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CHENGYONG 2015-10-14 14:15:33

-----------------------------
这个小男人是谁啊?
奥巴马和香港民粹都应感到羞愧
2015年10月14日 09:15
来源:凤凰财知道 作者:邓新华
23人参与 9评论
十一长假期间发生了两件很有关联的事情,一是香港游客冷清日本却火爆,二是美国参与的TPP谈判达成协议。对前者,很多网友对香港排斥大陆游客深感不满,有些爱国者对大陆游客赴日疯狂购物也很难接受,他们认为与其让日本人赚钱,不如大陆自己搞个免税购物天堂。而对TPP零关税,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针对中国的局,有人提出中国应和更多的贸易伙伴加大自由贸易的程度,来应对美国的局。
两件事情,突然让零关税变得可以为更多人接受了。以前,对这些人来说,关税可是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哪能零关税。但是,他们突然发现美国可以用零关税来“伤害”中国,就会想到,中国为什么就不能以零关税来反击呢?
其实,中国要“打破”TPP只需一招:单方面对所有贸易伙伴实行零关税。
关税保护是陈旧的谬误。它在保护钢铁业的同时,抬高了建筑、汽车等产业的成本;它在保护汽车业的同时,抬高了交通、物流成本……。那些相信关税保护的人,往往只看到有些产业受到保护,却没看到更多的产业受到伤害。有些更聪明的人说了:“我也知道保护一些产业就会伤害另一些产业,但暂时保护弱势产业、关键产业,付出伤害其他产业的代价是值得的。”然而,只有市场才能挑选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搞贸易保护的结果,是扶持了不值得扶持的产业(如果该产业有比较优势,它就根本不需要扶持),却抑制了更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哪怕别国不对中国实行零关税,中国也应单方面实行零关税。因为单方面零关税可以降低国内产企业、消费者获取国外资源的能力,获得国外资源越多,当然是越有利的。当然,中国也可以同时要求贸易伙伴对中国产品零关税,这可以让中国企业多赚钱,从而对国外资源更有购买力。但如果别国不肯实行零关税,中国也不能自己抬高利用国外资源的成本。
香港某些民众排斥大陆游客,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实行贸易制裁,这一点大家不难理解。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关税保护,你以为在对别国实行出口制裁,其实你也是在对自己实行进口制裁。
上面的道理不难懂,但贸易保护的谬误影响人们的思维太深,故他们难接受这些道理。没想到的是,赴日购物热、TPP这两件事,在普及零关税观念上,作用超过无数文章。而TPP中关于国企、货币流动的内容,也可以警示中国加速改革。所以,与其说TPP对中国是一个伤害,倒不如说它是一个促进。倒是奥巴马,应该为TPP感到羞愧。
奥巴马应该羞愧的第一个理由是,TPP是个半吊子自由贸易协议。零关税当然是巨大的进步,但是TPP中的劳工条款、环境条款,其实是阻碍自由贸易的。奥巴马称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家书写全球贸易规则,但是他自己书写的规则其实并不怎么样。从美国国内来说,零关税可能会让贸易保护主义者反对,而劳工条款、环境条款又会让自由贸易主义者反对,所以国会是否能够通过TPP,也是难讲。从外部来说,如果中国实行零关税,且没有劳工条款、环境条款,那么,中国书写的贸易规则就远远好于美国,美国注定会丧失规则主导地位。当然,中国有没有这种远见,也是难讲。但即便中国没有远见,也难改奥巴马没远见的形象。
奥巴马应该羞愧的第二个理由是,TPP中所谓针对中国的门槛,如国企改革、货币流动等,是损己不利人。中国当然应该彻底进行货币改革、国企改革,但这些改革的停滞,不是奥巴马设门槛阻止美国消费者、企业享受中国低价商品的理由。对贸易设门槛,看起来是珍视自由贸易,其实是破坏自由贸易。
