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湾区,码农的生活

  看了版上很多贴,好像没有人是介绍在美国做IT的生活,于是忽然很想写写自己在湾区当程序员的生活,算是给大家介绍另一个方面的美国。

  楼主是2007年来的美国读计算机的博士,2011年底拿到一个小公司的offer,以硕士身份开始工作,同时保留学籍,做parttime学生,2013年1月第一次跳槽,同年5月博士毕业, 2014年10月再次跳槽,然后在当前公司干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我能感受到这个全球最有想法,生活节奏最快的地方欣欣向荣的活力。在这里有梦想,有努力,有汗水, 有眼泪。这里不是天堂,因为这里的房价简直让人崩溃。这里又是最好的淘金地,因为它有那么多一夜暴富的例子,我希望能够用我贫瘠的文笔向大家展示这里的生活百态,或者,IT圈子里的生活百态。

  首先,湾区的程序员基本是自称码工的,自嘲点的叫码农,更自嘲点的叫索南。 说它叫码工,因为可能入门的要求很低,随便一个人,读个CS(computer science)的硕士,出来就是10w美元起薪,周围有无数的大妈们,F2陪读出来,辛苦个两年读个学位,然后就彻底解放赚工资了。因为入门要求低,薪水又相对高,所以在mitbbs上始终处于被斗争的地位,无数生物博士后们以鄙视的神态说写程序就和搬砖头一样,无非是copy加paste,把一块砖搬到另一边,没有技术含量。众口铄金,久而久之程序员就有了码工这样的代号。码农就更好理解了,因为觉得工作辛苦,钱拿的少,感觉和农民工兄弟一样,所以自嘲为码农。至于索南,其实是wsn的简称,基本特征是穿着土气,眼神呆滞,没有女朋友或者伴侣,生活小气抠门,很不幸,这个基本是湾区很大部分程序员的写照,或者说,是全世界大多数程序员的写照。

  其次,湾区的公司是分好几个档次的,第一个档次的代表公司有F,L,G(连起来读是多么邪恶的名字啊),也就是facebook, linkedin和google。最近又加上了风头正劲的Uber和Airbnb。 这个档次的公司特点是基本工资高,福利待遇好,股票给的多。刚刚毕业的硕士生基本是15W一年,毕业的博士生大概是18w一年。 举个例子,google在股价1000块的时候,给博士的offer基本是固定死的,12.7w基本工资,15%奖金,160股股票分四年给。所以一年大概是12.7w+1.8w+4w=18.5w的起薪。第二档次是Apple, Amazon, Twitter等,和第一档次的公司比起来,薪水会少个1w到两万的样子,关键是福利没有第一档次好,比如不管饭或者只管一顿,休假少点,工作更累点,医疗保险差点,不过这些公司技术还是非常强的,总体收入也高。第三档次的是Microsoft,Oracle,Yahoo等等风光过一时但是慢慢在走下坡路的,工资一般,福利一般,工作强度一半,公司技术一般,但是因为曾经辉煌过,所以有这些公司在自己的简历中还是很吸引眼球的。剩下的公司就是末档次了,基本特征是说出来没有人听说过,而且工资待遇啥的也不出彩,不过这些公司才是湾区几千家IT公司的主流,都在努力的生存奋斗,希望能有一天一鸣惊人。

  最后,湾区人员流动的过程基本是这样的,小公司的人往大公司挤,大公司的人往FLG挤, FLG的人过了一段时间纷纷去规模很小的创业公司找机会,流动的频率大概是2-3年一家公司(如果不是因为绿卡问题)。头几年经济危机的时候是资方市场,找工作很难,所以一般不怎么跳槽,现在这两年是工方市场,找工作非常容易,linkedin上猎头无数,所以跳槽非常频繁。

  以上信息仅仅适用于湾区硅谷,不适合于广袤的美国大地,在美国其他地方,程序员也是很受欺负的,很多人也只拿5-6w一年。只有在湾区这个以IT为主导的地方,程序员才有这么多的选择,西雅图和纽约好像也还可以,其他的地方。。。码农们只好自求多福了。

  接下来我会把我这几年的生活,身边的故事奉献给大家,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共鸣,说实话,在哪里上班都一样,吃饱饭是基本追求,高点的要求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高点的,是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影响到更多的人。

  大家知道美国的人口分布,白人始终是占大多数的,在2013年的人口调查中,白人有63.7%, 黑人有12.2, 而亚裔只有可怜的4.7。按照这个比例,一出门看到的应该是黑白分明的人群,偶尔几个亚裔的面孔最多只能是个点缀。不是开玩笑, 在美国的大多数地方,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在某些中部的小镇,唯一可以看到华人的机会估计就是那里的中餐buffet了。然而,然而,在神奇的湾区,亚裔的人口比例占到了惊人的23.3%,意味着几乎每四个人就有一个是亚洲人。觉得比例大了吧,还有更夸张的。基于大多数美国人是从事服务业,麦当劳,autozone什么的,在高科技公司里,亚裔占的比重超过了50%,而且这还是2010年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亚裔进入IT股市,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加大。

  注意到没有,在高科技公司里,拉丁裔和黑人基本是打酱油的,拉美裔的移民在IT公司基本是搞搞清洁,黑人在公司里有时候就是为了凑个数,证明公司的多元化而已。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到亚裔人民已经统治了硅谷,中国人民已经把握了高科技的心脏?实际的情况是,中国人=亚裔,而亚裔 != 中国人。在无数的亚裔面孔中,你看到的绝大多数不是黄皮肤的东亚人,占大多数的,是我们的邻居,印度人。

  印度人在美国IT圈子里混得可是风生水起,微软,Adobe的CEO都是印度裔, Sundar Pichai也成了Google的二号人物。相比之下,中国同胞们的表现就差了很多,除了微软的华人之光陆奇,好像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而在中层的经理级别竞争中,华人更是惨败,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爬到这个位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差距呢?很多人一提起来,就说是语言,说文化差异,是歧视。其实这些因素有没有,有的,但是绝对不是决定因素,在美国的华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交流完全没有问题。 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人口基数和向心力。与华人各个行业遍地开花不同,印度人真的是举族搞IT,这种热情超过了国内当时2000年十万大军进IT的盛况,并且持久度更是远远超出。据楼主个人经验,一般公司内人种比例是白人:印度人:国人(包港台) 是3:5:2,打酱油的不算。更多的人数平台最终造成了金字塔上层的种族分布。还有向心力,印度人真是团结啊,无耻的团结,赤裸裸的拉帮结派,毫无下限的包庇同胞。

