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长篇小说《追梦人生》 ——一个乡村女孩四十年的追梦历程(修改版)

  系列长篇小说 《追梦人生.


  内容提要:

  乡村女孩张梅花12岁的时候怀揣上大学的梦想,可17岁那年高中毕业后却因家庭贫困回家当了一个农民,但她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在大学梦破灭后,她又有了新的梦想:文学梦,同时十八岁的梅花开始有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因为不忘梦想,梅花坚持学习,三年后当上了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度过了难忘的十年民师生涯。

  在这充满激情的十年民师岁月里,梅花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学梦和爱情梦。可这两个美丽的梦想仍然与她失之交臂。最后年近30岁的梅花离开讲台,来到深圳打工。
  在深圳打工一年,梅花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故事,但最后除了写下了十几万字的日记,梅花什么都没有得到。因为此时的梅花想有一个家,想把自己嫁出去,于是梅花毅然离开深圳回到老家。

  回老家后,梅花度过了一段迷茫而又黑暗的日子,在此期间,梅花的父亲意外去世,令梅花痛不欲生。为了让父亲的灵魂得到安息,梅花重新回到原来的学校,又当上了民办教师。
  接下来的两年,梅花经历了两次痛苦的情感经历,一心追求文学梦和爱情梦的乡村女孩张梅花不仅没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身心疲惫、伤痕累累。
  33岁那年,梅花把自己嫁了出去,接着开始了养育孩子的艰难和心酸。但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日子里,梅花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甚至没有忘记自己的大学梦。

  十几年后,当梅花的孩子长大成人,这时她已年过半百。虽然此时梅花的头发白了,皱纹爬满了她的脸颊,但她没有忘记自己过去所受的一切苦难,她不仅要去考大学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而且她要重新拾起过去的文学梦和作家梦,她也要实现自己的爱情梦,因为以前没有好好地爱自己的丈夫,现在她要把自己的丈夫当自己的恋人,重新再爱他一次。

  最后,经过四十年的沉淀,梅花不仅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上大学的梦想,而且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出版了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梦想无敌,梅花的梦想长达四十年,但由于梅花的坚韧和不言放弃,最后梅花终于实现了她所有的梦想,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一部 乡村女孩的梦 (13万字)

  第二部 当民师的岁月 (16万字)

  第三部 在深圳打工的日子 (14万字)

  第四部 我想有个家 (13万字)

  第五部 婚后这些年 (15万字)

  第六部 实现梦想 (14万字)

  《追梦人生》分六部,共85万字



  第一部 乡村女孩的梦

  内容提要:

  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鲁家的女儿嫁到张家,后来张家夫妇领养了段家的女儿英子,英子长大后,姚家的儿子长禄到张家当了上门女婿。六十年代,张梅花就出生在江南这样一个偏僻乡村的贫困之家,梅花在姥姥姥爷的争吵声中长大,同时也得到了姥姥和姥爷的温暖和爱。
  少年时代,梅花有了一个梦想,希望自己考上大学,离开偏僻贫穷的乡村飞到更广阔的天地。可十七岁的梅花高考落榜后回到家里,因家庭贫困不能复读,她别无选择地当了一个农民。但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
  18岁那年,在村里年轻书记的帮助下,梅花到村医疗室当上了会记。在那里工作的几个月里,梅花喜欢上一个20岁的男孩,他好学上进,为人真诚谦逊。梅花和他有着共同的人生追求,并相处默契。可年少的梅花却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而不愿过早地谈婚论嫁,所以梅花拒绝了他。这是梅花豆蔻年华里一段青涩的爱情,是她没牵手的初恋,也是她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
  后来别人顶替了梅花医疗室会记的工作,梅花又回到家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梅花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不愿和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过早地出嫁,她想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于是梅花拒绝了很多好心人的说媒,坚持读书写作,而且不放弃自己读高中时钟爱的英语。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梅花的不放弃因为她对梦想的坚守,在当了三年多的农民后,梅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民师)。

  第一章、张家和姚家

  张家夫妇因婚后没有孩子,于是他们领养了段家的女儿。养女英子长大后,因为吃不饱饭,他们一家三口从镇上搬到乡下安家落户。同村姚家二儿子姚长禄到张家当了上门女婿。

  一、张家领养段家的女儿

  十六岁的鲁玉莲嫁到镇上的富裕人家张家,可鲁玉莲和张力庭婚后却没有孩子,最后他们领养了段家的女儿。

  百年前的1914年6月的一天,在江南鱼米之乡的一个小村子里,一大户人家的媳妇生下了一个千金,取名玉莲。孩子一生下来就享受到佣人的照顾,家里有长工和短工。
  幼年时,父母为了让玉莲长大后找个好婆家,做个贤淑的媳妇,决定给她缠足。当妈妈拿着裹脚布要给玉莲缠足时,玉莲大叫着挣扎。妈妈说:“如果不缠足,你的脚就不好看,长大后就会被人取笑,到时候找不到好婆家。”天真幼稚的玉莲不想被别人笑话,只好听任妈妈摆布,忍受着令人钻心的疼痛。
  妈妈用布缠紧了玉莲的脚,然后给她穿上一双很窄小的鞋子。当玉莲感到疼痛时,也曾偷偷地脱下鞋子,撕掉裹脚布。但不久又被妈妈强行裹上。玉莲知道自己拗不过妈妈,只好听天由命。渐渐地,她的脚就再也长不大了,几个脚趾头蜷缩到脚板里。妈妈看着玉莲的脚,满意地笑了,可对于玉莲却成了一生不幸的开始。

  自从她的一双脚变成“三寸金莲”后,一走路,脚就钻心的痛。更主要的是,玉莲以后再也不能和弟弟妹妹们到田野里玩耍了,整天只好呆在家里,跟着妈妈绣花描红。
  十六岁那年,父母把玉莲许配给附近镇上的一户殷实人家。这户人家姓张,家里有一套古老的四合院的房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孩子,女儿已嫁到镇上的另一户人家。玉莲要嫁的这个小伙子叫张力庭。张力庭的父母忠厚和善,张力庭秉承了父母的一些良好的性格特征,这也就是玉莲的父母同意把女儿嫁给张家最主要的一点。
  虽说他们在成亲那天才看见对方,不过在见面的一刹那,他们都觉得对方是自己喜欢的人。力庭个子高大,玉莲娇小秀丽。在外人看来,他们真是天生的一对,可人们不会想到,就是这看起来天生的一对,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却争吵了一辈子,到死都没有和好过。
  玉莲嫁到张家后,说话做事条条在理,无可挑剔。可令张家父母不满的就是,几年了,玉莲却没有给张家生个一男半女。
  又过了几年,玉莲的肚子还是没有动静,张家父母盼子心切,积郁成疾,几年后双双离开人世。公婆离世后,玉莲觉得心里一下子空了,家境也每况愈下。

  因为没有孩子,力庭和玉莲的关系日渐紧张。为了保住这个家,也为了让两个人年老后有所依靠,玉莲在过了三十岁后,开始想抱养一个孩子。得到丈夫的认可后,玉莲开始托人四处打听,看谁家有愿意送人的孩子。
  这天,他们托一个好心的亲戚又出门去打听。到了下午,亲戚终于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叫段大富。
  这段大富的家,在离张家几十里外的一个偏僻的村子里。大富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20多岁才娶了媳妇。家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孩子。
  结婚一年后,他们生了第一个儿子,接着又生了一个女儿。两年后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女儿。当他们的二女儿一岁多而媳妇又怀了一个时,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眼看几个孩子整天饿得嗷嗷大哭,段大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村里有好心人劝大富:与其看着几个孩子活活地饿死,还不如把孩子送给有饭吃的人家,这样还能保住孩子的性命。大富的媳妇说什么也不肯把孩子送人,可看着几个孩子一天天瘦下去,大富知道,把几个孩子都留在身边是不明智的。

  这天,玉莲的亲戚来到大富的村子里,向村里的人打听,谁家有养不起的孩子,被问到的人就把玉莲的亲戚带到大富的家里。等那个亲戚说明来意,大富的媳妇就哭了。大富嚷道:“还没说定呢,你哭什么?”
  玉莲的亲戚对大富和媳妇说了玉莲家的情况。最后他说,亲戚的家在一个老镇上,家境优越。孩子去了不仅不愁吃穿,以后还会有机会上学读书识字。大富和媳妇都有点动心了。但大富媳妇仍然不放心,就让大富跟着玉莲的亲戚来到玉莲的家里。
  大富到玉莲家后,见没有孩子的夫妻俩和他们自己的年龄不相上下。男主人身材高大,面相和善。女主人,身材娇小,说话办事利索精炼。大富看了这两个人,有点放心。
  得知大富家有女儿想送人,力挺和玉莲都很高兴。恨不得马上就去把孩子抱回来。可大富说:“我还要先回去和媳妇商量商量。”是啊,把一个孩子送人,不是一件小事情,人家必须要考虑好方方面面。
  这样想着,他们就在家里等着大富那边的消息。
  第二天,大富没有来,到了第三天,大富还是没有来。这时玉莲再也等不住了,她担心别人去把大富家的孩子抱走了,好不容易打听到了一个孩子,不能就这样错过了。于是玉莲央求那个亲戚把她带到大富家。
  看到玉莲想孩子的心情那么迫切,那个亲戚只好把玉莲带去。
  到了大富他们家,玉莲一阵心酸。
  两间茅草屋,屋顶能透出光亮,家里简陋得令人唏嘘。此时大富媳妇正在烧午饭,锅里煮着一把野菜,大富媳妇往里面放了一点盐花。不一会儿,两个大一点的孩子高兴地吃起来,大富媳妇把不满两岁的小女儿难难抱在怀里。此时小女儿睡着了,瘦小的脸上挂着泪痕,可能是饿哭的吧。望着几个孩子,大富媳妇不住地叹气。
  等几个孩子吃完饭,几个大人坐下来商量正事。玉莲问他们是否考虑好了。大富说:“还能考虑什么?只是舍不得。”
  玉莲说:“大哥大嫂,你们放心,你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一定当自己亲生的对待。你们什么时候想孩子了,还可以随时去看她。她去了我们家,我们不仅可以让她吃饱穿暖,还要供她上学念书。等将来她长大了,她还要孝敬你们。”

  其实,在大富和媳妇看来,能不能上学念书不重要,以后能不能孝敬他们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能给孩子一口饭吃,不让她挨饿受冻。能让她保住一条命,他们就已经满足了。于是,大富媳妇说:“大妹子,你这么大老远的跑来,看来也是真心实意想要一个孩子。”
  说完,大富媳妇看了看懂事的大女儿,又看了看怀里不谙世事的小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忍住泪说:“这两个女娃,你就挑一个吧。”
  当玉莲把目光投向大女儿时,五岁的大女儿惊恐地看了看玉莲,又想了想妈妈刚才说的话,“哇”地一声哭了。
  玉莲想,大女儿已经懂事了,即使把她带回去,恐怕也呆不长。于是玉莲说:“我还是带走小的吧!”
  这时,小女儿醒了,看了看妈妈说:“妈妈,饿!”
  大富媳妇起身给她弄了一点面糊糊,喂她吃了。难难说:“妈妈,还吃。”大富媳妇说:“乖,跟这个妈妈去吧,她家里有吃的。”听说有吃的,难难就乖乖地到了玉莲的怀里。

  玉莲抱着难难和那个亲戚要动身了,大富媳妇赶紧拉着两个大孩子躲进屋里。她怕自己又反悔了,她也怕两个大孩子要妹妹。
  果然,他们一走出去,当看到妈妈在伤心地哭,两个大孩子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并边哭边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妹妹到哪里去了,我要妹妹!”
  难难跟着玉莲到了张家,力庭一见玉莲抱回一个孩子,赶紧接过孩子,难难看见陌生的力庭,又看看陌生的家,哇地一声哭了。
  玉莲赶紧弄了一碗大米饭喂给难难吃。好久没吃过大米饭了,难难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天黑了,难难想家了,她说:“我要妈妈,我要爸爸。”
  玉莲说:“我就是妈妈呀!”然后又指着丈夫对孩子说:“他就是你的爸爸。”难难还是哭了,哭得很伤心。上床以后,难难还是哭,玉莲无计可施,只好让难难含住自己的奶头。有奶便是娘。难难一含住玉莲的奶头就不再哭闹了,不一会儿就甜甜地睡着了。

  此时此刻,玉莲感到无比的幸福。十几年来,玉莲多么渴望怀里有一个自己的孩子。现在,这个孩子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可看到她那么可怜,一股母性的柔情猛撞玉莲的心扉。这个孩子就是上帝派人送给我的,今后,只要有我吃的,我就不会让孩子饿着。
  那一夜,孩子在玉莲的怀里香甜地睡着,玉莲却一夜无眠。
  接孩子的那天,为了顺利地接走孩子,精明能干的玉莲违心地安慰大富夫妻俩说,以后想孩子了随时可以去看。现在孩子到家了,玉莲又担心大富他们隔三差五地来看女儿。于是她和丈夫商量后迅速搬了家,搬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家突然多出一个孩子,左邻右舍就会知道这孩子是领养的,以后对孩子不利,他们也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他们没有亲生的孩子。
  于是他们就搬到了镇外一个偏僻的角落,而且给难难重新取名叫英子。渐渐地,英子忘了原来的那个家,只知道自己叫张英子。爸爸叫张力庭,妈妈叫鲁玉莲。

  英子在养父母家无忧无虑地长大。在别的家庭,因为孩子多而日子过得很艰难时,张家因为只有英子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家的日子虽不算很富足却在那时也算得上是中上等的生活。以前那个瘦小的难难不见了,现在的小英子长得白净漂亮,一双大眼睛充满灵气,整天在爸爸妈妈眼前飘来飘去。只是干练能干的妈妈对英子管教的很严格,甚至是严厉,令英子有时很害怕玉莲。所以,比起妈妈来,英子更喜欢爸爸,因为爸爸宽厚温和,从来不跟英子发火。
  英子七岁那年,爸爸妈妈把她送进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堂。英子天生聪慧,平时爸爸曾教她认过一些字,现在到了学校,英子的聪明和乖巧深得老师的喜爱。

