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业十几年的的外企HR分享

  今天和一个服装行业的欧美外资公司前同事聊天,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去年12月刚裁了一波人,现在她仍然在担心公司是否能撑得下去,可她的公司,也是服装巨头啊
  线下实体经济真的冲击太大,虽然他们现在还是靠线上活着,但毕竟线下占比更大,而且线上更集中在总部城市,她这种区域管理职位岌岌可危。
  危机危机,危也是机,对于我这个时刻都在思考进步学习的同事来说,或许能拿一笔赔偿走人,然后开启新的职业生涯,也未尝就是一件坏事。而那些在企业待时间长,却经验和能力没有随时间成比例增长的人来说,一旦裁员,那就是很大的打击。
  和猎头朋友聊天,他们也说现在机会很少,市场环境很不好,唯一可行的就是修炼内功,提升能力,有必要的话伺机而动了。
  继续说变革管理中的沟通。
  沟通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是做利益相关者分析。
  两个维度,重要性和支持度,各有高低,便有了四个象限。
  一,角色重要且支持度高的,拿我们的电商项目来说,中国区总裁以及销售管理团队,因为可以直接带来业绩,从而在疫情下缓解压力。这部分人一般被任命为改革委员会成员和关键的推动者。
  二,角色不重要但支持度高的,这次在我司是财务部门以及那些做市场分析的,数据的以及其他热心人士
  三,角色不重要且支持度低的,原线下渠道基层销售人员,他们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会蚕食原来的销售,二是扰乱价格体系,因为很多公司在网上的促销力度比实体店要大。但这部分人由于重要性不高,所以不必急着先处理。当然,也绝不是就不理会他们的顾虑。这个后面再讲。
  最麻烦的是第四种,重要性高但支持度低的,那就是供应链部门,他们担心的是两个,一是产能,二是生产与物流的弹性。大家都知道,电商的销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一搞促销可能就有订单的爆发式增长,尤其各种节日包括双十一,双12,618等,这样有可能突然对生产和物流的需求大增,大家赶进度工作量骤然增加累死累活不说,还要面对各种来自销售前线关于缺货或者物流配送不及时的责难。更别说还很容易有大量退货(一般电商退货率高过线下实体店),导致库存高企与货物损坏或临期处理等成本压力
  但有时候还有一种灰色地带的,那就是既不明确支持又不明确反对的人,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中间派,或者是观望者甚至是摇摆着。
  那问题来了,对于支持者,中间派和反对派,要如何处理呢?
  有的人重点放在反对派身上,但费时费力成果还不大,心累,有的重点放在支持者身上,但总感觉响应者寥寥,还是心累。
  其实,要知道,中间派往往是多数。很支持和很反对的都是少数。这个时候要先争取中间派。从中间派到支持派,路程比从反对派到支持派近很多。
  而争取到了中间派后,支持派就变成了绝对的大多数,孙子兵法最讲究势,“势”改变了,就好办了。
  对于中间派,往往也是“势”“利”派,这里之所以将两者都加引号,就是为了区隔传统意义上的势利派,势利两字是有贬义色彩的,但中间派是没有感情色彩的,甚至是可行合理的生存之道。
  他们往往在观察势,这个势可以理解成支持派和反对派的力量对比,所以变革要取得最高层支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过好在中国的变革多是自上而下的,所以这一点一般问题不大,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这一层意思好好的和中间派沟通;
  至于利,有正反两个层面.一是做了的好处,二是不做的坏处。做的好处往往从激励机制设计出发,并设立试点,从而形成样板工程。不做的坏处一是时间维度,紧迫性带来的压力,二是利益包括奖金与升迁甚至职业稳定性的影响。
  从势和利出发,中间派往往不那么难持续形成阻力,因为,中间派一般也不是很有主见和主张的人,更偏向于墙头草,哪边风大哪边倒。
  而对于反对派,其实比较适合的就是用上下中的说服原则,这一点在181楼时我阐述过,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回去看。

  
  先把图片传上来,再解读
  这张图其实最有趣的就是底部,讨价还价,关于否认和愤怒,大家都很好理解,也不用过于郁闷,因为这几乎是变革的必然阶段。好好表达同理心,静静等待即可。但讨价还价则不一样,是对于变革的必要性认知后处于上下中的“下”的敦促,而做的一番挣扎,这一挣扎,反而是大家慢慢松动,开始触底反弹了。
  讨价还价有时有用,有时没用,但经过这个过程后,那些非支持派开始心态缓和了不少,虽然会开始沮丧,也还是会抱怨(注意,抱怨不同于前面的否认与愤哦),但也同样昭示着他们开始做准备接受了。
到顶部