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四十,工薪阶层,不懂外语,移民海外买小农场过清淡生活

  洋葱的图来了,这家伙非常好动,想拍张不虚的照片真不容易,趁它正盯着一只虫子发呆,我咔了一张。
  
  周五下午全家到农场度周末,住了一夜,感觉不错。

  白天大家各忙各的,老公忙着锯树,我忙着运土装花盆,女儿忙着逗洋葱,洋葱忙着追小鸡,小鸡忙着追虫子……

  吃过晚饭休息,把灯熄了,坐在阳台上,听蛙叫虫鸣,远处潺潺的水声,看天上密密麻麻繁星,感觉到微微的风拂过脸庞,心会变得很静。

  以前上班,坐下来就是上网,收发邮件QQ联系工作,回家吃了饭还是上网,刷新闻看八卦玩游戏,人活在网络里,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真到了没有网络的世界,我发现时间会变得慢起来,有很多空闲去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做做木匠,油漆工,裁缝,打个家具,做件衣服什么的,挺有趣。

  那天我试着做个木花盆,结果好不容易钉好了上面,下面又散了,钉好了左边,右边又开缝了,抓狂中……

  后来老公帮我做了一个,虽说也是第一次做花盆,你别说,做得还挺不错。最近他除了当木匠还客串了油漆匠,伐木工……我们俩说好了,到时候合作做一个沙发,他负责木工,我负责裁缝,哈哈,想想都蛮好玩的。

  想起某科幻电影里的一句话:“欢迎回到现实世界!”
  老公做的第一个木花盆。
  
  他客串装修工自己安装的三层玻璃架。

  
  几天不见,小鸡又长大了,小鸡冠冒出来了,尾巴也长长了,小公鸡已经开始跳起来打架了。

  
  我总觉得我们养的不是下蛋鸡,是宠物鸡。

  小鸡们完全不怕人,它们午休的时候你若坐在旁边,那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拼命往你身上跳,爬上胳膊还不够,有时候还要跑到肩膀上,头顶上站着,若无其事地理毛,打盹……。

  

  今天看到网易财经一篇文章“中国人疯狂消费源于缺乏安全感”。原文链接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15/0322/00/AL97CPLQ002552IJ.html

  (摘录一部分。)

  我们用金钱换来的各类消费品填满了旧有的价值系统崩溃后内心的荒芜,似乎只有通过购物与消费,我们才能获得安全感,才能有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

  中国消费者满世界疯狂扫货、大把撒钱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波士顿咨询公司近期发布的报告称,目前介于中产阶级和超级富豪之间的中国富裕阶层人口已经达到1.2亿,其年均购买力5900亿美元。这为中国消费者的疯狂提供了一个数据上的注解。

  但是,我们对于自身消费行为背后的集体逻辑和社会根源却很少作出深入思考。这方面,倒是有不少国外作者有过近距离的观察与研究。例如,Tom Doctoroff就在近作《中国人想要什么》(What Chinese Want)一书中解读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行为哲学。

  简言之,消费型社会彻底取代传统工业型社会成为当下中国的主流社会形态,还是发生在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从前大量附属于组织和单位的“单位人”逐渐脱离组织单位,进入市场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社会人”。在这个漫长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中国产生了改革开放后新一批的“中产阶级”。在Tom Doctoroff看来,正是这些人构成了日后中国消费大军的主力成员。

  但这些新晋升级为中产阶级的中国人,并没有随着收入的稳步增加而喜笑颜开,其内心长期充满着一种迫切的焦虑感:他们期望能证明自己在脱离“组织”以后,依然活得很有尊严和地位,甚至比以前过得更好。消费自然就成了他们向旁人传达这一讯息的最直接手段。

  因此,Doctoroff认为,今天中国中产阶级身上穿戴的名牌标识,某种程度上就如同60、70年代革命青年别在胸前的主席像章,后者是用来证明自己比别人更有觉悟,而前者则是用来证明自己在当今社会中更有经济地位。

  “中国的中产阶级把获得一定的经济地位视为一种不进则退的持续抗争,生怕一松劲儿就会滑落到底层。”作者如是说。在这样的集体心理暗示下,住宅、汽车、珠宝、奢侈名牌、国外教育等等高消费品都被中国人视为踏进某个阶层的凭证,而假如缺少这样的凭证,一个人则会在中国寸步难行。

  Doctoroff对中国的观察让我联想到多年前一本颇为轰动的同类著作——James McGregor的《十亿消费者》。在这本书里,McGregor非常直接地将中国新兴的中间阶层视为一群“纯经济动物”。

  直白地说,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边基本上只容得下金钱,甚至只能理解用金钱换算的事物。