  二、妈妈想念女儿

  二、妈妈想念女儿

  段家媳妇想念女儿,最后历经艰辛终于见到女儿英子。

  有一天,在学校得到老师的表扬,英子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里。却见家里坐着一个陌生女人,这女人披头散发,穿一身又旧又脏的衣服,脸上好像几天没洗过的样子。英子疑惑地走到妈妈身边,却见妈妈一脸不悦之色。倒是那个陌生女人,一把拉过英子,亲热地问:“你就是难难吧?”
  “不,我是英子。”英子一脸正经地回答。
  这时,妈妈一把拉过那个陌生女人,进了里屋,并关上了房门。英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害怕得哭了。刚好这时爸爸回家,见英子哭了,一把抱过英子,问她为什么哭。英子说了刚才的情形,爸爸一听脸色立即就变了,把英子搂得更紧了。
  这时英子听到妈妈的声音:“孩子你也看见了,现在她在这里过得很好,吃完饭,你就放心地走吧!”那陌生女人哀求似的说:“我还想多呆两天。”
  原来,英子被玉莲领走后不久,大富媳妇又生下一个女儿。本来就贫寒的家现在更是食不果腹。为了抚养幼女,两个大点的孩子挨饿受冻是家常便饭。不久,两个孩子双双得病,因无钱医治,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怀抱。

  这几年,难难的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女儿,两个大孩子的夭折更令妈妈茶饭不思。眼看小女儿已经五岁了,而难难也该七岁了。每当听到难难的妹妹叫妈妈,做妈妈的再也不顾丈夫的劝阻,执意要外出看女儿。被逼无奈,大富只好带媳妇来到当年玉莲一家住过的地方。不料,玉莲家人去屋空,邻居们告诉他们,玉莲一家搬家了,至于搬到了哪里,没人知道。不过有人又告诉他们,他们好像没有离开很远,有时还有人看见他们。
  眼看太阳都落山了,大富决定回家。可媳妇不愿意回家,她说“不找到我的难难,就是死我也不回去。”因记挂着小女儿,大富只好一个人先回家。
  得知玉莲一家没有走远,大富媳妇就在这个很大的古镇上一家一家地问,一家一家地找。饿了就找好心人讨口吃的,晚上就睡在人家的茅草棚里。

  到了第二天,大富媳妇终于看见了玉莲。那天玉莲从外面回家,走到巷口,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定定地望着自己,待她一回看,令她一个激灵,像看到鬼一样地令她害怕。她急匆匆地往前走去。不料那个女人却紧跟着她。不一会儿就跑到了她的前面,并拦住她:“大妹子,我是难难她妈妈。”玉莲面无表情地说:“我不认识你。”抬脚就往前走。难难妈妈一下子拦住她:“大妹子,你就让我看看难难吧,我想了五年了,你就让我看一眼吧。”
  玉莲知道,不答应是不可能的了。于是玉莲往家里走去,难难妈妈无声地跟在后面。
  进屋后,不见难难,难难妈妈就问:“难难呢?”
  玉莲说:“她上学去了,她现在不叫难难了,叫张英子。”
  接着玉莲对难难妈妈说:“你来看看可以,但为了孩子,你不要对她说出实情。”难难妈妈连连点头答应。
  就在这时,英子放学回来了,于是出现开头的一幕。

  难难妈妈执意不走,玉莲在丈夫的劝说下,留下了难难妈妈。虽然英子不知道大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但看到爸爸妈妈终于热情友好地对待那个陌生女人,英子也就不再感到害怕了。每天上学时,英子总看到那个陌生女人跟在她的身后看她走远,而放学回家时,英子又看见那个陌生女人守在家门口。
  当妈妈去做饭时,那个陌生女人就叫英子读书给她听,英子就拿着书,认认真真地读起来。此时,英子看到那个女人的眼里有泪流出,并很快令人不易觉察地拭去。每读完一段,那个女人就高兴地说:“读得好听,来,乖,让我抱抱!”于是英子就高兴地投到那个女人的怀里。那个女人把她搂得紧紧的,令她喘不过气来。英子就“啊”地叫了一声。玉莲听到英子的叫声,连忙从厨房跑出来。那女人就赶紧放开英子,英子看到妈妈的脸上又有了不高兴的神色。
  想到自己夭折的两个孩子,看到英子现在的生活状况,英子的亲妈妈放心了。在玉莲家呆了两天后,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女儿,离开了玉莲家。
  三、英子的疑惑

  英子心里有一个疑惑,难道自己不是妈妈生的吗?

  不知为什么,自从那个女人来过后,妈妈对英子似乎没有以前那么耐心了,老是喜欢发脾气。而且左邻右舍的人们老是在她上学放学的路上对她指指点点。
  有一天,放学途中,邻家九岁的男孩小强突然对英子说:“你不是你妈妈生的,前些天来你家的那个女人才是你的亲妈妈。”
  听了小男孩的话,莫名其妙地英子委屈地大声说:“你骗人!”
  回家后,英子想问妈妈,可一看到妈妈不开心的样子,英子就把那句话咽到肚子里。她想:小强说的是真的吗?难道我真的不是妈妈生的吗?
  星期天,爸爸带英子去姑妈家玩。姑妈家有一个比英子大十岁的表哥。小时候,表哥经常带英子去外面玩。谁要是欺负了英子,表哥马上就会教训他。现在,表哥到县城里念高中去了,星期天就住在县城一个亲戚家里。
  因为表哥不在家,姑妈的家里显得冷冷清清。可姑妈还是和以前一样热情地招呼英子父女。因为姑妈比妈妈温和,从来不发脾气,所以英子从小就喜欢姑妈,姑妈也像对亲生女儿一样喜欢乖巧的英子。
  此时看到温和亲切、一脸笑容的姑妈,英子突然想起小强说过的那句话,于是敏感的英子把姑妈拉进房里,一本正经地说:“姑妈,我想问你一件事。”
  姑妈见英子像小大人一般的说话,立即笑起来。姑妈摸着英子的脸颊说:“闺女,你想问什么事?”英子问:“我是妈妈生的吗?”
  听到这句话,姑妈愣了一下。对于英子亲妈妈找来的事,姑妈也听说过。但姑妈相信,英子还是个孩子。所以姑妈很快把英子拉进她的怀里,轻松地笑着说:“我的傻丫头,你怎么突然想起问这样的问题?你不是妈妈生的,难道是在路边捡的不成?”
  英子说:“前些天,我们家来了一个人,小强说,那个人是我的亲妈妈。”英子感觉姑妈的手颤抖了一下,接着姑妈摸着英子的头说:“莫听小强瞎说。他老是爬墙上树,他妈妈喜欢打他。他是看你妈妈那么喜欢你,眼红呢!”
  姑妈见英子是信非信的样子,接着说:“我是看着你妈妈生下你的,还是我接生的呢。你生下来时,只有这么小一点儿。”姑妈说着还伸出双手比了个长度。
  英子好奇地问:“是真的吗?我只有那么小一点儿啊?”
  此时,幼小天真的英子早已把心中的疑惑抛到了九霄云外。

  自从英子的亲妈妈来过之后,玉莲就没有过一天安宁的日子。
  因为领养英子后就很快搬了家,所以现在左邻右舍的邻居本来都不知道英子的身世。而现在,自从英子亲妈妈来过之后,周围的人们开始对他们一家指指点点。玉莲不想让别人知道英子是抱养的,更害怕英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和她有生分,甚至离开他们。所以,在经过反复地思量权衡后,玉莲决定再一次搬家。搬到离英子姑妈不远的一条很小的小巷子里。
  搬家后,英子可以每天都看见姑妈,这令英子很开心。可是,离开了昔日的伙伴,英子显得郁郁寡欢。妈妈看出了英子的心事后安慰英子说:“那边的那些野孩子不知道上进,长大了没出息。我们家英子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一定要有出息哦!”此时英子看到妈妈的脸上终于有了一点笑意。于是英子想:“只要妈妈喜欢这里,只要妈妈开心,因为只有妈妈开心了,我才开心啊!”于是英子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
  不再见到以前的那些玩伴,英子现在最好的朋友和玩伴就是她的同班同学灵芝。灵芝的家离英子家不远。英子常到灵芝家玩。每次去了,灵芝妈妈都会给她一点吃的。

  转眼间,英子十岁了,上四年级了。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走不动了,身材高大的爸爸会背着她。而小时候,爸爸的肩膀是她最快乐的摇篮。
  英子很多同学都有弟弟妹妹。有一次,英子问爸爸妈妈:“为什么我没有弟弟妹妹?”英子发现妈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爸爸赶紧说:“爸爸妈妈很喜欢你,觉得有你一个就够了。如果再给你生个弟弟或妹妹,就要把属于你的东西分一半给他。你愿意吗?”英子想了想说:“那就算了,我还是不要弟弟妹妹了吧!”爸爸刮刮英子的鼻子,说:“小气包,自私鬼。”英子吐吐舌头,调皮地笑了。英子看到妈妈也笑了。
  英子总是不明白,妈妈怎么老是一副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的样子。不过搬家以后,妈妈比以前心情好多了。当妈妈笑的时候,英子觉得妈妈很年轻很漂亮。妈妈虽然已经四十岁了,可妈妈身材苗条,瓜子脸上有一双大眼睛。而且妈妈精明能干,不管在哪里住,妈妈都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每天妈妈都把英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的,虽然英子穿的都是一些旧衣服,但经妈妈的手缝制的衣服总是那么合身得体,头发也梳得漂漂亮亮的。在外人眼里,英子就像一个快乐的小公主。
  其实英子很怕妈妈,因为妈妈太严厉。比如,妈妈发现英子碗里的饭粒没扒干净,会大声勒令她吃干净。此时英子会委屈得直哭。而爸爸就赶紧安慰英子:“妈妈是让你多吃一粒饭呢,也是要你懂得珍惜粮食。”听了爸爸的话,英子就不再伤心,知道是自己不对,惹妈妈生气了,于是英子就懂事地说:“妈妈,以后我一定把饭吃干净。”
  到了晚上,当英子躺在妈妈的身边时,又感觉妈妈的双手是那么温暖,妈妈的怀抱是那么让人留恋。
  英子想,也许妈妈是爱我的吧,妈妈一定是爱我的。

  四、到乡下安家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张家从小镇搬到乡下安家落户。

  四、到乡下安家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张家从小镇搬到乡下安家落户。

  十三岁那年,英子小学毕业,升入了镇上的一所中学。
  因为英子的个头不高,也因为眼睛有点近视,英子的座位总是排在最前面,这使她学习更加努力。
  英子从小就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而且爱学习。所以每次考试,英子的成绩总是很好。那时候英子学的外语是俄语。英子似乎有语言天赋,不管是国文还是俄语,她都学得很好。
  上初中后,小学时的同学和好朋友灵芝仍然是英子的同学。她们一起上学放学,有什么秘密和开心的事就向对方倾诉。那时候,英子最大的苦恼就是眼睛近视。
  英子的眼睛属于先天性近视。上初中后,英子的视力越来越差,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都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英子非常苦恼。眼看自己的成绩因视力不好受到影响,英子急得直哭。
  暑假后,英子没有勇气再回到学校面对自己下降的成绩,也不敢再面对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目光,于是她告别了老师和朝夕相伴的同学。那年,英子只有14岁。

  从学校回家的那年暑假,因为家里断了粮,英子跟妈妈一起去了乡下的小姨家度暑假。小姨家在离镇二三十里的一个小村子里。
  小姨比妈妈个子高,而且是大脚,所以嫁给了乡下的一户人家。小姨和姨夫很恩爱,他们有三孩子。白天小姨和姨夫在田里劳动的时候,英子就和大表妹也到地里帮忙。晚上一家人就坐在门前的空地上纳凉,微风吹来,感觉很惬意。
  从这时候开始,英子就喜欢上了乡下轻松惬意的生活。
  断断续续地在乡下小姨家住了近一年后,英子学会了很多乡下简单的农活,而且她也很喜欢跟着小姨一起去地里劳作。她想,以后能长时间住在乡下多好。
  第二年的夏天又来了,家里越来越揭不开锅,英子常常因为饿而头晕目眩。英子想到了小姨家。在乡下,虽然也缺粮,但比困守在镇上好。于是英子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去乡下安家吧,我喜欢小姨他们那里。我们就搬到那里去住吧!”
  爸爸在工厂里的收入越来越低,最后竟连一家人都养不活了。英子常常在街上看到讨饭的人,家门口也常站着拿着破碗讨饭的人,玉莲无奈地说:“我们也没有吃的了。”讨饭的人只好可怜巴巴地离开。于是爸爸妈妈经过商量,最后决定为了一家人能够有饭吃,就听从了英子的建议,卖了镇上的老宅子,一家人投奔到乡下——英子的小姨所在的一个叫姚家湾的小村子。

  刚到乡下的那段时间,他们就挤在小姨家不大的房子里,不久,村里组织人力帮他们盖了三间茅草屋,于是他们总算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因为有小姨一家帮忙,他们分到了几块田地,英子就开始在属于自己家的的田地里劳动。
  白天,英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下地劳动,在外面常见到村里的一些人。那些人总是问英子多大了。英子文静内向,话语不多,见到年龄相当的小伙子,也是害羞的躲过。
  不干活的时候,英子就在家里看书。她很喜欢看小说。还是在镇上住的时候,爸爸见她喜欢看书,就给她买了几本小说,有《林海雪原》、《苦菜花》、《红楼梦》等。搬家的时候,她把那几本书一起搬了来。这几本书陪伴英子度过了一段孤独的日子
  五、姚家的兴旺和衰败

