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818历史上真实的后妃宫斗,看完你就知道宫斗剧多扯淡了!!

  有人看吗,求回复,给楼主一点动力啊啊啊O(≧口≦)O
  在8之前首先说明,如果你认为清史不可信,楼主只能告诉你明史更更更更更不可信。所以连正史都不相信、宁愿相信野史的小伙伴,咱还是别追了。
  咱们现在要8的这个皇帝,是明朝的明熹宗,就是前面很多人提到的那个“脑残”木匠皇帝。
  明熹宗在历史上是个妥妥的昏君,可以说明朝就是这个败家子儿给一手断送了,还让他弟弟背黑锅当了亡国之君,可怜可叹。
  但他是不是脑残呢?当然不是了,你可以说人家不适合当皇帝,但不能说人家是个智障。
  我们来看看明熹宗做“木匠”的相关事儿——
  明熹宗朱由校在历代帝王中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皇帝,他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史书上记载:明代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明熹宗还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亦很惟妙惟肖。熹宗还喜欢在木制器物上发挥自己的雕镂技艺,在他制作的十座护灯小屏上,雕刻着《寒雀争梅图》,形象逼真。《明宫杂咏》上有诗吟道:“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沈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熹宗雕琢玉石,也颇精工,他常用玉石雕刻各种印章,赐给身边的大臣、宫监。
  ——综上,明熹宗的智力绝对是正常的,不但正常,他在有些方面还很有天赋跟造诣。很多事情,站在明熹宗的角度,和站在清朝入关胜利者们的角度来看,也许就是两码事了。当然,这不是重点,我们要8的是明熹宗宫中的宫斗╮(╯_╰)╭
  说到明熹宗,咱们就不能不说明熹宗的乳母客氏,还有客氏的“老公”、太监魏忠贤了。
  这个魏忠贤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九千岁”,一个飞扬跋扈臭名昭著的宦官,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客氏是明熹宗的乳母,魏忠贤的对食也就是“假老婆”了。明熹宗小时候备受冷落,还遭动乱,与乳母客氏的感情非常深厚,继位后封“奉圣夫人”。
  从魏忠贤与客氏二人在前朝后宫的种种布置来看,明熹宗的后宫斗争,绝不是嫔妃争宠吃醋,而是各种势力集团争权夺利,其血腥程度令人发指。
  首先说明熹宗的皇后张嫣,这个皇后应该是个货真价实的美女,为什么呢?因为明熹宗继位后严格选秀,时年十五岁(虚岁)的张嫣,是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被选出的第一美女,同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史载张嫣“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这位皇后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秦兰徵《天启宫词》说她“性端静,好读书习字。”《明史》说她“性严正,数于帝前言客氏、魏忠贤过失。”纪晓岚说她“有明一代官壸之政,远轶汉唐。其开国及中兴之际,代有圣后辉贲彤史。若其德之贞而遇之艰,照惟懿安皇后为尤著云。”
  说来说去,没有谁说她在后宫争宠打胎,她做的是“数次在皇帝面前说魏忠贤和客氏的坏话”。这个女人应该是很标准的封建传统道德女性,她瞧不起宦官,更见不得宦官专政,这不符合封建王朝的正统。她的父亲张国纪,也不是魏忠贤一党。这就杯具了(>﹏<)
  @一颗八卦善良的心 2015-12-30 18:21:04
  弱弱补充一下,我知道上面扒到几点,知道得太多,现在的古装剧真的看不下去了。
  1.首先珍妃。哎,我之前是挺为珍妃可怜惋惜的。年纪轻轻就被慈禧扔进井里死了。后来才知道,珍妃是自己作死啊,自己作死不足惜,还把本来就处于水生火热中光绪拉下水,母子关系本来就僵化,光绪的本来的个性像那拉氏,骨子里是有些桀骜不驯的,只是被慈禧从小驯化压迫得没有办法。光绪自己宠得像块宝,珍妃在我来说就是败家娘们,猪队友,......
  -----------------------------
  说得灰常好\(^o^)/~楼主帮你挂粗来~~~
  说完皇后,再说后妃。
  可以说魏忠贤党派与外朝官僚的斗争,比起明代任何一次类似的斗争,更具有党争性质。这种残酷的斗争,也逐渐发展到了明熹宗的后宫。
  那么明熹宗的后宫都有哪些人呢?
