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要从1886年说起,事情是发生在在日本的海港城市长崎。
这一天,长崎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那是四艘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日本国当时举国上下也不过只有两艘铁甲战舰,还十分老旧,无论在火力还是动力上都远不及这四艘战舰。长崎市民纷纷涌上能看见这四艘战舰的街头岸边驻足观望。这四艘外国战舰是按照事前安排,进入长崎的三菱造船厂进行例行维护和检修的。原本事情是很顺利的,像这样的例行维护无论对这只外国舰队还是三菱船厂,每年都要发生好几次,压根也没什么值得过分关注的。
但是出乎意料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铁甲舰在船厂进行上油,修理,维护的时候,战舰上的水兵经过长官的允许,纷纷下船上岸。很多水兵登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妓院。结果有五个水兵与当地妓院发生了争执,把妓院给打砸一通。水兵们的理由是看见很多日本人可以直接进入妓院玩乐,而他们却被故意刁难,妓院让他们在门外排队等候,因此心生怨念,双方发生口角,进而大打出手。而日本人的说法却是,这些水兵仗势欺人,在玩乐之后不肯支付原定的嫖资,双方是因为嫖资的问题才发生了打斗。但无论如何,水兵们终究是把人家妓院给砸了,这种行为无论是哪个地方都是不能容忍的。
于是当地的警察前去抓捕这几个闹事的水兵,两方再次打斗起来。按照军规,水兵登陆上岸是不允许携带武器的,但是这些水兵在游玩之时,在当地的店铺买了武士刀作为纪念品。结果在打斗之时,一名水兵用武士刀将一名日本警察给刺成重伤。日方大怒,立即派人把这五名水兵逮捕,关押到了当地监狱。不料,日方此举激怒了这支外国舰队,于是从军舰上竟冲出450多人,直扑警察局而去。而舰上的12寸巨炮则调转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几经交涉,在武力的威胁下,日本不得不服软。面对外国的坚船利炮,日本警方只能乖乖的放人,而日本当地政府还对这群打架闹事的水兵赔礼道歉还进行了赔偿。
这一段屈辱的故事,被日本当成国耻,记载在了教科书里,这个事件在日本可谓之是无人不知。而这个事件中,这支士兵蛮不讲理,武力威慑他国的海军,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大清国的北洋水师。奇怪的是这个故事在中国的教科书里却只字不提。在这一事件的刺激之下,日本举国上下都认为建立一支强大海军的紧迫性。中国威胁论立即成为日本主流民意,外交交涉完毕后一个月, 明治天皇就颁发赦令:“立国之务在海防, 一日不可缓。”并特别拨出内帑(就是日本天皇的私房钱)30万日元,给海军专用。日本上下掀起了建设海军的高潮。大清国最为强大的定远、镇远两舰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第一敌人,击沉定远、镇远两舰模型,成为日本孩子最热衷的游戏。1888年和1890年日本又提出第七次和第八次海军扩张案,这两次扩张案共购买或建造了4艘军舰。其中就有后来名震一时的“吉野”。此舰购自英国,时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原本是北洋水师订购的,无奈慈禧挪用了海军军费去修圆明园,北洋水师无钱支付,于是被日本买了去。这是后话,此处不细说。
1894年,也就是在长崎事件发生的八年之后,日本人在卧薪尝胆,终于在甲午海战中,一举歼灭了当时自认强大与亚洲,不可一世的北洋水师,算是报了一箭之仇。
关于北洋水师的战败,原因是多方面。大清的腐败自然是肯定的,老佛爷用海军军费修自家花园这一条,就足以导致北洋水师日后的战败局面了。另一方面,海军主将丁汝昌,竟然不识海战,只有他的副将刘步蟾是海战出身,结果战事突发之下,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管理方式,压根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错失先机,只能任人宰割。而且在军事上,北洋水师训练涣散,毫无斗志。夜郎自大心理十分严重。在和日军舰炮对射的时候,士兵竟然分不出训练弹和实弹,很多击中日舰的都是不能爆破的训练弹。吉野号就曾舰桥被一发清军炮弹击穿,但是那枚炮弹在击穿甲板之后竟然没有爆炸,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加上由于海军缺少经费,没钱按期进行炮弹的更换。很多炮弹火药都已经受潮变质,很多都哑火在炮膛里,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射击。更有甚者,一些炮弹尺寸不符,也没有及时发现,那些炮弹连弹仓都塞不进去。加上原本北洋舰队就没有备足弹药,很多国产弹药更是质量低劣不堪使用,很多战舰上都出现了,有炮无弹,有弹无炮的怪异局面。可笑的是战后却在北洋海军的仓库中发现了大量堆积如山的弹药,明明弹药充足,也知道日本海军虎视眈眈,却自大的认为日本人不敢进攻己方,故而没有备足弹药就出海。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有备而来,卧薪尝胆,一心只想一雪前耻的日本海军,大清的水师岂有不败之理?