  姚家本是村里的大户,土改运动中家里的田地被没收,姚家被划为富农,姚家的孩子也成了备受欺凌的富农崽子。

  话说也是百年前的1911年,在这个叫姚家湾的村子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生在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里。父亲是那时候的保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父母希望他一生能享受到无尽的财富,所以给他取名叫德财,大名叫姚德财。
  德财小时候机灵聪慧,所以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送他进了私塾。
  长大后,他明晓事理,能读会算。在弟兄三个中,德财最讨父母的欢心,也受到左邻右舍的喜爱。
  因为家境优裕,也有才有貌,所以二十出头,就有媒婆上门。在德财二十四岁那年,父母给他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也是有才有貌。二人相见恨晚,相敬如宾。
  第二年德财的媳妇生了头胎儿子,取名长福,后来发现是个聋哑儿。四年后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长禄。又是几年后,生下第三个儿子,取名长寿。
  自从生下第三个儿子后,德财媳妇就得了一种病,请郎中诊治却不见好转。没想到两年后,媳妇竟又怀了第四个孩子,在生下四儿子长喜后,媳妇的身体每况愈下。

  在长喜半岁的时候,这个全家人喜欢、受邻里夸奖的好媳妇离开了德财和四个年幼的孩子。
  媳妇去世后,老四长喜因没有奶吃整天饿得嗷嗷直哭,德财一个大男人心疼地直掉泪。于是德财的父母自作主张把长喜送给了外村一户刚失去婴儿的人家。德财看到儿子在养母的怀里吃饱了安静地睡去,为了让儿子能够活命,德财就默默地接受了把小儿送人这一现实。
  媳妇的离去让德财整日郁郁寡欢,不能自拔。两年后,为了让几个年幼的孩子有人照应,在父母的劝说下,德财答应续弦,又娶了一个媳妇,这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寡妇,虽然没有第一个媳妇知书达理,却也善良仁慈。她把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留在了婆婆家,只身来到姚家,帮德财抚养着三个未成年的儿子。
  三个孩子中,老大天生聋哑,所以照顾起来很费心。一旦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孩子就哇哇大叫。好在孩子们的后妈是一个善良温和的女人,对孩子们总是耐心而又细致。

  后妈不仅耐心地照顾好三个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且协助德财教几个孩子读书识字。
  到了上学的年龄,除了老大不能上学外,老二老三都被送进了学堂。
  几个孩子在村里的小学里度过了几年快乐的时光。在长禄十二岁读完小学的那一年,农村掀起了一场土地改革运动。农民按所拥有土地的多少划分成分,因为德财家农田充足,家境优裕,被划分为“富农”,不仅农田被分,而且从此,三个孩子就成了富农崽子,备受欺负。
  因为精神上受到打击,在德财四十岁那年,德财的父母双双离世,只有忠厚善良的媳妇陪着他,在艰难的岁月里抚养三个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的儿子。

  六、姚家儿子长大成人

  六、姚家儿子长大成人

  姚家的几个儿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婚事成了姚德财的心病。

  最初德财家家境富裕,所以当老大长福还在娘胎里时,就和一户人家“指腹为婚”,为他订下一门亲事。但是后来,见姚家媳妇生下来一个聋哑儿子,女方家悔婚,女儿长到十八岁就匆匆把女儿嫁给了别人。
  眼看老大长福已到成婚年龄,可他天生聋哑,谁愿把女儿嫁给一个聋哑人呢?更何况这时候的德财家不仅良田没收,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富农的成分更让人们避而远之。所以德财夫妇就不敢指望给老大娶媳妇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农田没收之后没过几年,就开始了大饥荒。不要说娶媳妇抱孙子,就是一家人的温饱都成了问题。
  好在老四长喜在养父母家里,因为是独子,所以不愁吃穿。有时长喜的养父还送一点粮食过来接济他们。而且三个大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不管粗粮还是细粮只要把肚子填饱就成。所以,这时候,德财没有多少后顾之忧。
  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几个儿子都长大了。这时候,老二长禄已年过二十。别人家像这么大的儿子都已经娶了媳妇。于是德财开始着急老二的婚事。
  这长禄虽是老二,德财却把他当老大对待,因为老大长福天生聋哑,所以,德财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长禄的身上。可这老二,因时运不济,只读到小学毕业就回到家里。德财就尽自己所能教长禄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尤其是算盘,德财把老二教的很精通,他是希望将来这老二能撑起姚家的一片天。
  可长禄天生忠厚,本分实在,一点都不油嘴滑舌,加上受富农成分的影响,使他在同龄的男孩子中显得更自卑而又少言寡语。当同龄的伙伴都娶了媳妇,他还是光棍一条。
  到乡下的第二年,英子十七岁了,已经出落成一个俊俏的大姑娘了。因为英子在乡下同龄的女孩子中,是文化程度最高的,而且性格文静内秀。所以,到乡下时间不长,就开始有人上门提亲。媒人提到的男方都家境富裕、又有文化。可玉莲均一一回绝。
  玉莲对媒人们说:“我的女儿不外嫁,我要招上门女婿。”玉莲的话一出,那些家境优裕、儿子又有文化的人家都退宿了,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家的儿子到别人家当上门女婿。

  对英子来说,她对自己的未来是有许多美好的向往的。她希望自己的白马王子,有文化,和自己一样爱看书,重感情。在媒人上门提过的那几个小伙子中,就有长相英俊又有文化的,可妈妈不同意,她只好把自己的心事埋在心底。
  这时一个媒人上门跟玉莲和英子提到本村的富农姚德财的二儿子姚长禄,英子的眼前闪过一个壮壮实实的小伙子的影子。虽说英子对长禄不是很了解,但看得出长禄是一个很本分实在的人,也是一个能在一起过日子、靠得住的人。所以当媒人问英子愿不愿意时,英子没有说“不”,只是羞涩地笑了笑。妈妈赶紧对媒人说:“有什么愿意不愿意的,就这样定了。”对于玉莲一家来说,作为外来户,能在本村找一个上门女婿,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姚家是大姓,这件亲事如果成了,他们家在这里就算扎下了根。所以玉莲很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张家和姚家,一个是外来户想招上门女婿,一个是富农家的儿子找不到媳妇,于是媒人的一根红线把这两个家庭连在了一起。
  那天,当媒人进姚家的门说这件亲事时,长禄的父亲德财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如果家境还是和以前一样,他是断不会想到让儿子去当上门女婿的。现在,有这样一桩好事,虽说让儿子当上门女婿,但总比让儿子打一辈子光棍强啊,更何况英子是村里文化程度最高且受人称道的好姑娘呢!

  七、英子和长禄的爱情

  @浦江飞鱼pj 2015-06-18 10:01:02
  好看啊
  -----------------------------
  感谢朋友的支持!
  七、英子和长禄的爱情

  英子善良贤淑,长禄本分踏实,他们在艰难的日子里见证了他们纯洁的爱情。

  那年夏天,英子第一次正式和长禄见面时,长禄显得很拘谨,英子也羞红了脸。
  这是英子第一次和一个男孩子近距离地接触,英子显得不知所措。
  长禄见无话可说,就问英子:“你家水缸里有水吗?”英子被问得莫名其妙。长禄说:“如果你们家水缸里没水的话,我就帮你们挑水呀,我有的是力气。”英子一下子笑了。后来,只要有空,长禄就到英子家帮忙做一些挑水、挑粪的重活,英子也到长禄家帮一些小忙。
  在和长禄认识前,英子从未到过长禄家。第一次去了他家后,她才知道长禄家以前是大户人家,这从他们家的房子就可以看出来。
  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房子都是普通的瓦房,有的甚至还是草屋。而长禄家是那种很老式的四合院的房子。房子的地势很高,走进大门,是一间很大的客厅,客厅里摆放着古色古香的大方桌和椅子。

  从客厅的后门走出去,就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天井。天井四周是走廊,走廊上有四根很粗很高很气派的柱子。客厅对面的房间是长禄父母的卧室及长禄的聋哑哥哥长福的卧室。两间卧室中间还有一个小客厅。天井的一边有三间房,分别是长禄和大弟弟长寿的卧室,以及客房。另一边是厨房及一间大餐厅。
  在他们家房子的外墙上,清晰地看见硕大的砖头上刻有各种花纹以及龙、凤凰等动物。长禄的父亲说,这房子是长禄的爷爷传下来的。
  长禄的父亲姚德财近五十岁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虽家道大不如前,但他仍显得那么从容和豁达。
  看到儿子未来的媳妇是一个知书识礼、勤劳善良的姑娘,虽说儿子是到她家倒插门,但他仍然感到很欣慰。他认为不能为了虚假的名分而误了儿子一生的幸福。
  在共同劳动的半年中,英子对长禄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头脑灵活,做事利索,而且勤劳善良。所以那年年底,英子和长禄结成了夫妻,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个人互敬互爱,共同撑起那个在风雨中飘摇不定的家。

  结婚后,长禄成了家里的一个主要劳力。那时候,农村的土地又集中了,一个村以小队为单位,集体出工,每个小队需要一名记工员,记录每个社员每天的出工情况。因为英子上过初中,在小队里就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所以,在结婚的第二年,英子就当上了小队的记工员兼出纳。
  白天,长禄出工,英子记工,晚上收工后,长禄就教英子学算盘,教她怎么记帐、算账。那时候,人们只知道英子是记工员和出纳,他们不知道其实长禄是英子不可缺少的参谋和帮手。
  第二年八月,在英子快满18岁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因为是女孩,也因为孩子出生在桂花飘香的季节,所以他们给大女儿取名桂花。有了女儿,长禄更勤劳,对英子也更体贴了。
  因为有了孙女,玉莲就不再出工,而是留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而英子等孩子一满月,就又开始出门记工了。

  从大女儿出生的那一年开始,长禄经常要出去搞建设,去温峡、三峡等地修水库、修大坝等。因为在外面做的是体力活,挖土推车,非常辛苦。长禄每次回家都说在外面吃不饱饭,说别人都带一些吃的东西出门,比如用白面做煎饼,或者把面粉炒熟,放上盐,饿了就可以直接吃。所以有一次长禄出门时,英子就学别人的样子做一些同样的东西让长禄带去。
  那时候,虽然比起前几年的大饥荒,条件要好多了。但对于英子和长禄这样刚建立起的家庭来说,长禄想经常带干粮去工地,就很难了。对于英子来说,哪怕自己苦点,也不能让丈夫在外面挨饿。
  可是,那时候,虽然英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孩子,可家里还是玉莲在当家,所以家里的一切都是玉莲说了算。那天,当玉莲看到英子给长禄带吃的,玉莲不高兴地说:“上有老,下有小,你怎么能只顾他一个人呢?”
  本来英子想说:在外面,别人都带了吃的,就他没有。可英子这些年已经习惯了在玉莲面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所以即便心里堵得难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没有在玉莲面前说半个不字。
  自那次以后,在长达数年的外出搞建设的生涯中,长禄就再也没有享受过英子给他做的煎饼和香喷喷的炒面粉。他不怪英子,他知道英子的难处,他对英子说:“家里的条件不好,我不怪你。”英子看到自己的丈夫从一个壮实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清瘦憔悴的小老头时,她的心都碎了,每次长禄回家,她都会哭一场。

  八、英子见到亲人

  八、英子见到亲人

  英子又一次见到她的亲妈妈,接着她跟着妈妈回家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英子隐隐约约地记得,小时候,曾有人告诉过她,她不是现在的妈妈生的,但那时候天真的英子也没有想很多。后来在小姨家度过的那段日子,她也常听周围的人议论,说她和现在的爸爸妈妈长的不像。有一次她还听到一个人问小姨:她亲妈妈来看过她吗?小姨直朝那个人眨眼睛,那个人自知在英子面前说漏了嘴,赶紧把话题岔开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英子确信自己还有一个亲妈妈,她也想过自己去找,但十几岁的英子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一个人出门,何况现在的妈妈玉莲对她管得很严,说话做事稍不如意,就会骂她,甚至动手打她。她从内心里有点惧怕玉莲。如果让她知道自己想出去找自己的亲妈妈,那还不知要受到怎样的惩罚。所以英子也只是在晚上想想而已。后来她有了长禄,接着又有了女儿桂花,所以找妈妈的念头就被她深深地埋在心里。她从来没有奢望这辈子还能见到自己的亲妈妈。

  那是桂花几个月大的时候,长禄去了外地搞建设。
  一天中午,英子抱着孩子坐在桌边,爸爸妈妈也都坐在桌边准备吃饭。这时家里来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一脸的憔悴。英子以为是讨饭的人,准备起身给一点吃的,这时她听到来人说:“大哥大嫂,你们还认识我吗?”英子注意到玉莲的脸色马上就变了,接着就由阴转晴:“大妹子,是你呀?”英子愣在那里,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心里有一点预感,这个人一定和自己有关。
  这时,一向很沉默的爸爸从英子的怀里接过孩子,对英子说:“英子,这是你的亲妈妈,这些年你妈妈没有来看你,我们也就一直没有告诉你。”玉莲也附和着说:“是啊,你们这些年怎么就没有来看看闺女呢?”其实,玉莲希望他们永远不要找到英子。不过,在玉莲看来,危险时期已经过去了,因为现在英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孩子,她再也不会离开他们了。所以,她对英子的亲妈妈也就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戒备和敌意。
  英子站起来,叫了一声“妈妈”,就和妈妈抱在了一起,因为怕玉莲反感,所以她只抱了一会儿就和妈妈松开了,眼里的泪也没敢流下来。

  晚上,英子亲妈妈和英子母女睡在一起。女儿睡着后,英子和妈妈小声说话,妈妈诉说着这些年来对英子的思念和愧疚。妈妈流泪,英子也流泪。虽然这些年没得到妈妈的爱,可现在妈妈就躺在自己的身边,英子觉得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英子问到家里的情况,妈妈告诉了她这些年家里的一些变故。英子到玉莲家时,上面有一个哥哥和姐姐,在幼年就夭折了。后来,妈妈又生了两个女儿,三个儿子。而最小的儿子和女儿是58年出生的双胞胎,因为那两年闹饥荒,家里养不活两个孩子,于是,小女儿才几个月就送了人。妈妈流着泪说:“自从你小妹被抱走了,我们就再也没有看见过她,也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英子没有想到,自己竟有一个妹妹和自己有着相同的命运。想到那个从未见过面的妹妹,看到妈妈伤心地落泪,英子也伤心地哭了。
  妈妈说:“前些年,家里常常没米下锅,几个孩子都是饿得皮包骨,能保住命没饿死,就是我们的福分了。”
  英子的亲妈妈在英子家住了几天,正准备动身回家时,长禄从工地回来了。这时田里的活路也忙得差不多了,所以英子和长禄跟小队的队长请假后就带着女儿和亲妈妈一起回到了离别16年的段家。

