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事件处置记录,我是时空的穿梭者

  赴死

  忽然,登临察觉到什么,猛地冲向曹九,却还是迟了,曹九已软软的摊倒在地。登临轻叹一口气,俯身将他轻轻扶起。只见曹九胸腹之上俱是鲜血,一把匕首插在他胸膛之上,匕首插得很深,鲜血兀自在往外涌。
  “为何?”登临轻语,曹九辗转千里,受尽苦难,将元帝手书的旨意送到西疆,如今大功圆满,为何要自寻短见。
  曹九的瞳孔已经发散,他张开嘴巴,鲜血又从嘴中涌出,“陛下……老奴不辱使命……你等等老奴……”曹九脑袋歪到一边,就此气绝。
  龙思思轻轻叹息:“据闻,中京陷落之因,是百余勋贵与官员打开城门,卑躬屈膝,迎寇入城,这些锦衣玉食、备受国恩的所谓贵人,在国难当头之时,还不如残废之人万一。”
  龙思思看向瓜娃,“瓜娃,将曹总管带下去,带几战士,选一处风水宝地将他厚葬。”
  “遵大将军令。”瓜娃走过去,从登临怀中接过曹九的尸体,大步离去。
  曹九至死,犹自紧攥那条金色的发带,此发带已沾染血迹,随着瓜娃的步伐起伏飘扬,阳光洒落其上,显得刺目,就似曹九孱弱而不屈的灵魂。
  登临与龙思思等将领,以及五万将士,目送瓜娃与四名战士将曹九轻置于战马之上,五人再上马,带着他渐行渐远。
  此为国士,没有强大的力量,亦没有显赫的权势,凭己孱弱之力与坚强的意志,为逝去的皇帝和衰落的帝国,做出巨大的贡献,事情已毕,不贪恋红尘,而是毅然追随故主而去。
  “元帝陛下大行不远,有此忠仆陪伴,当不会寂寞的。”龙思思注视着登临,“登临君,军典还需继续。”
  是的,军典还需继续。登临对龙思思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面向木台下的五万将士,吼道:“诸君起身,听令!”
  登临的嗓子并未恢复,还不能连续说话,更不能大吼,吼声一出,他的嗓子便火辣辣的疼,但是他必须忍耐,因为有些事,必须要做。
  哗哗哗,包括近前的两千重甲战士在内,原本单膝跪地的五万大军齐刷刷起身,“吾等谨遵少帅令谕!”战士们的呼声令大地震颤。
  登临抬起手臂,指向前方,那里山峦起伏,碧空如洗,但那片天空之下,即将爆发惊世大战。
  登临一字一句道:“吾欲率一万锐卒,亲至龙堡,吸引兀那二十五万大军,坚守城池,待诸部增援,此战,必然血腥,增援不至,龙堡必不能破!此战,敌众我寡,必然凶险,随吾出征,九死一生!吾视诸君为手足兄弟,不愿勉强,愿随吾出征者,愿随吾赴死者,高举战戈!”
  登临用尽全身气力发声,声震四野,说到最后时,喉咙与胸口阵阵剧痛,喉间已开始翻涌血腥,却被他生生忍住。
  这就是军典的主要目的,须有一万敢死之士随他奔赴龙堡,吸引兀那大军。一万比二十五万,光是数字对比就让人绝望,随去的战士,与赴死差不多。登临不愿强人所难,生命宝贵,他没有权利随意剥夺战士们的生命,所以,他以此军典,招募自愿敢死之士。
  “战戈”二字,仿佛有无数人在呐喊,在这片虚空中激荡。
  接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
  晚安哈,一般,楼主有事不能更新的话,会告之书友的
  五万军士中,有手持战旗的旗手,有手持长矛的长矛兵,有手持单刀和盾牌的刀盾兵,有手持弓箭的弓箭兵,有手持横刀的重甲兵……
  所有人,在同一时间高举手中武器,战旗、长矛、单刀、弓箭、横刀等等,在阳光下发射刺目的光,组成无尽荆棘之林。
  “吾等,愿随少帅赴死!”五万大军大呼。
  与此同时,木台上的诸将,包括龙思思、半天云在内,均单膝跪地,齐声道:“吾等,愿随少帅赴死!”
