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乱语之虚空秘事

  真正打坐的是“心神”

  现在人都嚷着要打坐,可打坐的目的是什么?修神仙?一身的杂物都没丢掉,心里乱糟糟的,精力都消耗没了,拿什么打坐,拿什么修?真正在打坐的不是“肉身”,而是“心神”。

  一种姿势长时间打坐反而不好,气血不通。坐着、躺着都不重要,坐得舒服才最重要,身体舒服了心才能安宁。打坐的最佳时间是子时和寅时,子时开天,丑时开地,寅时万物发生。早上3点到5点是最重要的练功时间,一个人能一辈子在这个时间练功不辍,一定有成就。但时刻专注、守神也很重要。不要闭气更不要意守什么丹田,打坐要的是神思不动,神不离身才能健康。重阳祖师早说过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眼不观耳不闻口不言语自长生。

  闭关也是这样,该闭的是眼耳口三关,有些人只是把自己关起来不见人是没用的,即使闭三年都没用。大道易得,一窍难求。《清静经》说“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人只要能安安静静坐在那,天地的能量就能够回来。身心能够合一的时候,身体自然会发生变化,那时候,自然会引导我们如何打开那一窍。无论在什么地方,有空就静坐,不要想太多,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身体能量储备够了,水到渠成,元神归位。姿势无所谓,要是双盘腿能盘成神仙,我早把自己捆起来了。

  祖师爷说,大道至简不繁,道是简单的,复杂的便不是道。少吃荤,多吃素,月光底下勤散步。万缘齐放下,长寿如彭祖。那些故弄玄虚的把戏是讨厌的。————全真龙门派张至顺道爷教诲。 ​​​​
  农历二月初六,是东华紫府少阳帝君诞辰。



  东华帝君,号元阳父扶桑大帝,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居东华方诸宫,又名诸宫童初府,道教尊为“辅元立极天尊”、“传丹度世天尊”、“东王木公天尊”等。与金母皆挺质太玄,毓神玄奥,于东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而形成,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全部由他掌管。



  在道教中,东华帝君又称东王公,其与西王母共同主掌修道男女的仙籍。据传,凡男子成仙,都要先拜过东华帝君,仙人升品也要先去礼拜东王公。



  相传,在十洲三岛之间有紫府州,为东华帝君别理统传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的地方。凡此三迁都是由东华帝君主管。



  按《尘外记》方诸山在东海之内,其诸司命三十五所,以隶天上人间罪福,帝君为大司命,总统之山有东华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学道之人凡仙有九品,一日九天真王,二日三天真皇,三日太上真人,四日飞天真人,五曰灵仙,六日真人,七日灵人,八曰飞仙,九日仙人。凡此品次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受事既讫,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而观元始。
  东华帝君宝诰


  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司命,迁转虚官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九气生化方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王。《易》曰:帝出乎震是也。故日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东华帝君的宝诰如下:



  志心皈命礼。

  清微大道,无极神君。元始之化炁分真,紫府之潜龙勿用。称帝于方诸之山,职掌天阶仙籍;立阙于碧海之上,道称化育群生。三宫有管辖之司,八帝为无为之座。届期登台南顾,宛尔紫炁东来。湛寂真静,诞迪玄功。无上之君,群真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东华大司命,少阳帝主,扶桑帝君,东王木公天尊。



  志心皈命礼。

  紫府洞天,青阳化炁。掌握诸仙之籍,开阐法门之始。撰着黄庭与道德经,相为表里;提衡阆苑佐神宝君,秘以维持。青云结盖,紫炁联城。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青阳起派,紫府东华帝君,辅元立极天尊。



  志心皈命礼。

  天仙统领,大道纲维。禀九炁之元灵,聚清微之妙奥。开敷丹法,阐抉先天。圆明自在映虚空,广大高明通无始。接济众生而愿弘誓重,拔超趣类而滞起沉升。朽枯受炁于东方,幽暗见光于赤地。朗宣正教,摄治邪踪。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主掌群仙宝篆,东华立极,大道帝君,传丹度世天尊。



  至心称念东王木公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东王公的来历有诸多记载。



  东王公一词,始见于晋葛洪《枕中书》,书中称之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仙传抬遗》说他“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民间据此认为东华帝君就是玉皇大帝,西王母便是王母娘娘,实乃荒诞不经的附会。



