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史

  @davilz 6249楼 2013-04-10 14:29:17
  怎么留名一下子没看见了,奇怪..
  -----------------------------
  有一点点的延迟,耐心等待!
  ========================
  简讯
  ========================

  最近在整合所有网友的资源,下周打算公布其中的一部分,为支持我的网友们谋福利也是我分内的事。我们写写画画在一起,赚钱项目自然也要一起分享。我只能以此来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们没有后台,没有背景但是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我相信资源适当调配应该能够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樟木坳的跑 5607楼 2013-01-24 20:17:14
  谢谢黄哥的及时回复,想问一下,刚才那个东宫结局中最后想租店面的陈先生,有没有可能是房东自己设的局呢?就像是开始买袜子的周师傅一样?
  我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房东有意的,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不早点直接买下来呢,还要等自己出差回来后再下决定?
  -----------------------------
  @spencerhuang 5630楼 2013-01-28 11:56:15
  你觉得呢?对经营者来说,“时间”是最大的敌人,而对于房东来说则相反。因此,您应该可以得出正确的判断吧!
  -----------------------------
  @eisanhong 6260楼 2013-04-11 14:20:05
  黄总,一直在跟随您,主要也是通过qq跟您交流,以后要常跟帖回帖,支持您的主营业务!有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那位陈先生如果真是房东事先安排的,那么陈先生给出的真金白银的一万元也是真实的订金,最后的结果是经营者竟然放弃了押金而空手走人,这两点我觉得是不是有点戏剧化,真实的经过真的是这样吗?那一万元应该可以不用花的,而经营者其实和房东分享转让费也未尝不可,至少能收回多少是多少?7
  -----------------------------
  您好!那一万元的定金是专门为肖锦丽这样贪心的人设置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她更加确信陈先生给出的价格确实是市面上大把有人要,那么她就不会再去理会那些比这个价格更低的报价者。如此一来,她便陷入自己的幻想中,空耗时日,直到剩下最后几天,连出价的人都没有时,房东的目标就达成了。
  房东从再次转让中至少再赚十万以上,区区一万算什么呢?好像这个房东就是我啊,死罪!死罪!这样折磨自己文章的主人公!您听明白了吗?
  @liangyangben 6258楼 2013-04-11 12:42:20
  樓主,你的性格是那種小心謹慎的,是否與你多次創業有關?對於你所說的不排斥創業,在你看來是敬畏還是恐懼?
  -----------------------------
  谨慎小心不仅和创业有关,和家世背景也有点渊源!不排斥创业是一种途径,在黑暗的深夜我们也要期盼黎明!
  @不是那个景 6256楼 2013-04-11 01:38:38
  黄大哥你好,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现在面临着就业和创业的选择,由于是三本院校,而且在校期间没有努力学习,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如果去上班的话可能收入会长时间的维持在一个不理想的数字上。我父亲从18岁开始做生意,到现在50岁了,也有三十多年的创业史了,我不知道您相不相信一个人尝试过多种行业,却每次都成功的生意人,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最早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我父亲开始接触贩卖烟酒,90年初到北京......
  -----------------------------
  您父亲确实是个创业的典型,一直都踩在时代的盈利点上。但是,创业成功不意味着守业和成长能够茁壮,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才会一而再再二三地更改创业项目,才会一直都在“创业”而不是在“发展”。这深层次的因素直接导致了今天的状况:创业30年,仍然是作坊是生产,仍然对管理层放心不下,甚至没有管理层。
  如果说创业,他是成功的,但对于“做企业”恐怕还有些差距!
  ===========================================
  短篇(3)岔道之选
  ===========================================
  前言

  2009年,日本经济经历了20年的衰退,许多企业纷纷倒闭,活着的也大多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而一个中国人经营的贸易公司却仍然在高效地运转着。
  从一个孤儿到东京湾地主,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和艰难选择?这是他的故事。

  姚元良家在广东阳江的一个偏僻渔村,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捕鱼为生。父母亲在海上驾驶一种“夫妻船”日夜劳作,这种家人同船,以船为家的捕鱼方式在整个南中国都非常普遍,有很多地方的渔民甚至结庐船上,称为“疍家人”。解放后,由于土地改革,渔民都分到了田地,因此姚元良家在村里有房有地。父母出海时,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比他大姐照料。大姐比姚元良年长12岁,他们之间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一家大大小小的7个人,全靠父母风雨无阻地出海打渔支撑生活。日子虽然过得贫穷,但那时整个村子就没有富人,全村几乎一个样,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村子里大家守望相助,不分你我,谁家有点好东西都会招呼左邻右舍一起分享。贫穷并不影响大家生活,反正靠海吃海,大海又没有丰收与歉收的年景,只要你驾船出海一般都会有收获。平静、平等、平凡的生活是这个村庄历史的主线,没有波澜的一生是所有村民朴素的愿望。
  但是,想获得大海丰富的宝藏是要冒风险的,因为它们都埋藏在汹涌诡谲的波涛之下。

