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这篇初中时学过的课文,老师曾要求背诵和翻译,我小时候语文学的挺好,几乎不费什么劲,但是就当作是一篇古文而已,直到30年后,学了中医和《伤寒论》,才因为医圣仲景对扁鹊先生的推崇,认识到扁鹊不是一个传说,从他的诊病技术来看以达到阴阳会通的地步,而在当时,他的身份只是一个热心的游医而已。而且为了保命,当知道危机要来时,逃到了秦国,扁鹊在我眼里的形象既是影响了仲景的师傅,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啊。
游医在现代人的词典里是一个贬义词,可是从扁鹊的经历我搜寻下去,竟然发现中国古代的游医竟然都是大有本事和大有担当的人,张仲景本人用现在的标准去看竟然也是一个业余医生,也难怪,本领大小在其次,没有一点点震的住场面的本事,谁又游得起呢?楼上zhongguoman2008朋友的梦想是挟针术以行天下,希望你早日梦想成真,从针灸入手应该最快,我推荐过董事针灸,她里面流传下来了一些本真的东西,你可以从这里入手,然后在她的基础上继续进步,主要是通过这种见效比较快的针刺方法,找到针灸的原理回归本源。
二哥其实多年前也梦想当一名游医来着,但是为什么后来又变化了,变有变的理由,再变也有再变的理由,人长期担负一种角色,其实是不利于进化的,那位可爱的高三小姑娘,其实不必担心自己考了医学院就失去了其他的可能,人生树立一个目标,一切都在一念之间。
在当游医的日子里,我经历的小概率事件远远多于普通的大夫,所以当重新读到扁鹊的故事时,别有一种欣赏在心头,既能不识时务的向王反复进言,又能在大事不好时逃到秦国,好像是发生在医术刚刚起步阶段的中医,很有儿童的烂漫天真之感。
因为有当过游医的经历,很多病人第一次接触我就能判断出对医生的建议能执行多少,如果我现在碰到蔡桓公我可能只会说一次,而不会连说三次,因为连说三次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要跑到秦国去的命运,医生治病并不都是善因善果,也有善因恶果,我几乎不拒绝病人,除非确实看不了,这么多年来,记忆最深的一次拒绝是今年秋天发生的。很多人不理解医生的心思,他说出一句话,或者给出的一个建议,其实是考虑了在目前病情状态下,最佳的选择,还要考虑到你执行起来的可能性。
比如建议你停用高血压药,这句话一出口,医生自己心里是捏着一把汗的,因为以后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与这一个建议有关,很多病人会误以为就是上下嘴唇一碰那么简单,年前有一位服用了20年降压药的老人,是我古琴琴友的父亲,最开始是因为失眠而来,其次是心慌,看完之后我最担心的是连续的失眠引起突发心梗,而老人不但在打吊针还在大把吃药,安眠药、高血压药、中成药。。。。为了劝他停药,和他的孩子一起做工作,老人就是一句话:停了药血压升高怎么办?这个问题多难回答但我还是作了回答,而且每次都要回答这个问题,等老人走后,孩子又问我:“停药之后血管挣破怎么办?”他们不知道,如果不停药,血管破裂才在旦夕之间。直到年前最后一次在医院复诊,看到老人变得有光泽的脸色和轻健的脚步,我的心彻底放下来了,因为这是停所有药之后的改变。
一个习惯于用嘴不用心的人和一个心口合一的人在一起交流是很耗费心力的,所以扁鹊当年估计那一番和蔡桓公的经历,够他小心灵吃一壶的。
医生的心和病人的心思如果不同频,受伤的不是病人,所以有些医生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这是真的。有一位孩子的问题,我说的很清楚了,希望能照着我说的做。
摘录一段话,出自仲景推崇的古代大医扁鹊、仓公,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人有知见障,又有执守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讲理,再吵架。谢谢啦。。。。
@馨梦莲 2016-02-16 13:14:00
生活并不需要无谓的执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淡然微笑即是最好。
-----------------------------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