曾经有个朋友说,在境外看到大陆游客要严格签证,而其他一些地方的游客则免签,他感到很羞愧。这位朋友的论调很常见,估计很多人赞同。签证严说明人家提防你嘛,说明你国家的建设还不好嘛,好像是应该羞愧。
我理解这种思维逻辑,但我的观点完全相反。我认为恰恰应该是对大陆游客低看一眼的政客感到羞愧,而不是大陆游客感到羞愧。我不是认为中国没有缺陷,但不管中国有没有缺陷,都不是政客们低看中国人的理由。
就拿东北某邻国来说,不断有人从那个国家逃到中国,这些人是为了自由敢于冒风险的人啊,人们应该尊敬他们,而不是低看他们一眼。换你在那个情况下,你还未必敢逃。这个就像中国饥荒时的近百万人“大逃港”。假如因为那些人来自落后地方而歧视他们、阻碍他们与旁人合作,这种做法才是值得鄙视的。
同样的道理,不管中国有多少缺陷,那些出境的中国人是为合作而至,那些国家的政府为本国人与中国人的合作设置签证障碍,在给中国人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它们本国人带来不便,政客们这样做,是他们应该羞愧,而不是为合作而至的中国人羞愧。
回到TPP。中国尽管还有垄断国企,还有各种管制,但是无数有贸易诚意的民营,克服着各种管制造成的困难,这种合作意愿其实是更加强烈、更加宝贵的,为何反倒要遭到TPP的歧视对待?这种歧视没有道理,而这种歧视给它们本国人造成的福利损失就更加无谓。奥巴马不该羞愧吗?
这种没道理的歧视到处可见。比如农村人进城打工,这说明他们认为城市生活更好、更值得追求。为了进城,他们要克服乡愁以及各种迁徙障碍,这是多好的合作者啊,城里人应该尊重他们的追求,但有些城里人却歧视他们。被歧视者当然不应感到羞愧,歧视人者才应该为自己的鼠目寸光感到羞愧。
同样,大陆游客到香港,固然存在一些素质问题,但这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改进的问题。更何况,香港文明程度高,不正是香港的旅游卖点之一么?人家仰慕你的文明程度,你应该高兴啊。结果一些香港人却以文明的差距为理由排斥大陆游客,自残卖点,自己拉低文明程度,这不是蠢又是什么?
本文来自人文经济学会
书呆子论调,毋庸置疑 你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只是道理尔。 比如五讲四美三热爱 没有错啊 难道不对吗?
实际上 国企可以享受补贴 可以很少的代价拿到社会的资源。那么在国际市场上那个 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了。这样的话 初衷就是空话了,那里还是自由市场呢?
比如在市场上那个国企说 自由竞价啊 很自由啊,不是强盗逻辑吗?
比如契约精神和约束力,那么为啥做生意 要拿到自己应的 合约规定的货款 还要请客送礼呢? 你是问问呗 看看知道的人 是咋说的好了。 合同法你背的再熟 有个毛用啊?
为啥做小饭店的人 都用地沟油? 你说那些所谓的大道理 有毛用? 你能坚持到 食客都知道你不用地沟油 你很正直的那一天吗? 你早破产了-----
自由市场是有前提的,你奢望的 无差别对待 那是幻想。
就如你让那些教授和专家 和农民工是竞争卖体力的活 ---这不扯淡吗?
就如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 幸存者中只有我是壮年男人 还是受过军事训练的军人 其他都是老弱妇孺。 我说我很民主的 大家资源选择 组成团体 随便的组合,普选。---有意义吗?
就如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 幸存者中只有我是壮年男人 还是受过军事训练的军人 其他都是老弱妇孺。 我说我很民主的 大家自愿选择 组成团体 随便的组合,普选。一切生存资源 也都自由竞争-----
自语市场是吧 那么土匪抢劫来的东西 也可以自由的在你的市场上 自由竞争吗? ----
真的这麽的自由 那太好了 我专门抢劫你的东西 人后去和你竞争---呵呵呵哈哈哈。
鹦鹉学舌的书呆子 自以为的在做学问了而已-----
我看到一个最形象深刻的一段话 斗地主牌局中:农民【我炸!】 地主【我王炸!】 农民【----】 地主【我王炸!】 农民 【不是只有一个王炸吗?你----】 地主【你管呢? 王炸!!】 农民【-----】 地主【王炸! 王炸! 我多的是王炸---来吧。你出牌啊。】
不管是哪个国家 如果只有他一个拥有核武器 那会如何呢?