  一个有趣而悲哀的公司发展过程,几个犹太裔白小哥合伙搞了个创业公司,找了几个印度人几个中国人,这时候比例假设是6:2:2, 过了几年公司发达了,扩展准备找新人,于是大家各自推荐,国人同胞腼腆地推荐了一两个,印度同胞积极地推荐了20个,而白人推荐个数在5到6个之间,于是几轮扩招下来,比例变成了17:8:5。假设这时候印度人和国人各有一个当了经理。又过了几年公司变得更好了,CEO大手一挥,继续扩招吧。于是国人又推荐了5到6个,印度人又推荐了20个。这个时候就不是仅仅是推荐人数的差别了,在招人会议上,老大问话,说同志们今天面试的中国人A,B和印度人C,D,E好像都不错啊,但是名额有限,大家说说看找谁吧。国人经理推推眼镜,说5个人都好啊,各有长有短,然后把5个人长处短处客观说了一下。这时候印度经理说话了,说我觉得楼上的说的很有道理啊,不过我觉得C,D,E的短处我觉得是可以培训的嘛,要给年轻人机会,A和B技术不错啊,但是好像和我们公司的文化不兼容啊,如果有多几个名额我一定会要AB的,不过这次机会有限,所以我建议只找C,D,E,不过我们要继续和A,B保留联系,以后有机会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优先考虑人选。于是印度人就被选上了而国人被刷了下去。再过了几年公司变得更好了,几个一起创业的白大哥们觉得赚够了,纷纷退出公司过理想的财务自由的生活,而印度人凭借着人口优势和职务优势慢慢占据了公司的中层,接下来慢慢的别说国人了,连白人都别想进来了,找来的人都是三哥,周围没有合适的人了?没关系,可以从印度直接办工作签证过来嘛。面试人水平太差?没关系,让印度人面印度人,反正最后决定时是看面试官打分,问的问题是什么没有人在意的。于是慢慢的国人被排挤得越来越少,印度人越来越多,又一个公司被印度化了。

  不过好在湾区的华人现在也慢慢团结起来了,可能是被压抑得太惨,大家好像现在也乐于互相推荐,并且有意识地抵御印度人的渗透了。起码以楼主为例子,在上家公司面试过的所有人,印度人统统拒绝,而国人基本都可以到下一轮。各种linkedin上互相推荐工作的group也越来越多。希望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华人能够在这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吧。
  其实来到美国以后,因为每个月有2000美金的奖学金,楼主的生活一直是过得非常悠闲自在的,学术上导师也不怎么管我,反正每天就泡会儿实验室,灌灌水发点差文章,晚上和周末都在玩电脑,打牌之间度过,总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有必要着急。老板承诺6年毕业,于是我就每天安安心心地等着毕业的日子。

  转眼到了2010年,来美国的第三个夏天,有一个平时一起玩的同学在硕士毕业前拿到了Amazon的offer,9.5W的基本工资,4.5w的股票分四年给,3w的签字费。这是我们圈子里第一个正式找到大公司工作的,圈子里都不是富二代,一下子看到超过10w美金的年收入,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仍然记得他当时红着眼睛,喘着粗气说的一句话:“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啊”。

  这句话勾起了我们圈子里所有人的美国梦,大家一下子就不淡定了。别人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不知道,反正我是觉得做研究写论文一下子没有意义了,就想着赶快毕业赚大钱。于是也准备不读博士了,赶快硕士毕业去找工作,于是到处投简历。图样图森破,我当时完全没有准备,不知道面试要问什么,以为拿个学位就可以直接去上班,几个面试下来,连电面都没有过。这下子才冷静下来,知道要开始刷题,练算法,准备系统设计。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程序写得有多烂。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面我基本就不上课写论文了,每天都在闭关准备面试,不断的写程序,背概念。终于从2011年初开始有了点自信,觉得可以出关继续找工作了。第一个给我onsite的公司是Microsoft,我记得当时非常激动,微软在当时的我心目中就是神一样的地位啊。匆匆忙忙飞到西雅图,经历了第一次10个小时的onsite,微软特别变态,一天的面试从早上8点到园区开始,吃个早饭,洗个脑,感受下微软园区,然后从9点到下午6点,面了7个人。当最后走出124号楼的时候,真有种精疲力尽的感觉。很遗憾,这次面试我失败了。

  不知道谁说过,档次这种东西一旦上去了,就下不来了。当时的我太年轻,因为第一个onsite就是微软,导致了接下来只投顶级公司,接下来的5个月里面,我只投了google,facebook,linkedin,apple和amazon。然后一连串悲剧开始了,facebook第三轮电面悲剧,linkedin onsite悲剧,google onsite悲剧,apple onsite悲剧,amazon onsite悲剧。每次都是到了最后一轮被刷下来,无数次的期待和激动最后被一次次的打击弄得体无完肤。我记得最后amazon的onsite我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出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拿到这个offer了,结果三天后我还是收到了据信,那天晚上我一个在黑暗的屋子里坐了好久,真有种生无可恋的感觉。

  还有更郁闷的事情,amazon失败以后已经快要到2011年的暑假了,我准备开始找实习,就问了周围的兄弟,说你们啥时候去找实习啊,那哥们一句我明年春天毕业,今年就不找了。这句话让我又郁闷到了,来美国四年了,工作没有找到,PHD也没有进展,过去的一年都活到狗身上了。我在反思我过去的一年里都干了什么,为什么两条路都没有走通。是自己太浮躁了吧,看到别人拿了好offer,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也要复制别人的路,但是又没有好好准备。 结果不但屡屡受挫,连PHD的时间都浪费了。

  痛定思痛,从2011年4月开始,我又开始老老实实的做实验,写论文,同时开始投小公司练手。可能老天看我确实悔改了,到了9月份,居然无心插柳柳成荫,拿到了湾区一家小公司的offer,10w美金,7%的奖金,没有股票,1.5w的签字费。一看到数字当时的我在电话里就说我接了这个offer,完全没有讨价还价,决定12月上班。接下来到12月为止,三个月内我干了之前好多年都没有干好的事情,博士课题有了很大的进展,完成了两个硕士专业的答辩,虽然我老师很不愉快,但是最后还是和他达成协议,允许我保留这个学习机会,转成part time student远程继续我们的课题。生活在那三个月里忽然变得很美好,12月12日上班,在12月6号硕士答辩结束后,就和LP一起三天开车2000英里,从中南部的乡村飞向了梦想中的湾区。