  因为家底薄,儿女多,段家这些年一直很贫穷,只是这两年情况稍有改变。去年,段大富刚把以前的茅草屋换成了瓦屋。虽然墙体仍然是篱笆,但毕竟两个大点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窝。
  英子的父亲段大富和张爸爸一样,也是身材高大,性情随和而善良。看到两岁就离开自己的女儿已经做了妈妈,段大富既难过又欣慰。
  英子见到了比自己小两岁的大妹。因为段大富重男轻女,所以他没有让身边唯一的女儿上学,而是让瘦小的女儿早早地就开始了下地劳动,哪怕每天只挣半个工分。
  英子的大弟弟八岁,长得眉清目秀而且聪慧可人。他对英子说:“大姐,老师可喜欢我啦,老师说我长大后一定有出息。”段大富和和媳妇听了大儿子的话,欣慰地笑了。他们就指望着这几个儿子特别是大儿子将来能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呢。
  英子六岁的二弟和四岁的三弟还是懵懂顽皮的孩子,他们在屋前屋后玩躲迷藏、抓小偷,开心得大喊大叫。看到他们那么开心那么热闹,英子想到和三弟同龄的小妹,不禁落下泪来。
  以前在养父母家,家里就英子一个孩子,虽说物质生活富足一些,但没有兄弟姐妹的日子是那么孤单和冷清。现在回到这么一个热闹的大家庭,英子有了一种久违的温暖。虽然英子和弟弟们的年龄差距大,但因为有着剪不断的血缘,她和弟弟们在一起相处总是那么融洽那么和睦。

  看到英子的家这么温暖,长禄想到自己的家。虽说很小就没了亲妈,可后妈对他们兄弟跟亲妈妈一样。如今父母跟老大长福、老三长寿生活在一起,而最让长禄挂念的就是他的小弟长喜。小弟长得白净漂亮,每次小弟的养父带他回家时,他都是衣衫整洁,很开心的样子。小弟不仅在养父母家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而且养父母还送他上了学。现在小弟上了中学,已经长成一个半大的帅小伙了。长禄想,也许父亲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如果把小弟留在身边,即便能保住命,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的机会。这样想着,长禄就不再为小弟伤感了,他想应该为小弟高兴才对。
  对段大富来说,今天是他最开心的日子,不仅见到了离家16年的女儿,还见到了女婿、外孙女儿。见长禄憨厚勤劳,来到段家,就跟在自己家一样,总是帮着他们做一些重活。于是段大富对大女儿放心了。虽不敢指望女儿跟着长禄享受荣华富贵,但可以放心的是,不管穷也好,富也好,他能和英子相扶相携过一辈子。
  那天晚上,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晚饭时,大富媳妇突然伤感地说:“哪天小丫回家了,我们家就算团圆了”。说得一家人心里都酸酸的。

  九、日子于艰难中滑过

  九、日子于艰难中滑过

  日子于艰难中一天天滑过,两年后,英子有了二女儿菊花,接下来又有了三女儿梅花。

  英子看着女儿桂花在一天天长大,会笑了,叫爸爸妈妈了,会牙牙学语了。当长禄回家时,他们围着女儿听她稚气的叫唤,只有这时候,他们的心里才有片刻的轻松和安闲。
  当大女儿桂花刚满了两岁,英子的第二个女儿降生了。因为那是菊花开满庭院的季节,所以英子和长禄给二女儿取名菊花。
  桂花从小就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只要给她吃饱了,她就乖乖的。有时饿急了,也只是哭几声。而这个菊花就大不一样。一生下来哭声就很大,仿佛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她来到了这个世界。出生后没有一天安静过,只要她饿了,就大声地不停地哭。英子满月后,就要上工了,于是英子把两个孩子都交给了孩子的姥姥玉莲。
  玉莲虽然对英子很严厉很苛刻,但对两个孙女却是百般疼爱。冬天不让她们冻着,夏天不让她们热着,尽管日子艰难却从没让孩子饿着。她在家里不仅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操持家务。当菊花睡着了,玉莲就把她放在摇篮里,让桂花坐在摇篮边看着,她就利索地忙家务。当菊花醒了,要吃奶了,玉莲就赶紧抱着菊花去找英子,另一只手里还要牵着桂花。而这菊花一刻没找到吃的就一直不停地哭,直到玉莲气喘吁吁地把菊花交到英子的怀里,菊花的哭声才停下来。

  到了晚上,英子要搂着菊花,于是就把桂花交给了姥姥。桂花自从有了妹妹菊花就一直跟姥姥睡,直到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床。
  在菊花两岁的那年冬天,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年,英子的第三个孩子降生了,又是一个女孩。那是一个雪花飘飘的寒冷的子夜,孩子仍然由英子的小姨接生。那个孩子很憨,出生的时候,似乎对这个她将看到的世界没有一点热情,哭声很小很弱。英子看到这个在寒冷的冬夜出生的弱小的孩子,心里不由得增加了一层担忧。她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希望这个在寒冷的冬日出生的孩子,能够像冬天的腊梅一样不畏生命的严寒,所以英子给这个三女儿取名梅花。
  这个梅花确实很憨,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睁大眼睛找妈妈,找不到也不哭,都是玉莲到了时间就主动把梅花抱到外面给英子喂奶。
  随着孩子的增加,家里的负担更重了,所以家里仍然需要三个人挣工分。因为仅靠英子和长禄两个人,无论如何是养不活一家老小的。所以在白天,仍然是玉莲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这时候,桂花已经四五岁了,当玉莲忙着做家务的时候,就把听话的梅花放在摇篮里,而叫懂事的桂花看着调皮的菊花,顺便摇着摇篮里的梅花。
  虽说玉莲没有在队里挣工分,但其实她一个人可是顶了几个人的活。但玉莲是一个很能干、做事很利索的女人,她不仅把几个孩子照顾得好好的,还把家收拾得干净整洁,给出工的英子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

  第二章 不和谐的婚姻

  第二章 不和谐的婚姻

  鲁玉莲和张力挺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走到一起,因性格不合,夫妻二人争吵不断,后来因外遇风波导致两个人的争吵升级,张力庭一气之下把鲁玉莲的腿打断,鲁玉莲绝望之中多次寻短见却求死不成。

  一、外遇风波

  张力庭和鲁玉莲在五十岁出头就分床而居,后来鲁玉莲听说自己的丈夫和一个寡妇好上了,大骂张力庭。

  玉莲嫁到张家的时候,只有16岁,而张力庭也只是16岁。那时张力挺父母身体不好,所以想早点给家里的独子娶亲。因为家境尚可,所以托人介绍了乡下大户人家的女儿玉莲。在玉莲娶进门之前,张力庭从来没有看见过她。先是媒人说,玉莲长得好看,后来父母去看了一次,回来跟力庭说,“这姑娘小巧灵秀,有大家闺秀的模样,配得上你”。而那时,张力庭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安排。待玉莲进了门,张力庭看到的果然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姑娘:小巧的个子,一张瓜子脸上一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于是张力庭对玉莲很是喜欢。
  这玉莲在娘家是长女,从小娇生惯养,连父母都让她三分。到张家后,开始公婆在世,她极力做一个低眉顺眼的媳妇。后来,张力庭的父母去世后,她就开始显出泼辣的个性。而张力庭从那时候开始,就习惯了对玉莲言听计从、逆来顺受。
  自从英子有了三女儿梅花,菊花就跟姥爷睡,姥爷张力庭就开始和妻子鲁玉莲分床而居。

  其实,英子知道,父亲和母亲一直关系不好。英子小时候,每当玉莲发火时,张力庭就沉默不语。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玉莲对张力庭总是不满意,从来没有一句温顺的话语。而张力庭似乎已经习惯了妻子对自己的挑剔和责难,只是他很少跟玉莲计较。
  这些年,他们一直就这样不温不火地过着。
  因为在他们带孙女以前,他们的关系其实已经是同床异梦了。当英子有了梅花,张力庭就主动提出让菊花晚上跟他睡,这样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分床而居了。而英子因为孩子让父母常年分床而居,心里很不安。到了冬天,英子试图自己带两个孩子,让父母也能彼此得到一点温暖,可玉莲说:“我就要我的孙女儿给我捂脚。”张力庭似乎也很满足孙女带给他的天伦之乐。
  日子就这么平平常常地往前滑过。
  有一天在外面记工的时候,英子听到了一个令她吃惊的消息。有人说,她的爸爸张力庭跟队里一个女人好上了。这个女人比张力庭小十来岁,是一个死了丈夫的寡妇。
  英子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到很震惊,但她又有点不相信,她认为自己的父亲不是那样的人。同时,她又为自己的父母感到深深的悲哀,特别是父亲,这个内心有一腔爱却得不到夫妻之爱的男人。
  张力庭在玉莲的眼里一无是处,可他却很有女人缘。因为他不仅个子高大魁梧,仪表堂堂,而且性情随和,善良厚道。在队里,谁家有难事,只要叫上他了,他都会倾力帮助。所以,张力庭深得女人们的喜欢,而且深得人们的同情。因为人们都知道他和玉莲的关系,人们大都责备玉莲太能干太霸道。所以当人们以为他和那个女人好上后,竟没有一个人告诉玉莲。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了英子,直到现在英子还蒙在鼓里。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渐渐地玉莲也听到了一点风声,在家里开始时不时对张力庭指桑骂槐。张力庭只是不语。

  有一天,玉莲抱着梅花出去让英子喂奶时,在田头,玉莲看到张力庭和那个女人亲热地坐在一起。
  玉莲一看见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那么亲热,老远就骂开了,骂张力庭,也骂那个比张力庭小十岁的女人。骂他们不要脸,骂那个女人是狐狸精,是骚货。旁边有人替张力庭解围,说是有什么东西飞进了张力庭的眼里,那个女人好心帮他看眼睛呢。可玉莲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阻,继续骂,还想冲上去打那个女人。这时,平时很少发火的张力庭把玉莲拦住,并朝她的脸狠狠扇了一巴掌。
  自从玉莲嫁到张家,张力庭从来没有动过她一根手指头,而现在他竟敢动手打她,玉莲气得大哭大闹。而对于张力庭,实在是被逼得忍无可忍了。
  因为张力庭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所以那个女人在死了丈夫后,家里有什么重活就喜欢叫张力庭去帮忙。一来二去的,人们看出了端倪,有事没事的,就在一起谈论他们之间的事。其实,人们冤枉张力庭了。

  尽管他和玉莲之间没有爱情,尽管那个寡妇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可他们并没有越雷池一步。有一天傍晚收工后,张力庭又来到那个女人家里帮忙。事情忙完后,那个女人递给张力庭一碗水,当她看到他额上的汗水时,女人赶紧拿来一块毛巾给他擦汗。就在那一刻,女人目光灼灼地望着张力庭。
  此时,张力庭感觉仿佛在梦中,这些年,玉莲从来没有用如此温柔的眼神看过他,也从来没有如此温柔地对待过他。就在那一瞬间,张力庭多么想拥有眼前的幸福,多么想一辈子拥有这样一个温柔的女人。可很快,他就清醒了,他想到自己的家,虽然和妻子没有爱,可他们还有英子,还有几个孙女。他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和个人的幸福而让孩子们在外面难做人。而且更重要的,依玉莲的个性和脾气,她不可能让他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玉莲不爱他,可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他,更不会让自己的丈夫离开自己。所以,张力庭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为了不让自己喜欢的女人对他抱任何希望,张力庭毅然离开了那个女人的家。
  在梅花两岁的那年夏天,英子又生了第四个孩子,还是一个女孩。因为这个女儿是在夏天出生,那时,荷花开满堰塘,所以长禄给四女儿取名荷花。
  有了荷花的那年,桂花已经六岁了,英子在他们的房间里放了一张小床,桂花就开始独立睡觉了。有了四女儿荷花,英子就把三女儿梅花交给了玉莲。
  家里又多了一个孩子,张力庭每天收工回家后就忙碌地帮玉莲带孩子。自那次张力庭打过玉莲后,玉莲的脾气收敛了不少,而张力庭就在这种忙碌的日子里也学会了忘记一些事情。

  二、争吵升级
  二、争吵升级

  因怀疑张力庭有外遇,鲁玉莲骂张力挺,张力庭一气之下打断了鲁玉莲的腿。

  玉莲和张力庭吵架的根源还是因为那个寡妇。尽管张力庭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可玉莲一直深信自己的丈夫和那个女人的关系不正常。只要一吵起架来,玉莲就搬出那件事,说:“你这老不正经的东西,你在外面给我丢人现眼。”张力庭见解释没用,也就不再解释,任由玉莲闹去。实在听的烦了,就走出家门。
  有一天,不知为什么事,两人又吵了起来。张力庭笨嘴拙舌,当然吵不过伶牙俐齿的玉莲,而玉莲见张力庭一步步退让,就更大声地骂他“老不正经。”此时,张力庭的忍耐达到极限,顺手抄起一根棍子就朝玉莲打去,此时张力庭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失去理智地手拿棍子朝玉莲的腿狠狠地打去,可怜玉莲空有一张巧嘴,此时却帮不了她,她小巧精瘦的身子怎么斗得过身材高大的丈夫呢?玉莲感到自己的腿一阵一阵钻心的痛,可张力庭的手却还没有停下来。此时英子和长禄不在家,玉莲只得不顾颜面地大声呼救:“救命啊,打死人啦!”

