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阴匠》---万物皆有魂,只等命中人。

  “当初的那个阎家,就是现在北京的阎家?”我想到了阎书华。
  父亲摇摇头:“不知道,你爷爷没有说过,咱家和阎家也没什么交情,不了解他们。”
  我自己掂量了一下,还是没打算告诉他阎书华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同意我去招惹阎家,我得悄悄干。
  父亲起身看了看我:“收拾收拾东西吧。”
  “去哪儿?”
  他看了看窗外:“离开这儿,老卓家修阴这行算是干到头了。”
  “那哥哥呢?你就不管他了?”我有点不甘心,这件事情没这么简单,哥哥肯定发现了什么。
  父亲摇摇头:“卓勇也是个大人了,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决定。”说着抬起头看看我:“你可千万不能再出事儿了。”
  他这句话说完好像瞬间衰老了很多,我看到他双鬓的斑白一阵心酸。
  父亲回屋之后李大光从里屋出来,搓着手坐到我旁边,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想起来他那个犀角镏子还在我这儿,从洗阴房中拿出来还给他:“李大哥,这东西弄好了,我也不收你钱了,请回吧。”
  他接过东西看了看我:“怎么,不准备找你哥哥了?”
  我抬眼看了看他,他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说自己刚才在门后偷听来着。
  我摇摇头说还没想到办法,现在老爷子没了,哥哥也走了,就算我想去调查,父亲也一定不会放我走的。
  “那咱们悄悄走呢?”李大光轻声问。
  “咱们?”我疑惑的看了看他,“你还打算和我一起?”
  二十七:李大光的故事
  他嗯了一声:“我还是想跟着你干。”
  “刚才你在后面也听到了,我家不准备干这行了。”我敷衍了他一句。
  李大光脸色暗淡下来:“我还以为只是说说……”
  我有点别扭:“李大哥,出膀子力气哪儿都能挣钱,你没必要非要跟着我干。”
  他叹了口气递给我根烟:“家里儿子等着上学的钱,而且……”
  我看他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大光点上烟,给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1972年,李大光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连村镇塘埂村,出生的时候家里算上他一共四口人,除了父母还有奶奶在一起住。
  新蔡县是著名的贫困县,塘埂村则是这个贫困县中的贫困村,那时候李大光家所有的财产就是2亩地和一头老黄牛,奶奶常年卧病在床,家中四口人都指着那2亩地活着。
  原本所有村儿里人都差不多是这种情况,可问题就出在李大光他爹身上。
  李大光他爹叫李成,从小就不是个好东西,16岁那年把邻村儿的王秀梅肚子搞大了,这种事情在当年可是特别伤风败俗,特别是女孩儿,一旦出了这种事情,自杀的都有。
  两村儿人为了这事儿闹的沸沸扬扬,李大光的爷爷被气的活生生背过气去,不到40就没了。奶奶觉得王秀梅可怜,把家里仅存的一点钱拿出来让李成把女孩儿给娶了回来,也就是李大光的母亲。
  @心情声密皆 2016-01-20 20:21:00
  小夜?辛苦了!!!?别累着啊?哈哈
  -----------------------------
  who are you 怎么知道小名儿。。
  @说的很含糊 2016-01-20 22:44:00
  (⊙o⊙)哦?好看。
  -----------------------------
  感谢支持~
  今天已更完~各位晚安~ 帝吧fb看得有点燃……
  
  早~
  
  原本靠着李大光父母和家里那亩地,也能勉勉强强养活四口人,但李成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从来不做农活,而是到镇上给人做做小工赚点钱,从来没往家里拿一分钱。
  但家里的地不能就这样荒着,王秀梅一个女人把整个家扛到自己肩上,白天去地里务农,晚上还得回家照顾卧床的婆婆。
  王秀梅不同于一般的农村妇女,硬是靠着自己省吃俭用的一点钱拿出来让李大光去隔壁村上了小学,那时候她经常摸着李大光的小脸蛋嘱咐他要好好读书,以后走出这村子。
  就这样一个家,最后还是毁在了李成手里。