  首先是任皇贵妃,即任容妃。魏忠贤的侄外孙女,一说为义女。不管这个女人是外孙女还是义女,她都是魏忠贤的人。
  历史记载,这个女人为人“丽而狡”。天启五年因生献怀太子朱慈炅,被封皇贵妃。
  此时此刻,后宫斗争与其说是张皇后与任贵妃之间的争宠吃醋,倒不如说是各大党派之间的搏斗。
  在宫斗中,魏忠贤与客氏对皇后痛下狠手,在皇后怀孕的时候用尽各种手段,最终皇后生下死胎,并且再未怀孕。
  史载一次宫门上有人投书,信中写满了魏忠贤的罪状,魏忠贤怀疑是皇后之父张国纪和其朋党邵辅忠、孙杰等人在幕后指挥,因而下令大杀东林党臣,希望借此动摇皇后的地位。同时希望能将张氏赶下皇后的位子,好让自己的侄孙女成为皇后。
  当然,皇后张嫣并不是最惨的,因为她到底是皇后,是千挑万选的国母。最惨的女人是明熹宗的裕妃张氏。
  张裕妃性情刚烈正直,为人直爽,不愿意与客氏、魏忠贤同流合污,对二人恶行有不满的言论,所以被魏、客视为异己,关系不睦。
  张裕妃怀孕,到期没有分娩,客魏便将她治以欺君之罪,于天启三年(1623年)八月初八日将她废掉,幽于别宫。所谓“别宫”,有人考证,还不是单指冷宫,而是比冷宫环境更恶劣的宫殿夹道,也就是几个宫墙间的过道。冷宫条件再差也有几间破屋子,过道却是日晒雨淋大风吹,连个可以躲避的地方都没有。
  不仅如此,客氏还下令断绝她的一切饮食,也不派人前去接生。数日后,天下暴雨,张裕妃饥渴难忍,拖着沉重的身体,匍匐着爬到屋檐下喝雨水止渴,想保住性命。她有孕又被饿了数天,骤然喝下不干净的雨水后,极度虚弱的身体反而更吃不消了。八月二十二日,在被活活饿了14天后,张裕妃终于支撑不住,被活活饿死,年18岁,以宫女身份下葬。
  这样的宫斗惨烈吗?当然惨烈,但是裕妃落得如此下场,最大的原因是她得罪了魏忠贤与客氏,被魏忠贤视为“异己”。两方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不是为了争夺皇帝的那一点点宠幸
  但是即便在宫廷斗争残酷至此的情况下,魏忠贤和客氏也不是就丧心病狂,见人就下手。皇后和张裕妃并非魏氏一党,一则因她们公然与魏客二人作对,二则她们怀有身孕,魏忠贤和客氏不能容忍她们的儿子登基,打击自己这边的势力。
  总体来说,明熹宗后宫那些没有参与政治斗争、无子终老的嫔妃,都不是魏忠贤与客氏针对的目标,即使她们能得到了皇帝的宠爱。
  首先范皇贵妃,即范慧妃,因生悼怀太子朱慈焴,晋封皇贵妃;还生一女,都夭折。明朝灭亡后,范妃由清廷出资赡养其生活。也就是说她活过了老公、老公弟弟两个皇帝,在清朝还继续被善养。
  段纯妃,天启元年明熹宗当日在元辉殿选定三位淑女之一,因为无子,逃过客魏毒手。
  李成妃,生一女。成妃曾利用侍寝之机替范妃向皇帝求情,招来客魏忌恨,被幽闭在长春宫中断绝饮食,幸好成妃早有预料,先在檐瓦中藏有食物,方才免过一死。
  王良妃,也是天启元年时明熹宗当日在元辉殿选定三位淑女之一,同年册封为良妃。无宠无出,所以平安活下来了。明朝灭亡,王良妃逃出了皇宫。
  冯贵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因谏罢内操为客魏所忌,矫旨赐死。
  从历史上看,这些后宫嫔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所谓“情敌”关系,一样是朋党关系,譬如皇后与裕妃,范慧妃与李成妃,她们也是互相提携保命,有着共同的利益集团。
  另,这样的斗争在历史上属绝对的特例,斗争到这地步的,王朝也差不多可以灭亡了,比如明朝紧接着就亡国了。
  8完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说说魏忠贤,魏忠贤这个人被后世无限放大了他的缺点,就和诸多昏君一样被骂得无限惨烈,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下来自百科——
  魏忠贤这个人,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
  (1)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这位一心热衷于议和的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
  (2)天启朝最大的战争失利,是袁应泰丢掉辽阳。而袁应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为之前的督师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弹劾,当时魏忠贤还未掌权。辽阳失陷后魏忠贤查办了许多当初弹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击文官集团的私心,但是这些文官书生误国,也实在该碎尸万段。而后魏忠贤立刻起用熊延弼为兵部尚书,之后王化贞失陷广宁,同在关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连,被传首九边。这里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贞的拖累而被杀,虽然他是由魏忠贤主张上台的,但九堂会勘定案,实无免死之理,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3)魏忠贤接连起用的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里和自己作对的,但魏忠贤在边关大事上还是容忍了这些清流官员;只是到了天启晏驾前为了抢班夺权的根本利益,才临时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并匆忙让自己的心腹刘廷元替换掉屡与自己作梗而将要去南京赴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的袁可立(时为天启六年十一月),这些至少说明魏忠贤也有爱国之心,非因大过而一无可取。因此有关崇祯皇帝在亡国前又想到了已被自己赐死的魏忠贤的说法似乎也不无道理。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想想为什么魏忠贤当政时关宁防线得以组建,基本上没什么人造反,孙承宗修关宁防线不缺钱,而东林当政后关宁军守防线都那么紧张,国内屡次造反?
