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周末,茶馆
一、一周大盘综述
本周(1月11日—1月15日)A股市场小幅收高。资金在新年以来的两个星期连续流出。尽管多数行业获资金增持,但受大盘股拖累,两市本周仍有接近80亿元离场,市场此前对于股指期货启动大盘蓝筹股行情的憧憬成为泡影。
市场本周重磅消息不断,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获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重大政策密集宣布,令市场波动剧烈。
最终,上证指数全周上涨0.88%,收报3224.15点;深证成指全周下跌0.02%,收报13264.37点。本周两市日均成交2928亿元,较上周2425亿元的水平放大两成。
两市共有超过八成个股上涨。传播与文化业大幅领跑,通信、计算机、电子股也涨势强劲,但煤炭开采、银行、房地产、钢铁、保险、券商、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权重行业全线走低。
从资金流向看,受密集出台的政策冲击,投资者情绪反复。周一,对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担忧令市场遭遇获利回吐,净流出35.04亿元。周二,当天发行的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上调幅度低于预期,舒缓了市场忧虑,全天净流入66.12亿元,并一举终结了此前连续四个交易日资金流出的颓势。周三,存款准备金率意外上调挫伤投资者情绪,208.01亿资金恐慌出逃。不过,市场信心随即得到修复,周四有105.09亿元回补。周五各行业显著分化,全天微幅流出6.10亿元。
监测数据显示,本周深沪两市合计净流出资金77.93亿元。上周,两市共流出资金255.32亿元。
本周,机构资金累计净流出17.62亿元,散户资金累计净流出60.31亿元。
小白茶馆
周1的走势又会给所有的许多分析家一个重击耳光
我不看好周1,周1,应该低开低走,期间有反弹,重点大家看是否有量
要进场,周2再说,如果印花税双边征收,呵呵,又是一个重磅利空
所以大家还是多考虑考虑自己仓位重不重
如果有政策会正式通知,不会这样传,传的都不靠谱
那么就是说,有这个事,只是传的不靠谱而已,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
自己多淡定,少量仓位慢慢做,不出现1.20,多半都要出现2.20
买股票要看明白国家的政策,要紧跟政策走不要跟政策唱反调,而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对于目前所有的板块的一个分析
呵呵,我准备开始准备一只,持有2010年,全年的股票了,就等跌了,开心啊
下周有个重头戏,那就是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百天,相信提前埋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自己多考虑
大家都看好一季度行情,但一季度行情未必就见得好,而从本周的行情来看,震荡将是近期的主题
当年的327国债厮杀,太牛逼了,只能这样说,回想一下,真的太吓人了
借用一师兄的关于印花税的看法,最后附上我看法
周五收盘之后,市场出现一个重大利空传闻,那就是“财政部恢复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双向征收”。 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短期给大盘的冲击会相当厉害,在当前这个关键的技术位置,即周线大三角形收敛的末端,A股雪崩式下跌确实会吓坏很多人。虽然不少媒体在显著的位置刊登消息说: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态未听说此消息,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亦表示如果有政策会正式通知,不会这样传,传的都不靠谱。不过,许多投资者对这个澄清里的“未听说”,还是有点不放心,生怕再来一个2007年5.30的午夜惊魂。
大盘近期会改“印花税双向征收”吗?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今年提高印花税是有可能的,但印花税双向征收我认为绝对不可能,其实理由是如此的简单:如果你做过权证你就知道做权证是不会上交印花税的,做权证只交手续费(为什么?呵呵T+0的品种如果也交印花税,相信没有几个散户活得出来!)而印花税率自1990年6月28日深市首先开征以来,至今已近20年,中间印花税率曾经有过数次调整。在市场低迷的熊市阶段,为促进市场活跃交易,管理层多次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而一当市场火爆,市场就会开始传言印花税将提升,那么现在大盘火暴吗?有必要“印花税双向征收”吗?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和今年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大政策是背离的,理由如下:
一、大盘目前火暴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看看大盘的周K线,明显是能画出三角形收敛结构的,即从去年8月见顶回落以来,大盘是运行在一个围绕3000点为平台的振幅逐步减弱的三角形收敛结构中,因此,大盘目前连运行的方向都没出来,大盘目前的火暴从何而来?
