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

  这么热闹,发小广告的都来了。 谢谢各位关注! 这两天坛子里、站里、博客里、微博里收到了很多消息,我有空会尽量作答。 发现有些问题比较常见,比较“重要”,所以我搞了个FAQ(常见问题解答),一起讲一下。
  
  Q:你是谁?在哪家公司?
  
  A:这并不重要。按钱钟书先生的说法: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其实不必知道是哪只母鸡下的。第一,知道了肯定失望。第二,母鸡也想保持低调。
  
  
  Q:根本没有鲁西银行,你的故事都是编的吧?
  
  A:要这么说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编的,根本没有贾府嘛。曹某人肯定就一胡同串子,连大宅院的门都没进过,《红楼梦》都是照着《哈姆雷特》翻译过来的。(打个比方,没说我能跟曹大大比)。
  
  
  Q: 我是华尔街/伦敦城/香港中环/上海陆家嘴/北京金融街的业内人士,我们的组织结构/思考方式/交易手法 为什么和你讲的差距那么大? 你真是金融圈里的吗?
  
  A: 我在书里讲的是自己的见闻、经历、分析和感想,肯定有不足和局限性。 何况金融圈这么大,各处的情况也不一样。 饭后那一碗茶,在贾府是用来漱口的,在王府没准就可以喝,各有各的章程。 热烈欢迎史家、王家、薛家诸位高手现身说法,让大伙儿开开眼界。 张三君、铲铲君、密码君等人已做出了榜样。
  
  
  Q:我怎么没见过哪个成功的交易员写书?
  
  A:超级大拿们自己写书的是少,一是不愿写,二是不会写,三是懒得写。但也没谁规定非得是超级大拿才能写,才写得好吧? Micheal Lewis 写 Liar’s Poker 的时候就是华尔街上一小混混,Jack Schwager写Market Wizard 的时候顶多算中混混。对了,还有个叫索罗斯的大混混写过几本书,他… 能算“成功”么?
  
  
  Q: 为什么文章里说“选择权”,你的回贴里说“期权”?不是同一个人吧?
  
  A: 锐利!佩服!原文里写的是选择权,出版前编辑给改成了期权,然后我就知道那玩意儿中文应该叫期权了。 是同一个人,但我进步了。
  
  
  Q:你太迷信模型、衍生产品之类的东西了,那些玩意儿没用! 国内实战派都不鸟这个…
  
  A:首先,我对实战派充满敬意,无论他/她做什么产品,做哪个市场。近年来国内实战派出版的《十年一梦》、《投机者的扑克》我都仔细研读过,很受启发。 至于模型、衍生产品等等,我的书中是从批判和反思的角度谈的。在书的第四部分,你会看到危机后我都是靠一些“简单”的方法赚钱。 最后弱弱地补充一句:我干好多年了,每天要对自己的盈亏负责,也应该算“实战派”。
  
  
  Q:大宗商品交易员〉外汇交易员〉股票交易员〉债券交易员,是这样的吗?
  
  A:首先,我对大宗商品交易员的市场直觉如滔滔江水,自己也借鉴了一些他们的手法。其次,我不想讨论大学排名问题。
  
  
  Q:为什么不多讲点交易例子和心得?
  A:后面陆续会有。第四章比较多。
  
  
  Q:有人说《乱世华尔街》是宝典,有人说它是狗P,怎么看?
  
  A:可以这样理解,《乱世华尔街》是一名职业初段棋手的复盘笔记,谈了他对棋道的感想。 在超一流棋手看来它可能不值一哂,业余1段看了它也可能棋力大增。天涯高手众多,大家何不一起复盘、切磋,共同提高? 棋道无止境,咱们都得活到老,学到老,对吗?
  
  
  Q: 《乱世华尔街》哪有卖的?
  A: 网上书店和大一点的实体书店。如果书店说没有,您可以告诉经理:“这么好的书还不进点货?摆大门口吆喝着卖吧!”
  