  McGregor写道:“在这个国度,人们在新年的互相问候是‘恭喜发财’,就像我们说‘圣诞快乐’一样。此外,在中国的葬礼上,一个核心环节就是烧纸钱,给死去的人送去资产……”他接下来的分析则更为尖利:“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的对政治体系的不信任,以及腐败和改革年代持续的变化,很多中国人把他们全部的信任都放在了钱上。”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McGregor的观点。1978年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人生活在一种由革命话语和领袖崇拜编织起来的制度化生活中,各方面都实行严格禁锢,而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建立所谓“市场经济”之后,之前那套体制灌输给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行为准则又在一夜之间被证明为错误、荒谬的,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茫然不知所之的中国人于是本能性地选择了“金钱”这一选项,并用金钱换来的各类消费品填满了自己旧有的价值系统崩溃后内心的荒芜,似乎只有通过购物与消费,他们才能获得安全感,才能有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

  …………
  可以养牛羊的,我家旁边农场就养了牛,另一家养了马,最近母马刚下了一头小马驹,小家伙萌死了,下次要是在路边碰上了争取拍张照。

  说起来周六早上我带洋葱去跑步,碰到一头牛,它可能是没见过这么大的动物,吓得大叫两声,转头就跑,太耸了。

  现在暂时没长住农场,因为还在慢慢修建整理中。

  农场有天然水塘,小溪,泉水,农场现在的饮用水就是泉水。

  我的时间已经0:33了,要睡了,下次再写,晚安。
  旅馆附近有一家小餐馆,套餐好吃又便宜,第一次吃过后,第二天再去时发现找不到了,因为这边店铺门面都很小,所以有时候错过也很正常,再说刚来不熟悉,我想我们可能走错了街道,沿着附近几条街找来找去,还是找不着。

  第三天仍然没找到,难道搬家了?

  第四天终于找到了,仔细看了又看,前几天明明经过这里,为什么没发现?

  第五天再经过此地终于明白了,原来它每天只营业两小时,12:00-14:00,非营业时段大门紧闭,所以我们才会三过餐馆而不得入。

  后来有一次去菜场买肉,卖肉的大妈正捧着饭盒吃饭,我说买肉,她摆摆手,表示现在吃饭不做生意。我又问了两家,当然也有肯放下饭碗来做生意的。

  来久了就知道这很正常,不少本地小餐馆从11:30开始营业,到下午两三点就收档了,晚上大多不营业,生意留给酒吧做。周末关门,节假日也关门。

  来这里的第一个周末,我们上街逛,以为会像国内一样比平时热闹,没想到大街上冷冷清清,找个吃饭的地方都难。

  后来我问一个本地朋友,你们厄瓜多尔人周末和假日在干嘛?他说,有车的出去郊游,没车的在家睡觉。

  

  碰到一群骑行爱好者。

  有些路段周末会封路,以便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看到这排自行车,忍不住哀悼下前些年我在深圳丢过的四辆自行车,最后一辆买回来放小区楼道里,没到两小时就被偷了,从那以后就打消了骑车上班的念头。后来买轿车和电动车的多起来,偷自行车的才没那么猖獗了。

  
  @其实卜过是 2015-03-23 19:46:15
  你们没事的时候会玩斗地主吗,哈哈
  -----------------------------
  有次开玩笑,说是把地分成三份当赌注,斗地主。
  说说我的美国朋友K吧,这是一个让我钦佩不已的女人。

  也是在那次聚会上遇到她的,刚开始我有点怕她,她看上去有点严肃,而且,她说的英语虽然也很标准,但不知为什么我很难听懂。

  她不怎么和我说话,倒是拉着女儿问东问西,我看着出女儿和她交流也很紧张,就忍不住插嘴想帮她解解围,K对我说:“我在问她,我想听听她自己的想法。”我只好住嘴。

  后来K说,你女儿说她喜欢动物,这样吧,明天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她还说了一个单词,不过我没听懂。后来才知道,是“志愿者”。

  第二天,K如约来找我们,她背着一个双肩小背包,穿着运动衣,看起来象五十多岁的人,干练精神。K一来就拥抱我和女儿,笑咪咪地说了一堆英文,我还是没太听懂,她说没关系,跟我去一看便知。

  穿过四五条街道,来到一个门口,K按门铃,一开门,我便闻到一股浓烈的味道,还听见嘈杂的动物叫声,原来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流浪动物收留所,里面有很多流浪猫狗,有些生病,有些残疾,被人送到这里来救治。