二、从大盘连续11周运行在3000点上方的结构也可窥出股指期货今后推出的点位认可区间,因为当大盘在一个区间盘的时间越长,市场的最终成本也以基本会集中在这个区间,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用冷静的思维来看待大盘了,即大盘既然是处于三角形收敛未端,而市场的总体市盈率只有25%左右,大盘没有疯狂、没有做尖顶的图形结构,没有做双顶的图形结构,股民目前与其说被描绘成狂热倒不如说是处于患得患失更贴切,甚至连媒体都没有一家是忽悠看高5、6千点的股市大盘是不具备被煽动成火暴股市的,没了激情的股市管理层会轻易使用灭火器?
既然提高印花税的最终目的是用来打压股市的泡沫的,而目前又无太大的泡沫可言,因此我们可以从前面的两点推论出近期是不具备推出“印花税双向征收”的必要条件的,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推论:
三、2010年将是我国股市由成长转为成熟的关键一年,相信这已是无人会怀疑的了,今年已明确要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两项工作,如果你是管理层你是不是会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助涨助跌可能带来的很多不确定因素,你会在推出这两项改革之前就提前动用手里面的打压工具?相信你不会这么傻吧!当然,你也许会说,我为什么不可以把助涨风险提前降低呢?前面说了,大盘处于三角形末期,大破三角形走先下后上的这样结构甚至可以说是机构、基金的共识,因此,有必要出政策来打压股市?
四、这第四点其实是最最关键的一点,即中国的股市本来就是在一个特定时间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定产物,而比如大小非、比如政策市,这些都注定了中国A股市场的不规范性,现在我们的股市即将由成长转为成熟,我们的管理层也在为把中国的股市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而不懈努力,因此这里面就涉及到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而作为成熟的股市就应该是一个全流通的股市,如果在一个非全流通的股市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是不是有作假之嫌(相信大家都还没忘记南航沽权的事吧)?谁会愿意背上这一动摇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的指责?因此我们再继续沿着这一思路往下推,管理层对股市的警慎态度是不是会非常非常的高?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推出任何政策也就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了的,甚至这些政策的出台也必牵动着决策层的关注!因为这已涉及到是否能保住咱们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成果!
五、前一点提到了全流通及其重要性,我们再继续往下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与我们目前的股市有三个非常不同的关键点即T+0和无10%涨跌幅约束以及做空机制,其目的就是完全通过股市的自身运动来决定涨跌,其科学性就在于其优于政策调控而更符合自然规律,举一个例子:比如一支大幅上涨的股票,我们的A股市场是通过10%来进行约束,但如果这支票被强庄把持住,它就可以通过N天的不断封停的方式来干扰股价的正常波动;而在T+0和无10%涨跌幅约束下,市场可以通过资金T+0回转和融券做空的方式打压一庄独大的这种非正常的股价波动,从而通过市场的自身动作来完成这支股价的合理定价,即它的好处就是由行政监管转变为市场的自身运作监管;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其实就能更深入的理解到什么叫市场经济以及如何真正保住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当我们理解到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含义和重要性之后,前面提到的关于权证是没有印花税只有手续费,相信对你就应该有了新的启发了吧!当我们的市场最终与国际接轨并做大做强股市成为全球第二大股市的时候,相信具有中国特色的T+0和10%涨跌幅,乃至印花税双向征收都必将因与国际接轨而取消和规范!因此,如果你站在这个层面去思考的话,你们轻信“印花税双向征收”吗?
六、有不少人根据此前不久,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公布,2009年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47.9%来猜测印花税会不会调整,我想,如果你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的话,如果你站在打造全球的金融中心的角度来看的话,你会豪放的说,咱们不差这点税收!!(我们国家在改革的这三十年间已学会如何引进技术和资金,你什么时候看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增加税收为目的而引进资金的?哪个地方政府不是不但减免税收而且还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的?)
因此,我对“印花税双向征收”这一重大利空传闻的看法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以上仅草根自个的推理观点,不构成操作理念,大盘目前已运行到大三角形末端,方向未明但涨跌皆有因,盲目的听信消息传闻不可取,只有结合自己手中的个股做好技术分析和消息层面的大战略分析才有可能战胜股市战胜自我!