自由市场 没有前提条件的 完全绝对的自由? 你想啥呢? 你是书呆子里的战斗机?
【同样,大陆游客到香港,固然存在一些素质问题,但这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改进的问题。更何况,香港文明程度高,不正是香港的旅游卖点之一么?人家仰慕你的文明程度,你应该高兴啊。结果一些香港人却以文明的差距为理由排斥大陆游客,自残卖点,自己拉低文明程度,这不是蠢又是什么?】
你不蠢是吧, 那为了彰显你的自由 非洲几亿贫困人 都去你家吃饭好了。你卖一分钱一碗饭 那也是一大笔钱啊-----
那些高级餐厅 我没打领带 穿着一身战斗服装 他们竟然不让我进去呢 他们看来也是因为太蠢了---- 搞的在里面等我的老板 只好换一家了,很蠢啊 少做了一笔生意。
吴思:恶政是一面筛子
2015年10月14日 09:21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吴思
127人参与 14评论
一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二月的一天,皇都洛阳的南宫起火。这场大火烧了半个月,烧掉了灵台、乐成等四座宫殿。皇宫的这场大火搅乱了帝国的财政预算。皇上要给自己家盖新房,这笔额外开支从哪里出?
这时,太监张让和赵忠给28岁的汉灵帝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建议皇上发出命令,天下田每亩要交十钱。此外,各级官员升官上任,也要先交一笔钱,用于修建宫室。汉灵帝欣然采纳了这二位太监的建议。于是,帝国官员上任之前,一概要到一个叫西园的地方问价交钱。这种勾当看起来很像卖官鬻爵,后来也确实发展成为赤裸裸的卖官鬻爵。
钜鹿太守司马直是个有名的正派人,他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命,上任前也要交钱。因为名声清廉,对他特别优惠,交三百万钱即可上任。公平地说,这个要价确实不高。在公元188年之前,各郡的太守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地位近似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这个级别的官员的俸禄是每年二千石,按照当时的行情,买这种高官要花上二千万钱,而人家向司马直要的钱还不足时价的二成。但是话又说回来,太守每月的正式工资才多少?折成铜钱,不过一万三千。皇上要的三百万,相当于司马直19年的工资。如果不打折,按原价交足两千万,更相当于太守128年的工资。若不搜刮百姓,这笔巨款从何而来?如何填补?
《后汉书》说,司马直接到诏书,怅然道:“为民父母的,反而要割剥百姓,以满足现在的苛求,我不忍心呀。”于是上书,说自己身体不好,请求辞去任命。上边不批准,司马直只得上路。走到孟津,快到洛阳门口了,司马直也作出了最后决定。他给皇上写了一封信,极力陈说当时政策的失误,讲古今祸败的教训,写完后服毒自杀。汉灵帝看到他遗书之后,一时良心发现,暂时停收修宫钱。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不久皇上的良心又不见了。
司马直以父母官自命,他遵循的是儒家规范。这本来是官方倡导全国奉行的正式行为规范,但是当政者对官员的实际要求与这些规范的冲突太大,司马直除了上疏劝告或者辞职之外又不能有其他反对的表示,不然就与忠君的要求相冲突,结果他只好用毒药将自己淘汰出这场僵局。如此激烈的自我淘汰当然是罕见的,不那么富于代表性。我们还需要讲一些比较寻常的故事。
二
转眼又过了1400多年。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7年)三月九日夜,北京紫禁城内的坤宁宫失火,大火蔓延到乾清宫,皇上和皇后的住处被烧了个干净。第二年,皇极殿、建极殿和中极殿也失火被烧掉了。于是万历皇帝又遇到了汉灵帝的问题:盖新房的额外开支从哪里出?万历的办法是开发矿业并增加临时税种,亲自安排得力的宦官到全国各地开矿,征收矿税和店税、商税、船税,收来的钱直接进皇宫,不进国库,属于皇上的私房钱。举朝上下一片反对之声,纷纷要求皇上取消矿税。