  K和主人说了几句西语,对方给我们了一条狗,用狗绳牵着,K对女儿说,现在你可以带它们去散步了,它们需要运动,也想出去玩,你可以经常来帮助它们。

  于是那天下午我们牵着狗在附近散步,聊天。K跟我聊了很多,我断续听懂了一点,她说她退休前是一名护士,后来来这里的临终关怀医院做自愿者,喜欢上了这里,决定搬过来住。

  看得出,K很有爱心,喜欢孩子,喜欢动物。

  让我没料到的是,K居然已经七十岁了,我记得她说:“我妈妈96岁的时候……”好吧,后面的话我已经忽略了,我只是反复地在脑海里确认“96岁”这个单词。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K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长寿,我相信以K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她将来不会亚于她妈妈。

  K很讲究饮食,从不吃油炸食品或不健康的东西,饭食以鸡蛋,沙拉和水果和面条居多。

  K很少打的士,大部分时间在大街上独自步行,还走得挺快。

  她总是背着她的双肩小包,逛艺术品商店,逛画廊,逛有机农产品市场,和朋友聊天,……自得其乐。

  一开始我从没听她说起过她老公,我还以为她老公已经去世了,直到有一天,她邀请我们去她家吃饭,我才第一次认识了K的老公L,L退休前是个IT工程师,标准宅男,看起来也挺严肃,不太说话,但钢琴弹得简直棒极了,稍熟悉后发现他其实也很友善,还问我女儿要不要跟他学钢琴。
  K的家出乎意料地大,两个人居然住着五房两厅,两百平米的房子,她介绍说,这间是我孙子过来度假的,这间是我儿子来度假的房,这间是客房,这间是工作室,这间是阳光房……。

  所有房间纤尘不染,家具贵而不俗。

  K开心地拿出一个大盒子说:“你知道吗?我最近正在学习吹小号。”我一愣,问她:“你以前学过吗?”她摇摇头说:“这里有非常不错的乐团,我想以后也许我能参加表演。”

  你能想象一个人从七十岁开始学习吹小号吗?对了,还有西语,K也是过来后才开始学西语的,我看见她手上拿着一个小本,上面记着西语单词,她说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不过没关系,慢慢来。

  K住的公寓不能养宠物,但她已经跟附近街上的每一条狗都成了好朋友,只要她一过去,那些狗都摇着尾巴跑过来,她会和它们说话,安慰它们。

  K通过邮件发照片给我,有时候是她给“屋顶猫”做的新爬架,有时候是她带着孙子到亚马逊丛林探险的照片,她脸上涂着油彩,骑着马,孩子一样的表情……。
  @南美移民 日记
  -----------------------------
  @夫子野 2015-03-24 00:33:54
  很想问问楼主,厄瓜多尔油价怎么样?比如相当于国内93号成品油是多少钱一升?加仑?
  -----------------------------
  贴子第一页有说,“最好的super汽油是2美元一加仑,大约2元多人民币一升。”
  K和L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K外向,爱交际,喜欢运动,性格活泼,L内向,宅,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在家敲敲打打做手工,性格内向。

  这么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却家庭和睦,婚姻幸福,不久前他们刚度过了45周年结婚纪念日。

  他们都很独立,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圈,在家里,有各自的office,自己的电脑,办公台,书柜,也按喜好布置自己的空间。

  有一次,我在机场碰到K,她背着她的小肩包,一个人拖着个箱子在买票,我问她去哪儿,她说女儿要生孩子了,她回去看看,从昆卡到她家乡,需要转三次飞机,凌晨四点半到。我问L呢?她说他在忙自己的工作,神情中依然很快乐,丝毫没有抱怨或不快,仿佛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看着这个坚强,独立,乐观的老太太,我完全感觉不出她的年纪,这种精神状态怎么看都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我发自内心地说:“K,我希望当我七十岁时,也能像你一样。”她笑呵呵地说:“你当然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从来不怀疑。”

  facebook上常能看到她贴的照片,有时候是和朋友们在一起聚会,有时候是发现了某个有趣的新地方,有时候是和女儿儿子们一家旅游,有时候是陪L一起圆了一个梦想。

  今年新年前,她说她很高兴,因为她终于成功加入了昆卡乐团,乐团将在大剧院演出迎新音乐会,门票已经一抢而空,照片中,她拿着小号坐在乐团里笑得无比灿烂。K成功实现了她的乐团梦想,她的美国朋友们在下面留言说:“hi,K,恭喜你,我们见证了你在外国的成长。”成长两个字还特地用了大写强调。

  我非常感慨。
  年过七旬,生活充实,健康独立,开朗乐观,不断学习进步,发现新的领域,探求新的乐趣,她的朋友说的没错,她仍在成长中,和年龄无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