小白的看法就是:国家如果需要印花税出台,任何所有的理由都不是理由,所以要出,你就算XXX,它还是要出的,重点是你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反正已经有苗头了,无风不起浪,记住
你我讨论,咋个上不到网站的头版呢?其他人一讨论就上头版,哈哈,所以啊,自己多想想
谨慎一点比较好
介绍一文,就休息了,还有事
中国人喜欢讲风水,中国股市楼市的风水是政策,2009年的股市楼市可谓风生水起,背后是政策之“风”和货币之“水”。新年伊始,政策风水突变,楼市要顺应“国十一条”的风向,还要面对央行上调准备金的压力。然而,政策风水的变化并非都是利空,详细解读,还有些很深的道理。
“国十一条”化解了“物业税”的利空
“国十一条”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5大项:1、增加供给;2、抑制投机;3、加强监管;4、安居工程;5、地方负责。值得一提的是,前期在某些地方媒体“空转”了一阵子的物业税,在“国十一条”中却只字未提,而开征物业税是房地产最大的利空。
站在购房者的角度看,美国人买房缴财产税,按照美国加州1.3%的税率,51年所缴税款就超过了买房的全部本金,不少新区还要再加1%,按2.3%的税率计算,只需要30年,房产投资的本金就归零了,所以美国很少有人把房地产作为长期投资的工具。财产税的英文是Property Tax,坦率地说,我一直也没弄明白中国的物业税是什么概念。如果是指财产税,那么开征物业税的前提是要搞“土地革命”,先要让国有土地私有化,否则就是一个“悖论”,等于是让扛长工的农民替地主缴税,让住酒店的旅客在房费之外为酒店纳税,这个“悖论”说到哪里也讲不通。此外,开征任何新税种,依法都要经过全国人大的核准,未经人大审核就模拟开征物业税的“空转”,在法律上说是空穴来风。
假设不搞土地革命,房归房,地归地,房主缴房子的财产税,地主缴土地的财产税。这在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但是若把账算清楚,开征物业税就会使中央财政破产!假设要征收2%的物业税,房子占1/3,土地占2/3,这个账该怎么算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镇的房地产总值(包括工业和商业地产在内)大约是300多万亿,以此为基数,中央财政每年要为价值200多万亿的土地缴纳4万多亿的税。虽然同时还有各类房产主上缴的1万多亿,国家作为土地拥有者的净纳税额每年还是有3万多亿的缺口。国家缴税虽说是左口袋交给右口袋,但由于税种不同,用途不一,国家还是要依法规定税收预算收支的。现在中央一级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哪里还能单列出3万多亿国有土地的物业税支出呢?
所以,“国十一条”的颁布化解了物业税开征“空转”的威胁,这仿佛是一块石头落了地,应理解为一大利好。本轮调控的目的是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保持房地产业的平稳均衡发展,调控的基调是“降温”,而不是“熄火”,这是我们理解和执行“国十一条”的重要前提。
从楼市“降温”的调控看“政策风水”
住宅的商品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启商品房市场以来,城市住宅价格基本上是大致5年翻一番,也就是年平均14%-15%的上涨。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从长期的趋势看,首要原因是央行的超额货币供给。若以央行的广义货币(M2)增速减去中国的GDP的增速来计算,超额货币的年均净增长速度高达14%以上,因为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为年均23%,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年均8.9%。
这两个数字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因为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通货膨胀的定义是:MV=PY。M是货币流通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价格总水平,Y是实际产出量。如果设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个公式就变为货币流通量的增速减去实际产出量的增速。由于GDP可大致等同于国家的实际产出量,所以超额货币的增速就可等于广义货币的增长减去GDP的增长。但是,超额货币的增长并不会在所有商品的价格上均匀分配,这就引出了现代经济的“政策风水学”,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新概念:管理通货膨胀预期。
政策的风向标可以调节不同商品市场的货币流通量,所以政策如“风”,货币似“水”,风动则水动,水涨则船(价)高。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各国政府都学会了分流超额货币,即把货币之水尽量引向投资品市场,在资产泡沫的流动中消化超额货币。和一般公众相比,投资人群体大约占到城市人口的20%-30%,他们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接受富贵险中求的生活方式。因此,现代金融业通过多层次的投资品市场,把货币的流动性风险转化为资产的流动性,使超额货币消失在资产泡沫之中。房地产泡沫的源头是超额货币,而泡沫的生成来源于房地产投机,房地产天然不是投资品,但投资人却天然喜欢房地产,由此推高了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使房地产脱离了它作为消费品的定价标准。