  (4)从经济方面来看,东林党反对向士绅纳税,反对向商人手工业者和矿主纳税,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资产阶级,矿业主的利益。但这实际上变相使帝国财政匮乏。而魏忠贤执政几年,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极力向中上层征税,使帝国不至于被财政拖垮,崇祯上台重用东林党,撤销了这一政策和加征三饷反而从侧面肯定了这一政策的可行性。
  (5)没有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和刘瑾、严嵩等人相比贪得实在不多。
  (6)魏忠贤还向国家捐款,用自己的私产资助辽东战事兵器马匹等物品。辽东巡抚袁崇焕疏称:“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边事,誓图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乾、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觧来,又助军需。臣方一意巡缉严警,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不敢馈遗隐串,改虚为实,化贾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卷十二》
  (7)两浙受灾,魏忠贤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征用物品入库,须交纳小费,以便验收合格,这是明朝管库太监创制的恶例。废除这个恶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
  甲字库是保管染料、布匹、中草药的部门,里面存放的物料,都是由江南一带“岁供”上来的,内廷各监(二十四衙门)要是有用到的,就可奏准领取。
  这地方看似平常,其实是金字塔下层一个很不错的阶梯。因为只要管物,就有贪污、勒索的机会,皇帝也不可能在这地方安置一个千里眼实时监控。有了贪污的可能,就有了结交上层的资本金,路从此就活了。
  皇家内库的猫腻,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大太监得了好处,他不会说的。皇帝高高在上,也想了很多办法禁止内库贪污的弊病,但他想不到,宦官为了贪污能聪明到什么程度。《明史》上说:“内府诸库监收者,横索无厌。”这就是说,内库保管员的好处,不光是能够直接从库里拿,还可以额外索取。宫里的物品,一般是指定专业商户来提供的,这叫“解户”。解户运送供物来入库,管库宦官可以在质量上卡你,说不合格就不合格,你得另外再去置备,折腾死你。这小小的权力,这么着就能变钱——交了钱,就让你顺顺当当入库
  这甲字库,是个索贿的好地方,在明代这是出了名的。史载:“甲字、供用等库,各处官解进纳一应钱粮,被各库各门内官、内使等人指以铺垫为名,需索面茶果、门单种种使用,致解户身家倾毙。”这里提到的所谓“铺垫”,就是勒索的方法之一。
  明代设立内库,仓库保管员由宦官担任,是一大发明。而这些仓耗子,同时也发明了形形色色的来钱之道。比较主要的两种,就是“铺垫”和“增耗”。
  铺垫,始于嘉靖年间,是指内库在接收商人所交的物料时,要求带有相应的包装、垫衬等物。这只不过是个名义,实质是伸手向商人额外要钱。这数目,可不是个小数,商人往往承受不起。宦官就把他们锁住拷打,或者捆起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答应行贿为止。有的商人实在交不起,被逼破产,上吊投河的都有。
  增耗,这个法子是跟地方官学来的,即收东西的时候,要求比原定数量多出一部分,作为抵顶损耗之用。若多收百分之几,倒也不奇怪,但是明代内库的增耗大得惊人,白粮一石,公然加到一点八石才被收下,各项物料有被迫纳贿四百两银才得以入库的。正德朝时,纳米一百石,要加增耗银六十至九十两;到万历年间,加耗更高达十倍,江南白粮解户,鲜有不破产者。
  此外还有“茶果馈仪”之类,我们现代人也很熟悉了,那就是喝茶钱、红包。要是你不想给,就把你的东西撕烂、踹碎,或者索性没收,让你完不成任务,拿不到“批回”(回执),自然有州县官府治你的罪。那时候的仓门内外,往往是富户痛哭就死,内官把酒相贺。
  魏忠贤废掉此法,可见农民出生的他还是懂得百姓之苦。
  (8)魏忠贤为前线筹集马匹。辽东战事吃紧,急需马匹,但这个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魏忠贤为国分忧,想了个好办法。依明朝旧例,大臣有特殊贡献者可赐给在宫中骑马的特权,不过,作为条件,骑马者逢年过节要向皇帝进献好马一匹。魏忠贤就一下子赐给几百名太监在宫中骑马的特权,而后就不断地降谕旨让他们进献马匹,逼得这些太监直骂娘。
  综上,许多野史传闻,出自那些对自己有益之人的口中,他们爱怎么编排就怎么编排,长此以往,以讹传讹,造成了相当多的不良影响。
  我们与其根据野史大开脑洞,不如直接看正史明列出来的结果。譬如清史记载那么多后宫嫔妃寿终正寝,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她们不是因后宫争风吃醋而惨死。
  楼上很多童鞋说的也很对,政治人物没有所谓的“好坏”,谁好谁坏要看你站在谁的立场去看。
  连今天的键盘侠都能想到的东西,你以为古代的当权者都是傻瓜想不到吗?要么他们想到了,却各种掣肘无法动手,要么站在他们的立场,根本不应该动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