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8,我的外企十年路

今天距2019年还有10个工作日。今年是我在外企的第10年。

08年本科毕业,没考研没留学没找工作,带着一张“性价比最高的985大学”的毕业证和一腔孤勇来北漂。

机缘巧合,命运垂青,在一家知名美资IT企业找到了工作,地点位于国贸附近,但圈内人似乎更习惯叫它大北窑。

我的岗位是渠道销售代表,主要工作是拓展地市级代理商,敦促他们出货,帮助他们成交,顺便归拢底层渠道体系。

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工作,也并不难,对毕业生来讲是难得的好机会,但当时总觉得各方面都和读书时有着质的区别,难以适应。

好在公司有各种各样的培训,于是我像会虫一样积极参与其中,闲暇之余如饥似渴的学习产品知识,恨不得公交地铁上都在看产品单页和小册子。同时利用fresh man的身份装乖卖萌的寻求老板和同事的帮助,半年后终于适应,快满一年的时候还签了个大单。

工作逐渐顺手,但意识形态上还和外企存在诸多差异。比如称呼,从小到大的习惯都尊从长幼尊卑有别,连学校里只高一级的同性都要叫学姐,现在忽然要对年长十几岁的同事直呼其名,尽管都是Lisa,Judy之类的英文名,也总觉失礼。

再比如着装,虽然知道周一到周四一定要正装,周五可以稍微休闲些,但每每在电梯的镜子里看到青涩稚嫩的学生妹要扮成精致干练OL,还是会想起偷穿妈妈高跟鞋的小大人。

不过和这些相比,外企健全的管理制度,清晰的工作职责,完善的薪酬体制,开放的企业文化,都令我受益匪浅,甚至为我的职业生涯烙上了难以察觉却根深蒂固的label。那时的我认为,外企几乎是最好的择业选择。

11年,工作刚满三年的时候,顶头上司移民了。记得刚毕业时,导师说过好老板胜过好公司,我很幸运的遇到了“双好”。她不仅给了我机会,迄今为止我的很多技能和态度都还是传承于她,可以说她就是我职场生涯的指明灯。

她走后,感觉工作动力都在下降,于是我决定换个环境。几经面试到了望京,工作职责也发生了转变,从销售到了市场。

之前对于市场工作认知浅显,觉得是不背quota又有大笔budget的美差,还可以做各种酷炫的活动和好看的小礼品。真正身在其中,才知道曾经多么幼稚。

大笔budget意味着苛刻的KPI,ROI,任何人对结果不满意都可以质疑“钱都花哪去了?”活动意味着操不完的心,大到客户邀请小到易拉宝设计,完全展现在人眼前的东西不能出一点差错。而在几百种产品中挑出实用,便携,美观,价优,人见人爱又充满商务范的礼品已经令我丧失了女生购物的天性,只想靠抓阄决定。

但就是在这充满压力和挑战的环境里,我对业务的理解,对营销的认知,对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内外部沟通的技巧,英文水平甚至做PPT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于是我被提升负责某品牌中国区的市场工作。

一切似乎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直到某天被HR叫去谈话。她告诉我,由于亚太区业务调整,我负责的这条线被并到邻国,这条线的相关人员都不再有合适的岗位了。就这么简单,不容商量,也无法争取,能谈的似乎只有赔偿方案,但也只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多了一点人情而已。

那是我在外企的第七年。我已经很习惯那种生态,也没有想到会有风云突变的一天。但突如其来的现实告诉我外企远没有我想象的安全,更不完美,那些我所熟悉的稳固生态其实也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那段日子,有些困惑,有些不甘。

那是15年,互联网行业风头正劲,到处都在传述“风口上的猪”的故事,一夜暴富的例子似乎比比皆是。我于是重新收拾好心情,扎入了某视频巨头的怀抱,位置在中关村。

虽然做好了会不习惯的准备,但真正身处其中,才意识到企业文化和行业差距带来的巨大不适感。疯狂的加班文化,随性的工作方式,高离职率,强个性化,奇思妙想和奇装异服,令我时刻怀疑自己是不是老龄化或老古板。

同时,自己的经验和理念也不够符合工作要求,这种需要尽全力才勉强能及格的压抑感,导致我在几个月后草草离场。

这趟遭遇让我开始反思是否自己之前工作的顺风顺水并不完全来自于能力,而是更多的来自外企这个平台。

年底走贵人运,熟人内推再次进入某IT外企,但由于行业及产品不同,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和之前外企也有明显区别。加之电商平台如火如荼的发展,自媒体的崛起,传统营销也在探索新模式。

时至今日,我已在这家公司待了3年,工作谈不上驾轻就熟但也算得心应手,前提是要始终保持触觉的敏锐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但我的外企情结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淡化。

除了前文所述的优势,外企也有明显弊端,比如总部对中国市场的不甚了解造成国内市场策略偏差,或者认知差异导致大陆员工上升空间有限,还有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成本高昂等等。同时,外企曾经的薪酬福利优势也在迅速下滑,整体吸引力在下降。也许更重要的是,外企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模式更容易令人成为温水中的青蛙。

年初有了小朋友,生活的重心迅速从工作转到家庭,希望多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做全职妈妈的念头时有闪现。也许真的不远了,也许就在明年。

但不管怎样,这10年的外企生涯仍然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感谢外企的工作机会,感谢老板和同事的照拂和帮助,也感谢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时光尚早,未来还长,祝我们一切都好!