房地产作为消费品,其基本面定价的主要标准有二:1、10-15年的租金回报率;2、25%-30%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按照这两个标准,中国的楼市泡沫已经非常高了。从租金回报率看,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对上海、北京、杭州等7个城市的普通商品住宅租金回报率的抽样调查显示:除北京之外均小于4%,低于中国香港和法国的水平,其中上海和杭州两市低于3%。换句话说,北京的租金回报率是25年收回资金,上海、杭州则需要35年以上。这个调查的时间是2009年第一季度,如果考虑到2009年这些城市的房价上涨,租金回报率就更低了,北京估计需要30-35年,上海、杭州则需要40-45年,这样计算,房产的租金回报率远低于存款利率,因为目前国内的3-5年期定存利率是3.33%-3.60%。再从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比率看,房价每隔5年翻一番,如今靠工资买房已经是工薪阶层难以实现的梦想。上海的平均工资与平均房价之比说明,普通的工薪阶层如果不贷款,一生的工资收入也买不起90平米的房子。所以,从房地产作为消费品定价的标准看,中国的楼市泡沫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房地产泡沫“升温”的源头是超额货币,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楼市“降温”还要靠政策调控。央行近期加大了回收货币的力度,并突然调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剑指高房价,“降温”房地产。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1、楼市“降温”是否会诱发泡沫破灭?也就是楼市均价是否会大幅度下跌?2、楼市“降温”后的超额货币会流向哪里?是否会在其它投资品市场酿成新的泡沫?
“国十一条”能否解决高房价之忧?
电视连续剧《蜗居》写了一个城市房价“逼良为娼”的故事,在热播和禁播中发人深思。透过这部连续剧,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居者有其屋”的追求。问题在于:人们追求的是“拥有”而非居住,不是在任何地点“拥有”,而是在大城市“拥有”住宅。如果把这种“拥有”欲解读为“刚性需求”,房价下跌就“只能是个幻想”,这句话是我在2004年9月20日讲的。其实,相对于目前的高房价,房租如此之低,如果不是人人都追求“拥有”,居住应该不是问题,关键是没有人愿意经营一个适合人居的租房产业。
为了让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国十一条”的核心是调控房地产供求,包括增加土地供给,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遏制投机性的“囤房囤地”,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最后也提到了廉租房。显然,“国十一条”也是在居民“拥有”住宅的主题之下调控楼市,这就不可能导致房价大幅度下跌,而只能“降温”楼市,让房价的上升趋势从“过快”级下调到“平稳”级。在我看来,大规模推广经济适用房的计划如果成功,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将来破灭的导火线。温故知新,美国的“次级贷”市场就是鼓励低收入群体贷款买房,结果酿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
从现代金融学的观点看,“富人”主要是“负债”的人,所谓信用好就是能负债,所以要根据不同群体的负债能力划分信用等级。“次级贷”就是面向负债能力不高的人发放了过多的贷款,从这个定义看,中国的经济适用房是在鼓励低收入群体贷款买房,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次级贷”市场。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若把优先和次级比喻为“正品”和“次品”,用经济适用房来调控楼市,是在抑制“正品贷款”,鼓励“次品贷款”!要知道,美国的房产泡沫破灭不是起源于富人卖房,而是起源于穷人交不起按揭而导致银行拍卖,诱发了房价暴跌—拍卖—再跌—再拍卖……
把“居者有其屋”解读为“拥有”的传统思维和政策调控,会在源头上加剧城市房地产的稀缺性,只有从租房产业化入手,才能真正遏止中国楼市的泡沫化上升。在租金回报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条件下,已不可能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推动租房产业化。所以国家的政策调控应该从“打压”地价房价,转变为“扶助”租房产业,用高房价创造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其他税费收入补贴国营民管的租房产业。只有逐渐改变国民的居住观念,才能使房地产回归本源,返璞归真。在租房产业化的经营理念中,房子就是为了“居住”的,而非随处可见的煽情广告:拥有一套值得“珍藏”的房产。
