为浣花溪公园在南门之外,我们就不能从北门出园,还得返回到南大门。
  沿着园区东部反回,就没有什么主题景区了,但房子仍然是红墙青瓦,说是草堂办公区了,有茶坊,也有盆景园,展览区……
  对此,我们没再多做留意,只是着急沿着红墙或廊道找回南门,出了园,才算游完了又一个胜迹。
  (待续)
  
  11年10月15日晚,在九寨沟景区欣赏到的有关九寨主题的晚会。
  
  (续)
  八、浣花溪公园

  浣花溪公园就直接对着杜甫草堂的南门了,但这里却是公园的后门了。
  公园是成都最大的公园,据说也是市区唯一的五星级公园;因为不跟什么名人或典故挂钩,有的只是自然生态,因此也就不收门票。
  浣溪,其名字由来只怕也跟锦水相关了。
  四川绵竹一带是桑蚕主产区,蜀锦在东汉时就很出名;三国时蜀汉之地在成都专设官员管理,名之锦官,织绵之地即锦里;在锦水中,为百工们经常在河中浣洗锦布,溪中经常是五颜六色,异常艳丽,因而成都就有了锦城之美誉。浣花溪,只怕也是锦工们经常在此浣洗锦缎而得名了。

  公园有很大面积,此前听老婆说,一天半天肯定逛不过来的;光阴荏苒,时间已到下午四时许,又只得走马观花看一回了。
  公园的正门也是南门,我们从北进园,算是走后门了,所以浣花溪那里极有讲究的布局就没法领悟了,只是先经过一个林荫广场,通过林荫往东可看到一个不小的圆湖,水波荡漾,天光云影共徘徊,有小船在水波上漂着,杨柳垂岸。
  (待续)
  
  浣花溪卫星地图
  @wxjxyp2012 2012-02-25 16:34:07
  贴子不错,就是图太少了,谢谢楼主
  @szlgang 2012-02-25 17:15:29
  -----------------------------
  感谢二位支持,原来没太在意拍图,或拍的图利用率不高,后续图片就相对要丰富得多,敬请等候!
  
  浣花溪公园的锦鲤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克勤a 2012-02-26 10:28:55
  前段时间跟了种瓜堂主的贴,觉得图文并茂,精彩无限。之后就少见了这样有内容、有深度的贴了。今天见了你的贴子,才发觉天涯还是藏龙卧虎的,又再燃起了我重上天涯的热情,加入你的体验之旅。谢谢你精美的图片、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还有历史与文化的洗礼。加油!!!
  -----------------------------
  欢迎你的关注,感谢你的肯定,上述交待的才是旅行的开始,还未出到成都城,敬请再等待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