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四十,工薪阶层,不懂外语,移民海外买小农场过清淡生活

  刚写了很长一段,结果天涯抽风,一下子全没了,哎。。。
  很想跟涯叔说,你知道不知道,那个屏幕右下端撒元宝的小孩造成的客户体验极差,网络极卡。

  先转个昨天“人民网”上登的新闻吧,主要是跟我在前文所发的牢骚太象了。

  (转载)市民遭遇“奇葩”证明:请开具证明证实你妈是你妈

  “该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这是北京市民陈先生的一句感慨。听起来有些好笑,却是他的真实遭遇。

  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问题来了,需要书面证明他和他母亲是母子关系。可陈先生在北京的户口簿,只显示自己和老婆孩子的信息,而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在陈先生为此感到头大时,有人指了一条道:到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可以开这个证明。先别说派出所能不能顺利开出这个证明,光想到为这个证明要跑上近千公里,陈先生就头疼恼火:“证明我妈是我妈,怎么就这么不容易?”而更令陈先生窝火的是,这一难题的解决,最终得益于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就不需要再去证明他妈就是他妈了。

  陈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很多人在办事过程中遇到过类似令人啼笑皆非的证明:要证明你爸是你爸,要证明你没犯过罪,要证明你没结过婚,要证明你没有要过孩子,要证明你没买过房……这样那样的证明,有的听起来莫名其妙,办起来更让人东奔西跑还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证明?近日,本报在《关注改革“最后一公里”·聚焦社区治理》的报道中一针见血:证明过多过滥,除了审批事项太多外,还因为原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核实,但同级职能部门之间却互相推诿。说白了,就是要审批的事项很多,可谁也不愿担责。笔者办事就曾遇到过“部门A说需要部门B的证明,而部门B说没有部门A的证明我用什么来证明”,就像是你要给我蛋,才能孵出鸡,而我说你要给我鸡,才能生下蛋。这样的僵局,往往托人能打破。

  然而当我们对一些证明感到不可理解,去问工作人员为什么要这个证明,得到回答往往是“就是这么规定的”。诚然,必要的证明是应该的,但花点钱、找找人就行,或者在没有知情权的社区盖个章也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实不少证明并非非要不可。因此,各级政府部门有必要结合简政放权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对需要当事人提供的材料事项进行梳理,能免的就免、能简的就简,从源头上减少对证明的需求。

  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化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和便利。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当务之急需要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权限设置,让公民基本情况实现共享。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再为各种证明四处跑腿,更不会出现“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尴尬。
  很多人总在追问,楼主你农场靠种什么赚钱?楼主你在那边一年能赚多少钱?

  楼主实话实说,你们太心急了。

  楼主签下土地合同不过半年,这期间要搬家安家,孩子要转学要开家长会,要找工人盖房子,引泉水,拉电线,买家具,买设备,平整场地……养了小鸡我还要给它买饲料做鸡笼,养了狗我还要找地方给它打疫苗教它上厕所……事情得一件一件做,生活不是演电影,换个镜头一年就过去了,换个镜头所有事情就自动解决了。何况是在语言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国外。

  我现在只种了少量自家吃的果树,栽了些观赏花卉,还没有种任何经济作物。

  这里是南美,从气候和动植物种类,从市场需求到销售渠道都和国内有很大区别,我不是那种有经商天赋的生意人,也不是有着丰富种养经验的农民,我是刚刚拿起锄头的外行,我在边做边学习,边走边思考。但我清楚地知道,正常情况下,做农业会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路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很多事我们也正在探索中。我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也相信上天会犒劳靠双手一点点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人。
  我很喜欢马,刚到这里不久,有次一下公交车,就看到路边这两匹马,很惊艳,拍了它们俩。后来见得多了,再看到就没那么兴奋了。

  市里的各种游行常有马参与,浑身披挂,打扮得花枝招展。有次在昆卡还见过骑警,经他们允许,拍了几张照片,那马是特别品种,比一般马高大,非常漂亮,照片不知道放在哪个文件夹里了,哪天翻出来了再补发。