一、一周大盘综述
本周(1月11日—1月15日)A股市场小幅收高。资金在新年以来的两个星期连续流出。尽管多数行业获资金增持,但受大盘股拖累,两市本周仍有接近80亿元离场,市场此前对于股指期货启动大盘蓝筹股行情的憧憬成为泡影。
市场本周重磅消息不断,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获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重大政策密集宣布,令市场波动剧烈。
最终,上证指数全周上涨0.88%,收报3224.15点;深证成指全周下跌0.02%,收报13264.37点。本周两市日均成交2928亿元,较上周2425亿元的水平放大两成。
两市共有超过八成个股上涨。传播与文化业大幅领跑,通信、计算机、电子股也涨势强劲,但煤炭开采、银行、房地产、钢铁、保险、券商、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权重行业全线走低。
从资金流向看,受密集出台的政策冲击,投资者情绪反复。周一,对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担忧令市场遭遇获利回吐,净流出35.04亿元。周二,当天发行的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上调幅度低于预期,舒缓了市场忧虑,全天净流入66.12亿元,并一举终结了此前连续四个交易日资金流出的颓势。周三,存款准备金率意外上调挫伤投资者情绪,208.01亿资金恐慌出逃。不过,市场信心随即得到修复,周四有105.09亿元回补。周五各行业显著分化,全天微幅流出6.10亿元。
监测数据显示,本周深沪两市合计净流出资金77.93亿元。上周,两市共流出资金255.32亿元。
本周,机构资金累计净流出17.62亿元,散户资金累计净流出60.31亿元。
小白茶馆
周1的走势又会给所有的许多分析家一个重击耳光
我不看好周1,周1,应该低开低走,期间有反弹,重点大家看是否有量
要进场,周2再说,如果印花税双边征收,呵呵,又是一个重磅利空
所以大家还是多考虑考虑自己仓位重不重
如果有政策会正式通知,不会这样传,传的都不靠谱
那么就是说,有这个事,只是传的不靠谱而已,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
自己多淡定,少量仓位慢慢做,不出现1.20,多半都要出现2.20
买股票要看明白国家的政策,要紧跟政策走不要跟政策唱反调,而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对于目前所有的板块的一个分析
呵呵,我准备开始准备一只,持有2010年,全年的股票了,就等跌了,开心啊
下周有个重头戏,那就是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百天,相信提前埋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自己多考虑
大家都看好一季度行情,但一季度行情未必就见得好,而从本周的行情来看,震荡将是近期的主题
当年的327国债厮杀,太牛逼了,只能这样说,回想一下,真的太吓人了
借用一师兄的关于印花税的看法,最后附上我看法
周五收盘之后,市场出现一个重大利空传闻,那就是“财政部恢复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双向征收”。 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短期给大盘的冲击会相当厉害,在当前这个关键的技术位置,即周线大三角形收敛的末端,A股雪崩式下跌确实会吓坏很多人。虽然不少媒体在显著的位置刊登消息说: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态未听说此消息,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亦表示如果有政策会正式通知,不会这样传,传的都不靠谱。不过,许多投资者对这个澄清里的“未听说”,还是有点不放心,生怕再来一个2007年5.30的午夜惊魂。
大盘近期会改“印花税双向征收”吗?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今年提高印花税是有可能的,但印花税双向征收我认为绝对不可能,其实理由是如此的简单:如果你做过权证你就知道做权证是不会上交印花税的,做权证只交手续费(为什么?呵呵T+0的品种如果也交印花税,相信没有几个散户活得出来!)而印花税率自1990年6月28日深市首先开征以来,至今已近20年,中间印花税率曾经有过数次调整。在市场低迷的熊市阶段,为促进市场活跃交易,管理层多次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而一当市场火爆,市场就会开始传言印花税将提升,那么现在大盘火暴吗?有必要“印花税双向征收”吗?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和今年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大政策是背离的,理由如下:
一、大盘目前火暴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看看大盘的周K线,明显是能画出三角形收敛结构的,即从去年8月见顶回落以来,大盘是运行在一个围绕3000点为平台的振幅逐步减弱的三角形收敛结构中,因此,大盘目前连运行的方向都没出来,大盘目前的火暴从何而来?