当时中日的政治局面已经很紧张了,两方你来我往,大大小小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几个月,但却毫无实质进展。日本方面想要的很多,却不知道大清国的底线在何处。而大清国依仗着自己有着当时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觉得自己有力量和日本一较长短,所以在谈判上也是寸步不让。结果北洋水师出乎意料的战败,打破了这一局面。
原本刚刚不久之前中日双方在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陆战,史称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九月十五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三十五营共一万七千人,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埒。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大战连续进行了六天,在这六天里,清军几乎没有胜绩。全军溃败,狂奔五百里,于二十一日渡鸭绿江回国。随后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宣告平壤之战大获全胜。
这一战场上的输赢,直接影响到了双方的谈判,日本已经是盛气凌人,谈判中处处刁难。没想到北洋海军紧接着战败,使得大清国最后一丝凭仗也烟消云散。日方立刻宣布停止谈判,说中国派来的议和人员不够档次,要清政府排几个有分量的人再来谈判。然后日本就把清政府的议和人员给赶出了谈判所在地,让他们自寻回国出路,换上话语权够分量的人再来。
在这种情况下,战败的大清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放下了大国的架子,向这个昔日的邻国小兄弟俯首称臣。于是清政府派来了一位在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並稱“同光中兴四大名臣”,为平定太平天国叛乱的功臣。他自建淮军,配合清军剿灭了太平天国。更在天津望海楼教案之后,接替了倒台了曾国藩,成为了直隶总督,从此平步青云,最终成为了晚清政府里说一不二的人物。李鸿章此人是坚定的保皇派,但他却有着同时期人所不具备的远大目光。他一手操办起了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什么电报局,矿务局,铁路局都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建立起来的。李鸿章曾自嘲的称自己为大清的裱糊匠,说一间大屋四处漏风,大家都埋怨裱糊匠的手艺不好,但这个大屋已经是千疮百孔,裱糊匠的手艺再高又能怎样呢?只不过是让这个大屋晚一点倒塌罢了。由此可见李鸿章对大清最后的结局心里是清楚的,可自己是始终为人君臣,所以无论结局怎样,自己总是要苟延残喘一番,也算是上报君恩了。李鸿章晚年曾去德国做过访问,拜见了当时欧洲风头正健的德国铁血首相卑斯麦。卑斯麦曾问李鸿章此生可有什么得意的成就。李鸿章自豪的说自己带军剿灭了太平军。但卑斯麦说,我们国家的人从来不会把这种残杀自己同胞的行为拿出来炫耀,我们的骄傲都是对外的武力。此话让李鸿章脸红不已。(也应该让某党脸红不已,现在还天天编排内战题材的影视剧,给自己歌功颂德。屠杀自己的同胞算什么功绩,只不过是你们杀人有方罢了。)李鸿章还对卑斯麦说,自己被人称为东方的卑斯麦。而卑斯麦回他道,可是却没有人称我为西方的李鸿章。足见当时大清在国际社会上的尴尬地位。我似乎又说跑题了,对李鸿章感兴趣的自己上网查吧,不多废话了,我们回到故事。
李鸿章一行人到了日本之后,立刻开始了与陆奥宗光,伊藤博文等日方代表的谈判。日方曾提出要派军驻守天津,大沽与山海关。而且在驻军期间日军的所有军费都由清政府支付。当时这三个地方还都在清军手中,次三处都是北京的咽喉之处,如果交给日军占领,日后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日军不出一天就能兵临城下,占领北京城。这样过分的要求,李鸿章当然是不会同意的,他就曾愤怒的当场怒道,过苛!过苛!
但战败国是没有什么资本和对方讲价钱的,李鸿章还是需要硬着头皮而上。但就在随后的谈判中,日方曾经不经意的提到了台湾,李鸿章立刻醒悟过来,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人想要的是台湾。而随后消息传来,日方的军舰和五千陆军,在前一日占领了澎湖。日军为全面占领台湾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这一突发的状况,让李鸿章措手不及。原本已经在谈判中处于下风,再这样下去恐怕真的只能把台湾交给日军了。
当天晚上李鸿章回到下榻之所接引寺,他自己躲在屋中,苦想对策却不得。这个时候突然下人进来告之,说是朝廷派人来了,事关重大,要李鸿章无论如何都要见一下这几个人。李鸿章就问下人,是否是老佛爷派来的人。下人回道,不是,是十三衙门的人。李鸿章闻言,神色大变,忙叫下人把来者请进屋里来。
十三衙门并非是一个清廷严格意义上的部门,它的前身正是雍正年间,由雍正亲自设立的“粘杆处”。
“粘杆处”,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雍正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雍正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雍正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
“粘杆处”的头子名“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炙手可热。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很多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就是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