  后来出去找农场的路上也常能看到本地印地安人戴着很有民族特色的帽子,骑着马在路上经过,很可惜车子一掠而过,没拍到照片。
  
  @加州菜农 2015-04-09 21:58:43
  楼主的农场可以种一些平时吃惯了的蔬菜和瓜果,例如小白菜 辣椒 茄子 西红柿 苦瓜
  青瓜 南瓜 冬瓜等。
  -----------------------------
  嗯,谢谢建议,前阵子已经少量种了点你说的这几种菜,希望过几个月能吃上自己的菜。
  @南美移民 日记 2015-04-09 00:39:08
  我很喜欢马,刚到这里不久,有次一下公交车,就看到路边这两匹马,很惊艳,拍了它们俩。后来见得多了,再看到就没那么兴奋了。
  市里的各种游行常有马参与,浑身披挂,打扮得花枝招展。有次在昆卡还见过骑警,经他们允许,拍了几张照片,那马是特别品种,比一般马高大,非常漂亮,照片不知道放在哪个文件夹里了,哪天翻出来了再补发。
  后来出去找农场的路上也常能看到本地印地安人戴着很有民族特色的帽子,骑着马在......
  -----------------------------
  @白云清水涧 2015-04-09 22:46:08
  楼主啊。
  刚过去,怎么生存?
  经济来源呢。象你在那边,工商业不发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其实,针对一个新的移民,尤其是这种工薪阶层的。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生存下去。
  -----------------------------
  没想过找工作。
  做农民也是可以养活自己的。
  作为一个文化古城,昆卡大街上的墙画也是一景,风格各异,惟妙惟肖。
  我一看就喜欢上了,不知大家感觉如何?

  
  @Chiangkaishek 2015-04-12 09:42:12
  LZ过几年才可以拿国籍?有否想过拿厄护照?
  -----------------------------
  正常情况从登陆算起,三年后可换护照。
  @我从远古飞回来 2015-04-12 17:49:03
  想要问一下楼主农庄的生活和饮用水是从哪儿来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谢谢。
  -----------------------------
  农场水源丰富,之前我们在附近找到了几眼很好的泉水,水质清亮,常年不断,水电工程这块是老公设计监造的,大致是泉水先经过过滤,再由水泵抽至水塔,水塔加压后供全部生活和灌溉用水,用起来跟自来水一样,非常方便,现在的水基本可以直饮。污水排放是由几个化粪池来处理的,也是老公设计的,看上去挺复杂,他跟我讲过几次,我表示听不懂……好吧,这些是理工男的特长。

  至于垃圾,可回收垃圾留下做肥料,不可回收的带回镇上由垃圾车运走。

  顺便上张水塔图

  

  @lqcloveljb 2015-04-12 01:43:31

  -----------------------------
  我贴子里已经讲了一些资料,请仔细看贴。
  最近比较忙。
  老公找人把车库和鸡棚修起来了。我们俩昨天在农场,他忙着锯树清理木材,我忙着清杂草种蔬菜。小鸡跟着我们找虫吃,洋葱跟在小鸡后面调皮。
  到了晚上微觉腰酸背痛,不过浑身活动的感觉很舒服啊,觉也睡得尤其香甜。
  手机没带相机也没带,所以没图。

  木屋附近有不少杂树,又落叶又遮挡视线,所以除了几棵大树,老公决定把它们都锯了。一般情况是我拉绳,它锯树,结果昨天锯最后一棵树,那棵树倒得有点与以前不同,我眼看着它倒,整个人就愣在那里,手上的绳子也松了,然后树就往房子方向倒过去了,万幸万幸,没砸到屋顶,要不然罪过就大了。老公说,建议你以后还是别开车了,肯定是传说中的女司机,危险来临时不是踩刹车而是捂眼睛,哈哈。

  清理树时才发现,看上去不大的树,枝枝杈杈非常多,清起来很要费点功夫,树枝堆在一起烧掉,顺便丢两个红薯进去,晚上扒出来吃,美味无比。



  感谢各位帮忙顶贴,也谢谢你们的祝福!我也祝各位能梦想成真!
  最近没什么时间更新,贴几张图吧。

  昆卡的冰淇淋和酸奶物美价廉,里面还有各类水果,我和女儿都非常喜欢吃。这么大一杯也就2美元左右。
  
  路上随手拍的乡间小别墅。

  
  非常经典的本地大妈赶牛图。

  
  小奶牛跟着牛妈妈。

  刚来时和一个本地人说起超市奶粉怎么只有很少的几个牌子?他说:“奶粉?你为什么要喝奶粉?我从来不喝奶粉。”
  后来才明白这里奶牛多,鲜奶多,价格也便宜,本地人几乎都是喝鲜奶,超市卖的鲜奶有三天保质期的,也有一个月保质期的,前者当然更好。现在我们也习惯了,每天或隔天买一升鲜奶,当水喝,价格不到一美元。

  有一次开车外出,路上看到一群奶牛在河边喝水,我们停车和奶牛主聊了两句,他很热情地把刚挤的牛奶给我们倒了两杯,真正的鲜奶,还是热乎乎的,新鲜浓香,真是棒极了,也没有什么奶腥味。我拿出个矿泉水瓶子,倒掉水,请他帮我装一瓶,他
  很大方地装了一满瓶,我问多少钱,他很憨厚地笑摇头说不要钱,后来我们还是给他留了一美元。

  以后有条件我们可能会自己养头奶牛,只要一头就足够全家每天当水喝了,多出来的,可以做成奶酪或冰淇淋。这是初步想法,有待慢慢实现。
  
  据说智利红酒很有名,刚去不久就买了一瓶尝尝鲜。后来还尝过朗姆酒和威士忌,度数不高,不容易上头。我是外行不懂酒,纯属好奇尝着玩。

  
  正在练习街舞的小伙子,我好不容易才抓拍到这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