  一个插曲,拿到offer的那个晚上,和LP一起去了一个法国餐厅,吃了快300美金的晚餐,原谅我屌丝,但是这个确实是我到现在为止吃过的最贵的晚餐。当时年轻的心里无比激动,10w美金啊,每个月8000,还有1万5的签字费,怎么花的完,我们要每周都去好地方吃饭,每个月都要旅游,要买个70寸的电视,要买个新宝马,要顿顿吃龙虾,要。。。。。。总之当时还不知道美国税收之无耻的我,面对人生第一份正式收入,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以至于210美刀的晚饭,象个富翁一样的给出了75刀的小费。
  楼主之前在美国中部读书,所在的城市只有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华人超市,小到中秋节买月饼都要提前预定然后老板按人口购买的那种。就更不要提各种中国调料,中国蔬菜水果了,而且中餐馆也只有两家,一家是$10.5的中式自助餐,另外一家是$15.5的日式自助餐。身为一个吃货,在那种物质贫瘠的地方简直是最大的折磨。在周末经常有人在学生会网站上说,去休斯顿吃一顿怎么样,然后很容易就凑足一车的人早上7点开5个半小时去,到了休斯顿大吃一顿然后采购一通,当天再开5个半小时回来。当时的渴望就是能够到一个华人多的地方,能够过上类似国内的生活。

  所以刚刚来到湾区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开过几条街,就可以发现一家中餐馆,还有以中国超市为主的购物广场,我们就和乡下人进城一样,对每一个外面看起来很不错的中餐馆发出惊叹。到了最后发现一个plaza,里面有奶茶店,有中国超市,有很多中餐馆,甚至还有一家小肥羊火锅!!!我紧紧握着LP的手,说我这辈子就打算住附近了,LP大人很矜持地点点头说那咱今儿个就翻小肥羊的牌子吧,其他几位就先侯着,一个也跑不了。

  楼主是12月初来的,那个时候正好是年底退房的高峰,酒饱饭足之后没有花多少功夫就在union city找到一个2房1.5卫的公寓,而且租金只要1395一年,当天就交了2800然后拿了钥匙(第一个月的租金加一个月押金)。因为第四天就要上班,所以接下来的两天里去IKEA买了全套的家具,一共花了大概6000美金左右。买家具的时候我和LP说,没事,我的sign on奖金有1w5呢,而且每次家具运费都是固定的,所以干脆一次买齐了好了。当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一口气买十几件家具回家是什么概念,也没有意识到15000到手会有多少。

  家具买到了,当天下午就送到了家里。等到要开始装的时候,才发现工程量远远超过想象,一开始我们想从易到难,从椅子开始安装,结果快9点了才发现当天晚上没地方睡了,然后马上转战床架,以为没有电动螺丝刀,靠手动真的很费事,当天晚上我们吧床垫直接在地上放平了睡在上面。安家具这种东西真的是要一鼓作气的,第二天起来一看到如山般的家具,看着自己颤抖的双手,立马失去继续安装的东西,心想着干脆叫人来装好了,几百块钱的事儿嘛。

  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一直到我拿到第一张check的时候,头10天的工资加上1w5的签字费一共是1w8左右,打开信封的时候我还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盘算拿了这么一大笔钱晚上去哪里奢侈一次,结果看到上面数字的时候冷汗立马流了下来,支票上写着10924. 第一印象就是钱发错了,一定有猫腻,然后把工资单上的数字一行行对了一遍,18570 - 2912 (联邦税) - 1154(social security tax) - 2238 (401K, 12%) - 356 (两个人的保险) - 973(加州州税)。。。。。。。。靠,42%的钱都飞走了,42%啊,四成二啊,我的钱啊。付完了6000多的家具钱,再加上开始用信用卡付的2800的房租,这个支票连手都没有捂热就差不多光了。我在邮箱前站了好久,觉得有好多泡沫在一一破碎,心情无比沉重地走回家,拿起手动的螺丝刀,打开已经尘封两个星期的家具包装盒,开始了漫长的白天上班晚上装家具的生涯。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个公司真是一个奇葩。为什么说奇葩,第一,因为它的文化好像就是政治斗争,我在这里只工作了14个月,短短的一年多里面,我们总监级别的人就换了两波,而我的经理就像走马灯似地换了三个。第二,公司发展的方向随着政治斗争的走向而变,谁当老大了就听谁说的算,而恰好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基本都是从否定前任开始,所以几个项目上马了又撤销,撤销了换个名字继续上,然后继续被撤销,继续改名字再上,反正从我的角度来看一年多了基本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第三,每次斗争的结果就是公司的印度人多了不少,而中国人纷纷离去,刚刚进公司的时候我们组里中国人和印度人大概是1:1的比例,到我走的时候,组里13个人印度人占了10个。

  频繁的换老板,频繁的换项目让我觉得非常的沮丧,每次项目开始的时候我都很想好好表现,每9晚7想做出点成就出来,可是每次刚刚东西有了一点眉目,项目就立马撤下,老板换人一切重新再来。而且不断的上层变动让大家人心惶惶,随着几个有实力的中国人出走,我也萌生了走人的冲动。但是我又不能随意走人,因为工作签证要到每年的10月一日才能生效,所以意味着我必须在这里呆到起码10月。2012年的5月真是让我觉得很迷茫,老板对我不理不睬,工作都是些写文档类的没有意义的事情,在技术上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每天在公司里都无所事事,还要装着忙碌让老板不觉得我在偷懒。

  命运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让一切事情都有了两面性。在意识到这家公司没有前途而我必须还要在这里呆好几个月的时候,我做了两件正确的事情,刷算法和继续做博士论文的东西。每天早早到公司,我就窝在我那个无人关注的角落,在大显示屏上打开好几个和公司项目有关的网页,然后在笔记本的小显示器上继续做我博士课题的实验。每隔一小时就主动参与公司项目的线上讨论刷下存在感,而且每人经过我周围的时候,我都眉头紧皱,念念有词,表现得很努力似的敲击键盘。到了当年的10月,我居然把当时遗留的博士项目成功收尾了,导师同意我第二年春天回校答辩。

  有了工作签证,博士文凭又马上到手了,小心思立马活络起来,开始另外一轮的投简历,因为有了一年的工作经验,拿到的面试机会也多了起来,这轮面试一共面了5家公司,拿到三个offer,微软,ebay,和一家数据广告公司A。三家给的工资都差不多,不过微软的名声最好,A的经理是当时把我招进第一家公司后来被排挤出去的中国熟人T。我在微软和A中间犹豫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选择了去A,12w的基本工资,1.5w的签字费,2w的股票,总体收入大概涨了20%。我曾经以为这次的选择已经非常的纠结,但是没有想到,一年之后我会面临一个更加纠结的局面。
  在A的日子里是我最忙碌但是也是最开心的日子。T是我的贵人,一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激他,他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领导对我的事业会有多么大的帮助。A公司是一个总部在美国中部的一个有6000名员工的数据公司,因为长期在乡下发展,产品开发能力非常低下,已经10年没有推出新产品了。CEO终于受不了这么低效率的开发速度,于是在湾区开了一个分部,准备用湾区的人力资源搞出一个新的产品,T作为新产品的主要负责人(sr。director)就开始招兵买马,雄心勃勃地要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我就是这个时候加入的A公司。