  
  Q: 书中章节的题目都没印清楚,字是虚的,是盗版吗?
  A: 那是设计师的创意,请从艺术的角度给予包容。
  
  
  Q: 书和天涯连载,我应该看哪个?
  A: 看书不用等更新,天涯论坛有相关讨论,建议都看。
  
  
  Q:天涯连载会“下面没有了”吗?
  
  A: I am not authorized to comment on this matter. Please direct all related questions to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 of the publisher.
  
  
  Q:你对职业道路、投资理念、债券交易、宏观经济有何看法?
  
  A:本人水平有限,多年来积累了 一些经验和感悟,会尽量和众位分享,希望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大家都能获得启迪。
  
  
  Q:你对国内房市、日内交易、高深模型、风险投资有何见解?
  
  A:我对这些事儿其实也就二把刀,李鬼的水平。 李逵不在的话还能吆喝两句。 现在众李逵纷纷现身,我自动让位,让李逵们回答问题。
  
  
  Q:你对经营店铺、开办网站、买房购车、包养二奶有何建议?
  
  A:谢谢各位的厚爱!我诚惶诚恐,汗出入浆。 这些事情我连李鬼的水平都没有…
  
  7.连环计 (3)
  
  所谓当局者迷,2007年春夏之交,我们组仍然在依照上峰指令扩大资产规模,进军新型债券。 此时市政债券市场内部也已经出现流动性涨跌互现的局面了,一方面房地产类债券的需求有所减少,另一方面投资者还在追捧各种浮动利率、公式利率的新型债券,美林甚至成功发售了第一支基于市政债券类资产的CDO。我做了不少现金流模型估算这些新型债券的价值,结果让人直摇头:投资者承受信用风险、放弃选择权、牺牲流动性,最后换来的仅仅是区区几十个基点(百分之零点几)的额外收益,这账无论如何也算不过来。 我们因此决定与新型债券保持距离。
  
  传统上市政债券市场相当平实,很少有花里胡哨的复杂类型债券。作为卖方的政府机构通常发行固定利率债券,然后用供水、供电等项目的现金流还债,由于市政工程投资周期一般较长,所以融资方式以长期债券为主。而作为买方的投资者以偏于保守的富人居多,他们比较喜欢利率风险小的短期债券。这就造成了市政债券市场的供需不平衡,长期债供过于求,利率偏高;短期债求过于供,利率偏低。 套利交易者看到这个机会,就一手购买长期债券,一手发行短期票据融资,我们市政债券组的利润相当一部分就来自这种杠杆套利交易。
  
  投资银行为了招揽生意,开始鼓动发行债券的政府机构用类似套利交易的办法节省利息开支:为什么不发行市场需求大的短期浮息债券,同时和投行做一个利率掉期,把负债转化成定息呢? 这样政府机构省了钱,投行有了生意,投资者有更多的浮息债券可供选择,三全其美的好事呀! 可是这种金融创新好事,后来在投行无休止的推动下也变了味,政府官员本来不是金融内行,管的又不是自己的钱,被华尔街忽悠着做了很多没必要的利率掉期,最后也分不清是为了节省利息还是为了投机,不少发债机构的资本结构都“对冲基金化”了。
  
  实际上,整个美国金融市场都有对冲基金化的趋势:从杠杆收购大腕到市政债券组交易员,从借次贷买房的老百姓到依靠衍生产品节省利息的政府机构,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都以某种形式进行着杠杆交易的游戏。 然而,所有杠杆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弱点:当流动性退潮时,他们的资金链会同时受到影响。
  
  2007年初夏的金融市场,“连环计”已将各种投资工具,各类金融机构结成一个庞大的连锁战阵;金融体系中的杠杆已经很高,而流动性正在减少;房价下跌的东风也已猎猎而起。 所缺的,只是一把火了。
  
  *
  
  6月下旬,市场传出消息:贝尔斯登旗下两支与次贷有关的对冲基金出现大量亏损,遭遇融资困难。与家庭信贷公司和新世纪公司的案例不同,本次涉及的是对影子银行体系至关重要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这标志着次贷问题终于开始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核心。
  
  第一只战船烧着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