万历根本就不理睬那些文官的瞎嗡嗡,他派遣阉官去各地办理此事。阉官乃是皇帝的家奴,通常是文盲,读不了圣贤书,也没有后代,并不惦记着对历史对后代对天下负责,除了讨皇上的欢心之外再没有别的责任和义务,听说某地有什么矿,有什么可征的税,可以弄到多少钱,便拍了胸脯带着亲信下去弄。果真完成了任务当然很好,没有完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更常见的是完成了任务却假装没有完成,反正皇上也搞不清楚。
陈奉是万历特派到湖广(今湖南、湖北)征税采矿的阉官,论级别不过是正八品,相当于科级干部,论权势则能与省级大官相抗衡。他率领着一帮主动投靠来的亲信党羽横行湖广,《明史》上说他“剽劫行旅,恣行威虐”,也就是说,征税征到了与拦路抢劫差不多的程度。他还下令大规模挖坟掘墓找金子。他的党羽们十分威风,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闯入民家,奸淫妇女,有的干脆将妇女掠入税监办公的官署。当地的官员难免有看不惯的,对他的工作就不那么配合,当地商人和百姓更对他恨之入骨。
有一回,老百姓听说陈奉要从武昌到荆州征收店税,数千人聚集在路上鼓噪起哄,争着冲他扔石头。陈奉逃掉之后,便向皇上告状,点了五个不配合他工作的官员的名字,说他们煽动老百姓动乱。万历本来是一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皇上,不上班不办公,所有的请示汇报基本不看,但是对家奴的报告则迅速批示。陈奉告发的五个官员,两个被抓,三个被撤,其中有两个还是四品知府。
按说这形势已经很清楚了,陈奉的来头太大,惹不起。但是一个叫冯应京的五品佥事偏偏不长眼。万历二十九年正月,陈奉摆酒请客,放火箭玩,把老百姓的房子烧了。老百姓拥到陈奉的门口讨说法,陈奉派兵出去镇压,打死了不少老百姓,又将死者的尸体切碎扔在路上震慑百姓。《明史》上说,湖广巡抚支可大当地的最高监察官员——“噤不敢出声”,而冯应京偏偏上疏向皇上告陈奉的状。陈奉见冯应京告状,也反过来告冯应京的状,说他阻挠皇命,欺凌皇上派来的特使。皇上听陈奉的不听冯应京的,发了怒,贬了冯应京的官,将他调到边远的地方去。这时又有两个实在看不下去的监察官员自己跳了出来,一个是给事中田大益,一个是御史李以唐,他们请求皇上原谅冯应京,说陈奉不好,还说皇上把豺狼派到了天下各地,专门吃好人。皇上更生气了,你劝我饶他我偏不饶,干脆下令将冯应京除名。
陈奉这里则不断向皇上打报告,他说他派人去枣阳开矿,枣阳知县王之翰、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也阻挠破坏,皇上又下令将他们撤职。这时负责监察工作的要员,都给事中杨应文又跳了出来,请求皇上原谅这三位。这些人也不看皇上的脸色,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跳,很像是成心惹皇上生气,皇上也真生了气,干脆派锦衣卫去武昌,把陈奉告的那些人全都抓到北京关入监狱,处罚再次升级。
冯应京是个清官,在当地收拾奸豪,制裁贪官污吏,声望甚高。锦衣卫到达武昌的时候,老百姓听说要抓冯应京,竟有人痛哭流涕。陈奉则得意洋洋,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将冯应京的名字和罪状大大地写了,张贴在大街闹市。老百姓怒不可遏,上万人包围了陈奉的住所,陈奉害怕了,就逃到楚王的王府里,他的六个爪牙没跑掉,被愤怒的群众投进了长江。锦衣卫中也有被老百姓打伤的。陈奉躲进楚王府后,一个多月不敢露面,请求皇上让他回北京。皇上将陈奉召回的时候,这家伙搜刮的“金宝财物巨万”,在重兵的护送下,“舟车相衔,数里不绝。”而冯应京被押解时,老百姓“拥槛车号哭,车不得行。”还是冯应京自己穿着囚衣坐在囚车里劝老百姓不要闹了。
冯应京和另外几个阻挠陈奉的官员被押到北京后,拷讯关押,三年后才被释放。那个阻挠开矿的知县则瘐死狱中。而陈奉回京后什么事情也没有,有两个监察官员说他的坏话,又被皇上撤了职。
陈奉只是万历年间诸多的矿使税监之一。《明史》用了半页纸点各地陈奉们的名字,陈奉不过是其中的五个字。而这一个陈奉的脚下就躺着一片经他手淘汰出局的清官。
三
最初读到上边那些故事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些怀疑。最叫我怀疑一点,就是矿使和税监们太坏了。在我的生活常识里,纯粹的恶棍就像纯粹的圣人一样罕见,怎么皇上派下去的那些宦官竟然是清一色的坏蛋?这未免太凑巧了。我想,中国史书倾向于把太监和女人描写成祸水,为皇上或者为专制制度开脱责任,恐怕不能全信。
帮助我想通此事的最后一遍重复,是一本描写1900年—1942年的华北农村的书,那里讲了清末民初北京良乡县吴店村的村长变换的故事。