  真的非常幸运,能够在项目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加入进来,没有前人的框架束缚,公司的目标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一个产品来让上层满意。按照计划这个产品的后台有两个功能模块,我们小组里一开始只有6个人,目标是在5个月内完成后台架构,代码开发以及和前端的整合。因为在上一家公司被压抑得很久,天天都在干无意义的话,一下子发现自己前面有一个完全空白的很有意思的项目等着自己完成,觉得真是干劲十足。

  接下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一个软件公司中,怎么样的码工才是好队友?一般人的回答都是,对后辈如春天般的温暖,对项目有如夏天般的热情,在开发时象秋收的农民一样努力, 对bug如冬天般的冷酷。而当时我们小组和我一起干活的另外两个人,则是把上面的描述乘以负一。他们两个是从总部过来的有所谓有很丰富工作经验的人,但是他们效率非常非常的低,而且完全看不到他们本身都对项目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我曾经以为他们是最坏的队友,但是后来我才发现,他们对当时的我而言,是最棒的选择。因为一旦你能够在有猪队友的情况下还能把东西做出来,那么所有的荣誉和功劳都是你的。新人如果不想按部就班的混资历出头,自己的努力和有猪队友的参照同样重要。

  2013年的我,技术当然是非常不成熟,但是我有两个优点,就是开发速度快,和能吃苦。其实当时因为LP大人不在身边,身为单身汉每天回家也很孤单,加上对项目又有热情,所以每天泡在公司里的时间非常长。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我真的很珍惜。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天天加班,然后非常踊跃的主动接活,在一个月之内我写好了初始设计里面60%的代码。我的速度为我赢来了肯定,虽然有的地方后来发现并不是最好的实现方法,但是在当时那个急着出成果的阶段,正好迎合了上层的需要。我也逐渐意识到,在新项目开始的阶段,谁写的代码多,谁对项目的流程最熟悉,谁就越有资格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即使在其余参与者都是经理级别的会议中,在T的全力支持下,我也有了自信发言,告诉他们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做的,什么东西我们现在实现不了。随着项目越来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模块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我,也变得重要起来。结果到了项目快做完了的时候,我以工作不到两年新手的身份成为了这个小组事实上的Tech lead。

  2013年1月到9月的日子,真是我到现在为止最快乐的时候。每天都非常非常累,基本都是从早上8点到公司然后到晚上9点都在敲键盘,每天都有新的要求,每天都有其他组的人依赖我们的进度来完成他们的开发。但是,真的很快乐很快乐很快乐。因为我能觉得自己的重要,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和对我的尊重,觉得日子过得非常有意义。每天走进公司都会有很多人主动和我打招呼,每次开会我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会听取我的建议。而且,最重要的事情是,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技术在进步,我可以从data ETL的部分做起,到hadoop aggregation,到BE的real time restful API implementation,再到offline的python code,我基本从头到位掌握了一个商业软件的后台开发。

  一切都非常顺利,老板器重我,关心我,我从一开始对Hadoop什么都不懂,在听了几个同事的入门介绍后,拿着几百GB的数据就直接在AWS上跑,跑一次程序基本要花30到40美元,从一开始的word count都写不出来到后来可以比较熟练地跑EMR,估计很是花费了一笔钱,但是他们对我只有鼓励和支持。2012年5月我回学校答辩的时候,T还主动帮我出了机票钱,说算公司的商务旅行,让我很感动了一下。

  6月份开发周期完成,两个月的内部测试和打补丁,8月底公司宣布了产品准备在9月底上市,股价从$20两个星期上升了40%,公司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氛。而在这个时候,我接到了一封邮件,一份在后来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的邮件。
  LinkedIn在美国是非常受欢迎的工作社交网站,基本每个码工都会把自己的信息发布在上面方便猎头找到自己,这样可以给自己找多几个工作机会。我也不例外,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就把简历挂在上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会有一些猎头来信说有工作机会,但是都不怎么吸引人。

  2013年的9月,我再次在linkedin上收到了一封站内信,信的内容很一般,就是说你看起来很适合我们这里的一个职位,要不要过来试试看。关键的是,这次的机会是facebook!FLG在湾区,不,或者说在全世界都是很多人的dream company,我也不例外,碰到了这样好的机会,我非常激动地就和他们的HR联系了,然后马上安排了面试。说实话,其实那个时候激动归激动,但是内心却还是知道机会不大的,基本上顶级公司的面试通过率是1%到2%,我也仅仅是想多尝试一次而已。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过得和做梦一样,周一电话第一轮面试,周四onsite,周五就接到了HR的电话,我居然拿到了Facebook的offer,这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offer。在听到HR说祝贺你拿到offer的时候,我跑到一个小会议室手舞足蹈,唯有那样才能够发泄出我心中的兴奋。顶级公司的offer果然不一样,非常的大气,135K的基本工资,20k的签字费,一年15%的奖金,还有150K的股票分四年给,这样第一年我可以拿到135*1.15 + 20 + 150/4 = 212K的钱。 21W美金一年!!!!!!!!!对几年前还是一个每年拿2w奖学金的我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而且这个收入对别说对我一个外国人,就算是美国本土的白人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基本上是美国top 3%的个人收入水准。再加上Facebook这个名号,能够把这个名字写在自己的简历里面,就像在国内从清华北大毕业一样的荣耀。

  得到了offer的数字,我有五天的时间考虑要不要接受这个offer,这几天是到目前为止我过得最纠结的五天。选择去FB,大部分人都会做这样的选择吧,一下子工资加了50%,跳到了码工可以去的最好的公司,无比好的福利,说出去人人都会羡慕。但是,在A的日子真的过的很快乐。在A家我是key player, 但是去了Facebook,我就仅仅只是一个非常普通非常普通的码工。在A我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而且每天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去了facebook很多东西都是内部的工具,通用性比较低。我不想放弃在A里面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所得到的收获,但是同样不想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薪水。鸡头还是牛后,我深深地陷入了苦恼。

  TVB的电视剧有一个经典的台词,就是“呐,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慢慢的我开始说服自己,好的公司每年都有一次机会,今年不行了明年还可以去,而且这个时候经济实在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如果留下来,产品可以大卖,那么可以在一年或者两年内升级成构架师,涨点工资那么和Facebook的收入应该也差不多了。而且一个工作很好找,但是一个愿意让你可以完全发挥才能的机会真的很少,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应该大于金钱上的诱惑吧。我渐渐倾向于继续留在A。在做这个决定之后,我和T谈了很长时间,从公司的发展,到我今后的成长路线,再到去留种种可能的利弊。最后他给了我一个counter offer, 工资加到140K一年,给了30K的一次性有条件奖金,条件是要在公司里再呆一年以上,马上开始办绿卡。虽然最后的总收入比facebook还是少了几万,但是我知道这个也是他能帮我争取到的极限。当时他说的一句话很打动我,他说你走我们很理解也会祝福你,但是你花了这么多精力把东西做出来,你不想看看它的结果吗。说实话这个产品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比较大比较正规的项目,在投入了所有的热情以后,说起来矫情,但是真的对它有一种如同对孩子一样的感情,我真的很想看到市场对它的肯定,希望看到它被所有人使用和称赞。它是我的!!!!