  元帝十年之腊月,虽然元帝已殉国,但百姓们仍然习惯以他的年号纪念。
  此月,一则檄文自北疆飞出,在混乱的华夏大地飞速传播,檄文被传至中原所有城池、乡野,或是张贴为布告,或是被秘密送入当地汉人豪杰家中。
  檄文的主要内容是,元帝御前总管曹九,携带元帝亲笔遗诏奔赴北疆,受御命封登临为无双少帅,统帅天下兵马,驱除异族,恢复河山。元帝亲提的“天之将倾,河山鬼哭,谁能横刀,唯我少帅”在民间传唱,无数英杰为元帝遗志扼腕,亦为少帅横刀而振奋。
  有些人,对檄文的真假表示怀疑,可更多的人则是相信的,因为这是天下汉人唯一的希望,不愿相信,其实就是放弃希望。
  中京已覆,可依然是天下人心目中的皇城,他们的君主没有屈服异族,而是毅然殉国,以实际行动宣誓汉人的血性。
  由于中京为抵抗至最后,而是被权贵献给异族,异族入城后虽然劫掠一番,却未大开杀戒,所以许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存,皇城的隐秘不至于石沉大海。
  关于元帝遗诏之真伪,那些幸存的禁宫内官最有发言权,内官的印证先是在中京疯传,紧接着传出中京,在城邦乡野飞速传播。
  元帝是真的殉国了,内官们在焚毁的皇极殿中找到了皇帝的尸体。但平日里与元帝寸步不离的曹九却没被寻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而且,据当时恰巧在皇极殿附近的内官说,元帝大行前,曹九依然侍奉在侧,曹九抱着某物匆匆离开皇极殿后,皇极殿就燃起了大火,曹九则不知所踪。
  另外,据那些侍奉元帝的小内官说,元帝得知北疆无定河大劫后,兴奋的不得了,不但亲笔做了一副画,还时常说,要钦封登临为无双少帅。
  所以,元帝遗诏十有八九是真的存在,元帝应是真的封了登临为无双少帅。
  不说别的地方,中京那些投降异族的汉廷权贵,大多数都是信的,事实摆在那里,做不得假。胡人和汉奸在中京大肆杀戮散播消息的人,将那些内官一一灭口,此行为恰是掩耳盗铃、欲盖弥彰,更从另一面证实了元帝遗诏之说的真实性。
  从北疆传遍天下的檄文中,还有一则宣战之言,无双少帅点名兀那,要与之决战,以报元帝之仇,决战的地点就是北疆的龙堡,当然,檄文最后还有一些激将之辞,类似兀那不应战,就是不带把的,羯人不应战,不如回家卖红薯之类。
  晚安
  大家中午好[d:花]
  羯之凶兽

  新城,位于中原之北,原本是连通帝国南北的商城,城墙不过丈许高数尺厚,主要用于抵御盗匪,不为大军攻坚之用。新城鼎盛时期,城中商户、百姓数十万,车水马龙,每日都会有无数货物或通过此城南下,或者北上。
  战争是商路的屠刀,自五胡乱华之后,新城基本上就废了,人丁锐减,商户凋零,加上盗匪肆虐,偌大的城池,几乎沦为鬼城。
  然而今日,小小的新城人头攒动,马匹嘶鸣,海量的物资在期间流通。因为新城成为兀那二十五大军的中转战。从新城北门出去,再行百里,便进入帝国北疆之域。
  新城北城门楼子上,站着二十余位胡军将领,其中有人穿着胡人的皮袍,有人穿着羯人的鬼面铠,还有身着汉服的汉人将军。
  所有将领,均注视着站着城头的那身着鬼面铠的羯人将军,此人身高体壮,皮肤粗糙泛出红光,和其他羯人一样,他的光秃秃的头顶上纹着图腾。
  此人正是二十五万五胡先遣大军的统帅,兀那。