清朝末年,良乡吴店村的公共事务由村中精英组成的公会负责,这些精英通常是比较富裕又受过一些教育的人,社会声望比较高。当时的捐税很轻,首事们往往自己交纳而不向村民征收,因为他们更在乎声望和地位,不太在乎那点小钱。
1919年开始,军阀们在北京周围争夺地盘,先后有直皖之战和三次直奉之战,军阀们毫无节制地向村庄勒索后勤供应。这时,不愿意勒索村民,自己又赔不起的村长就开始离开公职,而把这个职位当做一种捞油水的手段的人们则顶了上来。这时候出来当村长的两个人,先后都因贪污和侵吞公款被县政府传讯。赔款出狱后,这样的人居然还能继续当村长,因为没有好人愿意干。
这就是说,当政权大量征收苛捐杂税的时候,比较在乎荣誉的人就从村级领导的位置上退出了,这类人就是司马直那样的人物。而替换上来的,通常是敢于也善于征收苛捐杂税的人物,譬如陈奉那样的人物。更明白地说,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需要他们泯灭良心、心狠手辣,否则就要请你走人。这就是此前300年陈奉与冯应京相替换的背景,也是此前1700年司马直自我淘汰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清官和恶棍的混合比例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定向选择的结果。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
四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建制是省、府、县,承担行政职能的最底层是里(村庄)。我们已经提到了郡太守(相当于省)、知府和村庄一级的筛选情况,中间还缺一个县级。在矿使税监横行天下的万历年间,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袁宏道正在苏州府的吴县当县令,他后来托病辞职了。袁宏道的书信中有许多对自己当官的感觉的倾诉,叫苦连天,读来却颇为真切。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进入当时县级官员的内心世界看一看。
袁宏道写道:“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引者注:治钱谷就是征税。仓老人是在最基层征收皇粮的杂役,经常干些吹毛求疵克扣自肥的勾当),谕百姓则保山婆(引者注:即媒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
“作吴令,无复人理,几不知有昏朝寒暑矣,何也?钱谷多如牛毛,人情茫如风影,过客积如蚊虫,官长尊如阎老。以故七尺之躯,疲于奔命。”
“……然上官直消一副贱皮骨,过客直消一副笑嘴脸,簿书直消一副强精神,钱谷直消一副狠心肠。苦则苦矣,而不难。惟有一段没证见的是非,无形影的风波,青岑可浪,碧海可尘,往往令人趋避不及,逃遁无地。难矣,难矣。”
在袁宏道的感觉中,堂堂县太爷的角色,对他个人品格的要求就是奴才般的贱皮骨,妓女般的笑嘴脸,搜刮百姓的狠心肠,媒婆般的巧言语,处理文牍的好耐性,总之是一副丑态。在这些丑态里,搜刮百姓的狠心肠与陈奉之流的作为是近似的,这里不再多说。至于伺候上官及讨好过客,按当时官场这些都是必需的应酬,其实质是搜刮百姓之后的利益再分配,是民脂民膏的分肥。官场宦游,谁知道明天谁富谁贵?培植关系本来就是政党的投资,不得罪人更是必要的保险。陪着转转,一起吃两顿,送点土特产,照顾点路费,也是理之当然。再说,吴县刮来了民脂民膏别人沾点光,别人刮来了他袁宏道也可以去沾光。这是一张人人都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官场关系网。而袁宏道却认为这作官是苦、是毒,以致托病辞官,也算难得的了。
五
最后该说说交税的老百姓了。
(明)周晖在《金陵琐事》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在矿税繁兴的时候,有一个叫陆二的人,在苏州一带往来贩运,靠贩卖灯草过活。万历二十八年,税官如狼似虎,与拦路抢劫的强盗没什么差别。陆二的灯草价值不过八两银子,好几处抽他的税,抽走的银子已经占一半了。船走到青山,索税的又来了,陆二囊中已空,计无所出。干脆取灯草上岸,一把火烧了。作者评论道:此举可谓痴绝,但心中的怨恨,不正是这样么!我估计,当地的灯草种植和销售行业大概也完蛋了。作者也说,重税造成了万民失业的结果。这就是恶政和恶棍集团的根基,一个在自我毁灭的循环中不断萎缩的根基。