  1964年8月,姚元良6岁。
  农历七月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称之为:“鬼节”,民间风俗认为这个月阎罗殿大门敞开,各路鬼神到人间接受世人的祭祀。在这个月份里,民间一般不行嫁娶、乔迁、开张等吉事,专心静祀鬼神。渔民们也停船渔港,休渔养息。
  在这年“鬼节”到来之前,姚元良的父母亲决定再出海一次,为了这一家七口人的生计!

  姚氏夫妇不是完全没有计算过风险,作为经验丰富的渔民他们清楚眼下的状况:超级台风海伦(Helen)刚刚肆虐过,按照传统的经验,此时出海的风险并不大。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当年的超级强台风——艾戴(Ida),这个生成于太平洋中西部的台风,在那年的8月初形成后,紧跟同为超级台风海伦的脚步,直扑中国东南沿海而来。两个台风接踵而来的情况以前几乎没有出现过,况且夫妻船出海打渔都不会离岸很远,最多也就一两天的路程,放心出海的姚氏夫妇就此踏入了“艾戴”的风圈半径。

  
  在汹涌的海浪里,姚氏夫妇的船如同一片树叶,随波逐流。面对电闪雷鸣的夜空下翻腾的海浪,经验丰富的姚氏夫妇明白,这次,恐怕在劫难逃。出海的渔民有个传统,海难之前他们会用一条绳子将船上的人串联在一起。因为船上的都是一家人,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将来方便打捞,一次可以将全家都捞起来!
  我们可以想象姚氏夫妇在往腰上系那个死结时的心情,他们一定还惦记着家里的5个孩子,那5个再也看不到的孩子。
  这次村里出海的船只,没有一艘能够回来。从此,姚家5兄妹成了孤儿。

  依靠村里左邻右舍和亲戚们的照料,孩子们纷纷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大姐一个人扛起了耕种土地的重担,两个哥哥也开始随船出海,二姐在家里料理家务、养猪喂鸡。为了这些弟妹,已经18岁的大姐谢绝了媒婆多次的提亲,她记得父母离开时的嘱托“要照看好弟弟妹妹”。
  在大姐的悉心呵护下,弟弟妹妹都在一天天长大,艰难而简单的日子过得倒也充实而快乐。几年以后,17岁的姚元良参军入伍,成为南海舰队的一名海军战士。对于姚家来说,能参军入伍是非常光荣而体面的事情,全家为这事高兴了好几天。入伍那天,村里敲锣打鼓为这批青年送行,姐姐们擦着眼泪走在送行的队伍里,姚元良三步一回头地第一次离开了生活了17年的村子,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
  部队三年,姚元良一直表现优异,年年都是优秀战士,技术能手。他在舰船上主要负责机修后勤的保障工作,这个渔村青年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刻苦耐劳的钻研精神让他取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耀。在退伍返乡的转业中,他被安排到了当地的轮船公司。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全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对外交流的热情有增无减。沿海城市的轮船公司纷纷开始运营 ,像姚元良这样的技术人才很容易就被录用了。
  当轮船解缆起航,姚元良也开始他人生的第二次远行。
  航行七大洋的经历使姚元良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他看到了与国内报纸上完全不同的西方世界,灯红酒绿的生活,宽敞洁净的马路,美观大方的别墅,来往穿行的汽车。哪里有一丝一毫国内报纸所描绘的资本主义惨状?码头工人的脸上看不到饱受剥削的辛酸,上下班开着私家车往来穿梭。倒是自己所在的船上常常准备两份工资表,一份是实际的,另一份是应付国外工会检查时使用的。在那份应付工会检查的工资表里,姚元良看到他登记的工资数额比自己实际拿到手的要高出10多倍。朴素青年的心里,泛起了一丝丝波澜。

  姚元良所在的船主要往来于日本与中国之间,80年代,日本正值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家电产品畅销全球,松下、日立、三洋的产品在中国大陆供不应求。当时,如果说家里有一台日本的录音机,那么将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姚元良和大多数海员一样,也开始捎带一些电器回国,一转手就能卖到不错的价格。没过多久,姚元良就用存下来的钱在日本买了一件东西带回家。