  李成有两个毛病,一个是喝酒,一个是打老婆,通常这两个毛病都一起犯。
  那时候李成每个月只在家待2到3天,每次回家都是酒气冲天,那会儿李大光才6,7岁,经常半夜被家里东西摔碎的声音吵醒,好几次他悄悄躲在门后,透过门缝看到父亲不停的抽着母亲耳光,不时的还在她肚子上踹上一脚,而母亲则咬着嘴唇,一声不吭。
  最糟糕的一次是有天晚上李成喝的特别多,平时只是对王秀梅拳打脚踢,这次却直接抄起了菜刀。满屋子都是自己母亲恐怖的尖叫声,李大光捂着嘴巴蹲在门后,不让自己叫出声。
  李成像疯了一样,抓着王秀梅的头发就往墙上撞,撞了几下她就坐在地上彻底站不起来了。
  李成拉起她的右手放在桌子上,一刀把王秀梅的小拇指给剁了下来。眼前的景象和自己母亲的惨叫让李大光彻底崩溃了,他打开门冲出去一下抱住母亲,后者已经给疼晕了过去。李大光摇了半天看母亲也没反应,转身又扑倒李成身上,小小的拳头不停的捶打在自己父亲身上。
  @糖加盐i 2016-01-21 08:53:00
  早呀,要更了吗~
  -----------------------------
  已更~
  李成像提溜东西一样把李大光仍在地上,举着刀恶狠狠的向他走去。
  李大光想起来自己听过的鬼故事,眼前的李成就像是故事的恶鬼一般,根本不是自己的父亲。
  最后还是奶奶哭着从床上摔下来抱住李成的腿,李大光才趁着这几秒钟功夫跑出了家门。
  村中夜里很冷,李大光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村头那棵大槐树底下坐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悄悄溜回了家。
  李成已经不在家中,奶奶还是像往常一样坐在床上留着眼泪,嘴里不停的嘀咕着“作孽啊,作孽啊”。母亲脸色惨白的躺在床上,右手缠着白纱布,看到李大光回来问他饿不饿。
  李大光摇摇头,跑去厨房翻出来几个馒头给了奶奶和母亲,王秀梅接过来抱住李大光轻声道:“没事了,没事了。”
  李大光眼泪哗的一下就出来了。
  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很大,李成当时扭曲着脸拿着刀的样子一直没从他脑中消失,也就是这件事情之后,李大光慢慢变的不爱说话,胆小怕事,甚至有点自闭。
  后来每次李成回家,李大光都找各种借口不回家,就算回家了也像是躲瘟神一样躲着自己父亲走。
  本来就是如此摇曳的一个家,最终在李大光10岁的时候,王秀梅的死成了压垮这个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稍后来更
  
  那年三十晚上,李成快进夜了才会到家中,还是一如既往的满身酒气,这次没有等到后半夜,而是一进门就把王秀梅踹倒在地就一顿猛打。
  李大光想过去帮母亲,脑中却一直闪着那天晚上父亲的脸,腿像是灌铅了般一步都走不动。奶奶颤颤巍巍的上去拉架却被李大光一把推开,脑袋磕在桌角就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疯狂的李成发疯似的抽打着王秀梅,这是李大光第一次屈服于自己的懦弱,一声不吭的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半夜的时候李大光被身边嘤嘤的哭声吵醒,看到母亲正坐在自己床头流着眼泪,脸上的淤青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王秀梅抱了抱李大光,留着眼泪一直在说:“娘对不起你啊,娘对不起你啊……”
  10岁的李大光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能用小小的手轻轻拍着母亲的后背。
  第二天李大光早早的就起床了,按照村里的习俗大年初一要到别人家拜年,早点去还能拿到不少压岁钱。
  他翻出来自己不舍得穿的新衣服,穿的平平整整打开房门,一抬头却看到,自己母亲穿着自己出嫁时的那一身红装,吊在家门口。
  李大光当时就尿了裤子,憋了好久才大声哭了出来。哭声把李成给吵了起,后者骂骂咧咧的从屋子里出来,看到一身红衣上吊自杀的王秀梅,腿一软直接坐到了地上。
  李大光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回到房中的,只记得奶奶因为看到这个景象吓的心脏没承受住,没几天也背过气去。
  @三七三十一2011 2016-01-21 17:19:00
  故事情节不错,顶楼主,期待!