  当邻居听到玉莲的叫喊声急急忙忙赶来时,张力庭手里的棍子已经断成了几截,玉莲躺在地上呻吟。邻居赶紧跑出去叫英子和长禄。 英子和长禄赶回家一看,父亲打累了躺到了床上,而母亲披头散发地躺在地上,泪流了一脸,腿已经肿起来了。英子试图扶起玉莲,可玉莲却已经站不起来了。英子和长禄急忙用板车把玉莲拉到村里的医疗室。医生说玉莲的腿被打折了,而医生只能简单地处理一下皮外伤,对伤筋动骨的问题,医疗室的医生也无能为力。
  那些日子,玉莲的腿不能正常行走了,整日躺在床上,对丈夫的怨恨也就更深了。
  玉莲闹不过,打不赢,又不愿输给丈夫,于是就叫英子找来姚家湾所属的光明大队的干部来调解,来制服自己的丈夫。那时梅花有好几次看到家里来了几个干部。以致后来只要看到家里坐着几个人,梅花就害怕,就不敢回家。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大队干部来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有一天下午,梅花放学后走进大门口,看见家里又坐着两个干部。这时梅花不再害怕,她倒要听听他们究竟在说些什么。这时玉莲在干部面前痛哭流涕,掀开裤腿让干部看她腿上青一块紫一块地外伤。两个干部看了,一致谴责张力庭。一个干部说:“男人打老婆是不对的,有多大的深仇大恨,竟把自己的家人打成这样?夫妻之间的矛盾毕竟是人民内部矛盾嘛!”另一个说:“张力庭,你今后还打不打鲁玉莲?”张力庭说:“她不骂我了,我就不再打她了。”干部又问玉莲:“你以后还骂不骂他?”玉莲说:“他以后不再做偷人的事,我就不骂他了。”“你——”此时张力庭又气得咬起了牙。
  两个干部面面相觑。此时,英子说:“爸爸打人不对,以后就不要再打了。妈妈以后也不要再冤枉爸爸了,其实那些事都是人们闲得没事了编出来的。”
  玉莲生气地骂英子:“他把我打成这样,你还帮他说话?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两个干部赶紧替英子解围:“她说的有道理,就要听她的。如果以后再这样闹下去,我们可没有闲功夫再来了。”
  玉莲听了干部的话,就不再说什么了。
  梅花躲在一个角落里流泪了,虽然她不懂姥姥和姥爷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懂“偷人”是什么意思,但她知道,家里发生了令人不愉快而且很不光彩的事情,这些事令懵懂的梅花变得脆弱而又敏感。她多么希望姥姥和姥爷以后不再吵架,她多么希望自己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

  三、玉莲寻短见

  三、玉莲寻短见

  绝望中的鲁玉莲求死不成,最后决定好好活下去。

  玉莲见大队的干部不能给自己撑腰,面子无法挽回,同时因为她的腿被张力庭打折了,整日躺着床上,既需要英子照顾,自己也疼痛不止,痛苦不堪。玉莲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什么盼头了,于是开始寻找自尽的机会。
  过了一段时间,玉莲的腿渐渐有所好转,可以慢慢站起来了。有一天,玉莲见家中无人,就找到一根绳子,她把绳子套在房梁上,然后把头伸进绳套里。这时,放学回家的桂花看见了这一幕。桂花吓得大哭,并大喊救命,邻居听到桂花的呼喊声,赶来帮忙把玉莲从凳子上抱了下来。
  玉莲被救下后,嚎啕大哭:“你们救我干什么?就让我去死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下午,八岁的梅花和六岁的荷花放学后扶姥姥去屋后上厕所。当玉莲坐在茅缸(旧时农村用来接粪便的大缸)上时,一股绳子从玉莲的衣袋里露了出来。玉莲低头一看见绳子,就慌乱地赶紧把绳子往衣袋里塞。由于紧张,却怎么也塞不进去。看到玉莲惊慌失措地表情,梅花和年幼的荷花突然明白了姥姥藏绳子的用处。由于胆小害怕,梅花一下子哭了起来,荷花见姐姐哭,也害怕得跟着哭了起来。玉莲平静地安慰两个孙女儿说:“你们哭什么?我不是好好的吗?”

  梅花哭着说:“姥姥,你不要再这样了,我好害怕!”说着,不知从哪里来的那股力气和勇气,梅花从姥姥手里使劲夺绳子,玉莲极力抓住不放。这时荷花也见机行事地和梅花一起夺,最后姐妹俩从姥姥手里夺过绳子。这时玉莲无助而又伤心地哭了,梅花、荷花也陪姥姥一起哭。后来玉莲在两个孙女儿的搀扶下回到房间,玉莲躺在床上说:“我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废人了,我活着还有什么用?你们姥爷这样狠心地打我,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
  玉莲几次寻短见未果,让英子多了一份心事。平时出工休息时,她有事没事都要回家看看。
  有一天,英子回家后,先习惯性地进屋看玉莲在不在床上。不在,英子赶紧各个房间里找,都没有看见玉莲的影子。英子赶紧到屋后去找,这时,英子看见玉莲站在一棵大树下,一根枝桠上吊着一根绳子,树下放着一个凳子。英子一看见绳子和凳子,什么都明白了。她抓起绳子,一把拽下来。然后英子哭着对玉莲说:“妈,您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您也要想想我们?您把我拉扯大了,又拉大了几个孙女,可您还没有享一天福啊!还有几个小孙女还需要您照顾啊!”玉莲和英子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玉莲一生好强,从来不让别人轻看自己,从来不让别人说自己半个“不”字。可现在,狠心的丈夫不仅让自己遭受了身体上的疼痛和残疾,也遭受了精神上的折磨和打击。
  玉莲虽然平时对英子和长禄很严厉,家里的事也都是她自己说了算,但她精明能干也勤劳节俭,以前可以说没有什么地方能让自己的儿女说自己的半个“不”字。而现在,英子白天出工,中途还要抽空跑回家照看她,两个小孙女也像没人管的野孩子在外面到处跑。玉莲是一个既能干好强又要面子的人,她觉得自己现在不仅成了一个没用的人而且还变成了英子的累赘。她不想活在别人的同情和儿女的嫌弃之下,尽管英子从来没有嫌弃过她。于是她三番五次地寻找自尽的机会。她是真的对将来的生活绝望了啊!
  这天看到英子为自己伤心流泪,玉莲决定以后再也不做傻事了,她要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再苦再难也要活下去,她要看着几个孙女长大成人。

  四、两百元钱的纠纷

  四、两百元钱的纠纷

  为鲁玉莲积攒的两百元钱,夫妻二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本来张家家底就薄,后来随着几个孩子接二连三地出世,家里每年的收入都只够糊口。每到年底,除了分到一家人来年的粮食,还可以分得少得可怜的一点钱,有时年成不好,就只能飞到很少的一点粮食,而来年的开支就只能找队里赊欠了。
  一家人吃的都是队里分的粮食,自己种的菜,唯一用钱的地方就是扯一点花布给两个大点的孩子做几件衣服。家里的大人是好几年不做一件衣服的,即使做,也是玉莲在家纺线,然后织成大布,玉莲和英子自己在家用大布缝衣服。
  玉莲精明能干,会精打细算,即便是这么艰难的日子,玉莲的手里竟然还能积攒一点钱。年成好的时候,每年积攒一点。几年后,玉莲竟然攒够了两百元钱。这两百元钱玉莲一直放在一个隐蔽的地方,谁也不知道。

  有一天,张力庭不知怎么的竟然看到了玉莲的这两百元钱,张力庭想到自己这些年受过的窝囊气,想到自己在这个家从来没有一点说话的权利。于是,就在那一念之间,张力庭把玉莲积攒的两百元钱拿到了手里。
  一天,玉莲发现那两百元钱不见了,一下子惊慌失措,忙问张力庭:“我那两百元钱是不是你拿了?”张力庭承认是自己拿了。玉莲说:“那是我辛辛苦苦从一家人的牙缝里积攒起来的,你把钱给我。”张力庭不给,玉莲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英子,想让英子找她的爸爸要回这两百元钱。可对于英子,自己的父母都是这个家的长辈,他们都有权力和资格管这笔钱,所以英子没有找父亲要。
  玉莲见钱要不回来了,就撕破脸皮大骂张力庭:“你这老不死的,你就是一个只顾自己的败家子。”
  无论玉莲骂多么难听多么伤人心的话,张力庭一直保持沉默。因为这两百元钱,玉莲更怨恨自己的丈夫,他们俩人的矛盾更深了。
  后来两个人只要一吵架,只要一提钱,玉莲就骂:“你就是孤老心,生成的孤老命,你就守着这两百元钱过吧,你就拿这钱去给你自己买棺材吧!”

  玉莲不仅自己骂张力庭,而且还在英子和长禄面前说张力庭的坏话,说他把钱拿去是想图将来自己享受,想以此让英子和长禄都来孤立张力庭。以前英子和长禄对于父亲和母亲的矛盾也是无可奈何,对谁都不偏袒。但自从玉莲说了父亲的坏话后,英子对父亲的态度多少有些改变。但不管玉莲如何骂,女儿女婿对他的态度变得如何冷淡,张力庭都一直沉默,每天该干什么干什么,在家里除了和几个孙女开开心,张力庭很少有开口说话的时候。
  日子就这样因为两百元钱而一家人阴郁地往前过着。
  几年后,桂花高中毕业了。因为桂花是长女,英子和长禄送她去跟一个裁缝师傅学缝纫。桂花学了几个月的缝纫后,家里想给她买一台缝纫机,可英子实在拿不出这笔买缝纫机的钱。
  这时张力庭知道了英子的难处,有一天,他把那珍贵的两百元钱拿出来递给了英子,说:“拿去给桂花买一台缝纫机吧。”

  英子一下子怔住了。这些年,她听多了玉莲的埋怨,她以为自己的父亲真的是为了将来给自己防老。而现在,父亲拿出了用一块布包着的皱巴巴的一大把钱,英子流泪了。她说:“爸爸,这钱您还是留着吧,我们再慢慢想办法。”
  张力庭见英子不要这钱,就冲英子发火了:“你们是不是也一直以为我拿这钱是为了自己防老?如果你不要这钱,就当我没有你这个闺女。”见父亲这样说,英子只好收下了钱,并很快给桂花买了一台崭新的缝纫机。
  直到这时,英子和长禄才知道,其实父亲拿了那两百元钱,并不是只为了图自己享受,他只是想证明自己也是这个家的一员,也想让自己在这个家里做做主。

  第三章 梅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梅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快乐的,幸福的,也是贫穷的饥饿的。她一面享受着父母长辈的爱,一面在艰难的日子里替父母分担着繁重的劳动和家务,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苏幕红尘 2015-06-18 20:30:50
  楼主这是长篇巨制,史诗一般的小说,顶你!
  -----------------------------
  感谢苏幕红尘的鼓励和支持!
  @苏幕红尘 2015-06-18 20:32:36
  看过楼主第一部未完的小说,文字朴实无华,应该收路遥《平凡的世界》等那个年代传统文学影响很深吧
  -----------------------------
  路遥是我最崇拜的作家,我确实喜欢路遥的小说,但不知道是不是受路遥小说的影响。
  第三章 梅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梅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快乐的,幸福的,也是贫穷的饥饿的。她一面享受着父母长辈的爱,一面在艰难的日子里替父母分担着繁重的劳动和家务,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一、童年的灾难

  自张力庭一家从古镇上搬到姚家湾,他们就一直住在队里为他们盖起的三间茅草屋里。因为每年的收入只够糊口,建房的事情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可就是这三间简陋的篱笆茅草屋,却因那年冬天的一场大火变成乌有。

  那是荷花一岁半的那年冬天。
  那天早上,英子出工前照例把荷花的尿布搭在火盆的竹筐上。为了烤尿布方便,张力庭用竹子编了一个圆筐,圆筐罩在火盆上,火盆里盛着早饭后刚从灶膛里扒出来的炭火。而尿布就搭在竹筐上。
  英子出门前交代玉莲,让她看着在摇篮里熟睡的荷花和火盆上烤着的尿布。英子走后不一会儿,玉莲要去屋前的坑边洗衣服,就交待菊花看好梅花和摇篮里的荷花(这时桂花已经上学了)。可玉莲前脚刚走,贪玩的菊花就带着三岁多的梅花跑到了外面。

  这时,由于火盆里的炭火太热,时间长了竟把尿布烤糊,接着就燃着了竹筐。当玉莲在坑边洗完衣服往回走时,在大门口就闻到了糊味。等玉莲踮着她那双三寸金莲跑回家,竹筐已经着火了。所幸的是,荷花的摇篮没挨着竹筐。情急之中,玉莲一进门就赶紧把摇篮抱了出去。等她再进到屋里,火已经烧起来了,玉莲来不及抢任何东西,就跑到外面大喊:救火啊,救命啊!
  他们一家安身立命的的三间茅草屋就这样烧起来了。
  此时正在农田里劳动的人们看见熊熊大火,赶紧朝玉莲家赶来。还有他们家附近部队的战士也赶来了。虽然人们纷纷从坑里提水扑火,可最后还是没能保住草屋,只是草屋前的一间厨房和一间杂屋保住了。
  张力庭老远看见自己家的草屋着火了,快速地赶回来,可最终还是没能保住自己的家。站在烧毁倒塌的草屋前,张力庭老泪纵横。而此时,在家照顾孩子的玉莲自责得痛哭流涕,张力庭这是第一次看到玉莲这么柔弱无助,此时尽管他最心疼的还是这个家,而此时看到玉莲的眼泪,他对妻子突然有了一点怜惜之情。

