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夏天 :谢谢你的建议,不过这的确是我手里一本古代菜谱集子里出现的方式,至于烧酒,因为菜谱的年代是清,所以已经出现烧酒了,宋朝的时候其实也已经有白酒生产,但是很不普及,所以大众一直都是喝黄酒之类的甜酒为主。
我们不要以现代的科学思维,去判断古代的饮食烹调方式啊,可以说不少其实都不具备现代科学性。
而至于蔷薇糕,其实可能因为在我概念里面,玫瑰本属于蔷薇科,以及月季一样,所以我还是按照个人习惯觉得统称蔷薇比较好,玫瑰在中国古代本来也不是指花,从百度知道搜到的——
“玫瑰”这个词在康熙字典中指的是“彩色石头”,尤其是红色石头。从国外刚传入红色玫瑰油时,中国人不知其所由来,以为是石油的一种;所以汉语误称为“玫瑰油”,后来又由此误称其花为“玫瑰”,并流行开来。
写蔷薇糕的时候,我其实倒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就是觉得‘玫瑰’两个字没有草字头,便不像中国古代的文字意,因此就弃用了,反觉得蔷薇更加贴切。(其实我很喜欢吃北京地道的稻香村点心玫瑰酥,MS就是保留至今的清朝制作玫瑰酥手法)
并且,我手里这本菜谱,的确也是将蔷薇和玫瑰分开写的,蔷薇专门有一条‘蔷薇膏’的方法过程记载其中,大约就是与第二章里面所写那样,用洋糖作为配料制作而成。
我还是很谢谢上海夏天,你对我的小说看得仔细,就已经证明你的认可了,不然你更不会提出建议。
多多交流,才能互相进步哈~
我们不要以现代的科学思维,去判断古代的饮食烹调方式啊,可以说不少其实都不具备现代科学性。
而至于蔷薇糕,其实可能因为在我概念里面,玫瑰本属于蔷薇科,以及月季一样,所以我还是按照个人习惯觉得统称蔷薇比较好,玫瑰在中国古代本来也不是指花,从百度知道搜到的——
“玫瑰”这个词在康熙字典中指的是“彩色石头”,尤其是红色石头。从国外刚传入红色玫瑰油时,中国人不知其所由来,以为是石油的一种;所以汉语误称为“玫瑰油”,后来又由此误称其花为“玫瑰”,并流行开来。
写蔷薇糕的时候,我其实倒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就是觉得‘玫瑰’两个字没有草字头,便不像中国古代的文字意,因此就弃用了,反觉得蔷薇更加贴切。(其实我很喜欢吃北京地道的稻香村点心玫瑰酥,MS就是保留至今的清朝制作玫瑰酥手法)
并且,我手里这本菜谱,的确也是将蔷薇和玫瑰分开写的,蔷薇专门有一条‘蔷薇膏’的方法过程记载其中,大约就是与第二章里面所写那样,用洋糖作为配料制作而成。
我还是很谢谢上海夏天,你对我的小说看得仔细,就已经证明你的认可了,不然你更不会提出建议。
多多交流,才能互相进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