《明史记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是清朝人,他在记叙矿税始末的结尾处有一段关于利益集团的精辟分析。他说:开始是因为征矿税而派设宦官,后来这些宦官的命运就与矿税连在一起了。开始是因为宦官谄媚迎合而让他们征矿税,后来这些宦官肥了,便结交后宫,根子越扎越深。这就是矿税不容易废除的原因。由此看来,清朝的史学家已经意识到,恶政可以培育出一个自我膨胀的具有独立生命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在最高层笼络皇亲影响皇帝,在官场中清除异己,在各地招收爪牙,在民间吸吮膏血——肥肥壮壮地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一层又一层地自我复制。势力所及之处,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成体统,实施的政策也越来越背离帝国公开宣称的政策。
恶政与恶棍集团相得益彰,迅速膨胀到老百姓不能承受的程度,一个王朝的循环就临近终点了。
在万历死去的时候,距离该轮循环的终点还有二十四年。在汉灵帝卖官鬻爵修复宫殿的时候,离他本人实际上也是东汉王朝的“脑死”日期只剩下四年。
No.4 华尔街日报:每年一次的厄尔尼诺又来了!推高全球农产品[-1.42% 资金 研报]价格
一名泰国农民在干旱的稻田中行走
厄尔尼诺现象已波及亚洲和全球其他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并推高农产品价格。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政府预测机构近几周警告称,厄尔尼诺现象可能达到近二十年来最严重程度。上周末,日本气象厅表示,太平洋[-2.01% 资金 研报]海面温度远高于正常水平,并警告海面温度甚至有可能达到195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农民们也警告称,其农作物产量可能受损。巴西的糖农表示,大雨可能导致甘蔗的含糖量下降;澳大利亚、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的农民则称,干旱条件或导致棕榈油、小麦、可可和咖啡等农作物产量减少。
“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公安副局长李刚已离职
原标题:“我爸是李刚”的李刚已从公安局离职 儿子是否出狱不明
因2010年10月因河北大学交通肇事案“我爸是李刚”事件为公众所知的李刚,最近因为一起数年之久的抢劫案又出现在媒体上,李刚当时是这起案件的主办人。
10月13日,《北京青年报》报道,2006年,河北石家庄人王朝被指为保定一桩抢劫案的凶手,他出示的证据显示其“没有作案时间”,因为案发当天,他在石家庄忙着处理交通事故。此案曾被河北高院发回重审,几经周折,2011年,保定中院终审维持原判,认定王朝犯抢劫罪,被判入狱13年。其后四年,该案先后经历10次裁决,最终王朝于今年10月12日再提起申诉,被河北高院正式受理。
上述报道引述王朝的辩护律师孙莹的话称,早在2011年保定北市区法院一审此案时,辩护观点已经很充分,此次申诉理由与之前差别不大,一共梳理出115个质疑。其总结了三个重点:一是王朝没有作案时间;二是原审裁决认定王朝犯抢劫罪的核心证据手机通话清单,应当作为非法证据被排除;三是司法机关最初认定的王朝案情节值得商榷。
2006年8月11日中午,保定市北市区华电小区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案,警方从犯人在当场的手机通话清单上查到,29岁的石家庄青年王朝有作案嫌疑。10月31日,保定北市区警方将王朝抓获。
《北京青年报》报道,王朝的申诉状显示,在8月11日当天上午,王朝和邢世平在石家庄桥西区事故停车场内的物价部门进行车辆现场勘验,共同在物价部门出具的《现场勘验笔录》和《鉴定结论书》上签字。当天下午,二人在石家庄交管部门桥西事故科进行事故认定,共同在交管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上签字。故而王朝不具备2006年8月11日上午8时许从石家庄前往保定、中午12时10分许在保定实施抢劫、下午3时又返回石家庄的时空条件。
