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学财务

  
  
  
  提问的网友,今后有时间我一定作答。
  
  作者:八方通行 回复日期:2010-01-21 19:34:01 
  
    终于看完了,首先感谢楼主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知识。
  
  ——你的“征集答案”我很感兴趣,不过你的“失败故事”我没看懂,代开发票不是当时交税当时办理吗?怎么会有“不清不楚的没了一笔钱”的事情呢?就算你交了税金,以后也可以用来抵税的啊。麻烦你再说清楚些。
  
  把地址发给我,答案圆满了我给你邮书。
  
  
  
  作者:八方通行 回复日期:2010-01-22 11:40:54 
  
  ——我说的抵税,不是抵扣进项税,而是你多交了增值税后,可以在以后的月份抵缴,比如你上个月多交了2000元,这个月应该交2300元,那么你只要交纳300就行了。就算入了国库也没关系的,不会有损失啊。你再琢磨一下。
  
    另外你问:我的客人是一般纳税人,他如果拿到我的普通发票是不是只能做费用,不能抵扣?如果是增值税他就可以按税点抵扣是不是?
  ——完全正确!
  
  
  
  八方通行:你发两遍,我也回两遍,扯平了吧?就像你说要买我10本书一样。
  你代开给一般纳税人的专用发票,可以抵扣3%的增值税,如果你给他普通发票,那3%不可以抵扣,连同劳务费都算在成本或者费用里了。
  
  
  作者:燕国髯客 回复日期:2010-01-21 23:10:49 
  
  如果生了女儿,可能就买你这本书了。
  
  ——如果是女儿,建议你买《跟妈妈学会计》,那是女孩子学会计的通俗读本;等她当了老板再看《老板学财务》,这是扫盲读本 :)
  
  不过谢谢你的开导,我很愿意看到你拿《明朝那些事》跟我说事儿,呵呵。当然,我写的东西怎敢与之相提并论呢。可是你知道吗,《明朝那些事》火了,随之遭到疯狂盗版,出版社要损失多少啊。而且他是先写在网上而后出版,我现在有出版社预定了所以不敢多发,希望能理解。
  
  我也很想遭遇盗版……
  
  过几天,我把写完的陆续发一些,直到出版社叫停为止,可以吧。
  
  
  贴个对老板很有用的——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单位)。
   第四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制定本部门或本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
   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第六条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一)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七条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
   (二)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
   (三)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四)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五)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六)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三章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第八条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第九条 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应当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第十条 单位应当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
   第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通过实行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第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减少采购风险。
   第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筹资活动的会计控制,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筹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筹措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在制定商品或劳务等的定价原则、信用标准和条件、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时,充分发挥会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加强合同订立、商品发出和账款回收的会计控制,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
   第十六条 单位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措施,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明确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责任等相关内容,加强对担保合同订立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被担保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防范潜在风险,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
  
  
  
  
  第四章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第十八条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第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
   第二十条 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第二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第二十二条 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第二十三条 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第二十四条 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第二十五条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第二十六条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第五章 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
  
   第二十七条 单位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检查的主要职责是: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二)写出检查报告,对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内部机构和岗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
   (三)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建议,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八条 单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进行评价,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应当对委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和本规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规范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因为小企业很少注意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就像壁垒,会保护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
  
  这里的“财产”是广义的,不单是指物品,还包括货币和债权。
  
  书上对“债权”的解释是这样的: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法上权利。
  
  说白了债权就是“人欠”,债务就是“欠人”。
  
  在会计上,债权就是应收款项;债务,就是应付款项。
  
  以后,每天我都贴一些会计上的相关内容。对于各位的问题,我过几天一并答复。
  作者:我是helen77 回复日期:2010-01-25 16:16:16 
  
    LZ,增殖税发票有好多点,能详细讲解一下吗?
    17%,12%,6%,4%
  
  ——这个赶紧纠正:
  
  一般纳税人的税率是17%,跟国计民生有关的是低档税率13%,还有出口的是零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只有一档征收率,国家在扶持小企业,不分工商,都是3%。
  
  累计折旧
  我发现很多老板不知道折旧是怎么计算的,我多说几句。
  “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都转移到这里。
  1.主要名词
  计提折旧前,要用原价减去把预计净残值。
  残值,是指固定资产不能使用后的废物处理收入,处理的时候还会有支出,因此就有了“预计净残值”,既:
  预计净残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用
  因为你不能确定将来能有多少收支,所以叫“预计”,计算折旧的时候要把这个金额先扣除。
  残值依据什么抵扣呢?
  以前税法规定了扣除比例5%,现在这个权力他们不要了,企业说了算。但是当年掌握不准的情况下,也可以参考那个比例,不过我告诉你,这个比例越低折旧费就越多,税前可以抵扣的也越多。
  比如,设备25万元,企业根据情况确定净残值率为2%,按10年计提折旧。
  用数学的做法计算:
  净残值=2 500 000*2%=50 000(元)
  2 500 000-50 000=2 450 000(元)
  2 450 000/10/12=20 416(元)
  每个月折旧20 416元。
  书里有个公式,是这样的:
   年折旧率=(1-预计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有出入,就是因为四舍五入引起的,可以忽略。
  这里的预计使用寿命,就是折旧年限。税法对于折旧年限有明文规定,它不允许企业为所欲为,你想折几年就折几年完?没门,企业让会计怎么折旧都行,但是年底汇算清缴的时候,必须按税法的规定调整过来,那还不如平时就乖乖地按规矩办事呢。
  
  
  
  
  2.折旧年限
  所得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
  (1)房屋、建筑物,为20年;
  (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5)电子设备,为3年。
  最低嘛,就是低于这个年限不行,高于的话它不管,因为税法大于会计法。
  会计一般都执行最低年限,因为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影响企业的所得税,折的年限越短,所得税每年相应的可以少交。
  
  
  
  3.折旧方法
  其实固定资产的损耗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你看得见的,比如东西越用越旧,坏了还要休;一种的无形的,比如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没用坏的东西可能淘汰就不能用了。
  关于折旧方法,书上具体介绍了四种,其实也就两种,一种是直线法,一种是加速法。
  一般的企业用直线法就行,税法也规定用这个;加速折旧一般是高科技企业才可以使用,还需税务机关批准才行。会计考试的时候要掌握四种,还要会算。老板就不用了。
  直线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加速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税法上对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固定资产这样规定的: 一是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 二手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前边那个例子就是使用的年限平均法。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月
  
  
  
  
  
  工作量简单,有三个公式:
  (1)按照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公式:
  单位里程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行驶里程
  (2)按照工作小时计算折旧的公式:
  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工作小时
  (3)按台班计算折旧的公式:
  每台班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工作总台班数
  加速折旧法计算有点复杂,就是前几年折旧得多,然后逐年减少。作为老板,知道就行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