“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清世宗三年,胤禛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清世宗的儿子清高宗(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清世宗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清世宗去世后,清高宗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清高宗死后,可能是因为这个部门的名声实在太臭,清政府才彻底把他从内务府的名单中剔除出去。而"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被废除。
可是表面上看来,这个特务机构已经烟消云散,但实际上清政府只不过把他们从内务府中单独拿出,又另起炉灶,换汤不换药的把这个特务机构给延续了下来。而这个新的“粘杆处”的名字就被换做了“十三衙门”。
而十三衙门也是一个早已经被清廷废除的部门,原本只是负责照顾各大皇子的饮食起居,和情报工作没有半点关联。后来清兵入关,定都北京。这个部门就被撤销,取而代之的就是内务府。所以这个毫不起眼的部门在复建之后,又被人称呼为“小内务府”。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义上的后勤皇家服务部门,实际上却是清政府的一个秘密情报机构。
李鸿章自然是知道这些的,所以当他听闻是十三衙门的人来找他,就知道一定又是有什么重大的情报,所以在如此非常时期,任何一件小事都足有可能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故而他不得不重视。
于是他召见了这个几个十三衙门的人,在他的密室中,几个人一番话下来,李鸿章不由得听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此番匆匆前来的几人带来的情报,不是别的,正是和自己有着生命攸关的联系:日本有人要暗杀他。而暗杀李鸿章的并非是日本政府,却是日本地下的黑帮组织。
原来这次的消息来源是在日本已经扎根落户的“洪门”组织。这个时候的洪门早已不是明末清初时的那样样子,他们对什么驱除鞑虏,复汉家江山之类的豪情壮志已经心灰意冷。相反,在今日这个列强伺机瓜分华夏的局面,选择站在清政府这边。民族仇恨放在一边,一切国家为大。由于早年洪门已经渗透到了日本,如今洪门在日本已经成了气候。名义上日本的洪门还是归属广东洪门所辖,但其实早就已经独自运作,不再受他方的控制。严格意义上来讲,日本洪门已经是一个亲中的日本本土的地下黑帮组织了。但是最近几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和当地帮派的兴起,亲中的洪门在日本也感到了极大的威胁。而这一次,正是日本洪门打探到了这项重大的消息,所以才连夜和广东洪门联系,又由广东洪门上报给了朝廷。朝廷在接到这一消息之后,也是第一时间派专人前往日本。除了向李鸿章本人传递这一信息,随行的还有不少中国的民间高手,也有增强李鸿章的护卫力量,以防万一的意思。
而这一行人中有江湖上闻名的“梁先生”。梁先生并不姓梁,只是因为这个教门的第一任掌事姓梁,于是在他之后的每一任掌事,都对外声称自己是梁先生。久而久之,江湖中人对他们每个人的真名实姓已经不感兴趣,反而随其自然的都称呼他们为“梁先生”。而这个梁先生却是中国自宋末以来,中国地下最大的一个杀手组织。
清政府此番找来了梁先生,无非就是请这群高人力保李鸿章万无一失,也是想借助这些人的专业方面上的经验,来预防这一暗杀事件的发生。道理很简单,请专门搞暗杀的人来做保镖,自然对暗杀方面的防范更加专业和有把握。
在这群梁先生中,有一个很出名的人,上过历史课本,和武昌起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政治上面的原因,我不能多说,大家随便乱猜吧。但我可以说一说这个人的徒弟,他的徒弟也是一个梁先生,而且还是一个女人。
她的名字叫做郑毓秀。也许大家对这个女人的名字感到很陌生,但我说几件她的事迹,大家就一定不会觉得陌生了。她曾经协助过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她还亲自组织刺杀袁世凯,但是功亏一篑;她成功刺杀了清政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组织军队要和革命军决一死战的“宗社党”党魁良弼;在“巴黎和会”,她易容换装,混入会场,以袖中玫瑰为枪,顶住陆征祥说“你要签字就杀了你。”最终陆没签。她后来还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她丈夫是台湾首任外交部长。而她的外孙女进入到了演艺界,她的外孙女正是83版《射雕英雄传》穆念慈扮演者杨盼盼。她简直就是一个一生充满了故事的传奇女性……我又跑题了,对不起。
我们回到故事。梁先生们面对李鸿章不卑不亢,原本江湖事江湖了,很少有江湖中人和政府扯上什么关系。但是那个时候,国家都要不保了,哪里还有什么多讲究。李鸿章也是客气一番,说是有劳几位先生舍生相助。然后又说了几句,国家有像几位这样的英雄人物,实属大清之幸这类的场面话。
这时几位梁先生见李鸿章愁眉不展,以为他是在为自己的安慰担忧,于是梁先生的头人就上前宽慰道,李大人莫要过分担忧,有我们几人在,定可保大人不失。日本人的铁甲舰纵使厉害,但是在暗杀这方面,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李鸿章一笑,道,几位义士相差了,李某并不是在为自己的安慰所虑。食君俸禄,忧君之事。我是在为谈判的事情忧愁。
梁先生就问其故。
李鸿章也不相瞒,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清盘而出。说完之后李鸿章叹气道,原本这些事情不应该告之几位,但是如此想去,想必没几天李某就要在这张和谈书上签字了。到时一定会闹得沸沸扬扬,几位也定会耳闻,也没什么必要相瞒。接着李鸿章玩笑道,虽然这卖国的条约是我签的,但我也被逼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几位回去告之帮里,不要派人来刺杀老夫啊。
看着李鸿章强做笑脸,在场几个人都感到颇为寂寥,国家如此,个人再强又能怎样。
这个时候,梁先生中一人突然道,我有一计,或许可以帮大人解此烦恼。
李鸿章一愣,道,此计如何?