二、从大盘连续11周运行在3000点上方的结构也可窥出股指期货今后推出的点位认可区间,因为当大盘在一个区间盘的时间越长,市场的最终成本也以基本会集中在这个区间,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用冷静的思维来看待大盘了,即大盘既然是处于三角形收敛未端,而市场的总体市盈率只有25%左右,大盘没有疯狂、没有做尖顶的图形结构,没有做双顶的图形结构,股民目前与其说被描绘成狂热倒不如说是处于患得患失更贴切,甚至连媒体都没有一家是忽悠看高5、6千点的股市大盘是不具备被煽动成火暴股市的,没了激情的股市管理层会轻易使用灭火器?
既然提高印花税的最终目的是用来打压股市的泡沫的,而目前又无太大的泡沫可言,因此我们可以从前面的两点推论出近期是不具备推出“印花税双向征收”的必要条件的,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推论:
三、2010年将是我国股市由成长转为成熟的关键一年,相信这已是无人会怀疑的了,今年已明确要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两项工作,如果你是管理层你是不是会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助涨助跌可能带来的很多不确定因素,你会在推出这两项改革之前就提前动用手里面的打压工具?相信你不会这么傻吧!当然,你也许会说,我为什么不可以把助涨风险提前降低呢?前面说了,大盘处于三角形末期,大破三角形走先下后上的这样结构甚至可以说是机构、基金的共识,因此,有必要出政策来打压股市?
四、这第四点其实是最最关键的一点,即中国的股市本来就是在一个特定时间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定产物,而比如大小非、比如政策市,这些都注定了中国A股市场的不规范性,现在我们的股市即将由成长转为成熟,我们的管理层也在为把中国的股市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而不懈努力,因此这里面就涉及到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而作为成熟的股市就应该是一个全流通的股市,如果在一个非全流通的股市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是不是有作假之嫌(相信大家都还没忘记南航沽权的事吧)?谁会愿意背上这一动摇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的指责?因此我们再继续沿着这一思路往下推,管理层对股市的警慎态度是不是会非常非常的高?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推出任何政策也就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了的,甚至这些政策的出台也必牵动着决策层的关注!因为这已涉及到是否能保住咱们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成果!
五、前一点提到了全流通及其重要性,我们再继续往下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与我们目前的股市有三个非常不同的关键点即T+0和无10%涨跌幅约束以及做空机制,其目的就是完全通过股市的自身运动来决定涨跌,其科学性就在于其优于政策调控而更符合自然规律,举一个例子:比如一支大幅上涨的股票,我们的A股市场是通过10%来进行约束,但如果这支票被强庄把持住,它就可以通过N天的不断封停的方式来干扰股价的正常波动;而在T+0和无10%涨跌幅约束下,市场可以通过资金T+0回转和融券做空的方式打压一庄独大的这种非正常的股价波动,从而通过市场的自身动作来完成这支股价的合理定价,即它的好处就是由行政监管转变为市场的自身运作监管;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其实就能更深入的理解到什么叫市场经济以及如何真正保住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当我们理解到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含义和重要性之后,前面提到的关于权证是没有印花税只有手续费,相信对你就应该有了新的启发了吧!当我们的市场最终与国际接轨并做大做强股市成为全球第二大股市的时候,相信具有中国特色的T+0和10%涨跌幅,乃至印花税双向征收都必将因与国际接轨而取消和规范!因此,如果你站在这个层面去思考的话,你们轻信“印花税双向征收”吗?
六、有不少人根据此前不久,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公布,2009年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47.9%来猜测印花税会不会调整,我想,如果你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的话,如果你站在打造全球的金融中心的角度来看的话,你会豪放的说,咱们不差这点税收!!(我们国家在改革的这三十年间已学会如何引进技术和资金,你什么时候看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增加税收为目的而引进资金的?哪个地方政府不是不但减免税收而且还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的?)
因此,我对“印花税双向征收”这一重大利空传闻的看法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以上仅草根自个的推理观点,不构成操作理念,大盘目前已运行到大三角形末端,方向未明但涨跌皆有因,盲目的听信消息传闻不可取,只有结合自己手中的个股做好技术分析和消息层面的大战略分析才有可能战胜股市战胜自我!