  五天以后,我和facebook的HR打了电话,推了这个offer,她表示非常非常吃惊,因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还没有碰见过拒绝顶级公司的offer而留在三流公司的情况。她再三和我确认,强烈要求我去facebook总部面谈,然后再做决定。在一个周五的中午,我去了facebook在menlo park的总部,真好啊,和小镇一样的环境,4个随便取用的餐厅,零食小吃无数,电脑桌边就是电子游戏机,真是所有码工梦寐以求工作的地方。我和HR以及facebook的一个经理聊了很长时间,他们也向我规划了我的未来发展方向。可惜,当时我始终认为,到手的才是最好的,虽然是鸡头,但是看到的风景,得到的机会应该还是比牛后多。最后还是拒绝了这个offer。

  回到A公司,再次敲起了键盘,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心里始终有着淡淡的忧伤。是后悔吗,几天的考虑我觉得已经把利弊考虑清楚了。更多的是遗憾吧,如果在其他任何一个时间点能够这样的机会,那一定是纯粹的高兴和毫不犹豫的投入了。 当时国内QQ和奇虎360正在撕逼,腾讯发了一个被广大网民无数引用的通告:“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在经过了无比纠结的5天之后,我真心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说出这句话了
  @eatApple211 2015-08-15 16:48:09
  2013年1月到9月的日子,真是我到现在为止最快乐的时候。每天都非常非常累,基本都是从早上8点到公司然后到晚上9点都在敲键盘,每天都有新的要求,每天都有其他组的人依赖我们的进度来完成他们的开发。但是,真的很快乐很快乐很快乐。因为我能觉得自己的重要,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和对我的尊重,觉得日子过得非常有意义......
  -----------------------------
  @老繁粉丝 2015-08-16 13:03:04
  回到楼主第一章结语:“说实话,在哪里上班都一样,吃饱饭是基本追求,高点的要求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高点的,是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影响到更多的人。”
  两年前楼主已经达到了第二个层次“高点的要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心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门外汉对码农生活充满了好奇,期待下文。
  -----------------------------
  多谢@老繁粉丝 始终充满正能量的回复和鼓励
  @wangruiteng 2015-08-17 04:35:08
  楼主楼主看到我!
  我和lg目前也在硅谷,刚来一年多。
  我和老公也都是搞it的,我是设计(接了walmart lab的offer,马上要入职了),老公是研发(在motorola,现在归lenovo了,但是目前打算换工作)。
  楼主现在还在微软吗?可否帮忙内退一下啊 ?
  如果可以我们linkedin上联系一下好么?多谢多谢!!
  -----------------------------
  好啊,麻烦你把你linkedin的URL站内信给我吧。

  Walmart lab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啊,我差点就去了,那里的sign on真心高,而且也不是很忙。hourly rate 完胜FLG啊

  @eatApple211 2015-08-16 16:23:24
  -----------------------------
  @ourcountrylife 2015-08-17 03:48:21
  楼主很棒,也很谦虚,思维敏捷,开发效率高的 Senior Developer 就是大牛。
  你以后可不可以谈谈你们那里是怎样与软件测试人员也就是 QA Team 合作的,一般你那里的大部分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工程师职务(Automation Test Developer)是由软件开发人员转作还是懂得写测试程序代码的 QA 人员来做,各个公司情况都不太一样,楼主如果方便的话,想在此请教一下。
  -----------------------------

  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因为是小公司,印度人为主,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直接人力测试的,因为QA人员全部在印度,费用低廉。

  到了第二家公司,因为公司主营业务是非常data sensitive的,在阿肯色那里有一个非常专业的QA团队,有人力测试,软件测试,压力测试,基本上一个模块要经过二十几次不同方面的测试才能正式推出。

  现在的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没有QA,所有的码工都是自己测试自己的东西,然后直接上production,所以我们的产品基本上每天都会有600个以上的bug,但是,基本上所有的bug都能在被告发后的三小时内被修复。这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用户的容忍度是没有下限的。BTW,这个每天被爆出600个bug的公司,叫做Facebook,没错,后来我又灰溜溜的去这里了。

  我觉得如果做QA,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和SDE的交流,明白他们到底要做什么。所以对于一个好的QA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应该是和SDE同一个等级的。以我太太为例, 她就是做Automation Test Developer的,每天真正写code的时间是很少,但是每天都要和SDE一起开会做integration。而且因为QA是产品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压力也是很大的,有时候必须吹毛求疵,所以女性做QA会好一点,起码男码工面对女QA的苛刻要求会比较容易接受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讲讲LP大人的职业生涯了。2011年的冬天对我来说是快乐的,因为我找到了我的第一份工作。但是对她而言却是非常的寒冷,因为她在10月初就被裁员了,这个时候距离她H1B生效仅仅过了14天。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对她而言是非常难过的把,工作没了,还要考虑到我正准备答辩不敢告诉我怕我分心,只好装成没事请的样子, 然后还要偷偷准备材料转F2.

  她之前的专业时做景观设计的,就是如何规划一个小区,比如设计绿化带啦,停车位啥的。在国内因为房地产大热,应该是很好找工作的一个专业,但是在美国2011年的时候还在经济危机中,基本没有地方开始动工,间接造成了这类工作的难找。帮到加州以后,她开始努力的投简历,制作她的作品集,希望能够再有一个工作机会。四个月过去了,仅仅拿到了两个面试,当公司知道她没有绿卡的时候,基本就直接把她拒了。她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是每每因为签证问题而得不到机会,感觉非常的无奈和痛苦。

  在湾区有一句话“如果你找不到工作,转计算机吧,如果你嫌工资低,转计算机吧,如果你觉得工作太累,转计算机吧”,在网上有无数的论坛,里面说工作不如意的人,是如何通过转专业到CS然后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的。但是真要实际开始走这步的时候,才知道别人轻飘飘的一句话,你要付出无数的汗水。

  当我们一开始讨论转计算机的可能时,都觉得这个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她完全没有计算机的经验,本科加研究生唯一和计算机有关的课程,还是在国内上大学时候必修的计算机入门,考计算机二级用的那个。之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一行程序,对计算机的知识就是一张白纸。第二,你要转计算机,就必须去读个硕士学位,申请学位就必须有计算机的背景,像这样没有上过任何计算机的课程,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院都不会给你机会的,一般都是要叫你从本科开始重新读起。 第三,既然要申请硕士以上的学历,那就必须再考GRE,这么多年别看在美国,其实对托福和GRE的考试没有任何帮助,还是要从头准备起。