那人迟疑一番,道,大人可知江湖有言,富贵险中求。
李鸿章眉头一皱,自言自语道,这是什么意思?
这时,梁先生中的其他几人顿时明白了,都忙同声道,不可。
李鸿章瞬间也领悟了那人的话外之意,也不言语,陷入沉思之中。
梁先生中的头人,忙说,大人切莫放在心上,定有他法可以解决此事,不可冒此风险。
李鸿章闻言,反问道,什么他法?
头人被李鸿章此问,一下子问了个语塞,不知作何解答。
李鸿章叹道,没有他法,那么这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说完李鸿章看了几人一眼,问道,你们有几成把握?
几个人思考了一会,答道:六成。
李鸿章道,才六成?你们可知,我不可死。
几个人忙道:大人此言不可。
李鸿章笑道,莫紧张,我并非怕死,只是如今朝廷不可缺我,我决不可死,你们可知?
梁先生也深知李鸿章对如今风雨飘摇中的大清是何等重要,如果李鸿章死了,就怕大清又要陷入战乱,万民又要投身于水火之中。几个人点头道,大人放心,我等誓死力保大人性命无忧。
李鸿章点了点头,道,那就不必再讨论下去了,事不宜迟,你们速做准备。
几个梁先生道,大人,就怕到时你要受些委屈了。
李鸿章挥手道,无碍。
1985年3月24日下午,李鸿章结束谈判后乘轿返回引接寺时,日本人听说大名鼎鼎的清国重臣李鸿章经过,就像现在粉丝见明星一样,都争着前来观看,一时间街道各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就当李鸿章的轿子从人群中穿过时,一个日本壮汉突然暴起跃出,直奔轿前,一双黑手按住轿夫肩膀,轿夫大吃一惊,慌忙停住,这个暴徒却乘机掏出手枪,对准老李面上猛的就是一枪,枪声响后,子弹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顿时满脸是血。让所有人都奇怪的是李鸿章身边几十名护卫不乏高手,但却没有一人反应过来,阻止刺客,反而让刺客一击得手。而遇刺后的李鸿章还算镇静,手掩创口,在日本警察的协助下,急行赶入引接寺旅馆,到了旅馆之后才厥倒在地,不省人事。而事后证明,正中面门的子弹,又是近距离直接命中,但是李鸿章只是左颊受伤,子弹连颧骨都没有击穿,只是让李鸿章流了不少血,受了重伤。
随后查明,该凶手名叫小山丰太郎,郡马县大北岛人氏,是个二十六岁的无业青年,是个浪人。此人长期受军国主义思想的严重洗脑,成天生活在帝国幻想中变得歇斯底里。小山丰太郎认为,李鸿章是日本对华战争的主要障碍,他曾有计划赴天津行刺,但因买不起船票而无果。这次李鸿章来日本,机会难得,在自己社团的暗中支持下,才有此暴行。但小山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爱国行为”拍到政府的马脚上,后来这小子被山口地方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当庭大哭大闹,后悔不已。
李鸿章被刺的事情,让日本政府从一开始的大好局面瞬间变得十分动。伊藤博文得知后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也拍着桌子大骂“该匪罔顾国家大计”。最后天皇也被惊动,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
李鸿章遇刺后,尽管日本人做了各种努力示好,但世界舆论仍为之一片哗然,欧美各国纷纷谴责日本并进而同情中国,纷纷表示不能坐视。由于自己理亏和担心列强干涉,日本决定放弃踞地为质的要求,实行无条件停战。
正是因为这一颗子弹,李鸿章迫使理亏的日本人在最后的马关和谈中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赔款和二分之一的割地,虽然失去了青岛等地,但还是保住了台湾。这也算是李鸿章用自己的血换回来的成果吧。马关归来之后李鸿章已经精疲力竭了,谁想刚一回国顿遭万人唾骂。在朝野上下“废约再战”的声浪中,举国群情激愤,恨不能将“卖国贼”李鸿章食肉寝皮。大清朝廷见民怨沸腾,即令李鸿章奉旨“入阁办事”,实是“久居散地”。轰轰烈烈的“洋务自强”,至此竟如风中泡沫,转瞬破灭。
晚年的李鸿章曾经涕泪交流地对朋友说: “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也死了。”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国的重臣已处于油尽灯枯之际,临死之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不放过这位行将就木的可怜老人,恫喝催促,站在床头逼迫他为条约签字画押。俄国人走了之后,身着殓衣的李鸿章已处于口不能语的状态。
身边的人哭号着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延至次日午刻,目犹瞠视不瞑。其心腹周馥哭号着说:“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吧!” 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喃喃颤动,两滴清泪缓缓滚出眼窝。周馥一面哭号,一面用手抚其眼睑,李鸿章的双眼方才合上,须臾气绝。终年七十八岁。
这个故事讲完了,灵异不灵异的就别较真了。梁先生们用了什么方法能让李鸿章近距离面门中枪而不死,第二日竟然还能带伤继续谈判,这样的手段本身就算是一种灵异了。我只是想说,历史啊,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什么忠良奸佞,都不过是故事里的人罢了。每个人的好坏,岂是我们这些后辈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