  当姚元良将一台14寸的三洋黑白电视机带回家时,全村轰动,村民们扶老携幼,奔走相告,争相前来一睹这“舶来品”的庐山真面目。都说姚家父母在天有灵,保佑小儿子如此有出息,成了村里第一个买电视机的能人。大姐赶紧去给父母的灵位上了香,让姚元良过来磕了几个头才在父母灵位前打开那电视机的层层包装纸。感受着村里人羡慕的眼光,大姐觉得自己多年来的付出都在此刻都得到了回报,幸福的泪水不觉溢出眼眶。
  从此,每当夜幕降临,姚家院子里总是聚集了附近所有村民。他们在这里激动地等待即将播放的电视剧,通过电波,村民们看到了《霍元甲》的真功夫,认识了《血疑》里的山口百惠,知道一个摔跤很厉害的“柔道”高手叫《之三次郎》。

  由于常常往来于中日之间,姚元良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完全陌生的日本,思来想去他决定开始学习日语。海上的日子大多枯燥而寂寞,别人打牌聊天的时间里,姚元良却买了一些日语教材开始自学。当时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学日语》,是一部日语教学片。姚元良花了半个月的工资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整套教材反复学习。从五十音开始,片假名、平假名,一字一句地学习今生第一门外语。多少个日夜,当轮船停靠东京湾时,同事们都上岸游玩,姚元良却还认真地守在录音机旁生硬地模仿日语发音。
  轮船靠岸后常常有半个月左右的排期,主要是等待进港、等待货物、等待手续、等待出港。姚元良会去一些“中古”(二手)电器商行购买一些旧的电器产品。因为,他发现这类产品在国内同样好销,而价格却非常低廉。久而久之,他同一家叫做“岩手九十九电气屋”的二手商行老板成了朋友。
  店主岩手先生曾经服役于日本王牌部队,著名的第九师团,在军中担任电讯及翻译官,是个地道的中国通。战后,他回到老家金泽,发现生活难以为继,于是来到东京湾附近,利用自己精通的电子通讯技术,开了一家维修家电的店铺。后来,兼营起了二手家电销售的业务。因为店铺位于码头附近的商业区,很受来往海员的欢迎,小店生意也算红火。

  但是,岩手先生的心里,当年侵略中国所见所闻是一个挥不去的噩梦。在淞沪,在南京,在徐州,在武汉,他看到太多惨绝人寰的杀戮,然而,被裹挟在战中洪流中的他只能随着第九师团,一步步踏入古老中华的腹地。也许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亏欠之情,当他遇到中国人时都会尽力给予帮助。每年,他还会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捐给“中日友好促进会”。
  自从认识了姚元良后,岩手先生发现这个青年和其他海员有点不同。仅仅从他生涩但坚定的日语发音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年轻人有着怎样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岩手先生曾经问过姚元良:“你为什么要学日语?大家不都是上岸去玩吗?你怎么不去玩?”姚元良的回答是:“听得懂日语才更好玩啊!”风趣而幽默的回答,让岩手先生印象深刻。从此,岩手先生不仅成了姚元良的日语老师,还与他成了真正的“跨国忘年交”。

  姚元良的勤奋好学让岩手先生非常喜欢,他建议姚元良到日本来留学,这样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在那个年代,出国留学是大学生才能梦想的专利,普通老百姓连想都不敢想。姚元良面对这个机会,却发愁了。
  他听说,出去留学要花很多钱,自己工作了几年但大多数都寄回家贴补家用,实在拿不出什么钱来。当他一五一十地向岩手先生说出自己的苦恼时,岩手哈哈大笑地说:“现在日本政府对中国开放研修生市场,只要有明确的接收单位,一般都没有问题的。你到日本来,就在我店里工作。放心吧,只要你愿意,这件事我帮你。”说完,笑容可掬的小老头托了托黑框眼镜,看着站在面前的年轻人。姚元良听后转忧为喜,欣然接受岩手先生的好意。