小白的看法就是:国家如果需要印花税出台,任何所有的理由都不是理由,所以要出,你就算XXX,它还是要出的,重点是你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反正已经有苗头了,无风不起浪,记住
你我讨论,咋个上不到网站的头版呢?其他人一讨论就上头版,哈哈,所以啊,自己多想想
谨慎一点比较好
介绍一文,就休息了,还有事
中国人喜欢讲风水,中国股市楼市的风水是政策,2009年的股市楼市可谓风生水起,背后是政策之“风”和货币之“水”。新年伊始,政策风水突变,楼市要顺应“国十一条”的风向,还要面对央行上调准备金的压力。然而,政策风水的变化并非都是利空,详细解读,还有些很深的道理。
“国十一条”化解了“物业税”的利空
“国十一条”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5大项:1、增加供给;2、抑制投机;3、加强监管;4、安居工程;5、地方负责。值得一提的是,前期在某些地方媒体“空转”了一阵子的物业税,在“国十一条”中却只字未提,而开征物业税是房地产最大的利空。
站在购房者的角度看,美国人买房缴财产税,按照美国加州1.3%的税率,51年所缴税款就超过了买房的全部本金,不少新区还要再加1%,按2.3%的税率计算,只需要30年,房产投资的本金就归零了,所以美国很少有人把房地产作为长期投资的工具。财产税的英文是Property Tax,坦率地说,我一直也没弄明白中国的物业税是什么概念。如果是指财产税,那么开征物业税的前提是要搞“土地革命”,先要让国有土地私有化,否则就是一个“悖论”,等于是让扛长工的农民替地主缴税,让住酒店的旅客在房费之外为酒店纳税,这个“悖论”说到哪里也讲不通。此外,开征任何新税种,依法都要经过全国人大的核准,未经人大审核就模拟开征物业税的“空转”,在法律上说是空穴来风。
假设不搞土地革命,房归房,地归地,房主缴房子的财产税,地主缴土地的财产税。这在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但是若把账算清楚,开征物业税就会使中央财政破产!假设要征收2%的物业税,房子占1/3,土地占2/3,这个账该怎么算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镇的房地产总值(包括工业和商业地产在内)大约是300多万亿,以此为基数,中央财政每年要为价值200多万亿的土地缴纳4万多亿的税。虽然同时还有各类房产主上缴的1万多亿,国家作为土地拥有者的净纳税额每年还是有3万多亿的缺口。国家缴税虽说是左口袋交给右口袋,但由于税种不同,用途不一,国家还是要依法规定税收预算收支的。现在中央一级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哪里还能单列出3万多亿国有土地的物业税支出呢?
所以,“国十一条”的颁布化解了物业税开征“空转”的威胁,这仿佛是一块石头落了地,应理解为一大利好。本轮调控的目的是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保持房地产业的平稳均衡发展,调控的基调是“降温”,而不是“熄火”,这是我们理解和执行“国十一条”的重要前提。
从楼市“降温”的调控看“政策风水”
住宅的商品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启商品房市场以来,城市住宅价格基本上是大致5年翻一番,也就是年平均14%-15%的上涨。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从长期的趋势看,首要原因是央行的超额货币供给。若以央行的广义货币(M2)增速减去中国的GDP的增速来计算,超额货币的年均净增长速度高达14%以上,因为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为年均23%,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年均8.9%。
这两个数字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因为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通货膨胀的定义是:MV=PY。M是货币流通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价格总水平,Y是实际产出量。如果设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个公式就变为货币流通量的增速减去实际产出量的增速。由于GDP可大致等同于国家的实际产出量,所以超额货币的增速就可等于广义货币的增长减去GDP的增长。但是,超额货币的增长并不会在所有商品的价格上均匀分配,这就引出了现代经济的“政策风水学”,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新概念:管理通货膨胀预期。
政策的风向标可以调节不同商品市场的货币流通量,所以政策如“风”,货币似“水”,风动则水动,水涨则船(价)高。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各国政府都学会了分流超额货币,即把货币之水尽量引向投资品市场,在资产泡沫的流动中消化超额货币。和一般公众相比,投资人群体大约占到城市人口的20%-30%,他们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接受富贵险中求的生活方式。因此,现代金融业通过多层次的投资品市场,把货币的流动性风险转化为资产的流动性,使超额货币消失在资产泡沫之中。房地产泡沫的源头是超额货币,而泡沫的生成来源于房地产投机,房地产天然不是投资品,但投资人却天然喜欢房地产,由此推高了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使房地产脱离了它作为消费品的定价标准。