  -----------------------------
  感谢支持~
  @dsf222f 2016-01-21 21:30:00
  第一次离楼主这么近啊
  -----------------------------
  就在楼上 哈哈~
  母亲和奶奶下葬后,李成曾想把李大光一起带到镇上去,可李大光死活都不肯,村里人也都知道李成不是什么好东西,有家人心疼李大光,就把他收养在自己家中。
  从那以后李大光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王秀梅一死,自己也没法再读书了。过了几年听人说李成在镇上学会了“溜冰”,后来有一次吸的太多给“溜崩了”,死在了街上。
  李大光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没有一点悲伤,甚至有点高兴。村里人都说是王秀梅来报仇了,当初一身红衣上吊死在自家门口,就是为了等死后找李成寻仇。
  那天李大光专门到母亲坟前去拜了拜,王秀梅没什么文化,但是她却教会了李大光两个道理:永远不要打女人;永远不要放弃孩子的教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大光结婚生子后,从来不让自己媳妇儿受一点儿累,哪怕自己在外再怎么辛苦,晚上回去还要帮着媳妇儿干活儿,自己过的再节俭,也要省下来钱供儿子上学。
  李大光讲完他的故事就没再说话,只闷闷的抽着烟。我想起来2009年北京的董珊珊。董珊珊因为家暴曾经八次报警,为了躲避家暴曾到出租屋中避难,也曾经上诉控告丈夫要求离婚。最后警方没能拯救她,出租屋没能拯救她,司法系统更没能拯救她,2009年10月19日,26岁的董珊珊因家暴致死,她丈夫被判刑有期徒刑6年。
  一个26岁的生命的逝去,换来的是施暴者的6年有期徒刑。
  重男轻女,这一观念至今在某些人脑中还是根生蒂固,妻子被家暴致死,丈夫最高判7年,但若妻子反抗家暴导致丈夫死亡,就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最高可判死刑。
  我无力去追责到底是法律本身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抑或是执行力,社会观念的问题,我只知道李大光如今所有性格上的缺陷,某方面来说都是他小时候的经历导致。
  但这世上又还有多少个李大光呢?
  我把烟掐灭,冲李大光点了点头:“行,以后咱一起干。”
  第二天中午吃完饭父亲出去说要办事,我坐在屋中发愁怎么劝他继续做修阴,怎么告诉他收李大光为徒的事情。
  直到快晚上的时候父亲才从外面回来,刚一进屋就把门从里面反锁,一脸阴沉的招手让我过去。
  我看他这脸色难不成又出了什么事情,就看他从怀里掏出个物件塞到我手里,我看了倒吸一口冷气,那东西居然又是一只玉蟾。
  @路痴索大很迷人 2016-01-21 21:37:00
  养肥了再看
  -----------------------------
  已经很肥了~
  @l743375990 2016-01-21 22:44:00
  好看,一口气看到今晚的。楼主加油哦
  -----------------------------
  感谢支持!
  各位晚安~
  
  早
  
  稍后来更
  二十八:三脚玉蟾
  又是玉蟾。
  这只不同于故事中那只通体红色的玉蟾,眼前这一只白润透明,是一只三脚玉蟾。
  父亲脸色有点发白,我忙把他搀到里屋,问他这东西怎么来的。
  尽管屋外寒气逼人,但父亲额头上却布着一层细细的汗珠,双手都有点颤抖。我递给他一杯热茶,让他暖暖身子。
  喝完茶父亲脸色才好点,原来那只玉蟾是他刚才回来的时候在门外发现的,那东西当时就安安静静的躺在门外。
  “阎书华”,我想都没想就把他的名字给喊了出来。
  接下来的20分钟我把鬼面疹和鬼胎的事情给父亲说了说,他听完也皱着眉头:“难不成阎书华是当年阎家老三的后人?”