这一天,长崎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那是四艘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日本国当时举国上下也不过只有两艘铁甲战舰,还十分老旧,无论在火力还是动力上都远不及这四艘战舰。长崎市民纷纷涌上能看见这四艘战舰的街头岸边驻足观望。这四艘外国战舰是按照事前安排,进入长崎的三菱造船厂进行例行维护和检修的。原本事情是很顺利的,像这样的例行维护无论对这只外国舰队还是三菱船厂,每年都要发生好几次,压根也没什么值得过分关注的。
但是出乎意料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铁甲舰在船厂进行上油,修理,维护的时候,战舰上的水兵经过长官的允许,纷纷下船上岸。很多水兵登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妓院。结果有五个水兵与当地妓院发生了争执,把妓院给打砸一通。水兵们的理由是看见很多日本人可以直接进入妓院玩乐,而他们却被故意刁难,妓院让他们在门外排队等候,因此心生怨念,双方发生口角,进而大打出手。而日本人的说法却是,这些水兵仗势欺人,在玩乐之后不肯支付原定的嫖资,双方是因为嫖资的问题才发生了打斗。但无论如何,水兵们终究是把人家妓院给砸了,这种行为无论是哪个地方都是不能容忍的。
于是当地的警察前去抓捕这几个闹事的水兵,两方再次打斗起来。按照军规,水兵登陆上岸是不允许携带武器的,但是这些水兵在游玩之时,在当地的店铺买了武士刀作为纪念品。结果在打斗之时,一名水兵用武士刀将一名日本警察给刺成重伤。日方大怒,立即派人把这五名水兵逮捕,关押到了当地监狱。不料,日方此举激怒了这支外国舰队,于是从军舰上竟冲出450多人,直扑警察局而去。而舰上的12寸巨炮则调转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几经交涉,在武力的威胁下,日本不得不服软。面对外国的坚船利炮,日本警方只能乖乖的放人,而日本当地政府还对这群打架闹事的水兵赔礼道歉还进行了赔偿。
这一段屈辱的故事,被日本当成国耻,记载在了教科书里,这个事件在日本可谓之是无人不知。而这个事件中,这支士兵蛮不讲理,武力威慑他国的海军,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大清国的北洋水师。奇怪的是这个故事在中国的教科书里却只字不提。在这一事件的刺激之下,日本举国上下都认为建立一支强大海军的紧迫性。中国威胁论立即成为日本主流民意,外交交涉完毕后一个月, 明治天皇就颁发赦令:“立国之务在海防, 一日不可缓。”并特别拨出内帑(就是日本天皇的私房钱)30万日元,给海军专用。日本上下掀起了建设海军的高潮。大清国最为强大的定远、镇远两舰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第一敌人,击沉定远、镇远两舰模型,成为日本孩子最热衷的游戏。1888年和1890年日本又提出第七次和第八次海军扩张案,这两次扩张案共购买或建造了4艘军舰。其中就有后来名震一时的“吉野”。此舰购自英国,时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原本是北洋水师订购的,无奈慈禧挪用了海军军费去修圆明园,北洋水师无钱支付,于是被日本买了去。这是后话,此处不细说。
1894年,也就是在长崎事件发生的八年之后,日本人在卧薪尝胆,终于在甲午海战中,一举歼灭了当时自认强大与亚洲,不可一世的北洋水师,算是报了一箭之仇。
关于北洋水师的战败,原因是多方面。大清的腐败自然是肯定的,老佛爷用海军军费修自家花园这一条,就足以导致北洋水师日后的战败局面了。另一方面,海军主将丁汝昌,竟然不识海战,只有他的副将刘步蟾是海战出身,结果战事突发之下,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管理方式,压根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错失先机,只能任人宰割。而且在军事上,北洋水师训练涣散,毫无斗志。夜郎自大心理十分严重。在和日军舰炮对射的时候,士兵竟然分不出训练弹和实弹,很多击中日舰的都是不能爆破的训练弹。吉野号就曾舰桥被一发清军炮弹击穿,但是那枚炮弹在击穿甲板之后竟然没有爆炸,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加上由于海军缺少经费,没钱按期进行炮弹的更换。很多炮弹火药都已经受潮变质,很多都哑火在炮膛里,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射击。更有甚者,一些炮弹尺寸不符,也没有及时发现,那些炮弹连弹仓都塞不进去。加上原本北洋舰队就没有备足弹药,很多国产弹药更是质量低劣不堪使用,很多战舰上都出现了,有炮无弹,有弹无炮的怪异局面。可笑的是战后却在北洋海军的仓库中发现了大量堆积如山的弹药,明明弹药充足,也知道日本海军虎视眈眈,却自大的认为日本人不敢进攻己方,故而没有备足弹药就出海。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有备而来,卧薪尝胆,一心只想一雪前耻的日本海军,大清的水师岂有不败之理?