  《仙传抬遗》又说东华帝君为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列仙全传》卷一中称其讳倪,字君明,在天下苍生未始时,生于碧海之上,创造万物。帝君在东方主理阴阳之气,亦号“东王公”。《尘外记》一书记载:“山上有东华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学道之品者。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曰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飞天真人,五曰灵仙,六曰真人,七曰灵人,八曰飞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升仙得道之时,得先拜木公(东王公),后谒金母(西王母),此后才得升入九天,入参三清,拜太上而观元始。故汉初有小儿歌谣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提到,本经乃是葛仙翁“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从这一传经过程可知,东华帝君确实是道教始祖。



  而道教全真道关于东华帝君则有另一说,称东华帝君姓王,名玄甫,师事白云上真,为汉代山东人。



  王玄甫(?—345),名诚,字玄甫,号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汉代东海(今山东兖州)人。《吕祖全书》中称:“大道之传,始于太上老君,而盛于吕祖。溯其源,少阳帝君得老君之传也。”《金莲正宗记》云:“东华帝君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人也”。乃引之入道,授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东华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尽得其妙。遂隐居于昆仑山烟霞洞,结草奄以自居,额曰东华观。度门人正阳子钟离云房,嗣弘法教。”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正月诏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元武宗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至今,东华帝君仍然被奉为全真道北五祖之首。



  另一说认为,东华帝君的身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东华帝君之前身。

  全真派在追溯教派历史的过程中,将东华帝君视为全真五祖七真的五祖之首,名王玄甫,是正阳真人钟离权的师父。元人柠棵道人秦志安编撰《金莲正宗记》是关于五祖七真的传记,对于我们了解全真道的起源与创立有重要的价值。



  《金莲正宗记》卷一开篇就是东华帝君:“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号东华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侯青龙剑法。先生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尽得其妙。遂退居於昆箭山烟霞洞,颐神养浩。久之结草庵以自居,篆其额日束华观,韬光晦边百有余年,而人未之知也。后徙居代州五台之阳山中,今有紫府洞天,山下有道人县。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曰东华帝君,又曰紫府少阳君。授度门人正阳真人钟离云房,嗣弘法教。所有圣远不能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滥觞,故立之以为全真第一祖也。”



  王玄甫自幼爱好仙道,于是白云上真就将其带到深山之中,传授他各种道法,王玄甫后来前往代州五台之阳山,因为他道号东华子,又居住在紫府洞天,所以天真赐号东华帝君,又称紫府少阳君。此处的东华帝君看似与之前的东王公、扶桑大帝、青童君都没有关系。《金莲正宗记》还解释了为什么其他史料都没有提及他:“仙道多隐,非垂世立教之急务,故史官灭裂逸漏而不书,兼儒家之所恶言者也,年岁深远,碑刻泯灭,由是不得而详焉。且两汉四百年问,幽人隐士不可胜计,岂数千快故纸能尽录之乎。”全真道酝酿久,自太上传之於金母,金母传之於白云,白云传之於帝君,帝君再传授钟离权,钟离权又传王重阳,从此全真一系开宗立派。



  而在元人刘志玄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详。得太上之道,隐昆箭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称紫府少阳君,后示现於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又按《仙传拾遗》云:帝君盖青阳之元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命於老君。所谓王姓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元世祖皇帝封号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武宗皇帝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



  同时,《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词“惟东华已称帝君,但赠紫府少阳之字……载在方册,传之万世。……东华教主可赠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宜令掌教光先体道诚明真人张志敬执行。”
  [cp]#意识形态要闻#【#思想微评#9467:司法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为了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公众可以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或者中国法律服务网,关注司法部微信公众号查看征求意见稿。 http://t.cn/A67w3fa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如下:http://t.cn/A67ArbIL(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自毁长城的事必须抵制)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
  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千金不传无义子,
  万财不渡忘恩人。
  医逢信者但可救,
  道遇无明枉费心。
  为人不必有傲气,
  处事岂可无血性。
  宁可街前饥饿死,
  不将道法作人情!
  甘露不润无根草,
  妙法只度有缘人。
  ——转载,诚斯言也。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