  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我一度都想放弃了,准备让LP在家里生孩子做家庭主妇算了。都是她表现出了让我吃惊的斗志,开始对着Java入门书籍一点点开始学习,从hello world写起,每天都会问我很多问题。我们当时就想着能够有最基本编程能力就好了,所以一些深入的东西都没有看,只要能够写循环,能够会用class,能够磕磕碰碰吧leetcode上的题目做个几道就可以。

  2012年的下半年,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天下班以后,我就和LP两个人坐在饭桌的两侧,我在做博士论文的实验,她在背GRE红宝书和练习简单的编程,两个快30岁的不太年轻的人,就像在大学里自习室一样的面对面努力学习。当然中间还穿插了无数次的绝望,崩溃,摔书本,哭泣,砸枕头,安慰,鼓励和一边抽泣一边敲键盘。

  2012年8月,LP考完了GRE,很不高,1320,一个将就够用的分数。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申请学校了,这个时候正是春季入学申请快截止的时候,因为我们在加州付了快一年的税,所以就把目标定在加州的大学,离家近,而且学费也不太贵,$4000一个学期大概。湾区这里的大学还是很多的,UC-Berkley,Stanford,SJSU,UC-Eastbay,UC-santa clara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当我们还在在担心自己背景太弱,害怕申请没有希望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更坏的消息,加州政府面临破产,UC系统的大学春季全部不招生,唯一招生的stanford对我们来说申请了也只是做分母。这下倒好了,直接连担心受怕的机会都不给我们了。接下来要么就是在等大半年,等明年秋季的招生,要么就是报名一个社区学校,先上几门计算机课补习一下知识空白。
  就在我们准备认命,准备去报名一个社区学校先读个一两年本科的时候。有天晚上和LP闲聊,回忆当时在中部学校的种种故事,忽然就像雷电劈中一样,我意识到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加州读书,可以回到我们读书的学校在那里上学啊。虽然那样我们要交额外的学费,但是只要早一年出来工作,一年的工资比这些学费真是绰绰有余。所以读博士的第二个好处就出来了,因为在那个系里当了4年的助教,和不少老师合作过起码混了个脸熟。而且还和好几个的老师一起合作过几篇论文,如果好好拜托他们的话,应该机会很大的吧。几天以后得到了更好的消息,我的博士老板正好是今年管招生的committee chair,而且6个committee member,我居然和其中4个人关系还算好。就在那个周末,我请了5天的假飞回了学校,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面,不断的拜访老师,递LP的材料,希望他们能给个Admission。聊天的过程中就和参加选秀节目一样,把生活吹得无比艰难,唯有你们给个机会才能够救我们于水火之中。

  事实证明,这种悲情的东西虽然恶俗,但是确实是管用的。10月15号的时候,LP接到了我们系的录取通知书,转行的第一步终于踏出去了。相比较很多想转行的同仁,我们无疑是非常幸运的,靠着各种外部原因,以一个非常非常弱的背景,强行转行成功能够有了一个在Tier 1学校上学的机会。

  学费好贵,因为是算外州的学生,除了基本的学费外还要交好大一笔钱,算下来一个学期的学费要$14000,加上生活费和我们接下来的飞机票钱,第一年的开销估计要在$36000左右。那个时候我的工资也不高,这笔钱对我们的负担确实很大。我们系的规定是10门主课加上2门1分的辅修课和一个毕业设计就可以拿学位,按照一个学期三门课估计要两年毕业。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啊,LP这个时候勇敢地做了一个决定,第一个学期直接上了5门课,这个几乎完全没有基础的人毅然决然地向5座大山发起了冲锋。当然我们也不是那么的有勇无谋,基本上所有的系里都有水过的课和难过的科目,第一个学期的5门课,有三门是属于完全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考试开卷,project占50%分数的那种,所以她真正要花时间的只有两门。2013年的一月,LP飞去了3000公里以外的学校开始上课,而我正好进入A公司,两个人都开始面对新的生活。

  整个2013年都好累,好累,好累。我在每天10小时的工作,她也在每天读一些她基本不懂的东西,每个周末对我们都是挑战,因为要把这个星期上课的内容重新给老婆讲一遍,然后还要回答她很多课业上的问题。经常两个人说着说着就吵起来,我嫌她怎么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要说那么多遍,她嫌我不耐心。又是无数次的绝望,崩溃,摔书本,哭泣,砸枕头,安慰,鼓励和一边抽泣一边敲键盘。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期也是我们最相濡以沫的时候了吧,那么困难的环境,彼此都非常劳累,如此巨大的压力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第一个学期过得还不算太差,最后我用两个周末帮LP做好了她的课程论文,她以全A的成绩完成了第一个学期的磨练。

  可能是第一个学期的成功让我们掉以轻心,第二个学期,我们更是疯狂地报了6门课,其中包括了人人为之色变的算法导论。结果就算我们非常非常努力的学习,期中考试的时候,算法只拿了28分。这是个要崩溃的节奏啊。我和LP说要不要放弃几门课,集中注意力先读4门下来。她消沉了几天以后,还是和我说想拼到最后,她有这样的拼劲我真的蛮感动的。其实美国到了研究生阶段还是蛮水的,一门课二三十人上最多只会有2,3个人得C,而B就是我们争取的目标,在面对黑熊的时候,你不要跑得比它快,只要跑得比你周围的人快一点点,甚至只要不是最后两名就可以了。加倍的辛苦,加倍的背书,快期末考试的时候她拿到了前后5年的例卷全部背了一遍。最后这个学期结束的时候,6门课,5个B一个A,算法倒数第五,非常惊险地过关了。

  2013年的10月,我忽然发现按照这个进度LP只要再来一个学期就可以毕业了,那么这个时候正是找实习的最好时机。前面也说过了,这一年是我最春风得意的一年,身为T老大的当红马仔,虽然职务很低但是狐假虎威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面子的,和公司几个老是一起开会的几个经理聊了几句,老婆的实习就这么愉快地搞定了,从2014年的春天开始来A实习,工资$20一个小时。

  整个2013年,就像玩一个高难度的游戏一样,以一个非常不确定的状态作为开头,通过无数努力,虽然很累,但是到了年底的时候有了一个不能再完美的结局。2014年初,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情况,开始了和LP一起开车上下班的美好生活。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还有一句话叫做物极必反。
  @us2010
  哥们,老老实实做你高分子博士后这份很有前途的事情算啦,何必在这里捣乱?
  我就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把这几年的事情写出来而已,发在mitbbs上熟人太多。