以我的性格,更喜欢规则和逻辑,不喜欢每天都是拍脑袋去突破和挑战,所以真心还是想再度拥抱外企文化。但我觉得选工作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小蛇0510)
好像是同一款性格。😅
消灭0回复 (热心市民小蛋)
哈哈,感谢感谢,请接受一个中年老阿姨的笔芯😁
写得很好呀,加油哦 (舒芙蕾)
谢谢鼓励,意义重大😜
我是09年,预计到19年外企工作,也是今年有了小朋友,明年考虑全职 (Laura)
新手妈妈抱一下。真的很想多陪小朋友一段时间,工作还可以再找,但小朋友长大了就回不去啦😄
写的很真实 (Fannie)
谢谢。1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简单感叹一下。😊
感觉第一家说的是HP哈哈哈 (豆芽菜)
BINGO!同事吗?😊
写的挺好,虽然我才第三年,但也明显感觉外企的薪资福利真的越来越不行,而在温室里待过的人又不愿去民企或国企,尴尬境地 (安静夏天)
好年轻啊😂,羡慕羡慕。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但也不要肆意挥霍。不忙的时候,多学一些技能,参加一些培训,或者多尝试一些新东西。时事多变,做个U盘青年靠自己,最靠谱。
M 等~ (染oO)
谢谢😁但我不知道接下来写一些什么,本想写一些技能或者见闻,但现在外企日暮西山,可能大家也不感兴趣吧。手动捂脸。
同在外企有同样的感受 (高高低低)
谢谢,我们都是外企沦落人。前路漫漫,一起加油咯。
在外企6年,去年转到国企了 (已注销)
嗯,我也有同事去国企,去私企的,还有去创业团队的,听他们说开始会有不适感,但到现在好像都还适应的挺不错。你也是的吧?嘿嘿。
感觉很真诚了 (Flee)
谢谢点评😊,外企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吧。
好老板好过公司。这句话深有体会 (FR33)
确实,尤其是对应届生。跟着一个professional的老板,从工作技能到为人处事,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公司不会待一辈子,但这些东西可能是伴随终生的。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豆友126484351)
🤝🤝不过看您的行业应该比我们这种it硬件厂商好过吧?
2年 有点想放弃了 ([已注销])
2年说明你很年轻,可以多学职业技能,也可以多尝试其他机会。年轻,试错成本低呀,羡慕。
我一直混合资的,还将长期混下去,唉圈子啊 (Flee)
嗯,越是资深改变越难,人脉资源经验全在那个圈子里了。不过也许我们可以试做斜杠青年,嘿嘿。
最近还在想如何破这个困局呢 (高高低低)
我也常想。目前的答案是如果外部资源不足,就只能修炼内功了,多学习多尝试,我在学习自媒体相关知识,看看是不是可以在这条路上走一走。暂不说外企前景堪忧,打工我确实也打腻歪了。哈哈。
和楼主经历很相似。外企给了我一个很高的起点,但也让转型变得更“不舒适”。我去年离开工作了七年的外企,去了互联网公司,没有明晰的权责,每天都在和各种奇葩撕逼。一年里确实被迫迅速成长。做得多会被说是抢功,做得少就挨骂。必须练就不要脸的精神和三寸不烂之舌。后来实在做的委屈就辞职了。 (小蛇0510)
握爪。确实还不太适合互联网文化。那你接下来还打算回外企吗?
以我的性格,更喜欢规则和逻辑,不喜欢每天都是拍脑袋去突破和挑战,所以真心还是想再度拥抱外企文化。但我觉得选工作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小蛇0510)
好像是同一款性格。😅
但同时我自己学了烘焙,找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觉得可以做个副业,调剂一下。 (小蛇0510)
我也在学习自媒体相关,这么多年一直都是看别人的生活或观点,也想尝试下表达自己的😄
我也快十年了,经历过外国管理层到中国管理层!老外在的时候待遇很好气氛融洽,一换中国人就是内斗削减福利!哎…… (日夜摇~叹)
但老外在的时候,国人永远做不到高管,哪怕弹丸之地的新加坡甚至马来西亚人都能轻松空降,哪怕他曾经管的业务不及中国的1/100……
这话有点绝对了,总体而言,在亚太或者中国,高管的比例可能外国人多,有文化、沟通、信任的问题,但我也见过非常优秀的国人任职亚太级别的管理岗,人事、财务、市场、产品都有,我不能说这个竞争是完全公平的,但是机会并非没有,尤其是现在,在文化交流沟通上的壁垒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优秀的个体一样能上位。 (MAZE)
嗯,怎么说呢,要说国内D级别的高管,确实有的,而且越来越多,但大中华区或者亚太区的vp,大陆人就很少见了。当然也和行业有关,和企业性质也有关,我在的it美企和友商中,目前大陆土生土长的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只有SD一人。
有历史原因,第一家真正独资外企进入中国是1987年,那时候大陆能说流利英文的中青年职业经理人有几个?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中西文化融汇贯通的多了,但是同样的,人才的选择也多了,国内大企业的上升空间、待遇也都在提升,其中也不乏国际化的公司,外企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而已。那些所谓的新加坡、东南亚香港高管,很多人的能力也就那样,略占了些语言优势、职业化起跑较早而已,还有就是来自西方的企业对中国的为人处事之道以及对于这个市场的理解其实仍然不足够,另外也有理解和信任的问题。 (MAZE)
说得好。我就亲历过一个涉及渠道战略的大项目被一个新加坡人lead。而他们的渠道只有一家总代和五个代理商。你懂我的崩溃。不过后来确实推进不下去了,换了个hk人。
经历已经算顺利了,应该知足哈 (小丑鱼)
谢谢。知足。就是有点迷茫或者说有点焦虑。不想继续当青蛙,但也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不知不觉六年了 (大龄美少女)
还年轻,珍惜时间,多充实自己。
💪 (我和我的小王子)
很喜欢你的签名“天真的付出,成熟的接受”,收藏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