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萍之末——《一个农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前传


  17、世外桃源孤山村(十)

  由于于三勇只是第三条腿被踢,另两条腿受了点连带伤外,基本完好,所以苏醒后的他还是忍着疼痛、蹒跚着走回了家。
  身在杨柳渠的杨秀兰感觉到于二勇和于三勇出了事,不过没有过问。晚上杨秀兰回村,听人说于三勇被打,就过来慰问。毕竟是因为自己挨的打,不来安慰安慰说不过去。
  进了于求宝的家,杨秀兰见于三勇脸色蜡黄地平躺在土炕上,嘴里发着像是被踩了尾巴的小猪那样的声音。于二勇蹲坐在土炕的角落里,抽着一锅旱烟,神情落寞。见杨秀兰进了家,于二勇用像饿了几天的狼突然看到了一块小鲜肉那样的目光盯着杨秀兰。于三勇顾不上搭理杨秀兰,继续哼哼。
  杨秀兰没有理会于二勇,问于三勇哪里被打了,于三勇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杨秀兰看了于三勇脑袋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棍伤,轻描淡写地说:“没事,你们男人打架,平时不都这样嘛。”
  于三勇哭丧着个脸一言不发,杨秀兰又问了一句还有哪里被打了,于三勇依然一言不发。
  为了满足那玩意儿的正常需求,于三勇拼了命地围着杨秀兰转圈,结果是那玩意儿被废。既然那玩意儿目前没了正常需求,那还说个啥,再说了,这可是男人一辈子的耻辱。
  杨秀兰说:“就头上几处伤,没什么大不了的,要不明天陪我去北京逛一圈吧!”
  于三勇听了,赶紧摇头表示不去。目前自己的唯一任务是养好伤,让那玩意儿雄赳赳、气昂昂地立起来,还哪有心情去北京。再说了陪着杨秀兰去北京的都是踢他的那些人。现在的于三勇一想到那些人,蛋真的颤——这不是夸张、比喻等等那样的修辞手法,是写实。


  从杨秀兰进家,于二勇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用饥渴、恨不得一口把杨秀兰吞了的目光盯着杨秀兰看。
  感觉到今天的于二勇有些异样,所以杨秀兰就没理会于二勇。临到杨秀兰要离开的时候,于二勇突然说:“杨秀兰,你不能跟着他们去北京。”
  杨秀兰抬头向着于二勇冷淡地笑了笑,走了。
  回到自家的院子,杨秀兰看见兄弟杨秀青拿了个粪筐正要出去捡粪,杨秀兰一把抢了杨秀青的粪筐,扔到地上说:“别捡粪了。”
  “那做啥?”杨秀青问。
  “准备明天和我去北京。”
  “我不去。”杨秀青别过了脸。
  杨秀兰严肃了态度,说:“你一个大老爷们有机会见毛主席不去,却在家里四处寻找牛粪,有出息吗?!”
  “我可不要什么出息?”
  “那你这辈子要啥?就娶个媳妇行了?”
  “对呀,农村人不都这样?”
  “哼,就你这样的还娶媳妇,即使那家的姑娘不开眼嫁了你,你也像哥一样窝囊一辈子,被人欺负一辈子。”
  “我才不窝囊呢?”
  “你不窝囊!你不窝囊只知道在家里寻牛粪?却连毛主席都不敢去见见?”杨秀兰冷哼了一声,甩手进了家。
  院中的杨秀青考虑了十来分钟,最后回了家。寻牛粪和见伟大领袖毛主席相比真的很没出息,杨秀青虽然还没足够成熟,但是这两者的差距还是能看明白的。杨秀青接受了杨秀兰一个晚上的无产阶级大革命和年轻人要有志向的教育,最后同意陪着杨秀兰去北京见毛主席。
  北京之行使得杨秀青眼界大开,也使得他有了与他哥哥杨秀山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当然这是后话。


  第二天早上,杨秀兰和杨秀青姐弟还没出院门,就被红眼睛的于二勇堵上了。
  于二勇的红眼睛是一夜没睡觉熬红的。于二勇也知道,杨秀兰这一走,可真就走了,今后自己和杨秀兰再也没有可能了。之前的种种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痴心妄想,白费功夫,所以今天于二勇下定决心、势必要把杨秀兰给拦下。
  杨秀兰看于二勇这副神态,知道没好,不过杨秀兰也没慌,问:“于二勇,你这是做啥?”
  “你不能跟着他们去北京。”
  “为啥?”
  “我要娶你老婆。”
  “你要娶我做老婆?!”杨秀兰噗嗤一声笑了,“于二勇你是不是睡迷糊了,脑袋发蒙呢?”
  “没……”于二勇打了个喷嚏,打出一长串鼻涕,他用手抹鼻涕,左抹右抹抹不干净,看得杨秀兰直恶心。于二勇抹了鼻涕后接着说:“没发蒙。”
  “没发蒙,那说什么胡话?”
  “这不叫胡话,我有道理。”
  “什么道理?”
  “我兄弟的命根被他们给废了,这事是因为你引起的,所以你得做我老婆。”