  BTW你剧透了不少东西啊,很多细节的东西我不记得有发帖说过啊,你怎么知道的,好creepy
  @rryycc 2015-08-20 06:04:00
  不错!谢谢分享!继续期待,听说什么铁工,硅工是什么?
  -----------------------------
  不知道什么是铁工,硅工主要是做硬件的,因为湾区以前是做硬件,半导体什么的起家的,那些硬件是用硅做芯片的,所以湾区叫硅谷,而做硬件那块的工程师就被叫成硅工。

  码工,硅工,和矿工,就是北美理科男最普遍的出路了。

  矿工是Quantitative analyst,因为发音以“kuang**”开头而得到这个名字,主要出没于华尔街及各大金融机构。



  最近加班多,等过几天有空了再大段更新

  就业市场好多热啊,每周都会收到好多猎头的骚扰邮件,可惜绿卡还没有下来,不自由啊不自由。

  
  硕士一般都是申请EB2

  整个申请流程分成

  1)加入一个公司,公司等你符合一定条件后帮你申请
  2)公司开始申请,到拿到I140, I140代表你拿到号开始排队了
  3)漫长的排队过程直到你拿到I485
  4)I485到手后180天,你就相当于拿到绿卡,代表你只要有工作,你就可以一直呆下去,但是,这不是绿卡
  5)485到绿卡的时间按照3)的排期决定,快的3个月,慢的1-2年

  每步所花时间
  1)FLG基本是进去三个月开始办,但是从开始办到律师帮你寄出申请还要1-2个月,所以你要不断催促律师。微软,雅虎级别的公司基本是进去一年开始办,其他的小公司就没有明确的等待时间了,公司就靠这个让你拼命干活呢。
  2)第二不基本一年时间,打广告,递材料什么的
  3)看下图,运气好的不到两年,不好的药5年以上
  4)180天
  5)运气好就在4)的180天内了,运气不好就要1-2年

  综上所述,大概在3.5到8年之间吧,看运气了。楼主命苦,还在漫长的等待中,9月退后了7年,吐血啊。。。

  
  2014年的开局非常的好,在生活上,能够每天和LP大人同出同归,然后她有机会学习到有用的东西,感觉每天都非常有收获。到了周末,分开了一年的我们又可以到处去一日游,享受美好的二人世界。在工作上,我们推出的产品在几个月之内有了50多个客户,虽然大多数是只交了试用的钱,但是总收入还是达到了4千万左右,公司的股价从29块慢慢到达了37左右。在年初的时候,中部总公司那里大裁员了一次,加大了对加州分部的投入,吞并了一个曾经是对手的小公司,租了新的大楼,甚至有传言说准备把公司总部搬到我们这里。一时间,加州分部的同事们心气高涨,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可惜,美好的生活总是结束得太快,或者说,我们总是对糟糕的苗头视而不见。从三月份开始,我们的产品慢慢卖不动了。回想起来,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从大环境来说,2014年的春天,美国科技市场确实冷淡了一阵子,纳斯达克的指数在那几个月跌了15%。而公司的销售人员感觉他们的能力也很有限,一直没有办法吧我们的产品影响力扩大。这些销售人员则经常抱怨,说他们卖不动的原因是因为产品老出bug,导致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没有信心。而对于我们这些开发人员来说,每加入一个新客户,就代表了数据总量的增加,导致了每天处理数据的任务加重,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更过分的是,除开不断增加的维护工作,产品经理还不断的给我们布置新的任务,要求我们推出新的功能以满足客户需要。对于人手短缺的我们而言,每个人的工作量太大,出错也是难免的。必须要承认,因为水平有限,所以当时的总体构架并没有优化得很好,每天数据的采集更新自动化程度不要,还是要有很多手工去做的地方,这样给维护造成了很多的苦难。

  非常非常难熬的日子开始了,因为要面对新的开发任务,我们始终没有时间对整个构架进行彻底的改写。每次出现问题,我们就往这个框架上打个补丁,每次有新的任务,我们就往这个框架中加个模块。这个并不是特别好的框架变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繁琐,越来越难维护。我向开发组上层的人说了好几次,说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月的时间重新构架后台,而不是拼命的往本身就脆弱的后台上加东西。因为销售部门给的压力太大,推出新功能的优先程度超过了结构优化,所以我们只好拼命向前,拖着越来越大的包袱,艰难地继续向前。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销售部门和开发部门的矛盾越来越大,我们开始收到更多的指责,每一个小问题都会引起他们的责难,要求我们必须马上修复,哪怕用户并没有察觉,而我们已经是深夜。中间有几个同事实在不堪忍受辞职走人,而他们的空位,迟迟没有人填上。于是我们陷入了恶心循环,越来越少的人干活,每个人干的活越来越多,干的多错误就多,错误多就卖得不好,因为卖得不好所以没钱,因为没钱所以就不招人。。。


  日子过的越来越辛苦,越来越不开心,这里渐渐已经不是当时那个积极向上让我有无限工作热情的地方了。不过我咬着牙坚持着,因为心中还是有一点私心,希望LP可以在实习结束以后留在公司成为正式员工,所以要不断表现,让自己的分量增加,到时候提要求也有点底细。2014年6月的时候,我开始向几个经理及以上的人说LP入职的事情,在加州的领导们都很好说话,manager答应了,director答应了,T作为VP也答应了,然后我们的SVP知道了这个事情也没有反对,甚至连我们的CPO也知道这个事情。恩,狐假虎威,只要老虎够大,狐狸的分量真的不重要。当是我觉得事情基本确定,只要再走过场过个面试就行,而且面试的人还都是我的朋友,他们一定会给出非常好的反馈。以可以拿到offer为前提, LP开始晚上上远程课程,拿最后一门课的学分,同时开始做毕业设计,计划8月毕业开始工作。一切看起来都在掌握中,虽然辛苦劳累,但是如果能够让LP顺利入职,那么所有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事情曾经顺利了一阵子,6月底开始安排面试,7月初面试完成,7月中和我关系很好的一个经理已经和我说offer已经开出来就等总部人力资源那里回信就好了。然而板上钉钉的事情却在最后一步被卡死,HR发信说因为销售成问题,我们从7月开始停止招人,所以这个offer必须取消。失望,极度的失望。不仅仅是因为LP失去了一份工作,而更重要的是我为之付出的所有额外努力变成了泡影。而更深的一层,则是感觉到了总部那帮人对我们这里深深的恶意。没有办法,LP只能失落地结束了她的实习,准备自己投档面试。而我开始对公司这种态度感觉到失望。