  我点点头:“肯定是,要不他为什么千方百计的要来谋害我,还说要什么书。”
  “书……”他轻轻嘀咕一声,不知道在想什么。
  我看他不在说话,把玩起桌上的玉蟾来。
  古人对于蟾蜍最早的崇拜属于生殖崇拜,因为蟾蜍能一蟾产多子,这一点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上古器皿上雕刻的蛙纹饰就能看出来。
  后来这种崇拜感渐渐从生殖崇拜转向为长生崇拜,因蟾蜍有冬眠习俗,古人认为它们能够生而后死,死而后生,羡慕不已。
  @安7777777 2016-01-22 11:41:00
  楼主楼主 来了么?#####
  -----------------------------
  更了~
  蟾蜍符号还是某些少数名族的图腾,像纳西族古时候崇拜青蛙,东巴经典称它为“黄金大蛙”,民间传说称智慧蛙,壮族的先民曾以青蛙作为图腾,并有“蛙拐节”和祭祀青蛙的活动。在民间传说中蛙是雷神之子,是行云布雨的使者,所以多认为祭祀蛙神可以求的风调雨顺。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曾发生过特大洪水,经过了大禹治水后才进入了文明时代,传说蛙纹于远古治水神话有关,祭蛙求雨是盛行于远古时期的一种祭祀习俗。
  蟾蜍虽然长相丑陋,但生命力顽强,能够承载相当于身体十倍,二十倍的“神力”,因此古人认为蟾蜍具有灵性,并且和天上盈转缺又转盈的月亮联系起来。汉代月亮画像中伏着一只蟾蜍,古人认为月亮中的蟾蜍和人世间的治乱关系密切,正如元弘抄本《五行大义》卷四纸背记《河图》中写道的:“蟾蜍去月,天下大乱。”
  古人以为月宫中嫦娥,桂树,吴刚,玉兔,蟾蜍。汉人张衡在《灵宪》中写道:“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已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因此蟾蜍和嫦娥于不死药挂上了钩。《抱朴子内篇》介绍不死药有五种,称“五芝”,其中“肉芝”就是“万岁蟾蜍”头上的角,法力在灵芝之上,是长生不老的仙药。
  @xmcysoft 2016-01-22 15:20:00
  快点更新啊啊啊啊啊啊?楼主
  -----------------------------
  马上~
  @小静子Olivia 2016-01-22 16:57:00
  好看~加了个油
  -----------------------------
  么么哒~
  而眼前这只三脚蟾则和神仙列传中的刘海有关,句说刘海是八仙吕洞宾的弟子,他云游四处时收伏了一只会变钱的三只脚蟾蜍。由于刘道长最喜欢布施,这只会变钱的三脚蟾蜍刚好能帮他变出钱来救济穷困之人。刘海戏蟾在传统图像中,其特征是一个丰满可爱的孩童,两手通过颈项握着一直两头系着几个铜钱的细绳,都弄着一只三只脚的蟾蜍。另外还有骑或站在蟾蜍上的图像等等,寓意进财,富贵等美好愿望。明代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云:“…一为海蟾子,哆口蓬发,一蟾玉色者戏踞其顶。手执一桃, 莲花叶,鲜活如生。”明晚至清初景德镇青花瓷器纹饰上也描绘有刘海戏蟾的故事。
  因为刘海戏蟾的故事广为流传,所以民间有句俗语:两条腿的人好找,三只脚的蛤蟆难求。人们普遍将蟾蜍视为招财进宝的风水法器。“凤凰非梧桐不居,金蟾非财地不居”,三脚金蟾所居之地,都是聚财之宝地,宅内摆放三脚蟾,有吸财,吐财,聚财,镇财的作用,现在一般的经商之人店中都会摆放这么一只金蟾,神兽嘴衔两串铜钱,所吐的钱便是旺财之意,意为“招财进宝,一本万利”。摆放的时候也很有讲究,必须金蟾嘴要向宅内,代表令家人的财运增加,若把嘴朝外,则会把家中之财外露。
  今天晚上可能晚点更…十二点以后吧
  
  来了来了