  当他没有看见菊花和梅花时,赶紧到外面去找。在一户人家的稻草堆边,他看到了吓得瑟瑟发抖的菊花和不谙世事的梅花。
  此时,眼看自己家着火了,菊花躲在草堆里不敢回家,而梅花看见大火,也吓得哭了。张力庭二话不说,抱起流泪的梅花牵上发抖的菊花,走回家去。
  此时,英子站在家门口,泪流满面。见张力庭带回两个孩子,一下子抱住她们大哭。
  三间正屋烧没了,他们所有的财产都没了,一家八口人无处安身。当天,部队里的战士给他们送来了被子、衣物和粮食。还有队里的乡亲们也从自己家不多的粮食和衣服中拿出一些来接济他们。
  最初,英子长禄带两个孩子睡在那间小小的杂屋里,而玉莲和张力庭就带着两个孩子睡在厨房灶门口的柴草堆里。每天天一亮,玉莲和张力庭就起来收拾床铺。到了晚上,再铺开稻草,垫上被子,这里就又变成了他们的床。
  他们就这样住了两个月,直到两个月后,队里又组织人力帮他们建了三间篱笆屋,屋顶不再盖茅草,而是红色的大瓦。

  有了四个孙女后,玉莲一直希望英子给她生一个孙子。
  她说:“像我们这样的外来户,如果再添一个孙子,就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时间进入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在那年下半年,英子生了第五个孩子,没想到还是女儿。尽管玉莲不开心,可英子和长禄却很喜欢,英子对长禄说:“正好,我们有了五朵金花呢!”因为这个小女儿出生在秋季,所以英子给她取名兰花。
  就如玉莲所说,在农村,没有儿子是要被欺负的,而如果谁家生了儿子,连隔壁三家都跟着欢喜。所以玉莲极力劝说英子再生一个:“兴许,下一个就是一个男孩呢。”可恰逢那时农村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于是英子就铁了心不再生了。
  家里有了五朵金花后,家里的几个大人就更忙碌了。晚上英子要带兰花,就把大一点的荷花交给孩子的姥爷,而菊花就跟桂花睡到一张小床上。这时候,桂花早已上了小学,而菊花尽管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可为了让她留在家里照顾几个妹妹,英子没让七岁的菊花去上学,而是到了第二年,等梅花可以照顾两个妹妹了,英子才让菊花上一年级。

  这个时候,张力庭因为年纪大了,不再参加集体出工,而是和别人一起专门照管队里的牲畜。白天,张力庭把牛栏里的牛赶出去吃草,喝水。到了晚上,再把放出去的牛一头一头地牵进牛棚,把牛绳栓在牛栏里的木桩上。
  每天,当英子和长禄出工了,玉莲在家照顾最小的兰花,菊花就带着妹妹们跟在姥爷的身后,看牛吃草,在草地上打滚。此时张力庭的内心平静而安详。孩子的姥姥玉莲在养育孩子的琐碎中学会了忍耐,也让她在自己没有生育孩子的遗憾中得到些许安慰。但是她仍然不能原谅自己的丈夫,时常借一点小事和他争吵,而张力庭自那次打过玉莲后,一直克制自己,尽量不与她发生严重的冲突。
  五朵金花就这样在姥姥和姥爷时不时的争吵声中渐渐长大。
  英子的五个女儿中,桂花最懂事,因为是老大,家里的大人常叫她照顾几个妹妹,白天会跑的菊花和梅花就跟着桂花在外面玩耍。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她们跟在姥爷的身后看牛吃草喝水,在早地里看蚂蚁搬家;她们去田野里捉蝴蝶,摘野花。玩累了,她们就躺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玩饿了,她们就去田地里找吃的,豆角、萝卜、红薯都是她们的美食。

  桂花虽然身上背负着照顾妹妹的责任,但她毕竟也是孩子,有时候玩耍起来就忘了自己的任务。
  在梅花三岁那年初夏的一天,桂花放学回家后带着菊花和梅花到田野里玩耍。田里的蚕豆绿油油的,蚕豆角已经长出来了,于是桂花就带着两个妹妹跟着几个大孩子去田里摘豆角吃。
  几个大孩子在前面跑,梅花最小,落在后面。跑到田梗上,梅花脚下一滑,掉进水沟里。而此时水沟里放满了水。当梅花扑通一声落进水里的时候,姐姐们全然不知,她们很快就跑到地里吃豆角了。
  梅花落到水沟里,任凭水沟里的水把幼小的身子淹没。也许上帝不想让梅花那么早就离开这个世界,就派一个管水的爷爷来到梅花落水的地方。他看见水面上漂着一个什么东西,走进一看,竟是一个孩子。老爷爷吓得慌忙下水,一下子把梅花捞上来,而这个爷爷正是梅花的姨姥爷,他一眼认出是玉莲的孙女儿梅花,就赶紧抱着梅花朝玉莲家跑。并边跑边大声叫喊。

  玉莲闻声从家里出来,见梅花在姨姥爷的怀里,浑身软绵绵的,已经不省人事,玉莲急得不知所措,只是大叫:“我的天老爷呀,这可怎么办啊。孩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向她的爸妈交代呀!”姨姥爷见状,赶紧自作主张把梅花倒提起来,让梅花吐出来一些水。可此时吐出了水的梅花还是没有任何反应。
  这时英子闻讯赶了回来,边哭边抱起梅花就往大队的医疗室跑。走到半路上,由于跑得太快,英子绊了一跤。此时英子怀里抱着的梅花由于受到震动,竟一下子醒过来了,而且还开口说:“妈妈,疼!”英子见梅花醒过来了,搂着女儿激动地又是哭又是笑。当英子抱着梅花往回赶的时候,玉莲也抱着荷花赶来了,见梅花醒过来了,玉莲喜极而泣,连声说:“我的老天爷呀,你终于开了眼睛啊。”

  二、贫穷而又温暖的童年

  二、贫穷而又温暖的童年

  梅花的童年是贫穷的,也是温暖的,尽管姥姥和姥爷常常争吵,但梅花和她的姐姐妹妹们仍然在姥姥和姥爷的爱和温暖中长大。

  那时候,虽然农村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可因为家里刚遭过火灾,所以他们一家人的日子仍然很艰难。家里的余粮都烧光了,全靠别人接济,接济的粮食吃完了,就吃南瓜,到了冬天,就开始吃胡萝卜。
  到了收南瓜的季节,她们几乎餐餐吃南瓜。即便是南瓜也不够吃。所以到了开饭的时候,姐妹几个都抢着去接姥姥递过来的装着南瓜的饭碗,而梅花因为弱小,总是轮到最后才端到一碗南瓜。
  有一次,好不容易轮到梅花去接碗了,当她端着一碗滚烫的南瓜,正准备坐到桌边去吃的时候,一不小心南瓜碗在桌边一滑,竟掉了下来。南瓜撒到梅花的大腿上。那时是夏天,梅花穿着短裤,而一碗南瓜不偏不倚地落到梅花的光光的大腿上,疼痛可想而知,而梅花极力忍着。玉莲赶紧再给她盛一碗南瓜,梅花眼里含着泪,一口一口地咀嚼着红红的南瓜瓤。后来,梅花被南瓜烫过的大腿上起了很多水泡,再后来起泡的那块地方留下一大块疤痕。

  夏天吃南瓜,冬天就吃胡萝卜。
  每天,烧饭的时候,玉莲就把胡萝卜切碎,跟米饭放在一个锅里蒸,一边是胡萝卜,一边是米饭。到了吃饭的时候,英子揭开锅盖,总是先给孩子的姥姥和姥爷盛上一碗白米饭。开始梅花还能闻到米饭的香味,当她咽着口水的时候,姐妹几个站在灶台边眼睁睁地看着妈妈把剩下的不多的米饭和大半锅胡萝卜搅拌到一起。英子盛给几个孩子的就是那种只拌有一点米饭的胡萝卜饭。
  吃南瓜不仅在梅花的大腿上留下一块疤痕,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时间吃南瓜和萝卜,导致梅花营养不良,眼皮浮肿,脸也肿得像馒头,但英子和长禄无能为力。
  一天三餐吃不饱,梅花就跟着大孩子到外面找吃的,到田里摘嫩蚕豆,刨红薯,捡花生。
  有一天,六岁的梅花跟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结伴去刚收过花生的田里捡花生。两岁的兰花也要跟去。梅花嫌她太小跑不快,就不要她去。为了哄兰花留下来,梅花对兰花说:“你留在家里,等我捡了花生带回来给你吃。”兰花听话地留了下来。
  几个孩子飞快地跑到一片花生地里,看得见的花生不多,他们就用棍子或手在土里刨。因为饿,他们捡到一颗吃一颗。到最后衣服的口袋里只装了几颗花生。
  往回走的时候,梅花看见别的孩子边走边吃,于是她也忍不住,把衣袋里留给兰花的花生也吃掉了。
  当梅花回到家,兰花可怜巴巴地问:“三姐,你捡的花生呢?”
  梅花不好意思说被自己吃完了,只好说:“今天没有捡到花生,等明天捡到了,一定给你留着。”一心等着吃花生的兰花见吃不到花生,“哇”地一声哭了。
  此时梅花内心的愧疚无法言说。她在心里发誓:哪天再捡到花生,一定给兰花留几颗。

  几个孩子小的时候,家里不仅缺粮食,也缺衣服。
  那时即便有钱也买不到衣服和布匹,因为买布要有布票,而他们一家人年底分红的时候分的布票总是不够用。
  在梅花的记忆中,姥姥有一台纺车。只要一有空,姥姥就坐在纺车前,右手摇纺车,左手牵着线头,随着有节奏的“呜呜”声,从姥姥的手下就织出似乎永远不会断的棉线。
  姥姥纺出了棉线,然后再用棉线在织布机上织出棉布,那时候叫“大布”。因为织出的大布都是白色的,英子就用染料把白大布染成别的颜色,最后一家人就用这些大布做成衣服,那时没有缝纫机,都是玉莲和英子用手工缝制一家人的衣服。
  因为自己家织出的布也有限,而家里又人口众多,所以几个孩子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且总是老大穿的不能再穿了,就传给老二,老二不能穿了,老三再接着穿,所以一套衣服轮到梅花穿时,已经旧的不像样了。可心灵手巧的玉莲会洗会缝,无论衣服多脏多破,她都能把它洗干净弄整洁,补得天衣无缝。

  无论平时穿多么旧的衣服,可到了春节,梅花和姐妹们都要穿上新衣服。只是,她们过年穿的新衣服,只在春节穿几天,等新年一过完,新衣服就被英子收起来,等过下一个年时再拿出来穿。如果嫌小了,也不怕,直接往下传。所以梅花有时过年穿的新衣服就是二姐上一个年穿过的,但梅花不嫌弃,梅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知道父母的艰难。
  有一年夏天,英子为十二三岁的桂花做了一件的确良衬衣。那时刚时兴的确良,桂花穿上新衣服,显得很时髦漂亮。以前英子给桂花做什么衣服,一般都会给菊花也做一件。因为菊花的个头高,已快赶上桂花。桂花不能穿的衣服,菊花也不能穿了。所以菊花常常跟桂花一起穿新衣服。。而这年夏天,因为手头钱不够,只够给桂花做一件的确良衬衣。于是菊花不高兴了。
  她生气地问英子:“为什么没有我的新衣服?”英子说:“我手里的钱只够做一件,等以后有了钱,我再给你也做一件。”。而梅花和两个妹妹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她们一年都难得穿上一回新衣服,几乎全部都是桂花和菊花留下来的旧衣服。
  就这样,梅花穿着姐姐们的旧衣服健康地长大。

  自从英子有了四女儿荷花,梅花就开始跟姥姥睡。开始的时候,幼小的梅花睡在姥姥的怀里,感受着姥姥温暖的双手和怀抱。后来梅
  花长大后就睡在姥姥的脚头,名为给姥姥“捂脚”。
  说起来是梅花给姥姥捂脚,其实是姥姥在给梅花捂脚。
  冬天的晚上,姥姥上床前,总是先把一个有提手的火罐捂在被子里,罐子里装着烧晚饭时从灶里扒出来的炭火。等梅花上床的时候,姥姥已经把被子焐热乎了。梅花一上床,姥姥就把梅花冰凉的脚捂进怀里,并用温暖的手抚摸梅花的脚。在每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晚,梅花感受到的都是姥姥温暖的怀抱和那双永远温暖的双手。
  而梅花睡在姥姥的脚头时,从来不敢碰姥姥的脚。因为姥姥的脚是三寸金莲,在幼小的梅花看来,畸形得可怕。只看得见大脚指头,其它的脚指头都蜷缩在脚板心里,看一眼都感到可怕,哪里还敢用手去触摸呢。而姥姥却整夜地把梅花的脚捂在她的怀里。

  到了夏天的晚上,姥姥总是先用扇子把蚊帐里的蚊子赶出去,没有赶出去的,姥姥就把煤油灯端进蚊帐,看见蚊子就用灯火熏。这种方法看起来很危险,但姥姥从未失过手,总是把蚊帐里的蚊子熏得干干净净。
  等姥姥把蚊帐里的蚊子熏干净后,梅花就爬上床。梅花一躺到床上,姥姥就开始给梅花打扇。每个炎热的夏天,梅花总是边享受姥姥给她带来的凉风,边进入梦乡。有时夜里热醒了,只要梅花一动,姥姥就继续给她打扇,直到梅花再次进入梦乡。
  如果说姥姥给梅花的温暖是在晚上,那么姥爷给梅花的爱就是在白天在田野里。
  那时候,菊花已经上学,而姥爷负责队里的十几头牛,白天,姥爷出去放牛的时候,就带上梅花。她跟在姥爷的身后自由自在地蹦跳着。当她玩累了,身材高大的姥爷就用宽大的手掌和长长的胳膊把梅花抱在怀里。倦了,梅花就在姥爷的怀里睡上一觉。有时当梅花醒来的时候,她看到的是姥爷慈祥怜惜的眼神,于是梅花深深陶醉在姥爷温暖的怀抱里,不肯下地,一直赖在姥爷的怀里,让姥爷把她抱回家。
  在梅花的整个童年,她一边感受着姥姥姥爷的争吵带来的害怕和压抑,一边享受着姥姥和姥爷给她的温暖和爱。