然而在审判环节中,法院却没有采纳对王朝有利的证据。从2007年12月保定市北市区法院第一次一审认定王朝犯抢劫罪,判其有期徒刑13年,至2011年9月第二次一审,北市区法院依旧做出之前的有罪判决13年,四年间,王朝反复上诉、申诉。
2010年底2011年初,河北当地另一起案件进入公众的视线。2010年10月16日晚,保定当地青年李启铭醉酒驾车,在河北大学新校区校园内将两名女生撞伤,在逃逸至校门口时被拦住。第二天,伤者中一名死亡。之后,李启铭被刑事拘留,之后经过赔偿,协商,2011年1月30日,李启铭被保定市望都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年,李启铭没有上诉。
此案因李启铭在校门口被拦住后曾说了一句“我爸是李刚”,有关网帖在网上曝出后,迅速被热议。“拼爹”“官二代”等等词汇被指向李启铭,当时任职保定市北市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的李刚也为人熟知,甚至关于李刚的种种“内幕消息”开始在网上成为焦点。
李刚与王朝案连接起来,缘于2011年3月《新京报》报道,李刚是这起案件的主办人,而王朝遭遇了刑讯逼供。王朝在监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第一个动手的就是李刚,他给我的左手上了夹棍。当绳子抽紧的时候,我忍不住大叫起来:‘我的手断了!’”
李刚因这两起案件而成为舆论热点。对于王朝案,保定市司法机关在2011年4月份专门发表谈话刊登在《保定日报》上,谈话称要“按照法律程序,正在加紧重新审理”,“在审理过程中,将充分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公正判决”,“如果查实办案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我们也将严肃追究责任,决不袒护”。
针对李刚是否对王朝有过刑讯逼供,《法制日报》在2011年9月采访了保定市北市区公安分局原专案组的侦查员,他们称,李刚虽是主办此案的负责人,但他并未直接审讯过王朝,当然也不存在他刑讯逼供王朝的事。
对于李启铭,2013年9月,曾有微博传言,李启铭提前出狱了,河北省监狱管理局在回应《北京青年报》时称,这是谣言,李启铭仍在服刑。类似的传言在当年5月就传出过,也被河北省监狱管理局辟谣了。
界面新闻10月13日记者致电河北省监狱管理局再次询问关于李启铭的消息,但是该管理局政治处拒绝接受电话采访。
在上述的《河北法制报》报道中,李刚对时任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局长白绍辉说过他迫于舆论压力,向组织提出辞去职务。白绍辉劝他说,你儿子交通肇事,你又没啥错,干嘛辞职?
10月13日,界面新闻记者致电北市区公安分局,当记者询问李刚现在是否还是北市区分局副局长时,工作人员称已经不是了,但李刚具体的去向,该名人员并无透露。此消息在保定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那里也得到了确认,不过他表示也并不清楚李刚具体去向。
美国孩子都不犯的错,中国专家竟频频犯
——由孙选中“剽窃门”所引发的
心路独舞
这两天,有关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前院长孙选中“博士论文疑抄袭剽窃”的消息在不断发酵。有举报者向澎湃新闻透露,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商学院前院长孙选中2008年4月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服务型政府及其行政机制研究》 总字数18万余,除去封皮、中英文摘要、目录、参考文献、致谢等,正文约16万字,其中约6万字与他人此前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重合或高度相似,没有注释来源。恰好这段时间我在协助11岁的丫丫做一个课程大作业,作业布置上第一个要求就是原文引用别人文章观点的时候必须先得到作者的允许,还要清楚注明作者和来源,我告诉她孙选中的疑似“剽窃门”时,她十分不解地问,“美国小孩子都知道不能做的事情,为什么中国的专家会去做,而且还会有很多专家去做?”
