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面所说的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可怜的TYers已经快被吓死了,然而,恐怖片总是高潮迭起的,TYers总是最喜欢推理分析的。。。于是下一个阶段出现了。。。
第二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黑弥撒”的个人秀,那么第二阶段就是各种其他人物闪亮登场、推波助澜的协同演出。
(1)“很多的”
在“黑弥撒”分析了分尸案以后,“很多的”也分析了一下“黑弥撒”,这位仁兄写了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我总结一下,要点如下:
(a)楼猪(“黑弥撒”)的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标点严谨。——说明他稳重、深思熟虑、行事富有条理且力求完美。
(b)文章注重细节,比如对于地名的列举、对于音乐类型的列举——说明他细致、很强观察力和记忆力。
(c)楼猪反复强调,这只是“猜测”。以弗洛伊德主义的角度分析,说明楼猪在潜意识当中希望有一种强烈的“隐瞒真实身份”的欲望。
(d)楼猪对于“凶手”的人格描述,完全是正面的。例如“相貌端正,气质成熟稳重,性格内向,为人谦和,单身,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喜欢听音乐,亦有可能爱好文学。”——说明在楼猪“假想”的凶手形象中,该凶手是“完美无瑕”的,没有任何“人性的负面”。
(e)楼猪在文章后半段对于“凶手”的心理分析,采用了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童年经验理论,提出了“赎罪说”的心理动机、宗教(或其他信仰)意义、行为后果、情绪释放等。
(f)最后几个小节的段落,每一段的内容都相对前面较短,叙事的节奏感和变化感更强烈了——这说明他情绪上可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相比之前的稳重和深沉,这时的笔触更为活跃、激动,显示了他潜意识中的亢奋。
(g)在流露主观想象之后,楼猪又恢复了平静。由此猜测他又回归了逻辑,所以之前的想象可能并非是“想象”,或许就是“事实”。
(h)楼猪在文章最后说:“如果公安机关一直没有停止对此案的调查,也希望这些能够对他们的侦查工作提供一点点帮助。” 但是事实是,楼猪在过去的十几年都没提供什么帮助,现在突然提供帮助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挑衅。在“完美犯罪”的成功实现中,楼猪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峰体验。
(i)一般来说,对于犯罪行为的分析,所提出的“可能”必然是多样化的,因此才需要“排查”。但是从楼猪的陈述中,完全没有“可能性多样化”的倾向,有一种高度的自信。
(j)楼猪非常着重于对于音乐爱好者的分析,并且指出“听这类音乐(摇滚乐或重金属甚至极端音乐)的人,恰恰多是那种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外表也很普通很低调的。”这么详细的解说,多半是因为他自己爱好吧。
(k)黑弥撒是一种在弥撒后献祭动物以鼓励魔鬼的活动,多有撒旦崇拜。这与楼猪在之前音乐分析中的“死亡”、“哥特”相契合。
结论:
1、楼猪是凶手;
2、结论1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也很自然;
3、心理分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信息严重不充分的情况下,其实没什么好分析的,基本都是扯淡;
4、我咋这么无聊?
。。。。。。
这下爽了,“很多的”比“黑弥撒”更像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