  兀那低着头,正在看手中一张破旧的布帛,布帛之上是用浓墨书写的汉字。此布帛上的内容可谓天下闻名,正是记载元帝钦封登临为无双少帅及登临邀战兀那的檄文。
  “天之将倾,山河鬼哭,谁能横刀,唯我少帅。”兀那低声吟诵元帝亲提的诗句,他的汉语很硬,读此诗句时,显得有些古怪。如今,此诗句已传遍天下,无数汉人小儿在街头巷尾传唱。
  “诸位,有何见解。”兀那回首扫视众将,眸子凶光迸现,被他扫视的众将,除了羯人将领,其余人皆下意识避开其目光。
  羯人还保留着血腥的蛮荒习俗——食人,羯人大军攻入中原后,仍不改此习俗,每每征战,都会抓获大批汉民,用于充作军粮,因此,羯人称汉人为两脚羊。
  兀那犹喜生食汉人血肉,每顿无此肉不欢,故其眸子流转凶光时,就如一头人形凶兽,除了本族人,外族人与之对视,就感觉自己是被凶兽盯上的食物一般。
  “汉人项来诡计多端,不可尽信。”一名身材魁梧的匈奴将军瓮声瓮气的说,他就是二十五大军中,三万匈奴骑军的将军——拓跋赤虎。
  他身边的干瘦羯人将领发出夜枭鸣叫般阴冷笑声,“据闻,拓跋大将的族弟拓跋博斤就是被此人阵前斩杀,拓跋大将莫不是怕了此人吧。”
  拓跋赤虎一张黑脸顿时胀成酱紫色,呛一声拔出战刀,怒瞪羯人将领:“土那儿,你居然敢侮辱匈奴勇士,老子要和你决斗!”
  羯人将领土那儿拔出弯刀,阴冷的双目死死盯着拓跋赤虎,舔着嘴唇道,“本将军从未吃过匈奴人之肉,不知啥滋味,今日便尝尝。”
  土那儿这句话等于是一杆子撂倒所有匈奴将领,拓跋赤虎身边的五名匈奴将领齐刷刷抽出战刀,怒视土那儿。
  土那儿身边的六名羯人将领不甘示弱,也纷纷拔出弯刀,与匈奴军将对峙。
  “放肆!”一声闷雷般的吼声在城门楼子炸响,众人脚下的地皮为之一震。
  呼啦啦,数百身着鬼面铠的羯人卫士从四周跑过来,将众人团团围住。
  “大将息怒!”不论是匈奴军将还是羯人将领皆扔掉手中武器,噗通噗通双膝跪地,双手撑在地上,以额头触地。
  其余将领则是单膝跪地,低垂脑袋,额头上瞬间汗珠密布。
  大家都清楚,眼前这位主儿可不是善茬,若是惹得他发怒,没准今晚就会成了他的下酒菜。
  今天就到这里,晚安
  兀那那眼白多于眼瞳的眸子冷冷注视着众将领,森白的利齿闪着寒光,“大事未成,便如汉狗一般起内讧,活得不耐烦了么,老子吃了你们。”
  拓跋赤虎和土那儿吓得浑身颤抖,身子伏的更低了,磕头如捣蒜,“大将饶命,末将再也不敢,再也不敢了……”
  “都起来罢。”兀那的语气变得柔和了一些,挥了挥手。
  众将哆哆嗦嗦的起身,他们深知兀那喜怒无常的特性,有人就曾亲眼见过,兀那在军帐之中将一名贻误军机的将领大卸八块,并生食其肉。
  众羯人卫兵则收刀入鞘,退了下去。
  兀那注视着拓跋赤虎,“拓跋博今中了汉人诡计,孤军深入落入圈套,被汉人击杀,此事统帅已有定论,休得再提。”
  无敌的匈奴铁骑被北疆汉军以弱势力量击杀,这是五胡联军不能接受的耻辱,他们宁愿相信,这是龙家与乌孙家联合设计的阴谋,引得拓跋博今落入圈套,以致全军覆没。
  他看向站在众胡将之后的汉人将领,道:“韩斌,你是汉人,最了解汉人的想法,你有何看法?”
  五胡联军中有大量汉人叛军,兀那率领的二十五万大军中,就有十五万汉人叛军。五胡与庞大的汉民族相比,无论是人数还是文明都相差甚远,若想征服强大的汉民族,援用汉人自己的力量必不可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