  杨秀兰不想和于二勇讨论逻辑推理的正确问题,直接开骂:“放你娘的屁,老子这辈子嫁鸡、嫁狗,也决不会嫁你这样的傻子。”
  “谁说我傻了,我一点都不傻,再说了男人有力气就行,要那么聪明有用吗?”
  “你让开!”
  “我就不让。除非你给我说清楚,我力气大,有哪点不好了?”
  “我和你这傻子说不清楚,你滚蛋。”
  “秀兰,”看见要闹僵,于二勇又换了哀求的语气说话,“傻怎么啦?傻又不是缺点,你看牛多傻,但是人家有力气耕地呀!”
  杨秀兰不想和于二傻子多说,就去推于二勇。杨秀青看见于二勇不让开,也上去推于二勇。于二勇为了显示自己真的有把子力气,就把杨秀青摔了马趴,然后对杨秀兰说:“你看我多有力气,咱们农民有力气就能种地,能种地就有粮食吃,张发财不是最看重粮……”
  从孤山村到杨柳渠走路得走三个多小时,杨柳渠每天只有一辆去丰城的班车。北京杨秀兰是一定要去的,即使今天不去北京,杨秀兰也不可能不去杨柳渠。急了的杨秀兰拿起铁锹就给了于二勇脑袋一下。只一下,鲜血就顺着于二勇的脑袋漫过了他的眼睛。
  于二勇真没想到,昨天那些人追着他们兄弟俩打,下手也没有这样狠,今天一个弱女子下手竟然这样狠,他傻了。
  “你有力气,你厉害,你厉害昨天扔下你弟,一个人跑了回来?”
  “不……不是,昨天他们人多……”
  杨秀兰把手里的铁锹扔到了于二勇的面前说:“于二勇,我明确告诉你,这辈子我即使死了都不会嫁你的。你要是觉得人只要有力气就是本事,就能娶了我杨秀兰做老婆,你拿起铁锹拿起拍死我得了。”
  于二勇用手抹了把额头上的鲜血,看着红色帘幕外无所畏惧的杨秀兰,突然间信心全无。这个女人生来就不是自己的,过去的种种真的是自己做梦。
  “你是很有力气,但你真不行。”杨秀兰拉起杨秀青,绕过于二勇就走。姐弟俩走出一段距离,杨秀青问:“姐你干吗那么刺激他?不怕他真的拿锹拍你?”
  “把他弟弟抛下,他自己却跑了回来,证明他真是个孬种,一个有力气的孬种而已,怕什么?”

  多谢新朋友,捎上老朋友。

  基于这真是一部爱情小说(再一次的声明),接下来的内容我就不写那么具体了。

  当天包括杨秀兰、杨秀青姐弟在内,一共十七个杨柳渠的红卫兵去了丰城县。这十七个人数比杨秀兰估计的少多了。临到走时打了退堂鼓的人不是因为没了勇气,就是被父母劝回去了。那个时候去北京可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去北京。
  到了丰城县的当天夜里,十七个红卫兵爬上开往北京的老式火车。火车“突突”了一个白天和少半个黑夜——比杨秀兰预想的快多了,最后到达了目的地,他们像思念远方的亲人那样想念的首都北京。
  出了火车站,他们东问西问,天明的时候找了一个红卫兵接待点。
  农村孩子第一次到了大城市,真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期间的辛苦、劳累,底层人民都有过经历;高层子弟没有这样的经历也不要想象了,相信想象不到。

  杨秀兰他们找到的红卫兵接待点是一所学校,他们在学校里的一破旧的体育馆里住了下来。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等待着毛主席的接见,当然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去了北京的几个重要地方,比如去天安门照相什么的。
  半个月后红卫兵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毛主席要接见他们了。工作人员给他们编了队,集体军队训练了一天,领着他们去了天安门广场。
  那天的天安门广场拥进了十几万红卫兵小将。前面的人不走,后面的人往前挤,没看见伟大领袖的想一睹其真貌,看见伟大领袖想多看一眼,那叫一个拥挤。听说,第二天,天安门广场留下了好几百双被挤掉的鞋子,还有那是一个快要入冬的季节。
  伟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是他的思想,绝对不是他的容貌。成千上百万的红卫兵不远千里、万里去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一睹主席的容貌。评:人有的时候就是那么傻!