  到了8月份,事情变的越来越糟糕,市场部和开发组基本已经到了见面就吵架的地步,开会的时候已经不再继续讨论如何吧东西做好,而在互相指责推卸责任了。终于在月底的时候,CEO无法忍受双方的扯皮,做出了决定,他抛弃了我们用9个月时间做出来的产品,认为我们做出的是一个失败的东西。 我们得到通知是终止所有开发的任务,所有要重新设计的计划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年初被我们买下来的那个小公司,由他们来开发一个类似的产品,而当他们完成开发后,就是我们的产品彻底下线的时候。呵呵,几个月前意气风发的我们根本想不到,CEO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准备对我们下手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以后,就要开始找退路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因为还有好几个月的维护期,短期内我还不会被裁员,但是当你付出所有热情和心血的产品被宣告死亡以后,这里已经成为了伤心地。可能还是不成熟吧,在大公司里产品的上下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对公司而言,这个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产品,而对我,却是我忍着巨大压力,宁肯拒了Facebook offer,领着低工资也要继续干,付出了所有心思的结晶。就像人失恋后不想看到熟悉的地方,在产品被抛弃后的每一天,上班对我来说都成了煎熬。在这种巨大的失落中,我怀着惆怅的心情开始又一轮的工作申请。

  原谅我用了如此长的篇幅描述在A的每个细节,因为那短暂的一年多对我而言是脱胎换骨的经历,可以说是到现在为止事业上最浓烈的一笔,是我每次想起来都觉得骄傲的曾经。

  不过冷静下来,在一年后的今天回想,这个产品的失败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

  1) 技术上的劣势始终没有办法克服,到了最后客服最多的时候,我们因为工作流程太多,过于繁琐而经常犯错。当时我们没有技术用先进一些的工作流管理框架比如kafka,chronos, dataswarm等等。 我们只是用自己的热情,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手动管理流程。这样的结果就像清朝末年僧格林沁的骑兵对英法联军发起的冲锋一样,虽然很悲壮,虽然有热情和斗志,当时在落后的技术框架下,仍然只有失败的下场。

  2) 先天上是后娘养的,毕竟这里只是成立两年的分部,当我们出成绩的时候,尤其是有一阵子总部裁员而加大我们这里投入的时候,总部那帮人肯定是很不爽的。加上湾区的收入是总部的两倍左右,更让他们对这里的员工妒嫉和眼红。这也是后来市场部和我们之间打架的伏笔,而当湾区的小儿子和总部的嫡子打架的时候,最后获胜的肯定是总部的那帮人。

  3) 产品后期的策略有问题,之前因为要快速出产品给用户,很多框架上的漏洞都被飞快的开发速度所掩盖,当产品推出的时候,我们真应该花时间好好优化一下底层结构的。

  应该还有更多我不知道的因素,但是在我的层面上,只能看到这些问题。一年后的今天,当时湾区分部的人基本都走光了,一座大楼空荡荡的坐落在哪里,只有小猫三两只留守,祭奠着当时的辉煌。真是彻底啊,从CPO开始,到几个VP,所有的director,大部分的码工都走了。初出茅庐的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政治斗争的残酷。
  2014年的8月,心情真是和三藩的天气一样凉飕飕的啊。既然A已经失去了让我继续留下来的理由,我就开始新一轮的面试,在过去的一年内,因为完整地做了一个产品,所以linkedin上还是很有一些干货的,也得到了好多HR的来信。在这次的找工作过程中,心气就高了很多。找朋友内推了LinkedIn, 同时翻出几个月前Google HR的来信,去问能不能马上开始,对Facebook当年招我的HR也发了消息,看能不能再次面试。 F,L,G三家,就是这轮面试的全部公司。

  几天以后来了一个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消息,Facebook的HR回信说可以把去年的offer再次发给我,问我接受不接受。其实这个时候我还是有些自我膨胀的,觉得自己比去年9月的时候进步了好多,当时超级好的offer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胃口,我问她说能不能加点薪水,她说那么就要重新面试了,心里想着一共有三个面试的机会呢,我做出了一个让我后怕的决定,就是推掉了这个offer,重新开始。

  现实好残酷啊,居然第一轮电话面试就被Linkedin刷下来了。郁闷的是把我搞下来的居然是一个中国人,岁数听起来40岁左右,整个过程要多不友好就有多不友好,感觉从头到尾就在给我挑刺,这个是最差的面试经历了,身为码工,碰到了一个连heap都不知道的面试官也是醉了,鸡同鸭讲好痛苦,同时发誓这辈子都不会再去linkedin面试了。

  轮子挂了,这下子心情就没有那么轻松了。想到自己no zuo no die 居然还据了F的offer,就有点后悔,患得患失的感觉越来越重。于是把F和G的onsite推迟了两个星期,请假了一个礼拜,在家里昏天黑地的刷了十天的题目,总算把题感又找回来了一点。F和G是背靠背的两天,很奇怪,现在回想的时候,居然已经不太记得被问到什么问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面试官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骄傲和强烈的归属感,F和G的员工应该是湾区最经常穿有公司logo的人群了,很少有公司可以这么让员工感到自豪了。两天10个面试官,大概有7到8个人穿着公司的Tshirt,然后电脑上也是到处贴着彰显身份的帖子。而我当时居然想到的是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一个男码工发帖问,相亲的时候怎么打扮搭配最好,结果楼下的人纷纷回答说去FLG借件Tshirt就秒杀所有名牌衣服了。

  9月的第一个星期,等来了Facebook的offer,而google还在等反馈的过程,又是三天内要求接受,这次随便还了一下价格就接受了,让自己担心受怕了这么久,最后也不过涨了10%左右。回想去年自己还摆着架子不愿意进,而现在几乎就是哭着喊着要进来,恩,人有时候确实还挺那啥的。

  题外话,8月底Linked面试失败后,心情非常低落。这时候被几个朋友拉去Reno听了一场任贤齐的演唱会,小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人,没想到第一次听他的演唱会居然是在美国而且是他已经过气的时候。虽然现场不算豪华,不过他真的是一个很能够散发正能量的人呢。听着他的歌仿佛就回到了大学时代,每首歌都有一些当年的回忆,然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时间过得那么快啊。当最后一首《有梦的人》结束的时候,发现自己鼻子酸酸的,来美国7年多了,没有房子,没有绿卡,美国梦到现在还是遥远的泡影。可是我真的很努力地在生活,有很努力的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这首歌唱出了我所有的心声。


  《有梦的人》

  每个人都一样 往事难忘 提到过去 就热泪盈眶
  感人真情 带着无限向往 有梦的人都一样

  回想我一路上 走走唱唱 有时快乐 有时候感伤
  可是我依然 带着深切盼望 希望有天成功在望

  北方走到南方 寻找一个理想 哪怕真的就是一个人去闯
  带着你的祝福 还有简单行囊 当做我失落的避风港

  不管有没有人 喜欢我的歌唱 我都愿意继续飞翔继续分享
  月亮给我思念 星星为我照亮 高歌的人不再徬徨

  在我落泪之前 我会依然坚强 再多的苦我想也就是这样
  远眺爱的方向 前景已经照亮 有梦的人不会徬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