  三、走亲戚

  三、走亲戚

  小时候,梅花常常跟着姥姥姥爷去走亲戚。

  梅花喜欢跟着姥姥姥爷走亲戚,是因为在亲戚家有好吃的。只是到了饭桌上,不管想夹什么菜,梅花都得先看姥姥的脸色。还走在去亲戚家的路上,姥姥就千叮咛万嘱咐:“到了亲戚家,不要太贪吃,有些菜是动不得的。”如果是春节期间,那些小碟子里的腊货菜更是动不得的。盘子里的鱼也不能吃。姥姥说:“那些菜要等亲戚都来过了,等年快过完了才能吃。”
  贪吃的梅花就傻傻地问:“等年过完了,我们还来吗?”姥姥说:“年已经拜了,还来干什么?再亲的亲戚,也不能常来。如果长来,再亲也变成疏了。”姥姥不知道,贪吃的梅花还惦记着那些没吃完的好菜呢!
  梅花最开心的是夏天跟姥姥回娘家。姥姥在娘家是老大,娘家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大妹。每年夏天,姥姥都要回娘家小住几天,叫“回娘家吃馒头”,
  因为馒头不是经常能吃到,只在夏天做一次,所以条件好的家庭就接最亲的亲戚来吃。于是梅花就有机会跟姥姥回娘家吃馒头。姥姥的娘家以前是大户人家,家底厚实,比梅花家的经济条件好多了,所以梅花就和她的姐妹们在那里痛痛快快地把馒头吃个够。

  最难忘的是夏天的晚上,晚饭后,大人把竹床搬到外面,几个孩子睡到竹床上。姥姥和姨姥姥就坐在竹床边,边给她们打扇赶蚊子,边聊家常。有时还给她们讲天上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梅花看着天上的星星听姥姥讲故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因为姥爷和姥姥是从一个古镇搬到乡下的,古镇上还有姥爷的姐姐一家。所以每年春节,姥爷都要回一趟古镇。
  因为古镇太远,所以姥爷就拉出自己做的板车,然后牵出队里最好的牲口,在牲口的背上套上绳套,绳套的两头系在板车上,姥爷坐在板车前,一挥手里的牛鞭,牲口就听话地出发了。梅花就坐在板车上享受童年的快乐。
  那时,梅花都喜欢去姑奶奶家。听妈妈说,姑奶奶在妈妈小时候很喜欢妈妈,而现在又喜欢英子的几个孩子。姑奶奶命很苦,唯一的儿子早年在县城读高中后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参加工作。眼看姑奶奶和姑爷爷就要享福了,可谁知道,姑奶奶的儿子还没成家就得重病去世,留下姑奶奶和姑爷爷相依为命。

  那时候,他们仍住在英子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古镇的一条老街上,姑奶奶的家就在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子里,门口的石板缝里长满青苔。
  姑奶奶家最令人难忘的,是冬天屋檐里结的冰柱,一根根光滑圆溜的冰柱直立而下,像一排排排列整齐的战士。
  那时候,看到晶莹剔透的冰柱,垂涎欲滴的梅花就搬一把椅子放在冰柱下,然后她就站在椅子上,掰一根冰柱放进嘴里。
  姑奶奶见了,连忙把梅花从椅子上抱下来,说:“傻丫头,这是脏水变的,不能吃。”
  这么硬的冰怎么会是水变的呢?可姑奶奶说不能吃,那就肯定是不能吃了。
  几年后,姑奶奶因病去世,留下孤单的姑爷爷一个人。不久姑爷爷住进了镇上的养老院,梅花就再也没去过那条小巷。后来,梅花曾跟着父母去养老院看望过姑爷爷,再后来,姑爷爷就在养老院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说,几个孩子跟姥姥走亲戚要受很多约束,而她们去外婆家就自由多了。外婆家离梅花他们家有二三十里的路程,所以,她们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去一次。
  在几个孩子的幼年时期,长禄用两只竹筐挑着孩子去外婆家。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就跟着英子和长禄步行去。
  每年大年初二,长禄出门前就问几个女儿:“你们谁想去外婆家?”“我想去”、“我也想去”!几个孩子都想去。长禄就说:“想去必须自己走路。”于是五姐妹争先恐后地跟在父母身后跑。
  一路走啊,跑啊,跑累了就歇会儿。当她们看到外婆所在的村子时,那股高兴劲就不用说了。
  如果说跟姥姥走亲戚,还感到一点拘束,而到外婆家,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梅花感觉去了外婆家仿佛就是在自己的家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梅花听外婆讲,他们家以前很穷,后来渐渐好起来了。因为几个舅舅都长大成人,所以家里有好几个劳动力,家里的境况比梅花家好多了。

  每年春节,梅花和姐妹们一到外婆家,就到外婆外公的房间里找吃的。那个房间里放了好多个坛坛罐罐,那里面装满了炒花生、炒蚕豆、炒玉米爆,还有她们最爱吃的糖片。这糖片做出来有很多道工序。首先把糯米蒸熟,晒干,掰成一颗一颗的,再炒熟,然后用专门熬制的糖稀把炒米粘到一起。最后再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整整齐齐地装进坛子里,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就可以吃。
  在外婆家,梅花想吃什么从来不需看谁的脸色。即便在饭桌上,外婆也会专门烧一些外孙女儿们爱吃的菜,让她们无拘无束地吃个够。外婆常说:“你们一年到头只能来一次,我准备的东西就是等你们来吃的。”外公也不停地说:“想吃什么,自己去拿!”
  在外婆家,梅花她们有一个年龄很小的舅舅,比桂花还小一岁。虽然幺舅比她们大不了多少,但在她们面前,幺舅仿佛一个小大人。她们谁做了错事,他就真的像一个长辈一样地训她们。但她们不会因为幺舅训了她们就记恨他,相反,她们都喜欢他。
  每年的春节,梅花和姐妹们在外婆家玩得乐不思蜀。因为在外婆家,不仅有她们爱吃的东西,更有外公外婆绵绵的爱温暖着她们,让几个孩子久久不肯离去。

  四、难忘的记忆

  四、难忘的记忆

  七岁那年,梅花开始在村里的小学上一年级。梅花是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可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不免因年幼而分神。因为上课开小差,梅花曾两次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惩罚。

  上二年级的一天,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梅花在座位上闲不住了,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碗底儿”,那是用来“跳碑”的。“跳碑”是梅花和伙伴们下课后玩的一种游戏。梅花拿着那个“碗底儿”在桌子上转圈,碗底一停下来,就发出清脆的响声。此时教室里很安静,清脆的瓷碗底部与桌面碰撞发出的声音特别刺耳。
  老师听到声音一回头,看到梅花手里的玩具,生气地叫梅花站了起来。梅花站起来后,老师还不解气,又叫梅花到教室外面用手里的东西在地上转圈儿。
  梅花从小就是一个老实胆小的孩子,而语文老师虽然是个年轻女老师,可她很严厉。所以她叫梅花出去,梅花就不敢违抗她的命令。
  梅花乖乖地来到教室外面,在石板铺成的走廊上,用那个碗底认真地转起圈来。一圈转完,瓷碗底儿落到石板上,发出“哐当”的响声,惹得同学们都朝窗外看。因为此时梅花就站在门口,这时老师也侧过头来,看见梅花狼狈的模样,“噗”地一声笑出声来,这时教室里的同学们也一下子哄堂大笑。
  梅花站在那里,无地自容。这时老师叫梅花进教室。梅花低着头,飞快地跑回到座位上,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面对同学们的嘲笑,梅花羞愧难当,流下屈辱的泪水。

  还有一次,那是上数学课。
  梅花趁老师不备,在下面偷偷地掰桃子。那时,梅花家门前有好几棵桃树,桃子成熟的季节,梅花就把桃子带到学校,等下课的时候吃。此时为了“节约”下课后掰桃子的时间,梅花想在课堂上先掰好,然后一下课就可以吃了。
  没想到,那天梅花掰桃子的时候被数学老师发现了。老师对梅花的惩罚不是没收她的桃子或罚站,而是罚梅花在同学面前吃桃子。可怜胆小的梅花不敢不从。她面对着同学,含着眼泪咬了一口,同学们“哄”地一声笑了,梅花的泪流出来了。老师也许看到梅花的眼泪,发了慈悲之心,没有叫她再咬第二口。
  从那以后,梅花上课再也不敢做小动作。

  如果说在学校受罚是梅花童年难忘的一段记忆,那么亲历毛主席逝世更是梅花童年时代里最难忘的一份记忆。

  梅花十来岁的时候,正赶上农村的学校大规模地开展“开门办学”的活动。大一点的中学生经常去生产队里参加劳动,那时候叫“支援农业生产”。而小学生就由老师带领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到农户家里帮农民伯伯剥棉花。
  1976年9月9日那天上午,梅花在学校里上了课。下午两点多钟,老师又带领全班同学出去支援生产——到农户家里帮农民伯伯剥棉花。
  每次他们在农户家里剥棉花的时候,都是边剥棉花边听广播。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台小喇叭,都安在墙上一个显眼的位置。广播里有讲故事、唱歌等孩子们感兴趣的节目。所以那些学生都喜欢出去剥棉花
  那天,梅花和同学们围坐在一农户的家里,也是一边麻利地剥着棉花,一边兴趣盎然地听着广播。
  一个多小时候后,喇叭里出现了短时间的停顿,孩子们都感到很奇怪,怎么回事呢?当他们翘首以待时,广播里突然传出了哀乐声。那时的孩子们都知道,只要广播里播放哀乐,就一定又是哪一位中央领导人去世了。
  因为在多灾多难的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那时,即便是小孩子,都对哀乐变得很敏感。所以那天下午,当孩子们一听到哀乐声,他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几分钟后,他们听到了播音员用沉痛的声调播出令人震惊的消息:毛泽东主席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于9月9日零时10分不幸逝世。
  一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屋子里的几个大人就哭起来了。那户农家的主人哭了,孩子们的老师哭了。梅花和同学们也跟着哭了。
  有一个同学懵懵懂懂地问:“你们怎么啦?”一个老人哭着说:“我们的毛主席逝世了!”
  于是几个成年人的哀哭令年幼的孩子们感受到毛主席的逝世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于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屋子里所有的孩子都哭了起来。那天的剥棉花就成了梅花和她的老师同学们对毛主席的哀悼会。
  过了没多久,梅花在学校里和上学的路上就开始看到大幅的标语:打倒“四人帮”!打倒张春桥、王洪文、江青、姚文元!
  打倒“四人帮”,意味着一场浩劫的结束。而那场浩劫,造成多少人悲惨的命运,导致了多少个家庭的悲剧。那不仅仅只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更是时代和国家的悲剧。

  五、挣零花钱

  五、挣零花钱

  梅花小的时候,大人们挣一分钱都很艰难,更不用说小孩子了。但在梅花的孩童时代,还真有他们挣零花钱的门路,那就是捡知了壳、挖半夏。

  那时候,一到夏天,就有人到村里来收知了壳,于是孩子们知道了,路边树上随处可见的禅壳竟然还可以卖钱。后来在外玩耍的时候,梅花就看见一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平时出门都带一个很长的竹竿,因为有的知了壳在很高的树上,必须用竹竿才能把它剥下来。
  看到别人已经用知了壳换了钱,于是梅花也和别人一样,提一个小篮子,拿一个长竹竿,跟小伙伴们一起出门。他们在路边,在小树林里,凡是有树的地方,他们就去找。每当看到哪棵树上有一个自己正在寻找的禅壳,那股高兴劲就没法说了。而有时,当梅花和小伙伴同时看到树上的一个禅壳时,他们会为这个禅壳是谁先看到的而争执不休,最后就劈叉决出胜负。后来,为了不再发生这样的事,他们就分头寻找,到了最后要回家的时候,他们就聚到一起,比谁的篮子里的禅壳多。
  等到夏天快结束的时候,梅花还真的攒了不少的知了壳。后来卖了钱,梅花把钱交给姥姥帮她攒着。

  除了剥知了壳,他们还有一个挣钱的路子:挖半夏。
  那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很小的竹篓子。一放学,他们就提着竹篓,拿一把铲子,到田野里去寻找,看到青青的半夏苗,就用铲子把土里的半夏果挖出来,等天黑回家后,就把挖来的半夏果埋在自家的房前或屋后。等到最后半夏积攒多了,就一次性地挖出来,卖给收半夏的人。
  小时候,梅花有一次还吃过半夏。
  那是梅花六七岁的时候,梅花只看见姐姐们在挖半夏,但她不知道她们挖的是什么,以为是能吃的东西。于是有一天,趁姐姐们不注意,梅花偷偷地吃了大姐挖回来的半夏果,可梅花只咬了一口,就感觉它的味道很奇怪,是那种很苦也很涩的那种怪味。于是梅花很快吐了出来,接着就难受的想呕吐。梅花想,这半夏一定是不能吃的,不然怎么不见姐姐们吃呢?于是梅花害怕地哭了起来。

  当桂花知道梅花吃了半夏果,赶紧告诉了姥姥,姥姥看到梅花直往外吐口水,着急地责备梅花:“我的小祖宗啊,你怎么这么贪吃啊,半夏是用来做药的,是有毒的东西,你怎么能吃呢?”
  姥姥的惊慌着急令梅花意识到,吃半夏是很危险的,有可能就要被毒死。于是梅花更害怕了,“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姥姥慌了,以为梅花是难受地哭,赶紧舀水来给她漱口。
  后来过了很久,梅花的口里仍留有半夏的那种苦苦的涩涩的让人难受想吐的味道。从此以后,梅花再也不敢吃半夏了,就连后来大些了自己挖半夏时,梅花也特别的谨慎,挖了半夏回家一定要把手洗得干干净净,唯恐再沾染了半夏的毒气。

  六、孩提时代的快乐

  在梅花的孩提时代里,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连环画以及和小伙伴们玩游戏。
  六、孩提时代的快乐