  当喇叭里传出“时间不早了,停止游行”声音的时候,杨秀兰他们刚看见了天安门城楼,自然他们没有看见毛主席长什么模样。
  杨秀兰他们住的那个体育馆又旧又破,而且夜里每人只有一件军大衣裹身。
  在当天的接见中有幸运的红卫兵看见了毛主席,他们当下就回了老家。在当天的接见中没有看见毛主席的红卫兵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家;二是等着第二次接见。
  杨秀兰坚持留下来等,一起来的杨柳渠几个棒小伙没有反对。不过他们也只是多等了一天而已,不是杨秀兰意志不坚定,只是因为杨秀青被冻病了。

  一趟北京之行,让杨秀兰有以下收获:
  之前说过,杨柳渠的红卫兵小将们认可了杨秀兰,不过只是认可,可没有觉得杨秀兰真能领导得了他们。原因无它,只因为杨秀兰没做出什么贡献。要别人服你有好多种方法,要别人从心底里服你,做出别人做不出的成绩来。
  在杨柳渠,这些男红卫兵们伸胳膊、蹬腿,说起打谁就打谁,都尽力地在杨秀兰面前卖弄。这一切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尊敬杨秀兰,是为了杨秀兰的美貌,其实说白了和孔雀开屏一个意思。
  傻女人经常陷入这样的误区,只要一有男人对她们好,她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从头到脚征服了这个男人,殊不知这个男人只是想得到她们的身体而已。这两者又区别吗?区别大了。从头到脚征服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几乎不会抛弃你;只是想得到你的身体,得到后会这样,自己想去。


  离开熟悉的农村,来到了陌生的大城市北京,这些来自农村的男红卫兵仍然想在杨秀兰面前多开几次屏,不过这次他们却没了好的舞台。
  到了北京他首先得找饭吃、找地方住,还有怎么去天安门广场见毛主席等诸如这般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不需要力气,需要的是和各方面其他人的沟通能力。
  别说和人沟通了,进了北京城,这些从农村来的男红卫兵们和城里人说句话都瑟瑟缩缩。这就像把一个出生在大城市,从小不愁吃、不愁穿,无所畏惧,整天牛皮哄哄的富二代扔进原始森林,他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一样。杨柳渠的男红卫兵们立马自信全无。
  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得?全凭杨秀兰。杨秀兰不仅很快学会了怎么和城里人正常沟通,而且本人还非常有主见。一趟北京之行,杨秀兰成了杨柳渠红卫兵们的真正领导。


  由于当地去北京见毛主席的女红卫兵少,所以从北京回来,杨秀兰名声大噪,成了杨柳渠公社及周围地区最出名的红卫兵领头人。用现在的话说,杨秀兰挖到了第一桶政治资本。
  凭着这桶政治资本,杨秀兰开始代表杨柳渠公社到邻近的公社、丰城县和附近的几个县城作报告。几场报告作下来,杨秀兰被推荐到了乌盟地区。
  在乌盟地区作报告的时候,杨秀兰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她把撰稿人写下得乌兰牧骑错读成了鸟兰牧骑。连着三个“鸟兰牧骑”从杨秀兰的嘴里轻快地飞出去,她就成了乌盟地区的笑柄。这个笑柄砸碎了杨秀兰“光明”的政治前途。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杨秀兰没有犯这种愚蠢的错误,最后真站在了四人帮的身边,等待她的是什么?那就不好说了。
  一个上了贼船的人,因为犯了错误被众贼早早的赶下了船,真是一件幸事。所以说人的命运,真他娘的不好说。


  因为成了笑柄,所以就没有人再往上推荐杨秀兰了。摆在没了政治前途的杨秀兰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嫁人。
  当时,围在杨秀兰身边真有几个像张爱麦那样的帅哥。人们以为杨秀兰一定会在那几个帅哥中挑一个,让人意外的是,杨秀兰没有选择嫁帅哥,而是选择了一五短身材、样貌不佳,年纪比杨秀兰大好几岁,名叫张大元的男人。
  从形象上看,杨秀兰真是一朵鲜花插着了那啥上。
  让一朵鲜花插在那啥上,总是有原因的。原因一,当时的张大元是杨柳渠公社上班的一名干部,是国家正式的工作人员。原因二,张大元是杨柳渠公社公认的最有文化的年轻人。把乌兰牧骑读成鸟兰牧骑,留给杨秀兰的耻辱感太深,杨秀兰找的是有文化的人。
  好在在中国,男人重才,女人重貌,赞美杨秀兰和张大元这样组合的有个很好的成语,叫郎才女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杨秀兰嫁的不错。人生总有无奈,从快乐的角度出发找个解释,是不错的选择。



