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第7集
续找茬(12)
说完微观,说说宏观。
红楼梦,是一本很宏大的书。如果说抛开女娲补天的一段因果不提。且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算做故事的开头,一直到大观园诸芳散尽,宁荣二府食尽鸟投林算作故事的结尾。那么这个故事,毫无疑问,跨过了很多年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没有哪一个人,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成长,都在经历他们自己的蜕变。
就如同宝玉会从希望得天下女子的眼泪,到悟透了各人只能得各人的泪。就如同黛玉从最开始的疑心小性,变得后来那样豁达。就如同湘云从最开始的有口无心,成熟到后来的锦心绣口。
王熙凤这种重量级的人物,自然也不是从开始到最后都同一个样子。
我们刚刚在书里看到王熙凤的时候,是黛玉进府,众人皆敛声屏气,只有凤辣子放诞嬉笑而来。那时候我们对凤姐的认识大概是——泼辣,诙谐,得宠。之后是刘姥姥进府打秋风,我们看到凤姐的架子,凤姐的规矩,凤姐的会说话会做人。再之后是同可卿交好,焦大骂街一场,我们又看到凤姐的刚硬。整死贾瑞,是凤姐心狠手辣。但是一直到这里,凤姐依旧是一个在荣国府内的,遇到事情还要请王夫人示下,王夫人还时不常要询问一番“月钱可曾放了”的年轻媳妇。
到协理宁府,这方是凤姐第一次主理大事。跨越了平日琐碎管家的界限。再到馒头庵一回,才是凤姐终于跨越了贾府的这条线,把手伸到了外头。
所以说,我们读者,是眼睁睁看着凤姐一步步,从一个不过是心细,得人意,会讨人好的等闲媳妇,变成了脂批中说的“乱世之奸雄”。这个成长的过程,是绝对不可以被忽略的。
书中也明写——“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
着眼看“胆识愈壮”,“恣意作为”,“不消多记”几处。
凡事都必要有个开头。在馒头庵一事之前,凤姐毕竟是深宅大院里的管家奶奶,和官场上的那些事情,终究也扯不上什么关系,或者说——连她自己也未必想到了可以扯上什么关系。因此馒头庵这事,老尼来求托她时,她最初尚且盘算推脱,衡量好处。而经过此事,两条人命,一段姻缘,却无人追究,只肥了她的私囊,自然是从此后再无顾忌。
若没有此节,日后凤姐怎么敢唆使张华,状告贾府,玩弄律法,玩弄得如此游刃有余?若不是从馒头庵之后做惯了这等事,在尤二姐公案时她又怎么会说出——“就是告我们家谋反也不怕”这等张狂的话。
而若是没有了凤姐如此的张狂,如此的越陷越深,又怎么能导致日后她自己“反算了卿卿性命”的命运杯具,乃至于,某种程度上,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凋零结局。
新红剧组把这么一段要紧的情节删掉。倒好像凤姐天生就是一个能往来官场,玩弄律法,招惹是非,草菅人命的人。体现不出凤姐的成长转变。体现不出凤姐“胆大包天”的开端。从头到尾人物一个样子,无层次,无成长,这实在不是拍红楼梦的章法了。
续找茬(12)
说完微观,说说宏观。
红楼梦,是一本很宏大的书。如果说抛开女娲补天的一段因果不提。且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算做故事的开头,一直到大观园诸芳散尽,宁荣二府食尽鸟投林算作故事的结尾。那么这个故事,毫无疑问,跨过了很多年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没有哪一个人,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成长,都在经历他们自己的蜕变。
就如同宝玉会从希望得天下女子的眼泪,到悟透了各人只能得各人的泪。就如同黛玉从最开始的疑心小性,变得后来那样豁达。就如同湘云从最开始的有口无心,成熟到后来的锦心绣口。
王熙凤这种重量级的人物,自然也不是从开始到最后都同一个样子。
我们刚刚在书里看到王熙凤的时候,是黛玉进府,众人皆敛声屏气,只有凤辣子放诞嬉笑而来。那时候我们对凤姐的认识大概是——泼辣,诙谐,得宠。之后是刘姥姥进府打秋风,我们看到凤姐的架子,凤姐的规矩,凤姐的会说话会做人。再之后是同可卿交好,焦大骂街一场,我们又看到凤姐的刚硬。整死贾瑞,是凤姐心狠手辣。但是一直到这里,凤姐依旧是一个在荣国府内的,遇到事情还要请王夫人示下,王夫人还时不常要询问一番“月钱可曾放了”的年轻媳妇。
到协理宁府,这方是凤姐第一次主理大事。跨越了平日琐碎管家的界限。再到馒头庵一回,才是凤姐终于跨越了贾府的这条线,把手伸到了外头。
所以说,我们读者,是眼睁睁看着凤姐一步步,从一个不过是心细,得人意,会讨人好的等闲媳妇,变成了脂批中说的“乱世之奸雄”。这个成长的过程,是绝对不可以被忽略的。
书中也明写——“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
着眼看“胆识愈壮”,“恣意作为”,“不消多记”几处。
凡事都必要有个开头。在馒头庵一事之前,凤姐毕竟是深宅大院里的管家奶奶,和官场上的那些事情,终究也扯不上什么关系,或者说——连她自己也未必想到了可以扯上什么关系。因此馒头庵这事,老尼来求托她时,她最初尚且盘算推脱,衡量好处。而经过此事,两条人命,一段姻缘,却无人追究,只肥了她的私囊,自然是从此后再无顾忌。
若没有此节,日后凤姐怎么敢唆使张华,状告贾府,玩弄律法,玩弄得如此游刃有余?若不是从馒头庵之后做惯了这等事,在尤二姐公案时她又怎么会说出——“就是告我们家谋反也不怕”这等张狂的话。
而若是没有了凤姐如此的张狂,如此的越陷越深,又怎么能导致日后她自己“反算了卿卿性命”的命运杯具,乃至于,某种程度上,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凋零结局。
新红剧组把这么一段要紧的情节删掉。倒好像凤姐天生就是一个能往来官场,玩弄律法,招惹是非,草菅人命的人。体现不出凤姐的成长转变。体现不出凤姐“胆大包天”的开端。从头到尾人物一个样子,无层次,无成长,这实在不是拍红楼梦的章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