房地产作为消费品,其基本面定价的主要标准有二:1、10-15年的租金回报率;2、25%-30%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按照这两个标准,中国的楼市泡沫已经非常高了。从租金回报率看,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对上海、北京、杭州等7个城市的普通商品住宅租金回报率的抽样调查显示:除北京之外均小于4%,低于中国香港和法国的水平,其中上海和杭州两市低于3%。换句话说,北京的租金回报率是25年收回资金,上海、杭州则需要35年以上。这个调查的时间是2009年第一季度,如果考虑到2009年这些城市的房价上涨,租金回报率就更低了,北京估计需要30-35年,上海、杭州则需要40-45年,这样计算,房产的租金回报率远低于存款利率,因为目前国内的3-5年期定存利率是3.33%-3.60%。再从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比率看,房价每隔5年翻一番,如今靠工资买房已经是工薪阶层难以实现的梦想。上海的平均工资与平均房价之比说明,普通的工薪阶层如果不贷款,一生的工资收入也买不起90平米的房子。所以,从房地产作为消费品定价的标准看,中国的楼市泡沫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房地产泡沫“升温”的源头是超额货币,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楼市“降温”还要靠政策调控。央行近期加大了回收货币的力度,并突然调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剑指高房价,“降温”房地产。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1、楼市“降温”是否会诱发泡沫破灭?也就是楼市均价是否会大幅度下跌?2、楼市“降温”后的超额货币会流向哪里?是否会在其它投资品市场酿成新的泡沫?
“国十一条”能否解决高房价之忧?
电视连续剧《蜗居》写了一个城市房价“逼良为娼”的故事,在热播和禁播中发人深思。透过这部连续剧,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居者有其屋”的追求。问题在于:人们追求的是“拥有”而非居住,不是在任何地点“拥有”,而是在大城市“拥有”住宅。如果把这种“拥有”欲解读为“刚性需求”,房价下跌就“只能是个幻想”,这句话是我在2004年9月20日讲的。其实,相对于目前的高房价,房租如此之低,如果不是人人都追求“拥有”,居住应该不是问题,关键是没有人愿意经营一个适合人居的租房产业。
为了让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国十一条”的核心是调控房地产供求,包括增加土地供给,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遏制投机性的“囤房囤地”,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最后也提到了廉租房。显然,“国十一条”也是在居民“拥有”住宅的主题之下调控楼市,这就不可能导致房价大幅度下跌,而只能“降温”楼市,让房价的上升趋势从“过快”级下调到“平稳”级。在我看来,大规模推广经济适用房的计划如果成功,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将来破灭的导火线。温故知新,美国的“次级贷”市场就是鼓励低收入群体贷款买房,结果酿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
从现代金融学的观点看,“富人”主要是“负债”的人,所谓信用好就是能负债,所以要根据不同群体的负债能力划分信用等级。“次级贷”就是面向负债能力不高的人发放了过多的贷款,从这个定义看,中国的经济适用房是在鼓励低收入群体贷款买房,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次级贷”市场。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若把优先和次级比喻为“正品”和“次品”,用经济适用房来调控楼市,是在抑制“正品贷款”,鼓励“次品贷款”!要知道,美国的房产泡沫破灭不是起源于富人卖房,而是起源于穷人交不起按揭而导致银行拍卖,诱发了房价暴跌—拍卖—再跌—再拍卖……
把“居者有其屋”解读为“拥有”的传统思维和政策调控,会在源头上加剧城市房地产的稀缺性,只有从租房产业化入手,才能真正遏止中国楼市的泡沫化上升。在租金回报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条件下,已不可能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推动租房产业化。所以国家的政策调控应该从“打压”地价房价,转变为“扶助”租房产业,用高房价创造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其他税费收入补贴国营民管的租房产业。只有逐渐改变国民的居住观念,才能使房地产回归本源,返璞归真。在租房产业化的经营理念中,房子就是为了“居住”的,而非随处可见的煽情广告:拥有一套值得“珍藏”的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