  半年后的一天。
  姚元良起了个大早,给父母牌位上了香,吃过姐姐做的红豆甜粥,扛上大包小包的行李。二哥的拖拉机在门口隆隆作响,他和大哥已经在市里做起了海鲜批发。听说弟弟要去留学,二哥和大哥赶了回来,借了一辆拖拉机要给弟弟送行。哥哥姐姐的嘱咐就如同爸爸妈妈借他们之口说出的话,一句句印在姚元良心里。他的第三次远行,出发点还是这个渔村,但彼岸确是遥远的东洋,日本!
  在“岩手九十九电气屋”,姚元良以“赴日研修生”的身份开始了自己新的打工生涯。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从学徒做起,不仅逐步学会维修家用电器还开始学习经商所需的知识和人脉。姚元良的商业天赋在他掌握销售和进货渠道后开始发挥出来。当时“岩手九十九电气店”只是自己收购二手电器维修后出售,业务范围比较狭窄只在“町”附近。不仅机器数量有限,规格也不尽相同。姚元良看准了海员自带货物这个市场,从东京大量买进二手电器,经过初步维修后卖给各国海员。由于“岩手九十九电气屋”的东西质优价廉,受到了许多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水手的喜爱。虽然二手商行的生意不错,利润也日渐升高,但姚元良明白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他仔细观察着这忙碌的码头,这个日本社会,还有大海彼岸的祖国。他在思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姚元良对于进货特别频繁的船员都给与特别的留意,有时候还会请他们到町里的居酒屋去喝酒聊天,顺便鼓动他们做电气贸易,拍着胸脯跟他们保证日本方面的供货由他来完成。这些走货特别多的船员在本国原先就有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现在听闻姚元良要做贸易,多多少少都动了心思。最后,总有那么几个真的自己开贸易公司或者给姚元良牵线搭桥找来了本国的进口商。岩手先生很赞赏姚元良的商业眼光,大力支持他开展贸易经营。“岩手贸易会社”成立后,很快与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贸易公司开展了贸易业务。虽然业务量不是很大,都是些海员牵线搭桥的贸易公司,但对于姚元良这样“白手起家”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已经是非常值得自豪的成就了。与此同时,姚元良当然不会放过广大的中国市场,这才是他最为熟悉的环境,那里有他的同胞,他们同样渴望高科技的日本产品。已经获得日本绿卡的姚元良在广州成立了外商投资的“元良贸易公司”,开始从日本进口电器在国内销售。
  原本,他打算让大哥二哥来贸易公司帮忙经营,在岩手先生的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岩手先生说:“金钱是亲情最大的腐蚀剂,在金钱面前,是没有兄弟的。”多年来,姚元良也看过许多兄弟合伙经商最后翻脸的事情。同时,考虑到两个哥哥没有什么文化,目前的海鲜生意也做得还行。如果让他们放弃自己的老本行来坐不熟悉的贸易,可能对他们对自己都不太好。于是,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在广州招了几个办事员打理业务。
  当时的中国只要有日本电器几乎都是一扫而空的,常常有很多代理商是提着钱在码头等待货轮靠岸。随着贸易量的增多,又一个问题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外汇管理条例。
  根据1981年3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税后纯利润及其他正当收益,可向外汇专业银行申请从其外汇账户汇出。向国外转移资本,需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日本电器在中国销路很好,因此元良贸易公司的进口量很大,而盈余的资本转到日本国内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姚元良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长此以往中日贸易将会使日本方面的资金越来越面临枯竭的危险。
  他决定开展双边贸易,借此将中国市场上的贸易盈余进行对冲。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项目,海鲜。
  日本人喜欢海鲜,市场需求巨大,姚元良找到在阳江市做海鲜批发的两个哥哥,让他们组织货源,自己在日本联系销路。他们把产品首先锁定在鳗鱼身上,这种鱼类非常受日本群众的喜爱,无论是寿司还是煮汤,他们都喜欢用鳗鱼作为佐料。而中国的鳗鱼价格还不到日本市场平均售价的1/5。姚元良通过在日本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找到了日本最大零售商永旺集团(AEON)。带着他们的质检人员到大陆考察水质优良,鳗苗合格养殖场,并拿下了大陆独家供应商的资格。从此,公司员工开始起早贪黑,将一袋袋鳗鱼灌上氧气,送上飞机,空运到日本。

  有了这个业务后,日本进口到中国的电器销售盈余可以用来支付购买鳗鱼的货款,鳗鱼出口到日本的销售收入将再次成为日本贸易公司购买电器产品的资金。增加了贸易项目不仅对冲了资本流通的不平衡,还增加了利润环节减少了汇率波动风险,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模式先后在与姚元良有贸易关系的几个国家开展起来。姚元良开始从巴西进口咖啡豆、可可和棉花,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和羊毛,从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进口天然橡胶和煤。
  双边贸易的巨大利润令姚元良的“岩手九十九电气屋”在短短十年内成为东京湾内最大的贸易进出口企业,依托日本主力银行制度的资金支持,姚元良在东京湾购买了许多厂房用于贸易产品的深加工。在这些工厂里,橡胶变成了轮胎;矿石变成了铁粉;鳗鱼变成了各种食品;棉花变成了布匹。利润率更高的成品从这里走出,进入到日本各大零售商的柜台、货架,直至消费者的家里。
  90年代后期,东京地价日益昂贵,连修机场都要到隔壁的千叶县去找土地,姚元良购买的那些厂房也身价倍增。21世纪初期,许多包括永旺、八佰伴在内的日本零售商因为盲目扩张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作为债权人的姚元良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获得了一部分零售商铺和商业楼宇的所有权。这个当年渔村的孤儿,现在不仅是傲视东京湾的地王还是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大零售商。