  在梅花的孩提时代里,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连环画以及和小伙伴们玩游戏。

  梅花七岁那年上小学一年级。自从有了阅读能力,梅花就开始对图书感兴趣。身处偏僻的乡村,梅花和同学们能看到的只有连环画,那时候孩子们称连环画为“画书”。连环画的书很小,上面是图画,下面配着文字。
  上小学高年级后,梅花的班上经常传看不同的连环画。梅花和同学们被连环画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都喜欢看。而梅花更是痴迷,有时下课看了连环画,上课时心里还在想着刚才看到的故事。如果下课时没看完,梅花上课时忍不住还把连环画压在课本下偷偷地看。
  那时班上只要出现一本画书,梅花总要想办法把它弄到手,办法就是用她自己的连环画或别的什么东西去换。
  那种连环画几毛钱可以从商店里买到,于是梅花就用平时卖禅壳或卖半夏得来的钱买连环画。梅花买的连环画不仅为了自己看,也为了和同学们交换更多的连环画。所以梅花平时总是很节俭从来不买零食,全部用来买连环画。
  那时候的连环画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关于战争年代的故事,如“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等等,另外就是一些名人的故事等。虽然那时梅花能读到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小故事,可就是这些小故事在梅花童年的心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梅花长大后渐渐爱上了文学,痴迷文学。
  后来梅花可以读到很多国内外著名作家的作品,但她的内心总是忘不了儿时那些诱人的连环画。

  小时候,尽管家庭贫困,日子艰难,但儿时的梅花总是把一切抛在脑后,尽情地开心地玩乐。那时,梅花和同学们会玩很多种类型的游戏。
  他们最常玩的有踢毽子、跳绳、抓石子、丢沙包、占城等。
  踢毽子有很多种踢法。腿可以作出各种姿势踢,朝前、朝后、朝左、朝右。比赛的方式就是看谁连续踢的多,而毽子不落下来。那时候,当踢毽子流行的时候,一到课间休息时间,同学们都跑到操场上踢,那真是一场踢毽子的盛况,蔚为壮观。
  跳绳,既可以用一根短绳子自己一个人跳,也可以准备一根长绳子几个人跳。由两个人负责挽绳子,挽的时候必须动作一致。而跳绳的人,既可以是一个跳,也可以几个人同时跳。跳的时候还可以花样翻新。既可以站在那儿不停地跳,还可以从这头穿到那头,名为“穿花”。一个人穿花的时候,另一个也可以上来和他一起穿,一个穿到这头,另一个就穿到那头,最精彩的时候就是两个人插身而过的时候。所以跳绳穿花是不简单的一种玩法。如果跳的人绊住了绳子,他就要把机会让给别人,而由他去挽绳子让别人来跳。

  抓石子是锻炼眼和手灵巧度的好方法。说起来是抓石子,其实他们手里抓的并不都是石子,为了抓起来不咯手,梅花和同学们总是自己用一块块小布片缝成一个个小布袋,布袋里面装上沙子再把口缝起来。每次抓子都是五个,先是一个一个地抓,一个往上抛,快速地去抓另一个然后再接住抛上去的那一个。接着是两个两个地抓,就是往上抛一个,同时抓了两个再去接上面的那个。最后就是四个一起抓。这一道玩法主要就要看撒子的效果。如果五个子儿撒的开,抓起来就费事。而如果五个子儿撒的拢(但又必须要有间隔),抓起来就简单多了。聪明的孩子都是拿起最远的那个,这样抓起来就更省事了。
  丢沙包也是一种很普通的游戏。具体玩法是:一个或两个孩子站中间,两头一边站一个,往站在中间的孩子身上丢沙包。当沙包就要落到身上的时候,站在中间的孩子就要很机敏的躲开沙包,如果被沙包砸中,就要退下来,让别人再上。
  那时梅花和同学们玩的沙包都是和抓的子一样,是他们自己用布缝起来的,沙包比抓的子要大一些,里面装着沙子,打在身上一点都不疼。

  还有一个较复杂的游戏是“占方城”。就像古代的人们打仗,千方百计地想占领对方的地盘一样。
  首先在地上画出两边对称的方城的线条,分出两边一般多的人数,一般每一边三四个以上,人越多越好玩。
  游戏开始后,每一边都会选出个子大的守在城门口,当对方的人想伺机逃出城时,守城的人员就会狠命地把他拖住。如果守城的人员把想逃出去的人拖进自己的城内,那个人就算“牺牲”了。最后如果哪一边牺牲的人少,那一边就算赢了。
  而要想逃出方城,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不仅在城门口,有一个“大力士”在那儿把守着,而且下面的每一个关口都有“卫兵”把守守着。当你顺利冲出第一个关口,下一个关口就会有人在那儿俯视耽耽地盯着你。
  大家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选人是相当关键的,一是要个子大,二是要机敏。个子大的守城最合适,而机敏的就可以逃出城去。因为哪一组都想要个子大又机敏的,个子小的都不想要。所以当大家确定每一边的人员时,一般都是采取劈叉的方式,这样才显得公平合理。也不伤那些小个子人的自尊。
  儿时的那些游戏让梅花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让梅花在贫困的年代里也能有许多难忘的记忆。

  七、割茅草

  七、割茅草

  小时候,梅花的家附近有一个小型的窑厂,窑厂里烧的都是茅草,所以窑厂向外收购茅草,几毛钱一斤。村里大一点的孩子星期天都去山上割茅草,然后卖给窑厂。

  为了能挣钱买连环画,也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星期天,少年时代的梅花常和姐姐们一起去山上割茅草。
  早上她们带一把镰刀跟大人一起出门,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东边的山上。平时看上去很近的山,一旦真的要走到山那边,却感觉很远很远。到了山上,也不是有很多茅草长在那儿等她们去割,而是这儿一丛,那儿一簇,需要她们四处寻找,并一把一把地割下来,堆到一起。有时,割一小担茅草要到下午才能回家。
  当梅花下午跟着姐姐们挑着一担茅草卖给了窑厂后回到家里时,已经累得没有一丝力气。但她很开心,因为她又可以挣钱了。
  后来,梅花每个星期天都要到山上割茅草,不是卖给窑厂,而是留在家里做柴草。那时梅花上山割茅草不是用肩挑,而是跟家里的大人一起用板车拉。

  有一次,梅花跟妈妈一起上山割草。天刚蒙蒙亮,她就和妈妈一起带上干粮拉着板车出发了。
  她们来到一座山脚下,停下板车,开始四处寻找草多的地方。等她们忙碌地割了半天,只装了半车。这时梅花累了也饿了,于是她们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吃了干粮休息了一会儿后,她们又继续割。
  就在梅花和妈妈装好茅草准备回家时,山上来了一个妇女。她说,那山是属于她家的,山上的茅草也是她家的,要梅花她们把割的茅草留下来。
  辛辛苦苦割的茅草怎么会轻易留给她呢。梅花和妈妈跟她据理力争,眼看那个人越来越蛮不讲理,梅花忍不住地说:“你发这么大的火,小心把你家的房子烧着了。”听了梅花的话,那个女人大发雷霆,说梅花的话不吉利,说:“你小小年纪说话怎么这么损人”。当那个女人生气的时候,梅花幸灾乐祸,什么都不说。等她发完了火,可能是看梅花和妈妈也不是好欺负的,语气就渐渐地和缓了。此时英子也趁机说:“我们出来割一点茅草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地好不容易才割了这么一点”。

  那个人见英子跟她说好话,就顺水推舟地说:“其实我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只要你们以后不再来这里割草了,今天的茅草我就不要了。”
  英子赶紧保证:“以后我们不会再来了,如果再来,被你看到,茅草全归你。”这样梅花跟妈妈拉着一车茅草回家。
  那时十三岁的梅花个头不高,还没有力气在前面掌板车的扶手,于是英子在前面掌车,梅花在后面推。为了让妈妈少用点劲,梅花总是在后面使劲地推。英子说:“小点劲推,我掌不住了。”
  当她们拉着一车茅草疲惫地回到家时,天已经黑尽了。
  上山割茅草,是梅花体验艰难生活的开始,也是梅花少年时代的开始。在这个阶段,梅花更深地体味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时候的梅花因为家贫就开始了生活的艰辛,割晒草、扫落叶、挑猪菜、挑水、挑粪,农村的什么活路都干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队里的农田都按照家里的人口数分到各户。队里的耕牛也分到各家各户。
  因为家里打稻谷留下的稻草不多,为了让牛在冬天有草吃,那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夏天割草,把草晒干后收起来,留给牛冬天吃。
  夏天割的草不是茅草,而是田间地头长的那种嫩绿的草。
  俗话说:六月的草,如马跑。到了六月,不管是庄稼,还是田间地头的青草,都疯狂地往上长。所以只有到了六月庄稼人才可以割到长得很长的青草。于是整个暑假,就是梅花和姐姐割晒草的黄金季节。
  前一天晚上,长禄会帮女儿把镰刀磨锋利。早饭后,梅花就挑着竹筐,带上父亲帮她磨过的镰刀,出门了。

  离家近的地方,是割不到草的,因为草一长出来就被牛吃掉了,所以梅花一般都要选择离家远一点的地方。割草的首选地方是田间或田头,特别是棉田。这个时候棉花杆已经长得很高了,草也跟着棉杆长了起来。碰上很懒的种田人,他的棉花地里的草长得几乎和棉花杆一般高。
  此时梅花把竹筐放在田头,开始寻找草源,哪里有草,就在哪里割,割完了再换一个地方。早上刚出来的时候还是凉风习习,可过不了多久,毒辣辣的太阳就早早地出来了,梅花在棉田里四处搜寻,汗水和露水流在脸上,滴进眼里,梅花全然不顾。
  割满一担草挑回家后,梅花再把草铺开来晒在门前的禾场上。到了下午两三点种,不管太阳多么毒辣,她们都要用杨叉把草翻个身,这样草才能很快晒干。梅花他们最怕的就是突然下起雨来,眼看草就要晒干了,很快就可以捆起来了,突然一场大雨把晒过的草淋个透湿,那时内心总是说不出的懊丧。
  干草被淋湿后要重新翻晒,耽误时间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草被雨淋过后,即使再晒干也有一股霉味,而牛不爱吃。对于种田人来说,牛是最重要的帮手。所以,平时他们总是避免让干草淋雨。

  夏天割晒草,而冬天,就是梅花和姐姐们扫落叶的季节。
  那时候农民种田,主要靠农家肥。那时每家喂养的猪和鸡都不多,所以农家肥主要靠自己造。而造肥的来源主要就是落叶了。
  每天凌晨,天还没亮,就已经有人在扫落叶了。所以要想扫到更多的树叶,必须早起。因为扫树叶的人多,所以,每到一片林子里,首先用竹扫帚扫一个大圈,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架势,这样别人来了,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在圈外再寻地盘。
  那时,梅花每天都是扫两筐树叶挑回家后再去上学。而到了星期天,整个上午都在外面扫树叶,扫的多了就堆在那里,然后一担一担地往家挑。
  树叶挑回家了,就堆在门前禾场的一个角落里,再往上面泼粪水,粪水泼完了泼清水,总之要把树叶泼透,然后就等着它慢慢发酵,最后变成农家肥。

  挑猪菜也是梅花少年时代一个难忘的记忆。
  上小学的时候,梅花就开始挑猪菜了。最开始,只是提一个小篮子,跟在姐姐的身后,看姐姐们挑什么菜,梅花也跟着学。后来能提得动一个大篮子,也认清了挑哪些菜。比如有什么猪耳朵、狗尾巴草等,于是梅花开始单独出去挑猪菜。
  那时候,没有什么猪饲料,农家喂猪全靠挑野菜。所以挑猪菜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不能到庄稼地里挑,只能在田头、沟渠边寻找那些野生的没有毒性的菜。
  大多数时候,村里的十几岁的孩子都能够规规矩矩地挑菜,但有时,几个孩子走到一起了,就可能干出轰轰烈烈地大事来。
  梅花家所在的小队附近有五三农场设的一个分部,农场的田地和他们村的田几乎交错在一起。农场在村子的旁边有大片大片的水田。一季稻谷收割完了,他们就在水田里种上一种叫“缫子”的绿肥,这种绿色植物既可以专门用来肥田,也可以喂猪。当然农场在水田里种上大片的绿色植物是为了肥田,而梅花和她的伙伴们就打上了绿肥的主意。

  有一天放学后,天已近傍晚,梅花和几个同龄的孩子提着篮子,潜伏到绿肥地里,绿油油的绿肥茎惹得她们三下五除二地割了个大半蓝。见同伴都还没撤离,梅花也继续割。哪想到,就在她们全神贯注地割绿肥的时候,不知是谁叫了一声:“不好了,有人来了!”
  因为在那片大田的边上,有一条很宽的路,农场里的人员出来都要经过那条路。所以平时有“活动”的时候随时都注意着那条路。就像抗战时候的八路军随时都注视着日本鬼子的动向。只要看到那条路的尽头有人走来,梅花她们马上就会采取措施。要么撤离,要么就匍匐在地,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而此时,有人报告了险情,梅花和同伴们不约而同地朝同一个方向望去,这一看不打紧,一看吓了她们一大跳。因为这天她们的目标太大了,一共来了五六个孩子,黑压压的一大片,怎么不引起人家的注意呢?所以大路上的那个人已经朝她们这边飞跑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同伴中已经有人跑了起来,剩下的几个也没命地跑开了。

  孩子们拼命地逃离一是因为她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怕受到惩罚,最主要的原因是:村里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害怕和农场里的人打交道,农场人于村里的人就像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和当地的老百姓:看见了就怕。而此时她们又冒犯了他们,心里的恐惧当然不言而喻。如果被他们抓住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在大家一窝蜂地拔腿往前跑的时候,一个机灵的孩子大声说:分散跑!于是大家分开来跑。有的跑着跑着就跑回了家,而梅花不敢回家,她怕那个人跟到家里去了,于是她躲到一片庄稼地里。梅花一个人在那里躲了很久,等天完全黑尽了才敢回家。
  第二天听说,农场里的那个人一直追到村里,也没追到一个孩子,最后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