当时中日的政治局面已经很紧张了,两方你来我往,大大小小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几个月,但却毫无实质进展。日本方面想要的很多,却不知道大清国的底线在何处。而大清国依仗着自己有着当时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觉得自己有力量和日本一较长短,所以在谈判上也是寸步不让。结果北洋水师出乎意料的战败,打破了这一局面。
原本刚刚不久之前中日双方在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陆战,史称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九月十五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三十五营共一万七千人,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埒。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大战连续进行了六天,在这六天里,清军几乎没有胜绩。全军溃败,狂奔五百里,于二十一日渡鸭绿江回国。随后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宣告平壤之战大获全胜。
这一战场上的输赢,直接影响到了双方的谈判,日本已经是盛气凌人,谈判中处处刁难。没想到北洋海军紧接着战败,使得大清国最后一丝凭仗也烟消云散。日方立刻宣布停止谈判,说中国派来的议和人员不够档次,要清政府排几个有分量的人再来谈判。然后日本就把清政府的议和人员给赶出了谈判所在地,让他们自寻回国出路,换上话语权够分量的人再来。
在这种情况下,战败的大清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放下了大国的架子,向这个昔日的邻国小兄弟俯首称臣。于是清政府派来了一位在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並稱“同光中兴四大名臣”,为平定太平天国叛乱的功臣。他自建淮军,配合清军剿灭了太平天国。更在天津望海楼教案之后,接替了倒台了曾国藩,成为了直隶总督,从此平步青云,最终成为了晚清政府里说一不二的人物。李鸿章此人是坚定的保皇派,但他却有着同时期人所不具备的远大目光。他一手操办起了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什么电报局,矿务局,铁路局都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建立起来的。李鸿章曾自嘲的称自己为大清的裱糊匠,说一间大屋四处漏风,大家都埋怨裱糊匠的手艺不好,但这个大屋已经是千疮百孔,裱糊匠的手艺再高又能怎样呢?只不过是让这个大屋晚一点倒塌罢了。由此可见李鸿章对大清最后的结局心里是清楚的,可自己是始终为人君臣,所以无论结局怎样,自己总是要苟延残喘一番,也算是上报君恩了。李鸿章晚年曾去德国做过访问,拜见了当时欧洲风头正健的德国铁血首相卑斯麦。卑斯麦曾问李鸿章此生可有什么得意的成就。李鸿章自豪的说自己带军剿灭了太平军。但卑斯麦说,我们国家的人从来不会把这种残杀自己同胞的行为拿出来炫耀,我们的骄傲都是对外的武力。此话让李鸿章脸红不已。(也应该让某党脸红不已,现在还天天编排内战题材的影视剧,给自己歌功颂德。屠杀自己的同胞算什么功绩,只不过是你们杀人有方罢了。)李鸿章还对卑斯麦说,自己被人称为东方的卑斯麦。而卑斯麦回他道,可是却没有人称我为西方的李鸿章。足见当时大清在国际社会上的尴尬地位。我似乎又说跑题了,对李鸿章感兴趣的自己上网查吧,不多废话了,我们回到故事。
李鸿章一行人到了日本之后,立刻开始了与陆奥宗光,伊藤博文等日方代表的谈判。日方曾提出要派军驻守天津,大沽与山海关。而且在驻军期间日军的所有军费都由清政府支付。当时这三个地方还都在清军手中,次三处都是北京的咽喉之处,如果交给日军占领,日后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日军不出一天就能兵临城下,占领北京城。这样过分的要求,李鸿章当然是不会同意的,他就曾愤怒的当场怒道,过苛!过苛!
但战败国是没有什么资本和对方讲价钱的,李鸿章还是需要硬着头皮而上。但就在随后的谈判中,日方曾经不经意的提到了台湾,李鸿章立刻醒悟过来,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人想要的是台湾。而随后消息传来,日方的军舰和五千陆军,在前一日占领了澎湖。日军为全面占领台湾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这一突发的状况,让李鸿章措手不及。原本已经在谈判中处于下风,再这样下去恐怕真的只能把台湾交给日军了。
当天晚上李鸿章回到下榻之所接引寺,他自己躲在屋中,苦想对策却不得。这个时候突然下人进来告之,说是朝廷派人来了,事关重大,要李鸿章无论如何都要见一下这几个人。李鸿章就问下人,是否是老佛爷派来的人。下人回道,不是,是十三衙门的人。李鸿章闻言,神色大变,忙叫下人把来者请进屋里来。
十三衙门并非是一个清廷严格意义上的部门,它的前身正是雍正年间,由雍正亲自设立的“粘杆处”。
“粘杆处”,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雍正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雍正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雍正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
“粘杆处”的头子名“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炙手可热。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很多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就是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