  每当他在东京湾的别墅欣赏着日落,品尝着日本妻子为他现煮的咖啡,他的心里总是浮现父母亲离别时的身影。这片大海吞噬了他的父母,却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成功。此刻的他对大海充满了复杂的感情,他知道,父母的死并不是大海的错,是贫穷的命运让父母在那样的日子依然出海。为了改变这一切,他在家乡兴建了许多相关企业,带动父老乡亲过上富足的生活。
  而这一切,不过是对于父母思念的延续!
  分析篇

  这时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有许许多多的人和姚元良踏上了同样的道路,为什么只有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起点比他高,条件比他好的大有人在,除了“运气”姚元良的身上是否有种“必然”的因素?
  我觉得有。
  纵观他的历程,有几个转折点非常重要。如果说参军还是命运的选择,那么在水手们花天酒地游玩的时间还在学习外语,就说明他的秉性与众不同。这个选择看似微不足道,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求知欲望,而求知欲不仅是我们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的原动力,还是打开人生另一扇窗户的钥匙。
  当他经营二手电器行时,对顾客的进货量的留意,已经体现出对凭借数据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端倪。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挖掘是最省力也是见效最快的促增长方式,姚元良在资金和产品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平时积累下来的数据作为支撑,挖掘出客户的自有资源,从而实现自身利润的增长。国内很多企业整天开会喊着要“做大,做强”,会后不过又是一顿山吃海喝,这和姚元良比起来可谓判若云泥。
  经营的灵活性和自主思考能力也是一个优秀商人的必备条件,无论是霍英东的楼花创意还是姚元良的对冲贸易,都是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智慧光芒的闪现。只有真的沉浸到事业中去,把灵魂融入到行业中的人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的创举。而这种商业模式往往遵循“良性循环”的法则,表现出越循环月有利的结果。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无论人生还是企业,在走到选择的岔道口时一定是遇到了困难或者机遇。在这个时候,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去穷尽客观的“机遇”与“困难”的真相,而是了解自己拥有什么?适合什么?能做什么?只有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地上的影子,才知道太阳的方位,才能辨别东南西北,才能坚定自己的选择!

  ===================================================
  最近,我正在整合广大网友的资源情况,陆陆续续下周大概可以抛出一些切实可靠的资源情况。这些工作繁杂而琐碎,而且只有老黄一个人在处理。但我知道,当这些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时,我们的群体里也一定有一部分人能够“先富起来”。
  亲爱的网友们,老黄会用自己的行动为那些真正想要创业而且适合创业的朋友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新可能会稍微落后,但这正式我们区别于那些“泛泛而谈”之人的区别。我们齐聚一起本来就不容易,如果不善加利用各自的资源,那才是真正浪费了这宝贵的缘分!
  就将这作为我对大家热情的回报!谢谢!
  @一命二德三风水 6306楼 2013-04-13 22:30:43
  黄哥,我又来啦!你的胳膊如果好些记得告诉我们啊,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关心你的身体!另外有个问题想请教下:如果我们销售的产品市场上同质化严重,该如何应对竞争对手肆无忌惮的杀价呢?价格战虽然是最没技术含量的,但却是最有效的!头疼啊!黄哥伤好了以后,如果有空能不能聊聊你的一些心得体会,给我们些指导思路,先谢了!
  -----------------------------
  感谢您的关心,近期我会贴出一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谢谢!
  @YorsonCC 6323楼 2013-04-16 09:01:07
  黄大哥好!
  我也是Amoy的。XMU的
  在这里想大胆的猜测,文章中的黄凯,还有店铺老板老黄,就是楼主本人 :)
  本来想问黄大哥第一桶金是怎么挖的,后面在“安利”那个文章里有看到一点,黄兄的老爸也是做生意出身的,对黄大哥的的言传身教有蛮多作用的,另外黄兄在1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生意,所以虽然现在才30多岁, 但是经历的事情,比起大多数小农好多了,有的人工作10年,但其中真正有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也有......
  -----------------------------
  难得遇到厦门的兄弟,我小时候我父亲的店在民族路,不知道您知道这个地方吗?现在变成了演武大桥,我其实蛮“厌恶”的,把我的过去拆得只剩下回忆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