  张大元和张发财的亲生父母是远亲。张家在杨柳渠子孙兴旺,是个很有势力的家族。
  从结婚到叶辉(但愿大家还能记得这个名字)他们来到杨柳渠的这段时间里,杨秀兰很是办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公张大元及其家族势力的帮助下,杨秀兰成功地成了杨柳渠公社的一名干部。
  有了杨秀兰在公社任职,张发财更是把秦奎踩在了脚下。如果不是因为杨秀青,张发财真有可能重回到孤山村支书的位置。
  因为去了一趟北京,开了眼界,回村后的杨秀青不在日日忙着寻找牛粪、夜夜想着娶老婆了,而是有了更高追求——当兵。
  杨秀青当了三年兵,在部队入了党,复原回村后把秦奎赶下了台,自己成了孤山村的村支书。当然这一套动作的背后都是在姐姐杨秀兰和姐夫张大元的帮助下完成的。


  张发财和秦奎斗了好几年,自然希望换个人当村支书。可是杨秀青当了村支书后,仍旧是村长的张发财却感觉到了压力。杨秀青在公社里有至亲,不像秦奎和王立竹只是利用关系,而且随着社员们对那段饥饿岁月的逐渐淡忘,他们也不多积极支持张发财和党的代表村支书作对了。
  让张发财比较欣慰的是,杨秀青没有杨秀兰那样强势的性格,而且因为杨秀青经历过饿肚子的滋味,所以他对张发财看重粮食生产的做法很赞同。杨秀青年纪小,对张发财还算尊重。
  人和人相处久了,自然会发生分歧,杨秀青和张发财也不例外,他们俩也有分歧,最大的分歧是关于孤山村小学的问题。
  张发财把桢二女赶出了孤山村小学,孤山村小学就剩下张国华一个老师了。后来,张国华还被杨秀兰领导下的所谓红卫兵抓了起来,险些打死,后来张国华失踪了,一直失踪到于三勇的那玩意儿被人当足球踢的那个晚上,张国华才露得面。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基本瘫痪,文化大革命高潮过去后,高等学校的招生取消考试。学生想上大学怎么办?靠推荐。所谓的推荐就是领导想推荐谁上大学谁就能上,真是印了了那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既然能不能上学全凭领导一个人说了算,那好好读书还有什么用。
  好在张发财也不太关心孩子们上学这会事,他说:“农民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能记自己挣了多少公分就成。”所以孤山村小学还是只有一个张国华老师。
  张国华教一二三年级,孤山村的小孩子们上完小学三年级,就算拿到毕业证了。毕业后的孩子们直接工作,帮着大人干活。
  要是没有那趟北京之行,杨秀青可能不觉得张发财这样安排有问题。


  孤山村的社员们种经常流传着一句话:没文化的人没用。至于没文化的人是怎么个没用法,在村里的时候,杨秀青不理解,问村里的其他人,没有一个的回答能让他信服。
  跟着姐姐杨秀兰去了北京,在那个破旧的体育馆里等待毛主席接见的日子里,一到晚上,从全国各地来住在一起的红卫兵就开始闲聊。
  有一个晚上杨秀青又想到了流传在孤山村中的那句话:没文化的人没用。杨秀青年纪小,也不觉得没啥不好意思,就请教周围的红卫兵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没想到大家对这句话的意见还不统一,这个说没文化这么个不好,那个说没文化那么个不好了,说着说着就争论开了,而且越争论声音还越高。
  大家伙的热烈争论影响到了旁边的一个学生。那个学生带着副酒瓶底,正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看。“酒瓶底”被吵了,放下书,没好气的说:“这个问题还有必要争论吗?”
  有个河南来的红卫兵问:“怎么没必要了?”
  “那我问你,毛主席上过军校吗?”“酒瓶底”没有多废话。
  “没上过,怎么啦?”
  “十大元帅呢?”
  “几乎都上过,又怎么啦?”
  “怎么啦?那我问你,打仗的时候是上过军校的元帅指挥毛主席,还是没上过军校的毛主席指挥上过军校的元帅?”
  刚才热烈争论的红卫兵都不说话了。
  “没上过军校的指挥上过军校的,这是为什么?”酒瓶底又捧起了书,翻了两页书后他回答了自己的问题,“毛主席喜欢看书,这就是原因,你们说没文化有用吗?”
  哦,原来文化有怎么大的用处!从那一刻开始,杨秀青可以说是顿悟了,从那以后他也喜欢上了书。
  当兵三年,杨秀青更是深深体会到了文化的作用。复原回到孤山村,杨秀青刚当上村支书,第一件重大的事情就是和张发财说学校的问题,杨秀青希望让孤山村小学的一至五年级全部复课。张发财听了后说:“你忘了你饿肚子的经历了?”
  “我们的日子不是正在向好吗?”杨秀青不服气。
  “你年纪小,可能忘了,五八、五九年我们还高高兴兴向共产主义进发呢?谁能知道六零年底过大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吃野菜了?不信回去问问你母亲,人要倒霉起来快得很。年轻人,可别太乐观。”
  杨秀青觉得张发财的担心不无道理,也就没有再坚持,不过这事一直是他的心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