“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清世宗三年,胤禛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清世宗的儿子清高宗(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清世宗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清世宗去世后,清高宗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清高宗死后,可能是因为这个部门的名声实在太臭,清政府才彻底把他从内务府的名单中剔除出去。而"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被废除。
可是表面上看来,这个特务机构已经烟消云散,但实际上清政府只不过把他们从内务府中单独拿出,又另起炉灶,换汤不换药的把这个特务机构给延续了下来。而这个新的“粘杆处”的名字就被换做了“十三衙门”。
而十三衙门也是一个早已经被清廷废除的部门,原本只是负责照顾各大皇子的饮食起居,和情报工作没有半点关联。后来清兵入关,定都北京。这个部门就被撤销,取而代之的就是内务府。所以这个毫不起眼的部门在复建之后,又被人称呼为“小内务府”。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义上的后勤皇家服务部门,实际上却是清政府的一个秘密情报机构。
李鸿章自然是知道这些的,所以当他听闻是十三衙门的人来找他,就知道一定又是有什么重大的情报,所以在如此非常时期,任何一件小事都足有可能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故而他不得不重视。
于是他召见了这个几个十三衙门的人,在他的密室中,几个人一番话下来,李鸿章不由得听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此番匆匆前来的几人带来的情报,不是别的,正是和自己有着生命攸关的联系:日本有人要暗杀他。而暗杀李鸿章的并非是日本政府,却是日本地下的黑帮组织。
原来这次的消息来源是在日本已经扎根落户的“洪门”组织。这个时候的洪门早已不是明末清初时的那样样子,他们对什么驱除鞑虏,复汉家江山之类的豪情壮志已经心灰意冷。相反,在今日这个列强伺机瓜分华夏的局面,选择站在清政府这边。民族仇恨放在一边,一切国家为大。由于早年洪门已经渗透到了日本,如今洪门在日本已经成了气候。名义上日本的洪门还是归属广东洪门所辖,但其实早就已经独自运作,不再受他方的控制。严格意义上来讲,日本洪门已经是一个亲中的日本本土的地下黑帮组织了。但是最近几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和当地帮派的兴起,亲中的洪门在日本也感到了极大的威胁。而这一次,正是日本洪门打探到了这项重大的消息,所以才连夜和广东洪门联系,又由广东洪门上报给了朝廷。朝廷在接到这一消息之后,也是第一时间派专人前往日本。除了向李鸿章本人传递这一信息,随行的还有不少中国的民间高手,也有增强李鸿章的护卫力量,以防万一的意思。
而这一行人中有江湖上闻名的“梁先生”。梁先生并不姓梁,只是因为这个教门的第一任掌事姓梁,于是在他之后的每一任掌事,都对外声称自己是梁先生。久而久之,江湖中人对他们每个人的真名实姓已经不感兴趣,反而随其自然的都称呼他们为“梁先生”。而这个梁先生却是中国自宋末以来,中国地下最大的一个杀手组织。
清政府此番找来了梁先生,无非就是请这群高人力保李鸿章万无一失,也是想借助这些人的专业方面上的经验,来预防这一暗杀事件的发生。道理很简单,请专门搞暗杀的人来做保镖,自然对暗杀方面的防范更加专业和有把握。
在这群梁先生中,有一个很出名的人,上过历史课本,和武昌起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政治上面的原因,我不能多说,大家随便乱猜吧。但我可以说一说这个人的徒弟,他的徒弟也是一个梁先生,而且还是一个女人。
她的名字叫做郑毓秀。也许大家对这个女人的名字感到很陌生,但我说几件她的事迹,大家就一定不会觉得陌生了。她曾经协助过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她还亲自组织刺杀袁世凯,但是功亏一篑;她成功刺杀了清政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组织军队要和革命军决一死战的“宗社党”党魁良弼;在“巴黎和会”,她易容换装,混入会场,以袖中玫瑰为枪,顶住陆征祥说“你要签字就杀了你。”最终陆没签。她后来还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她丈夫是台湾首任外交部长。而她的外孙女进入到了演艺界,她的外孙女正是83版《射雕英雄传》穆念慈扮演者杨盼盼。她简直就是一个一生充满了故事的传奇女性……我又跑题了,对不起。
我们回到故事。梁先生们面对李鸿章不卑不亢,原本江湖事江湖了,很少有江湖中人和政府扯上什么关系。但是那个时候,国家都要不保了,哪里还有什么多讲究。李鸿章也是客气一番,说是有劳几位先生舍生相助。然后又说了几句,国家有像几位这样的英雄人物,实属大清之幸这类的场面话。
这时几位梁先生见李鸿章愁眉不展,以为他是在为自己的安慰担忧,于是梁先生的头人就上前宽慰道,李大人莫要过分担忧,有我们几人在,定可保大人不失。日本人的铁甲舰纵使厉害,但是在暗杀这方面,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李鸿章一笑,道,几位义士相差了,李某并不是在为自己的安慰所虑。食君俸禄,忧君之事。我是在为谈判的事情忧愁。
梁先生就问其故。
李鸿章也不相瞒,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清盘而出。说完之后李鸿章叹气道,原本这些事情不应该告之几位,但是如此想去,想必没几天李某就要在这张和谈书上签字了。到时一定会闹得沸沸扬扬,几位也定会耳闻,也没什么必要相瞒。接着李鸿章玩笑道,虽然这卖国的条约是我签的,但我也被逼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几位回去告之帮里,不要派人来刺杀老夫啊。
看着李鸿章强做笑脸,在场几个人都感到颇为寂寥,国家如此,个人再强又能怎样。
这个时候,梁先生中一人突然道,我有一计,或许可以帮大人解此烦恼。
李鸿章一愣,道,此计如何?