我一时无语。
在中国抄袭、剽窃蔓延一直是被广泛诟病的恶习,尤其是在学术界。近些年来,不少类似孙选中这样的“泰斗级”人物被纷纷曝光,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一大把,这其中李连生事件给我的印象最深,不是因为这位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的造假严重程度,而是因为从2007年起西安交大有六位老教授连年对他进行举报居然都被校方阻止了,最后还是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后才开始处理,这让我忍不住去猜测学术造假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更可怕的是,这两年中国人抄袭剽窃等学术丑闻已经走出国门、“名扬”海外了。这从英国一家学术性医学和科学文章出版社大批撤回中国涉假论文的数量便可见一斑,今年初大型医疗科学学术文献出版商BioMed Central因同行评审涉嫌造假而撤销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大陆作者,分别来自北京安贞医院、上海胸科医院、解放军452医院及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等著名医疗单位,国际媒体随之纷纷揭露出不少中国“论文地下制造工厂”,卧底调查的记者说,只要向第三方中介机构支付两、三万多元人民币便可一条龙挂名发表文章。丢脸居然都丢到国外来了,实在让人有点难以理喻。
而我自己的遭遇不用细说恐怕多数的读者都已经知道了。作为一名原创作者,这些年来我被剽窃抄袭的文章无计其数,私人侵权如今已经不算什么了,可怕的是不乏“国”字号的媒体。就说最近吧,我在美国的记者好友拍摄了不少习奥会的照片,我受其中一些照片的启发于9月28日写了一篇《揭秘习奥会上的美国特工(多图)》的文章,结果当天晚上就被环球网“国际新闻”栏目抹去作者后原文原图作为新闻发送,很多网友粉丝纷纷向我举报,经和对方律师交涉并在微博公开谴责之后,对方终于标上了“来自心路独舞的博客”字样,此时,很多媒体已经转发了“环球网的新闻”,形成了大面积的二次盗版。同样遭遇的还有《有图有数据:爆买全球的中国人其实还很贫穷》(盗版后更名为“全球买买买,中国人其实穷得瑟”)、《一组数字告诉你中国房价的世界排名》、《有图有数字:国内的养车用车费吓坏了美国人》等等,假如你把我最近博客文章的题目拿来搜一搜,肯定会发现大批的侵权网站,还不说那篇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那些到美国后彻底颠覆的概念》(又名《你了解的美国不是真美国》)。
在美国我六年级的女儿写文章都知道必须得到作者允许并标注引用来源,中国的专家和国媒为什么却会频频发生抄袭、剽窃等侵权行为呢?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惩罚手段无力。以美国为例,抄袭、剽窃和学术造假轻则会被警告、降级、撤职和解约,重则会进监狱,譬如:美国伯灵顿市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艾里克·波赫尔曼(Eric Poehlman),2006年申请NIH基金时使用了虚假数据,被伯灵顿地方法庭判刑1年零1天;还有爱荷华州立大学前助理生物医学教授韩东杓(Dong-Pyou Han)因伪造研究数据、提交不实报告获取政府资助等触犯了联邦项重罪,最终获刑57月并罚款720万美元等。
学术造假被判入狱的美国教授Dong-Pyou Han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国内抄袭、剽窃的社会反对力度越来越大,公众对原创的版权意识也越来越强。我自己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四年前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我的文章曾被《意林》杂志侵权发表,找到他们却根本不理,至今没拿到稿费,而现在我几乎每天都接到编辑请求转发、引用或刊登的授权许可,一旦有抄袭、剽窃我文章的事情发生,很多网友微友也会马上告知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孙选中“剽窃门”的被曝光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对现状的改变充满希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靠抄袭、剽窃、作假牟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冰山一角 有兴趣的自己去研究,脑筋不够使的请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