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投资人——《掌舵》后再爆政商圈内幕,揭秘特殊人群的中国式资本运作

  第五章 涉足影视
  第五节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4)
  “不行喽。上了年纪,精力不济了。”李鸿声挥了挥手,接着又问,“恕我愚钝,不知十年前,我和丁先生在哪里见过面?”
  丁一夫说:“当时我在北京一所商学院的总裁班进修。学院组织了十几名学员,专门飞到香港,请你给我们讲过一堂课。”
  “哦,是有这事。都怪当时人太多,没有记住丁先生的名字,抱歉了!”李鸿声说道。
  “这可真是缘分!”李鸿声把目光投向沈如平,“上回在香港,我听沈先生聊起,咱们的第一次见面差不多也在十年前。”
  “是啊!”沈如平笑起来,“十年前,我还在当县长。当时省长率领一个庞大的经贸团赴港招商,我是成员之一。我所在的县和长河集团的一家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李先生出席了签约仪式。”
  听着三人闲话当年,方玉斌心中不禁生出一番感慨:过去十年,中国大陆的确走过了一段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岁月。想当年,丁一夫、沈如平去拜见李鸿声时,几乎就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态。高高在上的李鸿声,压根不会记得这些小人物的姓名。十年之后的今日,丁一夫、沈如平起码已经有资格,作为谈判对手坐在李鸿声的对面。
  从年过八旬尚且奔波劳碌的李鸿声身上,也能看出大陆与香港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上世纪80年代,方玉斌刚上小学那会儿,就知道李鸿声是华人富豪,是名震香江的企业家。多少年过去了,香港却再没能诞生几位真正叫得响的商界领袖,依旧靠着李鸿声这一拨大佬支撑门面。反观大陆,从牟其中、倪润峰到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再到马云、马化腾,企业家几乎是一茬茬地涌现。有些人倒了,有些人在坚守,又有些人冒出了头。其实,企业家的成长速度,正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体现。
  客气话说完,谈判逐渐切入正题。李鸿声平缓的语气中,带着几分霸气:“我虽然一大把年纪了,自问还当得了长河集团的家。如果我亲自来都谈不下来的生意,公司里大概也没人谈得下来。”李鸿声的这句话,几乎就是给谈判对手的最后通牒——这次来要是谈崩了,长河集团就会毅然退出金盛的并购。
  沈如平说:“对于李先生的诚意,我们充分了解。只是不知道,长河能开出怎样的条件?”
  李鸿声脸上挂着笑容,嘴里却不再说话。身旁的周亚君开口道:“我们认同沈先生之前提出的承债式整体收购的方案。收购完成后,金盛在外面的债务,由我们全部承担。”
  “至于价格,”周亚君接着说,“沈先生上次在香港给出的30亿报价,实在太高了。我方能接受的价格,就是25亿。多一分都不行!”
  “太低了!”丁一夫与沈如平异口同声地说道,心里却又都乐开了花。周亚君说的可是承债式整体收购!金盛集团在外面欠的一屁股烂债,从此就扔给李鸿声了。丁一夫与沈如平把25亿现金瓜分掉,比起当初的投入,起码不会赔太多。丁一夫在北京与央企老总简沧民磨蹭了几个月,对方目前也不过给出15亿的报价。至于丁、沈二人嘴里嚷嚷太低,不过是谈判技巧而已。
  沈如平把戏继续演下去:“这个价格已经突破了我们的底线。我如果今天敢在这里答应,估计江州市委明天就会摘了我的乌纱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