那人迟疑一番,道,大人可知江湖有言,富贵险中求。
李鸿章眉头一皱,自言自语道,这是什么意思?
这时,梁先生中的其他几人顿时明白了,都忙同声道,不可。
李鸿章瞬间也领悟了那人的话外之意,也不言语,陷入沉思之中。
梁先生中的头人,忙说,大人切莫放在心上,定有他法可以解决此事,不可冒此风险。
李鸿章闻言,反问道,什么他法?
头人被李鸿章此问,一下子问了个语塞,不知作何解答。
李鸿章叹道,没有他法,那么这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说完李鸿章看了几人一眼,问道,你们有几成把握?
几个人思考了一会,答道:六成。
李鸿章道,才六成?你们可知,我不可死。
几个人忙道:大人此言不可。
李鸿章笑道,莫紧张,我并非怕死,只是如今朝廷不可缺我,我决不可死,你们可知?
梁先生也深知李鸿章对如今风雨飘摇中的大清是何等重要,如果李鸿章死了,就怕大清又要陷入战乱,万民又要投身于水火之中。几个人点头道,大人放心,我等誓死力保大人性命无忧。
李鸿章点了点头,道,那就不必再讨论下去了,事不宜迟,你们速做准备。
几个梁先生道,大人,就怕到时你要受些委屈了。
李鸿章挥手道,无碍。
1985年3月24日下午,李鸿章结束谈判后乘轿返回引接寺时,日本人听说大名鼎鼎的清国重臣李鸿章经过,就像现在粉丝见明星一样,都争着前来观看,一时间街道各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就当李鸿章的轿子从人群中穿过时,一个日本壮汉突然暴起跃出,直奔轿前,一双黑手按住轿夫肩膀,轿夫大吃一惊,慌忙停住,这个暴徒却乘机掏出手枪,对准老李面上猛的就是一枪,枪声响后,子弹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顿时满脸是血。让所有人都奇怪的是李鸿章身边几十名护卫不乏高手,但却没有一人反应过来,阻止刺客,反而让刺客一击得手。而遇刺后的李鸿章还算镇静,手掩创口,在日本警察的协助下,急行赶入引接寺旅馆,到了旅馆之后才厥倒在地,不省人事。而事后证明,正中面门的子弹,又是近距离直接命中,但是李鸿章只是左颊受伤,子弹连颧骨都没有击穿,只是让李鸿章流了不少血,受了重伤。
随后查明,该凶手名叫小山丰太郎,郡马县大北岛人氏,是个二十六岁的无业青年,是个浪人。此人长期受军国主义思想的严重洗脑,成天生活在帝国幻想中变得歇斯底里。小山丰太郎认为,李鸿章是日本对华战争的主要障碍,他曾有计划赴天津行刺,但因买不起船票而无果。这次李鸿章来日本,机会难得,在自己社团的暗中支持下,才有此暴行。但小山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爱国行为”拍到政府的马脚上,后来这小子被山口地方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当庭大哭大闹,后悔不已。
李鸿章被刺的事情,让日本政府从一开始的大好局面瞬间变得十分动。伊藤博文得知后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也拍着桌子大骂“该匪罔顾国家大计”。最后天皇也被惊动,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
李鸿章遇刺后,尽管日本人做了各种努力示好,但世界舆论仍为之一片哗然,欧美各国纷纷谴责日本并进而同情中国,纷纷表示不能坐视。由于自己理亏和担心列强干涉,日本决定放弃踞地为质的要求,实行无条件停战。
正是因为这一颗子弹,李鸿章迫使理亏的日本人在最后的马关和谈中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赔款和二分之一的割地,虽然失去了青岛等地,但还是保住了台湾。这也算是李鸿章用自己的血换回来的成果吧。马关归来之后李鸿章已经精疲力竭了,谁想刚一回国顿遭万人唾骂。在朝野上下“废约再战”的声浪中,举国群情激愤,恨不能将“卖国贼”李鸿章食肉寝皮。大清朝廷见民怨沸腾,即令李鸿章奉旨“入阁办事”,实是“久居散地”。轰轰烈烈的“洋务自强”,至此竟如风中泡沫,转瞬破灭。
晚年的李鸿章曾经涕泪交流地对朋友说: “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也死了。”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国的重臣已处于油尽灯枯之际,临死之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不放过这位行将就木的可怜老人,恫喝催促,站在床头逼迫他为条约签字画押。俄国人走了之后,身着殓衣的李鸿章已处于口不能语的状态。
身边的人哭号着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延至次日午刻,目犹瞠视不瞑。其心腹周馥哭号着说:“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吧!” 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喃喃颤动,两滴清泪缓缓滚出眼窝。周馥一面哭号,一面用手抚其眼睑,李鸿章的双眼方才合上,须臾气绝。终年七十八岁。
这个故事讲完了,灵异不灵异的就别较真了。梁先生们用了什么方法能让李鸿章近距离面门中枪而不死,第二日竟然还能带伤继续谈判,这样的手段本身就算是一种灵异了。我只是想说,历史啊,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什么忠良奸佞,都不过是故事里的人罢了。每个人的好坏,岂是我们这些后辈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