  另外蟾蜍还能够“辟兵”镇邪,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写道:“肉芝,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再重,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阴干五日,以其坐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另在宋罗愿《尔雅翼》中也有:“蟾蜍,今之蚵蚾,背上橸橸,好服墙阴璧下者,五月五日收之,谓之辟兵。”文中的“辟兵”除了指辟除有武装的士兵外还指去病消灾。如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佚文》中写道:“夏至著五彩,辟兵,题曰游光。游光,厉鬼也,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辟五兵也。”
  元人施惠在《幽闺纪-士女随迁》中记载:“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之梯步。”另外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中也道:“举人是月宫里管的,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枚半支,肯赐给我们爷,我们爷便可以中举,名叫蟾宫折桂。”这“蟾宫折桂”成语一出,此后蟾蜍多被引申为富贵及仕途有望的一种预兆灵物。正如白居易诗中所云:“折桂一支先许我,穿杨三爷尽惊人。”
  人们最早崇拜蟾蜍是因为它的“多子多福”以及“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把蟾蜍当成了“福娃”以及嫦娥的化身,是月精;又是王母娘娘的不死神药,是药神;刘海戏蟾的传说又使得蟾蜍变成了财神;“蟾宫折桂”又把蟾蜍和仕途联系在一起;“辟五兵”之说又使得蟾蜍成了辟兵镇邪的标志。所以蟾蜍被古人视为“祛病毒,助长寿,主富贵,呈祥瑞,辟五兵,镇凶邪”之意。
  眼前这只三脚玉蟾质地圆润,不像是一般人能佩戴的起的物件,估摸着又是从哪个达官贵人墓中挖出来的。
  父亲一根根抽着闷烟不说话,我碰了碰他问怎么处理这东西,他拿起玉蟾看了看:“明天找个地方给埋了去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说着抬头嘱咐我:“今天晚上把东西收拾好,明天一早咱们就走。”
  我想再劝劝他,就见他摆了摆手:“先回去睡吧,我累了。”
  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里有点心疼起来,先送父,后失子,他现在肯定比我还要难受。我叹了口气,关上门退了出去。
  出来以后李大光已经回到自己屋里去睡了,隔着几间房我都能听到他震天的呼噜。回到房间我开始思考明天怎么办。
  父亲的态度很坚决,估计我是劝不动他。可是又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且不说阎书华让自己受过的罪,就算我明天走了,他肯定还会在暗中算计,另外他说的那本书到底是什么,看父亲当时的表情我隐隐约约觉得他可能知道些什么。
  另外哥哥到底去哪儿了,我知道以他的性格肯定不会就这样走,一定是在邵家发现了什么。
  现在最让我不安的是今天莫名其妙出现在门前的那只玉蟾,阎书华应该就是当年阎老三的后人,为什么阎家做了修阴匠?他到底在找什么书?
  我知道事情不可能就这样结束,整理整理了思路,准备明天再去劝劝父亲,我们这么一走,可能就再也找不到哥哥了。
  迷迷糊糊不知道睡了多久,就听见耳边隐约传来“咕咕”的叫声,我被吵醒翻了个身,贴墙听到墙外一片“咕咕”声。
  刚准备继续睡,猛然发现这声音有点像是蟾蜍的叫声,心头涌上一股不好的预感,赶紧爬起来往窗外看了看,月光的照亮下窗外有无数只蟾蜍正慢慢爬来,眼珠像是蓝宝石一般在夜里诡异无比。
  我打了个寒颤,抬头看了看月亮,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从满月变成了残月,我被外面越来越近的声音叫的鸡皮疙瘩起了一身,吞了口唾沫想起来一句话:蟾蜍去月,天下大乱。
  今天的已更完~ 各位晚安
  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